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不能喝黄芪?

18758101232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的作用

1.用于中气不足,表虚自汗

黄芪有补气固表的功效,适用于气血双亏、中气不足,可配熟地黄、当归、升麻、柴胡等。针对表虚出汗、盗汗等症状,黄芪

可与麻黄根、浮小麦、牡蛎等同用,产生极佳的效果。

2、强壮身体:

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能,中医方面认为,日常多喝黄芪水,精神可以变得更好,气短的情况也会逐渐消失。

现代人往往精神压力过大,经常加班熬夜,身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经常用黄芪泡水喝,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致病菌的侵袭。

3.用于水肿

黄芪可利水消肿,配以白术、茯苓等,可治脚气水肿、面目浮肿等。

不适合喝黄芪的人

1、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

黄芪性偏温,具有助热的作用,如果本身体内有湿热、肾阴虚或是热毒炽盛的患者,就不要用黄芪来泡水了,很可能会加重体内的热症,不利于病情。

2、月经期女性:

月经期的女性最好不要用黄芪泡水喝,因为黄芪有一定的升阳补气的功效,这个时候月经期的女性经血下行,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所以不建议饮用。


营养师梁丹红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黄芪被录为上品,“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真的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的好帮手。于是很多人开始用它来泡水喝,但是哪些人,什么情况下不适宜喝黄芪水,您都知道吗?


黄芪的成分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同时还含有稀有的叶酸等成分,身体虚胖的人,例如有水桶腰、腹部肌肉有点松的人可以去食用黄芪水来改善身体健康状态。但是有一点健识君需要建议,身体瘦小且肌肉结实的人,就不应该去多吃了。

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湿热表现的人,健识君也建议不要服用黄芪水。湿热的患者服用黄芪水容易滞邪,从而使病情更加严重。体质偏热的人也不能食用黄芪,食用过后可能会造成情绪易怒。

正处于感冒期间的人,以及经期的人,健识君也不建议您食用黄芪。另外,因为黄芪会加重上火的症状,本身就是用来止汗的,所以那些汗很少,体凉的人也不宜食用。


健识局


黄芪是一种很常见的中药材,很多人都喜欢用它泡水喝,经常饮用有排毒、消肿的作用,除此之外,黄芪还有很好好处。

第一,黄芪可以改善身体困倦气短症状。中医认为,多喝黄芪水可以让人的精神面貌更加有精气神,而且喝的时候配上一块生煎,有效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可以预防感冒。

第二,黄芪可以缓解缺铁性心脏病症状,针对缺铁性心脏病患者,每天准备50克用水煎服,将最终的药液分为三次服用,其效果要比某些药物更好。但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饮用。

第三,黄芪可以治疗糖尿病,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浮肿症状,针对面色蜡黄的这类患者,可以喝黄芪水,再加上一些葛根可达到更好的消除浮肿效果。

第四,黄芪可以治疗胃炎,对于患有胃炎的患者,喝黄芪水可以缓解症状,有检测发现,喝黄芪水的胃炎患者尿液当中的蛋白含量也会有所下降。

虽然黄芪好处多多,但是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的人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所以应该禁用。


小白营养课堂


民间流传一句“常喝黄芪汤,长命保健康”的顺口溜。黄芪是养生首选,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喝,但这几类人要远离。

1、婴幼儿:小儿体内各组织器官未完全发育好,生理功能尚未成熟,不宜擅自乱补,尤其是药性偏温的黄芪。

2、孕妇:黄芪具有补气之功,特别是孕晚期喝黄芪后,不少人引起过期妊娠,胎儿过大而造成难产。

3、经期女性:女性经期经血下行,此时服用黄芪水,升举摄血,能使气血紊乱,影响月经运行,因此不建议女性在经期喝黄芪水。

4、湿热体质或热毒炽盛的人:表现有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这类人体质和黄芪药性相冲,食用会起反作用,加重病情。

5、阴虚的人:阴虚的表现有手足心热、口咽干燥、腰酸腰痛、潮热盗汗、失眠多梦、舌质红无苔、脉细数等。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阴虚如肾虚,肾病,水肿的人,会使病情加重。

6、高血压脑出血者:食用过后血压会上升,会加重症状。

7、红舌少唾液的人:出现嘴唇偏红舌质偏红、嘴巴变得很干缺少唾液,舌有黄苔等症状,一定不能吃黄芪。

8、感冒发热的人:不利于退热。

★本文由中医药师编写,若有帮助,请点赞支持!

胃肠肝胆外科曾医生


黄芪不仅是一味中草药,还是一种养生茶饮。喝黄芪水可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益气固表、拖毒生肌。尤为适合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患者使用。

正如百姓所说:“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常喝黄芪泡水,可以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

黄芪泡水到底该怎么喝才最健康呢?

黄芪为补中益气之要药,喝黄芪水可以治疗脾虚引起的乏力,食少,水肿,肛脱,便血,津亏,盗汗,面黄。肺气虚引起的咳嗽。气血亏虚引起的四肢麻木、疼痛,疮口难敛等。经现代研究还可增强免疫力,降血脂,降血糖,调节血压,保肝,护肾,美容养颜等多种作用。

▶常人取黄芪10-15克用热水冲开即可

▶最好控制在一天一杯(250ml)

▶煎汤服之,效果更佳

▶量大可导致失眠、心烦意乱,面热,头晕等不适症状

▶春天不宜泡水

▶黄芪可与红枣、枸杞等药搭配起来泡服,补血补气效果更佳

▶黄芪虽为补气缓和的药,但久服也会引起机体脏腑失调

黄芪虽好,但不是所有人都能使用,阴虚湿热,孕妇,感冒,经期者慎服。



健安生活


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都不能食用,下面详细说说。

1.肾病患者慎用:如肾虚,肾病水肿,肾病蛋白尿,肾性贫血等等,因为肾病属阴虚,而黄芪性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使病情加重,如果一定需要用,需要在医师知道下配伍运用。

2.湿热体质或热毒炽盛的人慎用:这类人体质和黄芪药性相冲,食用会起反作用,加重病情,同样若必须食用,需要弄清楚配伍。

3.肺结核患者慎用:肺结核患者一般都有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现象,同样是有内热,所以不能食用。

4.感冒发烧者不能食用,不利于身体退烧;

5.怀孕女性慎用:孕妇食用黄芪会导致体内羊水减少,分娩时增加胎儿的危险。另外有研究结果显示服用黄芪后会增加染色体畸形以及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对于将来孩子的身体以及智力发育造成损伤。

黄芪可以预防各种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但是是药三分毒,用药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药性及配伍,不要胡乱用药!


小大熊Bear


黄芪的名字很多,比如北芪、北蓍、黄蓍等,主要产自华北地区,它的种类繁多,大概约有两千多种,它的采摘季节是春秋两季。

黄芪本身性温,生黄芪有固表、补中、益气、壮脾的作用。

气虚体寒的人,喝黄芪能舒经活络。

黄芪能活血,促进血液循环,生肌化瘀。

要用刚刚烧开的水,来泡黄芪,这样才能泡出药味。



那么,哪些人不能喝黄芪呢?

体质燥热的人不适合吃,有感冒发热的人不能吃,口干舌燥的人不能吃,胸闷者不能吃,肺结核病人不能吃,咯血者不能吃,孕妇不宜长期大量食用。


农村万象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喜欢,请点赞加观注,有什么意见,请留言评论。


农村万象


黄芪的主要功效是益气固表,保护肝脏,延缓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尤补气效果是特别的好 ! 像经常见风就感冒的人,每次50克煎服,一天两次(不要在感冒期间服用),服用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感冒不会再轻易找上自己。这么好的一味中药什么人的体质不适合服用呢?

1 感冒中或急性炎症的人,这时身体全力抵抗病毒,不易进行滋补,所以感冒或有急性炎症时不建议服用黄芪,可以等到感冒彻底好了再服用。

2阴虚比较严重出现虚火的症状,比如心情烦躁,莫名其妙想发火,经常牙龈肿痛,嗓子发干,手脚心发热,身体自汗盗汗,午后起热等,身体出现这些状况时,不建议单独服用黄芪这一味中药,可以搭配滋阴补肾,补血凉血去虚火的中药,如:生地,熟地,麦冬,地骨皮等。这样可以补气补血,阴阳同补效果更佳。



一直觉得黄芪是很好的一味中药,平时一年当中,我都会买几公斤熬制成膏,经常服用,服用后都会感觉身体抵抗力增强。

喜欢保健养生的朋友可以共同探讨健康话题,共同学习,谢谢!


美夕健康


黄芪是一味疗效很好的补益性中药材,药性温和,能补脾肺心肾之气,防感冒抗衰老,也可利尿消肿,治疗气短乏力,自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等。

黄芪既是药材,自然就有相应的适应症与不适应证。临床使用多用于补气血,治出汗,去水肿,收创口,强心脏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黄芪虽然疗效众多,但是有些情况不适合服用黄芪。因其补益性强,所以要防止补养过当对身体造成伤害。

首先,体内有明显热象的人不宜服用。黄芪性温,体内已有明显热象的人服用后会加重病情。常见的各类发热病,口腔溃疡,食积腹痛,大便困难等各类上火症状,舌体干或者舌苔厚腻等情况下,应慎用黄芪,使用不当会加重现有病情。

其次,黄芪补气作用明显,有升高血压的作用,所以,各类高血压患者应慎用黄芪,使用不当则会引起麻烦。

另外,还有一些情况也不太适合服用黄芪。因为黄芪具有补气作用,作用范围较大,有可能引起血液流速加快等情况,因此在患有心梗,脑梗,中风,静脉血栓及肝郁气滞等病的情况下不宜使用黄芪,以防血流状态改变导致的瘀堵加重、血栓脱落等危险情况发生。


老韩说健康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表虚自汗,阴虚盗汗,急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阳气虚弱、疮疡久不溃破、肺气虚、气虚衰弱等。


黄芪主产地为我国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黄芪与人参均为补气良药,黄芪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黄芪虽然是一味很好的治病和滋补良药,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由于它药性偏于温补,补气升阳,易于助火;收敛固表止汗,易于关门留邪;补气过多过猛,易于出现气滞、气逆而影响气机升降。因此凡是有感冒未愈、发热口干、胸腹胀闷、鼻咽干燥、干咳少痰者,均不宜服用。 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人群用黄芪容易出现毒副作用,应该禁用。黄芪性温味甘,阴虚人群服用之后助热会伤阴动血;湿热,热毒炽盛人群服用易滞邪,加重病情。



行经期间的女性也不宜服用。怀孕期间的女性服用黄芪也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很有可能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伤害。在怀孕后期,也不能食用黄芪,因属于补气之物,如果在后期还吃黄芪会造成胎儿过大,不利于生产。另外婴幼儿也不宜服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