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人的聖經:《查令十字街84號》

看這本書的動機也很簡單,之前推薦過《一本好書》這檔綜藝節目,這周已經到了第7期,其中有兩本書我還沒看過。而在上次寫完推薦後我就決定把《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看完,那就尷尬地只剩下這本書沒有看過,想著反正是小說應該不難讀。

事實也確實如此。這本《查令十字街84號》差不多就用了兩大段空閒時間就讀完了,全書比較平淡地記錄了紐約女作家和倫敦一家小書店的書信往來,從女作家向小書店訂購稀有圖書為起點,這段通信經歷了20年時間,她也與這家書店的店員成為了朋友,因此信中的內容也就不侷限於書籍還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愛書人的聖經:《查令十字街84號》

書的內容很簡單,但其中還是有一些點挺吸引我的。首先是對這本書的評價,叫做讀書人的“聖經”。這是在全書最後的幾篇點評中張立憲的說法,似乎有些誇張。女主海蓮當然是名副其實的愛書之人,但光怪陸離的世界中一定有比她更嗜書如命的。不過她對於書的一些奇怪癖好倒也是很有趣的,比如她不喜歡新書,最好是那些扉頁上有簽名或者做過筆記的。有一次書店店員集體送她的書只是夾了張卡片說明,而沒有直接寫在書上,還惹得她不開心。雖然這樣的喜好在處女座看來不太能接受,但她的想法也挺有意思,就是一本書從它前任主人手裡傳到了你手裡,這本身就是一種緣分,其間經歷的種種或者這本書帶給人的感受能不斷傳遞也是種奇妙的體驗。

二來就是女主要買的書在我們看來真是相當偏僻,可能是對英國文學瞭解不夠吧,其中基本沒有出現過什麼世界名著。而海蓮對於版本、翻譯、裝幀的要求現在看來也難以想象,我們甚至已經習慣了沒有紙張這種載體的文字,而忘記了幾十年前書籍還是奇貨可居的東西。當然懂行的人一定會非常講究細節,這在任何領域都是相通的:人們會為了能得到自己心儀之物頗費財力和精力,這在外人看來都是不能理解的。也就是因為存在這樣的需求,才會有馬克思科恩這樣的小書店,之前去澳大利亞時逛過一個,那種陳舊的氣味和排列到天花板的書架確實是愛書人的天堂,只是在天朝差不多已經絕跡了。

愛書人的聖經:《查令十字街84號》

三來是這個故事的一個小背景,就是二戰之後的美國和英國。恐怕對現在的讀者來說很難想象五十年代英國物資短缺能到這個程度,都沒有大塊肉可吃。而海蓮作為一個自己也沒固定收入的美國人能籌出錢經常支援他們,可見那時美國的物質條件是多麼豐富。但即使兩邊差異巨大,但對於工作的認真、對於書籍的熱愛以及待人的真誠卻是共通的。想想他們20年未曾謀面,卻彼此相信以郵購的方式往來,而海蓮甚至是個連美元對英鎊都算不清的人,可見這份信任有多麼堅固。

最後一點還真有些八卦。全書以德爾的突然離世為終結,讓人有些遺憾。故事結束之後還附上了幾篇點評,其中不止一人提到了海蓮和德爾之間的感情,說實話我在看的時候並沒有察覺,因為兩人通信的言辭一點都不越界,特別是德爾的一本正經。但經過了20年,兩人也不可能沒有一點心有靈犀,但就是這麼一絲淡淡的情愫卻剛剛好。只有一個小細節挺值得回味的,就是德爾的妻子寫信給海蓮提到她一度挺嫉妒她的,因為他丈夫與她似乎更有共同語言。但現實有些殘酷,這兩個心靈相通的人都20年都沒能見上一面,只有海蓮在德爾死後來到了查令十字街84號,說了那句“我虧欠它良多”。

如果對這本書有興趣卻不想看書的話,可以去找同名電影來看看,同樣也是經典。

愛書人的聖經:《查令十字街84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