夏朝與開封華夏文明

夏朝,是繼五帝之一的唐堯、虞舜二帝后,在上古九州之一的中州、即冀州建立中國天下後,以禪讓的方式傳承的又一個華夏文明社會新形態,也指中國古代王朝社會家天下的開始,又是炎帝黃帝氏族血緣、宗親和中央氏族邦國文明的發展和延續。

夏朝與開封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是自上古時期人文始祖伏羲開闢人文天地以來,中國文明、進化、發展的代表性標誌。華,最早是指華胥氏,是華夏人文始祖伏羲之母,是華夏先民和華夏文明的前期孕育者。現代古文字學家、諸子學家顧實在《華夏考源》一文中,認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華夏即華胥也。……華胥特為華夏,遂為吾種族之名”。夏,與華意通,也指華胥氏和天地萬物孕育生成長、由小到大最佳繁衍的季節,是萬事萬物年年歲歲循道順時、發展壯大最美好的時光。因此,華夏具有華胥氏後裔子孫繁衍生息、枝繁葉茂、民族壯大、人文燦爛的歷史文化含義。

由於伏羲肇始的太極八卦九宮圖文化,是劃分上古時期九州之一中州、豫州、冀州的歷法依據,而中州豫州、冀州,是天下居住生活最舒適、安逸的地方,也成為包括堯帝、舜帝、夏禹在內的三皇五帝選擇建都的天地之中、中土、中央、中國。因此,華夏也具有中國的本質含義。

夏朝與開封華夏文明

中國 “古史辨”派認為,“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故華夏之“夏”,一為中國人說,夏字象舞蹈者; 二為大禹治水說,夏字象農夫治畦;三為圖騰族徽說,夏字象蟬或爬蟲類動物; 四為夏水、赤水說,族名取自南方的水名,而四季之夏,為四方的南方,四象的赤(朱)雀,四水的赤(鴻)水,也稱鴻溝之水。因此,夏朝起源於赤水、鴻溝之濱;五為華陽說,華為華胥氏居住的崑崙山,也稱華山,崑崙山和華山的南部陽地,也稱華陽,是夏人居住建都之地。六是夏國說,先有夏伯建王都於夏陽之城,即陽城,後有夏族、夏人之稱。這些認識都與“華夏”的本義相吻合。

對此,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著名學者章太炎在《中華民國解》中說: “大略說我國古代以‘夏’為族名,以‘華’為國名。又說‘夏’從夏水得名,“華’從華山得名。”華山,本應指華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合婚,孕育華夏先民的崑崙山。而崑崙的本義,就是陰陽不分,天地混沌、混淪的太極,因此,崑崙山也稱太極山;又因太極文化為華夏人文始祖伏羲肇始,崑崙山、太極山也稱伏羲山。而唐堯虞舜居住建都的九州中州、豫州、冀州,本與崑崙山、太極山、伏羲山以及夏禹繼承堯舜冀州、中土,所建夏朝、夏都、陽夏、陽城、夏人居住在統一地域。西漢禮學家戴德《禮記·檀弓》記載:“負夏,又名陽夏,在開封“。

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 《左傳》記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因“裔”和“夷”人,都是東方青龍氏伏羲的後裔,即東夷人,是不同歷史時期華夏民族的分支,而華夏則是他們共同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的居住和建都之地。因此,唐朝經學家孔穎達註解:“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又註解:“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

夏朝與開封華夏文明

中國古代辭書之祖《釋詁》也認為:“夏,大也。”故夏禹也稱大禹;大國也稱夏朝、或夏華。夏、華、華夏,均為中國之義也。東晉豫章內史梅頤《偽孔傳》認為:“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華夏”的“冕服採裝”,自古出自養桑蠶、善紡織、作衣裳的上古空桑之地,而蠶神娘娘、織機女神,就是出生在空桑,與黃帝在戰國大梁成婚的炎帝孫女、西陵氏嫘祖。

故唐代王鸛《廣黃帝本記》、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南宋無名氏《軒轅黃帝傳》、元代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均記載:“黃帝娶西陵氏於大梁,曰嫘祖,為元妃。生二子玄囂、昌意。”

西陵是華夏母系氏族酋長西王母居住之地,位於崑崙山、即華山的西部,與東王公、東皇、天皇伏羲居住地崑崙山,即華山的東部相對應。

這就是崑崙山、華山被華夏民族稱之為華夏文明發源地,是萬祖之山、萬山之祖的歷史原因所在,也是夏禹稱王建都在崑崙山、華山之陽地,即陽城,今開封禹王臺的地理方位所在。故自戰國史書《世本》以來的多部史典均記載:“夏後居陽城,本在大梁之南,於戰國大梁魏都,今陳留浚儀是也。”陽城,即夏朝大禹、魏國惠王在開封逢澤北部陽地(水北為陽)的禹王臺上,乘夏車、稱夏王、建宮室之地。

在古代華夏文明含義中,華夏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禮儀道德興盛為夏。故“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

華夏文化,在現實中的實體展示就是服飾、禮儀、經典;華夏文明是伏羲女媧、炎黃血統、詩書、禮儀、文化和中華疆界統合在一起的實體。故唐代封建刑事法典《唐律名例疏議釋義》認為:“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

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五帝五德。易學中道法自然的思想理念,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是伏羲肇始太極八卦文化的不同表述形式,是華夏民族文字、文明和文化的起點。

“華夏”,一般作為代稱中國,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下游首端的崑崙山上的河濟二水之間,分佈著伏羲女媧繁衍的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後裔有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

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即為“炎黃子孫”。黃帝是五帝之首,也有華夏始祖之稱。黃帝之後,最著名的帝王有唐堯、虞舜、夏禹等聖賢。夏禹為夏后氏部落領袖,姒姓,又稱夏大禹。堯舜時期,大禹治理灉水、睢水,即鴻溝、汴水和睢水等六河有功,繼位於舜帝,當了九州各部落,即天下的共主,成為中土、中州、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的夏王,也為夏杼等六世夏王建都開封老丘約216年,奠定了物質、地理和文化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