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邊境設施完敗於中國,印軍司令:修路只能幫助解放軍進攻


印度邊境設施完敗於中國,印軍司令:修路只能幫助解放軍進攻


距離2017年中印洞朗對峙事件已有一年之久,在中印兩國改善關係的背景下,雙方仍有一些深層問題尚未解決。

日本《外交學者》雜誌近日報道稱,在中印邊境基礎設施建設的競賽中,印度不僅輸給了中國,也喪失了比拼的信心。日媒稱中印洞朗對峙時間已經結束一年有餘,除了關注該事件對兩國關係的影響外,一些基礎因素也值得關注。

洞朗對峙產生了一項直接結果,就是解放軍改變了原有的季節性巡邏的做法,加強該地區軍事基地和道路建設,駐守巡邏時間從每年夏秋季延長到了全年。解放軍在洞朗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原因是,在該地區印軍曾略佔優勢,因為長期以來印度在這裡的基礎設施略好一些。

不談洞朗地區的特例,將目光轉移到整個中印邊界地區,就不難發現印度與中國的差距變得“駭人聽聞”。在漫長的邊界地區,除非印度下決心投入巨大物力財力改善基礎設施,否則印度任何與中國的軍事對抗都會以失敗告終。

印度陸軍副參謀長(等同於陸軍副司令)在向印度議會國防委員會發表的報告表達了對2018-19印軍缺乏足夠資金支持的嚴重關切。他指出,中國正在修建大量戰略道路,邊界地區基礎設施快速發展,中國在邊界地區分配了更多的資源,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撥付週期也大為縮短。

印度陸軍副參謀長稱,目前印度薄弱的邊境基礎設施狀況是延續幾十年政策缺陷導致的結果。印度政治、軍事領導層和民間智庫長期認為,在中印邊境地區建設基礎設施實際上會損害印度的安全,因為印度修建的道路有助於解放軍快速推進。

印度前國防部長安東尼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說,早些時候我們認為遙遠邊界地區的交通不暢能夠保持對敵人的威懾。他承認這是一種“錯誤理念和做法”。從2010年後,印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邊界地區的道路,隧道和機場。這位印度前防長表示,這些道路和機場的通行能力在設計時存在根本缺陷,但印度正在努力投入現代化設備和人力來改善不足。

2006年印度安全委員會曾作出決定在中印邊境地區修建73條戰略道路,但十多年過去了,這些規劃很少能夠落實。印度一方面宣稱要加強中印邊界的道路建設,另一方面無所行動,這種狀況著實令人意外。


印度邊境設施完敗於中國,印軍司令:修路只能幫助解放軍進攻


印度拍攝到的中國加強洞朗建設衛星圖


印度內政部長裡吉朱(Kiren Rijiju)今年曾表示,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是“根據威脅感知,可用資源以及各種其他因素,如地形,海拔高度等等來決定的。”這位印度高官稱,在中印地區176個印度哨所有172個現已升級,工作進展已經加快不少。但他承認了印度在滿足邊境基礎設施要求方面已經遲到,進度遠遠落後於中國。

2017年洞朗危機期間,印度國防部長巴爾(Subhash Bhamre)表示,2006年規劃的73條邊境戰略道路有27條已經完工,剩餘道路計劃於2022年12月完工。不過負責邊境地區基礎設施的管理部門已經多次錯過截止日期,4年後完成46條道路修建並不現實。


印度邊境設施完敗於中國,印軍司令:修路只能幫助解放軍進攻



巴爾稱,這些項目的建設推遲是“由於森林/野生動植物/環境清理進度緩慢,山區岩石堅硬破除工作艱鉅,工作季節有限,土地收購延遲,建築材料供應困難,以及山洪等自然災害等等。”實際上印度經歷了多次政府更迭,但這些藉口從沒變過。

報告顯示,中印在邊境地區的摩擦數量近年來逐漸減少。印軍統計的所謂摩擦數量由2015年的500多起減少到今年200起。印度可能不太著急落實那些龐大的建設規劃。

除了基礎設施問題外,印度還存在其他問題。例如,印度陸軍,印度邊防警察(ITBP),邊境安全部隊(BSF)等多個部門同時管理邊界事物。這意味著印度內政部和國防部都擁有管轄權,印度不同部門之間低下的協調和合作效率舉世聞名。與之相反,中國將中印邊界地區的軍事指揮統一歸於一個部門之下,其效率遠高於印度。

在對比完中印在邊境地區的優劣情況後,日本雜誌在文章末尾“善意”提醒印度,邊界基礎設施建設不能停止,希望印度抓緊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