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培養小孩子獨立、守時、有條理等各種好習慣時,一般會通過哪些途徑?

左右右左2


讓孩子,自己做

一次去美國出差在飛機上,鄰座坐著一位兩歲多的小男孩,精力旺盛,“探索”不停。一不留神撞到了飛機折起的小餐桌,然後大哭不止。一旁的爸爸忙不迭的哄孩子:“寶寶不哭,寶寶不哭......”,孩子嚎啕依舊,只見爸爸對小餐桌板啪啪兩下打下去,“爸爸給你報仇了,誰讓它磕到我家兒子了。”孩子停止了哭泣,愣愣的看著爸爸。


突然,感到一種毛骨悚然的冷,不寒而慄。人這個活物碰到了不會動的餐桌,居然是餐桌捱揍?明明是被孩子的哭牽制到了無路可走,卻要向一個不會動的桌子“尋仇”?本應該由孩子承擔的責任,卻被推給了一個沒有行事主體的桌子?被稱為人生第一個老師的父母,被孩子的嚎哭拖向指責一個不會反駁的桌子!我們給孩子的愛,居然可以顛倒了黑白,省略成長之痛,屏蔽除了快樂以外的所有情感。

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的父母有多麼望子成龍,就有多麼壓抑孩子的“獨立承擔”。如果孩子本應該承擔的“責任”比喻成為“猴子”,父母從孩子出生,就開始了一場替孩子“背猴子”的馬拉松。“她這麼小,讓她做主,那長大還了得?”“他都這麼大了,怎麼還不知道正事是什麼,找一份穩定工作就行了,瞎折騰什麼!”猴子一直在父母身上,孩子會有什麼感受?第一類孩子嘗試了幾次,強權之下,索性習慣啃老。第二種孩子爭奪無果,只能遠走天涯,能離父母多遠就走多遠。高考報志願,定會報一所離家儘可能遠的大學,做無聲的抗爭;甚至選擇出國留學來尋求獨立的空間。

世界上有兩種替孩子背猴子的爸爸媽媽,一類是威嚴嚴厲的虎媽,一類是餘不忍心的貓爸。虎媽和貓爸,雖然策略不同,但卻以不同方式不放心授權。

貓爸們堅信“人生苦短何必管”,“能妥協的事情妥協,不能妥協的事情也會想辦法妥協”只要孩子能快樂就好,最好別讓他們經歷太多的困難和挫折。時間久了,一番照顧孩子感受的好意,讓爸媽們變成了孩子操控的舞臺劇的提線木偶。小傢伙根本不領情,學會了公眾場合耍賴、早上磨蹭、討好另一方等方式來控制大人。

虎媽們,又容易以愛之名又走向另一個極端,“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上方,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魯克森說,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而為人父母的我們把太多本不屬於我的猴子都背在了身上。回想那些替孩子代勞的事情,幾a乎所有都可以由孩子自己可以完成的。如:對於一個三歲八個月的孩子講,他是否能夠獨立穿鞋呢?但因為著急出門或者是效率第一的原因,我去幫他做了,事實上是我把穿鞋子的這個猴子背上了身。作為慣孩子的媽媽,我疲憊不堪,正是因為我的背上有太多隻猴子。

小泉說,“和女兒一樣,小時候的我特別好奇做飯,而每一次仰著頭期待望著高大的媽媽祈求一次做飯的機會,都會遭到“為你好”名義一句“不可以,你太小”。拗不過我,媽媽篤定地手,“你長大後自然就會了”。直到我23歲第一次出國,終於有機會獨立佔領廚房擼袖子做飯的那一刻,才發現,長大後我還是不會。我缺的不是做飯的技巧,而是面對做飯這件事情的信心”。

“為人母后,我還是很犯怵做飯,在做飯這件事,我一點原始積累都沒有。自然也不願意有能力再做”。小泉感慨地說,我們不能指望“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這種思想作祟,小步嘗試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信心。孩子通過做小事形成的“大信心”發動機,才可以轉動“大事”。

小泉分享了自己孩子的案例,“3歲兒子想要喝水,我下意識打開了水壺的蓋子,一下子放佛踩到了地雷,他情緒突然爆發,憤怒地跺腳。”

當孩子想做的這一件事情因為沒有機會做而生氣,他們是如此想幫助他人、猴子雖然是一項要做的任務,但同時也是一份孩子自己成長的責任和我對他的信任。

如果不授權給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會發現,誰駕駛一個成年人的飛機?那個只有幾歲的內在小孩在駕駛,我們更不放心。不給孩子授權、不讓孩子獨立是教育的災難,從來沒有一夜長大的孩子。

“別把猴子背在身上”的作者安肯把待授權的事情分為五個等級,提供了我們給不同年齡、不同情景中孩子授權的思路。

你給孩子是哪一個等級( )

(1)等待指示

(2)請示要做什麼

(3)提建議,按指示結果行動

(4)行動,但需請示,報告頻率超過例行報告程度

(5)獨立行動,例行報告

把猴子還給孩子不是要做什麼驚天地泣鬼神的事,從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庭小事中入手。佈置簡單的小任務鼓勵孩子自由探索,與其禁錮孩子的行為讓他遠離危險,不如正確地引導他分擔家務。根據孩子的年齡和孩子的喜好,來為孩子分配合適的家務數量,孩子喜歡能有自己的事情來彰顯自己的價值。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治療一個病人憂鬱症的時候,他說14天我能治好它,對方很詫異。那就是在這連續的14天每天幫助別人的一件事情。他認為,每個人天生具有社會興趣 (gemeinschaftsgefühl),孩子也不例外,孩子天生具有利他的情懷。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而在歸屬感和價值感層面上的滿足的快樂,才是真正一個人之為人的快樂。在這個世界上,我屬於哪裡?我的價值在哪裡?這樣的發問,不只是成人會問,孩子也會問。

德國心理學家費利克斯•沃內肯(Felix Warneken)和邁克爾•托馬塞洛(Michael Tomasello)曾設計這樣的實驗,學步兒和媽媽在同一個房間,一位懷裡抱滿了東西的成年人走進房間,掙扎想開櫃門,但無奈東西太多,沒有多餘的手可以打開,他一遍遍撞櫃門。神奇的場景發生了,並沒有人直接向學步兒求助,也沒有人向他發出指令,但1歲多的他搖搖晃晃走來,幫助這個成年人打開了櫃門。他們用這個實驗證明孩子可以自發幫助別人。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認為,“人類並非天生具有完整的道德意識。但是道德的基礎要素,比如利他主義、同情心、對他人目的的理解等,出現得比人們認為的早很多,在小孩2歲之前便已存在。孩子並非我們想象那麼一無所知。

根據年齡,我們授權給孩子做的事等級不同。

0-1歲

尊重的預告可以換來他的一點配合,而那一點配合就是我們給他們的第一個小小的權力。兒子7個月大的時候,他還沒有學會爬,在我換幫他換紙尿褲時,他總是努力把小屁股抬的很高,方便我把尿布墊在他的屁股下面。雖然小傢伙動作不嫻熟,但是撅起小屁股讓小臉漲得紅紅的的樣子,告訴我他是那麼有意識幫助我。兒子那種得意滿足的笑,比吃奶和“我逗他”簡單的笑,多了一層意味,那是他滿足心理需求的深層快樂:“媽媽,你看,我也能幫你的忙”。看到他的快樂,我比他還快樂。於是我開始被他引領著,讓他自己做。而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1歲的他正在把尿布溼自己從身體上摘下來,踉踉蹌蹌地走到垃圾桶旁邊扔掉了。他在垃圾桶旁邊回頭朝我得意的笑,我才明白了孩子需要什麼樣的快樂。

1歲-3歲

可以進行點對點的任務佈置,如將紙團扔到垃圾桶,將拿出的玩具放回到玩具盒中。1歲半的孩子拿紙巾給另外一個哭泣的小朋友笨拙地擦的一本正經,2歲半的孩子蹲在地上用小簸箕掃其他孩子吃完後的狼藉,最愛互相幫助的人群就是孩子們。你能幫媽媽一個忙嗎? 最經典的可以上手跟孩子分享的黃金話術,看著小人們開始自己收拾玩具,扔廢紙到垃圾桶裡、洗盤子、發筷子、運奶到櫃子裡、疊衣服、給弟弟穿衣、穿鞋等,他們內心升起一個信念,“我是這麼有能力呀!”

“如果是1歲的孩子打碎了玻璃杯,也讓他自己收?”小泉問,

“那需要他站在一個安全距離上,讓孩子全程目睹成人是如何收拾碎玻璃,這樣才能讓他明白原來玻璃會碎,碎的玻璃是這樣收拾的。”一位蒙特梭利老師這樣說道。“為什麼非要讓他看著呢?”小泉繼續追問。“我們要讓孩子看到閉環的整個過程:玻璃會碎——碎的東西要收,會刻在他的腦海中,是通過這樣的示範來建立孩子對世界的規則認知,但這裡沒有配音的指責,如果添加了指責,就把孩子和錯誤劃了恆等號。孩子的注意力都在指責帶來的恐懼,而不是解決問題”。讓孩子參與到每一件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這個雖有些拗口的原則,提醒我們關注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要。我們會因為指責他們的錯誤隔離了他們的參與感。

如果孩子可以幫忙,那麼一定邀請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忙,如果無法幫忙的環節,我們也不能讓孩子一走了之,需要在他的面前,展示完整的閉環,如果不讓孩子看到東西碎了再收拾起來的全過程,孩子這樣的經驗又是如何能積累起來呢?

在家1歲半的兒子把喝的水撒到了地上,姐姐在幫她刷洗奶瓶的這會,我突然想到弟弟也需要自己做的機會。我拉著孩子的手,一起取了擦地的抹布,“太髒了,別讓他碰”姥姥有點擔心衛生。那一刻我沒有反駁,“一會我再帶他洗手”。第一次帶著兒子擦地,彎下腰,努力擺動著手臂,居然將地上的水痕擦完了近一半。剩下的一半,我輕輕搭著他的手近乎完成。小傢伙情不自禁自己拍手。大女兒教給我的事,環顧我周圍的一切,有哪些猴子,是孩子們自己能做的?比如洗手這個環節,如果加上了腳凳,孩子可以實現水龍臺的自主開關。要讓孩子背猴子,我們要為孩子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

3歲-6歲

可以嘗試在家中分擔固定區域的工作,如吃飯前擺碗筷,孩子在家中也需要自己的領地來發揮自己的價值。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認為,兒童有目的、自發的活動叫做工作。這本身就是對孩子們尊嚴的尊重,孩子們想去做的事情不是毫無意義、隨意發生,而每一件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比如自己打開水壺的蓋子、自己開門、自己拿勺子,自己選擇書,都是孩子在不斷印證“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嗎?”、“我可以幫助別人嗎?”這樣的個人信念和社會興趣。

【誰來負責帶零食】

小孩子都喜歡零食,每次到放學時間,女兒總是豔羨同學的零食,而苦惱媽媽沒有帶零食的窘況,有時候小傢伙忍不住乾嚎兩生以示抗議。

每次耐心的解釋都無法換來每次的平靜接受。轉念想到了我背上的一隻猴子,跟女兒商量,如果你想帶零食,你可以每天裝到你自己的書包嗎?這樣你放學就有零食吃了。小傢伙眼睛滴溜溜一轉,點點頭。

這隻猴子,從媽媽的背上跑到了女兒的背上,小傢伙不亦樂乎裝零食的快樂比吃的過程還享受。而我也享受了扔猴子的輕鬆快樂。

而媽媽的背上還有多少隻替孩子背的猴子?比如擠牙膏、穿衣服、裝書包、收拾玩具、去水杯、扔垃圾等,我們一順手就都幫孩子做了,幾乎都不經過大腦,有時候疲憊的我們還會因為猴子太多抱怨,而最糟糕的是,孩子根本不希望我們幫助他們背猴子。

【從搶奶喝到刷奶瓶】

弟弟的出生,多少對女兒有點衝擊。最典型的反應莫過於在弟弟喝奶的時候,她也要蹦出來哭鬧搶著一起喝。被逼走投無路的我,靈機一動,問她,願不願意給弟弟刷奶瓶? 站在水龍臺前面的她,握著玻璃瓶子,一點點用奶瓶刷認真刷洗,第一次的確會擔心洗不乾淨會打碎奶瓶,但是小傢伙將乾淨的奶瓶放在我面前的那一刻,她的笑容是那麼自信和驕傲,

一次嘗試後,女兒每次都要趕著第一時間去刷奶瓶,再也沒有提過和弟弟搶奶喝的事。困擾這麼久的育兒難題,化解在她作為一名僱傭童工的任務中。

僱傭制童工倒映的是媽媽的內疚。事實上,沒有哪一個孩子願意被別人這樣服侍。對比孩子被我們服侍的煩燥和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自信,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這句話為什麼如此深刻?在提醒我們以愛之名替孩子做事情的背後,不要犧牲掉的是孩子對於自己個人能力的信念。

“我要搶弟弟的奶”這樣行為的背後,女兒會形成一個什麼樣對自己的信念?我需要靠裝一個小寶寶來獲得大人的關注。而媽媽的否定他的行為繼而會讓女兒形成什麼樣的信念?我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而“我可以幫助弟弟刷奶瓶”這樣行為的背後,女兒會形成一個什麼樣的信念?我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我能幫助到別人。

不要替孩子背任何他可以背的猴子。這與我們猜測孩子現在的能力水平無關,而與孩子對於自己的信念有關。如果我們總替孩子背猴子會有什麼後果呢?

【你能幫我一個忙?】

一天晚上,女兒情緒奔潰、我共情很多次未果的時候,被鬧得頭大的我知道哪裡來的勇氣無意問她,“你能幫媽媽一個忙嗎?”

小傢伙眼睛一亮,從歇斯底里的情緒風暴中,喘了一口氣,望向了我。

“我需要請你幫助來刷碗”沒指望她過來幫忙的我試探的一句問詢,換來了她默默眼淚、穿上圍裙的幹練與成熟。不管小傢伙有多麼的難過、氣憤,請她幫忙一下子都把她拉回到現實的地平線。

她刷完碗、一臉平靜跑去玩的場景中,只留下我愕然站在那兒。那一刻我明白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回答別人他是如何14天快速治癒憂鬱症患者的方法,讓他每天幫助一個人有多麼真實。

最容易讓孩子脫離大哭大鬧的情緒狀態的一句話,是一句簡單的“媽媽請你幫一個忙。”

【誰來幫助媽媽洗澡】

當媽媽體力透支的時候我很疲憊,一想到還要帶女兒洗澡就頭疼。

我嘆了口氣,看到女兒喜歡擦洗泡泡的樣子,讓我為之一振,試探說“小米,你可以幫我洗澡嗎?”小傢伙的眼睛亮了,“好呀”興奮溢於言表。

於是我享受了10分鐘女兒給我洗澡的時光,她的小手在我的皮膚滑過那一刻,是世界上最好的能量飲料,我迅速滿血復活,而她也愛上了可以給我幫忙的感覺。這樣一幫一發不可收拾,從掃地、洗奶瓶、幫我拆快遞的盒子,原來她不喜歡被我服侍,她想幫我的忙。我們把孩子的猴子還給他們,並不代表這是麻煩的任務,而是孩子們的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要。

6歲-12歲

可以講獨立的環節工作外包給他,比如旅行設計路線中的一天,在家負責自己房間的清理等等。比如帶孩子去一個城市旅行,和兒子一起開家庭會議商量去哪裡玩,不一定要去熱門景點,但是一定要留一部分讓孩子自主選擇,母子共同在網上查詢去哪兒玩,成了他們最美的回憶,他們在青島坐了一天公交車去看街景,在哈爾濱坐在江邊看雲彩。“非主流的旅行方式也許會錯過所有有名的景點,但是孩子收穫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這不就是旅行的目的嗎?”她篤定地說。就像讓孩子參與制定親子旅行的計劃一樣,挖掘了孩子的潛力,讓他在媽媽的影響下,完成了我們的共同目標。

【讓孩子自己搭配衣服】

女兒上學的前一天晚上和約定自己挑衣服,第二天早上,她穿的一身順色的衣服出現在我面前,活脫脫像穿了睡衣。

我一愣,下意識說,“這樣不好看”,女兒說“好看”,沒理我。

下樓時候碰到樓下的帕克的媽媽,一向直爽的她下意識說,“你這給孩子什麼搭配風格”,我有點尷尬,拉著孩子走了。

路上看著女兒蹦蹦跳跳美滋滋跳著走路,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問題。

究竟是鄰居的評價重要,還是女兒對她個人信念的更重要?如果我聽了鄰居的評價,立馬拉著孩子回家換衣服,女兒會形成什麼樣的信念?她會穿著也許在一些人眼裡不太美的風格衣服蹦跳自信走在路上嗎?時光拉得再長一點,她會在成人後選擇少有人走的路來追求獨特的美麗和夢想嗎?

【讓孩子自己選擇學校】

因為創辦幼兒園的關係,幾乎每一個來訪家長都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你們尊重孩子的理念很好,但是上小學了,就打回原形了。這不白浪費功夫嗎?

真的是白浪費功夫,我們給予孩子的尊重,並不是只有在幼兒園的親子班和全日班存在,更要在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個辦幼兒園的機構會擁有一個規模比幼兒園還大的家長學校的原因,正是我們期待尊重孩子的家庭教育。

而每次被問到,“ 你的女兒上哪所小學?”這個問題,總有人半開玩笑說,“你們去哪所,我就去哪所”。

略有壓力的我,只想陪女兒一起參觀2-3所,然後,由女兒自己來選擇。但是,我會把女兒選擇的學校讓她自己畫下來或寫下來,並蹲下來認真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不管你選擇哪一所,碰到什麼樣的事情,我們都要堅持。”

小泉也聽過這樣一種說法,“孩子就應該多玩,你看人家媽媽也有兩個孩子,人家老大都成僱傭制童工,在奶奶做飯的時候,照看弟弟、收拾玩具,太可憐了。”僱傭童工,這四個字在我腦海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直到我自己成為了二胎媽媽。真的是孩子可憐嗎?還是我們的投射,有哪一個生命需要別人全然的伺候顯示價值?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是無助的、脆弱的,那麼我們就認定了,他需要我們的幫助。孩子的心聲是這樣,“爸爸媽媽,我不希望你過度保護我。我也可以自己來決定很多事情,當然我也可以幫你很多很多的忙,你都不知道我的能力有多多”

我希望能把人生的球場還給他,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角,而我作為一名場外具有領導力的教練,組織孩子爸爸和自己,共同挖掘彼此的潛力,為孩子的生活提供更多資源,而不是上場幫助他踢球或者喝倒彩。


心早教


情境遊戲是比較好的途徑。

準備玩具,準備計時器,準備記錄本與評價本。

家長就是整個情境遊戲的設計者,是導演,讓孩子與自己或是小夥伴的互動過程中去遵守原則。

競賽,以競賽的方式促進獨立能力的提升。

守時,那就先進行時間預計,或是完成某一任所用時間先規定,然後再進行遊戲活動,最後根據是否達到時間標準對他進行評價計分,寫入評價表。

有條理,這必須是在做事的過程中訓練,例如把玩具進行收納,如何把玩具收拾得整齊,又節約時間。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習慣要求,也完全可以在情境遊戲的活動過程中完成訓練。

但是,第一不能一次安排三項以上訓練任務,太多了,太雜了效果不好;第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長時間的堅持,是很難收穫良好的行為習慣的。

總之,我覺得立足家庭的親子關係,藉助情境遊戲的活動,我們的孩子是完全可以養成良好的習慣的,只要足夠的時間保障。


六和麥田


在玩中就學會了一項技能,是孩子最高興的一件事。所以不要刻意去教,平時多做給孩子看,小孩模仿能力很強,很快就學會的。比如教1歲半的孩子獨立,可以說我們一起堆積木比賽吧,然後就開始遊戲了,堆完後就拍掌鼓勵說,寶寶真棒,可以自己獨立做事了,後面獨立吃飯、獨立蹲馬桶、獨立穿鞋子……都會逐一學會的。

守時的概念,要在孩子能夠完全表達自己意思時才能訓練。比如訓練2歲半的寶寶守時,首先從讀繪本開始。繪本學會了以後,就可以場景訓練了,全家一起玩,爸爸和寶寶在電梯口等,媽媽沒有按時跟上,爸爸就可以教她媽媽這樣做就是不守時。再可以慢慢介入不守時就吃不到自己喜歡的菜(因為先上桌的人吃光了),不守時就去不了自己的遊樂園玩(因為下班了)。上幼兒園的孩子就好教了,不守時就得不到紅花了,很多就有老師教了,家長配合鞏固就好。

有條理的習慣,潛意識裡孩子就會有。比如我的二寶,兩歲八個月的一天早上跟我說:‘早上起來,先喝粥,然後吃雞蛋,再喝牛奶,就可以出去玩了’。這時我就補充說:‘是啊,在喝粥前我們要先洗手,然後刷牙,再洗臉,這樣就更健康了。’寶寶又說:‘哦,這樣子啊,那好吧’。接差繪本教育加深吧。再大點的孩子就可以進入日常習慣了,比如怎麼收納玩具,比如回家先作業後玩,比如怎麼收拾房間……

不管是什麼習慣,都不要命令式、嘮叨式、強迫式,那樣適得其反。小孩不願意時就多做給她看,引起她的好奇、鼓勵模仿、遊戲理解、繪本教育。


嘉萱體驗館


先從一個習慣做起

獨立,守時,有條理等習慣,這是很多習慣。

如果要同時養成這麼多新習慣,估計一半個月後就都放棄了。因為,人的大腦,本身就要維持現狀,要抵制新行為。(具體見我寫的關於習慣的看法)


先從一個習慣養成吧!

比如,有條理,孩子大人每天回家,把鞋放鞋櫃,擺好,就做這一個動作。

一個月後,每天回家,把自己的鞋家人的鞋擦乾淨,再放好。

再一個月後,估計你就會有新的想法了!

祝早日完成習慣訓練!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培養孩子獨立、守時、有條理等各種好習慣,歸結一句話就是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家長應該在孩子自主意識較強的小學階段開始重視起來,小學階段自制力最為薄弱,也是矯正的最佳時期,這個階段養成以後可以說是受益終生。通過制定任務表、計劃表的形式,並在孩子完成某一階段任務後給與象徵性的表揚和獎勵,最終可以延續計劃的執行並完成目標。

1、學習計劃表

對於孩子學習中的不良習慣除了口頭上的警告外,還應該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表,合理分配,規律作息。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做作業、什麼時候讀書、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可以自由活動,都要跟孩子商量著來,一起製作,不要當“獨裁家長”,對於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應該遵循“恩威並施、寬嚴相濟”的原則,用簡短易於理解的語言告訴孩子制定計劃表的重要性,讓孩子發自內心願意遵守。

2、每日遊戲時間表

親子陪伴時間不光侷限於讀書、陪伴寫作業,而應該擴大為跟孩子一起玩遊戲甚至是出遊。家長也應該徵求孩子的意見,製作一張每日遊戲時間表,平時上學和工作期間可以在固定時間做簡單的室內或者室外遊戲、體育鍛煉,節假日可以做一些時間較長的活動。並且要孩子根據時間表安排主動提醒家長。這樣可以教會孩子對時間有基本的概念,並且如何自主管理時間。

3、讀書計劃表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從而養成終身閱讀是一個需要長久毅力和恆心的事情,習慣一旦養成將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將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影響。所以應該從幫助孩子制定讀書計劃表開始,由家長提醒逐漸變成自己主動完成。


淘小嘟


首先,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需要不斷的強化

比如,剛入園的小朋友,每天見到老師要讓他向老師問好,家長把他送到班級,臨別時,應該讓他說“再見”,要讓孩子養成刷牙的習慣,每天要堅持讓他刷牙,孩子自己做不到,大人應該幫助他去堅持。曾幾何時,孩子在地上哭鬧著不起來要買東西的時候,很多父母會說,“起來吧,媽媽給你買......”但是你有沒有意識到,當你滿足孩子的要求被滿足時,孩子的這種哭鬧行為就被強化了, 下一次當孩子想買東西時,大人不給他買,他還會用同樣的方法去滿足他的要求。所以不管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一旦強化,它就會慢慢形成。

再者,父母是孩子的榜樣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也要做到,要求孩子吃飯時不看電視,父母吃飯時也不能看電視,不然孩子心裡就感覺不公平了。父母經常打麻將要求孩子多看書又談何容易。孩子會想:你們可以天天玩,我為什麼不可以?如果父母在家很少看電視,經常看書,這會無形之中給孩子起到示範作用,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也是比較容易的。

另外,給孩子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

相信大家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吧,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如果你讓孩子經常接觸一些無所事事的朋友,孩子也會跟著變得消極、低沉,做事沒有動力;但是相反,如果讓孩子接觸一些積極向上的朋友,孩子也會產生比學趕幫超的念頭,所以儘可能幫助孩子讓他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


小評果快樂育兒


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孩子起初的內心猶如白紙,只有父母的一言一行會讓孩子自主的在那張白紙上畫上美麗的圖案,不要過度的去要求她,也許會適得其反,也不要聽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那是極其錯誤且愚蠢的方法,不但會讓孩子的性格懦弱,還會讓孩子的智力低下,要把她(他)當成大人一樣,去交心去溝通。讓她(他)從心裡明白,如果是女兒的話,最好讓父親多做家務,那樣會很好的讓她認識到平等價值觀,並且在成人以後會懂得付出,而不是一味的索取,獨立自主的話,儘可能在小的時候就帶著一起做做家務,或者別的什麼,有時候動手比動嘴還要有用哦,個人意見


萌萱寶貝


看到這種問題很多人就開始使用傳統教育觀念開始傳道了,什麼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言傳身教等等。這裡有個問題,難道大家都是從事教育行業多年的工作者有豐富的教育經驗足以讓你以身作則?且不說你做了孩子就一定會照你的方式做?你對事物的看法和行動、以及你的價值觀就正確嗎?你想當然的做給孩子看了,有時你是在給孩子立一個錯誤的示範。很多家長都認為教育孩子分辨錯對還是很有把握的,但事實有人活了一輩子也沒弄明白。特別是受傳統教育頗深的中國,從古到今都是提倡道德教育的我們如今的道德觀卻在一點點的喪失,就像前不久的重慶公交撞橋事件,一些人對社會的基本規則都不遵守,更不要說在氣頭上還能做出理性的行為。再者你不可能凡事都一一告訴孩子如何做,他需要獨立而不是依靠。

所以教育孩子關鍵的是幫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都是這樣,喜歡做自己被讚賞的事情,有了自信心孩子才會積極的學習,孩子會主動觀察積極思考,只有懂得思考的人才能懂得分辨是非對錯,才能具備良好的價值觀。如何建立自信心,其實很簡單但也有難度,簡單的是你只需要對孩子的表現做出讚賞和表揚。難的是讚賞和表揚的尺度要拿捏適中,表揚不要過頭,要不孩子會自我膨脹產生驕傲的心理。所以有時讓孩子嘗一點失敗感也是有必要的。


娃愛玩


做到這三點,首先,父母要身先示範,做個好榜樣。熟話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教師,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影響很大。

關於獨立,必須理解什麼是獨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獨立是指孩子本省能解決他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必須有孩子自己思考解決。父母幫助孩子完成,或是早已為孩子準備好,孩子沒有動手,沒有思考,這樣的孩子不會成長,永遠不會獨立。要想孩子獨立,放開手,讓他自己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有了獨立意識,就會有獨立的能力。

關於守時,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我們要讓孩子確立時間觀念,明確十分鐘能幹什麼,30分鐘能幹什麼;讓孩子參與時間管理,制定計劃,理解時間的重要性,可以設置情景,比如,坐火車去他想去的地方,準備中,不催他,一定會造成晚點,讓孩子從生活實例中理解不守時的危害。

關於做事有條理。孩子做事隨意性強,這一條父母必須時常引導。首先,教會孩子給所做事情定計劃,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排在後面;第二,示例引導,做事沒條理,會忘掉自己要做的重要工作,而且,全天都會在繁忙之中。

培養孩子好的習慣,要父母不斷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能經驗注意,用“我媽媽”“我奶奶”都這麼做的,來教育孩子。


正能量的教育


好問題!

小編應該是一位職場父母;因為您有這種認知,其實已經影響到孩子的潛意識了。

獨立:

太好引導了,從做家庭作業開始;跟孩子協商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內,獨自完成作業;

父母在孩子做作業過程,不要提供任何方式的打擾或幫助或關愛。

做完作業,協助檢查(讓他培養自己檢查習慣);

進步了,鼓勵;

優秀的,表揚;

一般的,勉勵;

退步的,提要求;

三個月下來,孩子能獨立做作業了;其他方面,只要您一點,他就懂。

守時:

在規定時間做完自己的作業,孩子就有時間觀念,

約會,參加活動,他的要求會比您高。

調理:

我太太給孩子的引導是:

1.有順序的放置他的書籍;

2.有順序放置他的作業本(做作業前檢查);

3.有規律的擺放家裡的用品;

4.有規律的安置孩子的衣物;

我給孩子的引導是:

做飯時,時間安排:

回家後,

1.先煮飯;

2.切需要醃製的菜;

3.蒜頭等副菜;

4.青菜

所以我做一頓飯,只要一個小時,廚房乾乾淨淨(太太做飯2個小時,廚房向一個剛停戰的戰場)

孩子看在眼裡,其實已經進入他的潛意識。

呵呵!

簡單吧!其實教育孩子本來就很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