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走邊聽,愛遊天津——狗不理包子

包子是最受天津人喜愛的食物,這一點有史可查。乾隆年間《天津論》裡有“雙立園包子白透油”的記載。天津開埠後出版的《津門紀略》,也記有侯家後狗不理的大包子,鼓樓東的小包子等食物。狗不理的歷史,其實也是一部天津包子的簡史。如今去狗不理吃包子,飯店會請藝人用天津快板的形式,為食客講述這段歷史。

邊走邊聽,愛遊天津——狗不理包子

高貴友生於1841年,小名狗子,小時候全家從河北省青縣逃荒到天津。15歲時,他到侯家後劉記蒸食鋪學徒。後來劉記蒸食鋪停業,高貴友在侯家後搭起小棚子賣包子。他做的包子真材實料,油香四溢,生意越來越火,常常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人們開玩笑說:“狗子賣包子,誰都不搭理。”一來二去,這個包子攤兒就被稱為“狗不理”。

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包子鋪遍佈全市。河北鳥市(今東北角大衚衕)一帶,聚集著德發成、三合成、保發成、義和順、狗不理等七八家包子鋪;日租界有一家天利成包子鋪,經營中餐的林風月堂也打出了林風月堂包子鋪的幌子;法租界有恩裕德、福記成兩家包子鋪,還有恩源德羊肉包子鋪。包子吃起來方便簡單,肉多油多,解饞解飽,深受碼頭工人、來往船工、黃包車伕等體力勞動者的青睞。所以,包子餃子在南方是“點心”,到了天津卻成了飯菜合一的主食。

邊走邊聽,愛遊天津——狗不理包子

高貴友請人給自己的包子鋪起了正式字號——德聚號包子鋪。不過,天津人仍習慣稱其為“狗不理”。德聚號狗不理先是在南市東興大街開了分號,又把侯家後老店遷到北大關橋口,最後分號老號合併,遷址到法租界天祥商場後門,也就是今天的勸業場附近。一條窄小的街道上擺好幾張長桌,邊上放著長凳,包子的價錢也便宜,一大枚錢一個,物美價廉。

狗不理包子的秘訣,所謂“薄皮大餡十八個褶兒”,只是表象,關鍵還是工藝和原料。肉的肥瘦比例要4:6,瘦肉剁成比綠豆還小的丁,肥肉剁成黃豆大的丁,一起放到大盆裡長時間攪拌調成水餡;將死麵、發麵各自和成團,根據季節不同調整不同比例混合成半發麵,這種面既有死麵的韌性,又有發麵的柔軟;火候也有講究,雖然基本上是五分鐘蒸一籠屜,但蒸制過程卻要根據實際情況大小火交替,這樣才能保證蒸出的包子皮軟而不塌。餡的輔料也含糊不得,姜要用山東萊蕪的,蔥要用天津寶坻的,醬油必須得是發酵六個月的高鹽稀態醬油。

邊走邊聽,愛遊天津——狗不理包子

1947年,狗不理由於經營不善關門停業。1956年公私合營,三合成、同義成、德聚號狗不理、同合成陳傻子等老字號合併為“國營天津包子鋪”,於1956年2月3日在遼寧路松竹梅飯莊開張納客。三個月後,天津包子鋪遷到山東路原豐澤園飯莊舊址,主營包子,增添了炒菜,當時天津市長李耕濤強調要恢復傳統食品,狗不理被確定為重點扶植品牌,“國營天津包子鋪”大門口霓虹燈角掛上了“狗不理”三個大字,自此狗不理成了天津包子最響亮的品牌。

一直到八九十年代,國營天津包子鋪的生意都紅火得超出想象,每天下午四點半以後開門,可是從兩點多就有人排隊,到四點多,隊伍能排一里地那麼長。

現在天津遍地包子鋪。除了大名鼎鼎的“狗不理”之外,老永勝包子鋪、老鳥市姜記包子鋪、四平包子鋪、老城裡二姑包子鋪、陳傻子福滿樓包子鋪、老幼樂包子鋪、津門張記包子鋪、石頭門坎素包店、正陽春鴨油包等等,家家深受愛戴。天津包子到底哪一家最好吃?每每提到這個話題,都會引發熱議,但最終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自己媽媽包的包子,是最正宗最好吃的天津包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