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商譽“排雷”集結號吹響

□本報記者 齊金釗

商譽減值風險成為年末市場關注熱點。萬億元商譽總額猶如一把“雙刃劍”,既顯現了過去一段時間資本市場併購重組的活躍,也為上市公司埋下了年末業績變臉的“地雷”。隨著監管機構公開提示商譽減值風險,年末商譽“排雷”的集結號已經吹響,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以及投資機構紛紛就化解商譽風險,採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應對。

風險探因

從今年三季度末的數據來看,A股上市公司商譽總額達1.45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18%。相比並購重組熱興起前夕的2014年,上升5倍之多。

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指出,2014年起,A股併購重組簡化審批程序,併購重組規模快速增長。2014年、2015年牛市背景下,上市公司願意支付較高的溢價推進併購重組,導致A股商譽出現加速增長。從增速來看,A股各板塊商譽增速在2015年達到高點後開始回落。由於2016年併購重組政策收緊,雖然各板塊的商譽規模仍在增長,但商譽增速明顯放緩。

“2014年至2016年併購重組市場火爆,併購交易雙方在利益博弈驅動下,傾向選擇高估值達成併購交易。而評估機構為促成交易,往往採取收益法進行評估,脫離實際選擇了過於樂觀和自信的高成長預期,形成交易價格遠遠高於可辨認淨資產的公允價值。”盛勢資本董事長魏其芳告訴記者,A股商譽風險的積累,表象原因是過去幾年高估值邏輯、高成長預期、高業績對賭等“三高”特徵驅動下的外延式併購,深層次原因則是A股的結構化問題。

對於控制商譽風險的必要性,魏其芳指出,如果外延式併購並非以協同效應和產業整合為目標,就會加劇上市公司主業空心化,最終被引入歧途。如果放任公司商譽無序增長,很容易因為併購標的業績“對賭”失敗或經營狀況惡化而發生商譽大幅減值,從而出現業績“變臉”。此外,從價值引導層面來講,商譽泡沫增多會導致上市公司經營價值取向扭曲,內涵式增長被忽視,產業專注不被褒揚。

“排雷”共識

當前,商譽“排雷”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李立峰認為,過往上市公司對商譽減值的計提有較大自由裁量權,存在很多當期業績承諾未完成甚至連續幾期均未完成的情況下,上市公司並未計提商譽減值,也有公司由於當期存在業績補償而不計提商譽減值,而在今年,這些情況預計將被監管層重點關注。

“我們今年會提前對商譽減值進行測試,配合會計事務所合規完成今年年報的編制和審計工作。”華南區一家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告訴記者,過去幾年公司一直在醞釀業務轉型,因此連續發起了多起對外併購,目前商譽佔總資產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去年由於併購標的的業績完成狀況基本符合預期,公司商譽減值計提額度很小。今年,隨著監管部門再度提示資產減值風險,公司決定在年末提前對商譽減值進行測算評估。這樣雖然可能會減少一部分年報利潤,但對公司長期穩健經營有好處。

除上市公司外,中介機構表示,將積極對待商譽“排雷”工作。

深圳一家會計事務所的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企業合併產生的商譽對合並財務報表的影響越來越大,監管層表示會關注會計師事務所是否對商譽減值這一特殊會計估計事項保持了合理的職業懷疑,基於這些原因,公司今年在進行財報審計過程中會加大關注與商譽相關的資產,並採取更加嚴格的標準來評估商譽減值測試模型的適當性。(下轉A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