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卡十年簡史

物联网卡十年简史

如果從上帝視角看,互聯網是一個喧囂的世界,數十億的人節點,通過無數看不見的數據鏈,交互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信息豐富而多彩,充滿著創意和活力、歡樂和哀愁。

在這之下,還有一張龐大的暗網。

數十億節點都是沒有生命的設備,一絲不苟的傳遞著傳感數據,冷冷的執行著各種命令,這個無聲而古板的網絡,不斷的把物理世界的信息轉成數字放進虛擬世界,把虛擬世界的指令變成物理世界真實的動作,它讓共享單車、無人駕駛、掃碼零售等等很酷的應用成為了可能。

它,就是物聯網,可能是未來自動化世界的基石。

在越來越多的物聯網節點中,出現了一張小小的SIM卡片,正是這個不起眼的卡,賦予了無數設備進入虛擬世界的能力,驅動著一個更加數字化、自動化的世界。

物聯網卡以及它的CP們的成長曆程,正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孕育

2002年,剛剛經歷PC互聯網泡沫的騰訊、新浪、網易們還沒緩過氣來,而移動通信市場正在瘋狂爆發,不少人剛剛擁有第一部手機,諾基亞的8310、摩托羅拉V60、索愛T68這些經典機型火爆一時。

這一年的5月17日,電信日,中國移動悄然推出了GPRS業務,由於手機應用的匱乏、網絡速度的緩慢,在當時並沒有對人們產生太大影響,當年最潮的群體還在比拼短信發送速度,但使用SIM卡就能連接數據網絡,卻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萬物互聯變得觸手可及。

最早成規模的應用是電網的遠程監控。

電網當年極有前瞻性的採用移動通信的方式進行電網數據的採集和遠程控制,由於項目規模龐大、要求高、方案全,電網項目無可爭議的成為中國蜂窩物聯網的完美搖籃,培養了早期物聯網產業鏈的第一批人,從無線通信模組、DTU到運營商、應用平臺商。

物聯網卡在這個時期倉促誕生,這時候名字還很多,最常見的名字叫M2M卡,有些也叫APN卡、行業卡、機器卡。彼時M2M卡無論是外觀和功能,都與個人使用的SIM卡沒太大區別。

這時期還沒有太多面向物聯網的硬件設備,這一年,後來一度成為國內通信模組老大的芯訊通,才剛剛在上海成立,當時市場上能買到的模組,還都是國外的,wavecom和西門子等後來消失的牌子,還特別的貴。

基礎設施的蠻荒之地,要孵化出應用真不容易。

所以最初幾年,除了電網遠程監控應用有點規模外,其他市場都還一片寂靜,不過寂靜中也冒出了一些閃光應用,這些應用都成為後來大發展的雛形。

早在03、04年,銀聯就推出了無線POS,非常超前,可謂最早的移動支付。當年申請一臺普通的POS機手續非常複雜,還要用專門的電話線撥號聯網,當時能想到用無線方式來解決POS安全接入的方法,真的是一大創新。

過後十年無線POS一路蓬勃生長,衍生出各種眼花繚亂的智能支付終端,讓國內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無線智能pos市場,便利程度遠遠超越發達國家。

順豐也在物流很原始的時代,開始採用移動巴槍和貨車監控,尤其是移動巴槍順豐小哥人手必備,一掃快遞單就簽收或者進入下一個物流環節,在網購起步階段就花大價錢配備上了智能設備,讓人不得不佩服。現在,順豐配的設備據說已經到第七、八代了,已經成為其運營的關鍵要素。

還有一些比較零散的車輛監控應用,比如在公交、出租車上安裝可以回傳數據的GPS,就可以看到車到哪裡了,可以進行集中調度。

那個時候,手機都還沒有GPS功能,GPS還是一些發燒友的玩具,一臺GPS設備動則上千。而現在,各種專車、快遞小哥的電動車乃至共享單車全都裝上了定位,其實整個應用的原型和當初無異。

蠻荒地上埋下的種子已經發芽,正在靜待春天的到來。

成型

這個不被大多數人關注的領域,就這麼緩慢的發展了七年。

2009年,3G牌照發放,誕生兩年的iPhone正式引入國內。中國開啟了輝煌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上網開始了超越PC上網的征程,新的智能手機平臺引爆了移動應用的發展。

同年,高層提出“感知中國”,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並開始在無錫建立物聯網相關的產學研基地,政策上前所未有的重視。

這一年,由於三個契機,也成為了車聯網發展的元年,龐大的產業鏈從這一年萌發,成為往後幾年推動物聯網卡發展的最主要動力。

一是從iPhone3G開始,手機標配內置GPS模塊(你還能想象最早智能手機沒有GPS嗎!?),基於位置的應用隨之爆發,GPS從小眾產品一躍成為各類方案板的標配,人們開始習慣用終端定位來獲得服務,各種紙質地圖、交通圖開始淡出;

二是3G牌照發布後,外資品牌汽車開始把基於3G的車聯網產品帶入國內,如通用的安吉星、豐田的GBOOk等,配聯網的中控大屏成為新寵,珠三角一大批原來做車輛影音娛樂的車輛後裝公司紛紛轉型做帶聯網功能的後裝產品;

三是交通部這一年開始建設營運車輛聯網聯控系統,要求全國所有運營車輛都必須安裝定位設備,定位數據分級上傳,統一管理。帶有無線數據通信能力的定位器因此而興起,大量方案商開始進入原來車輛後裝公司的地盤,不斷創新出有意思的產品。

車聯網這一波的高速發展,和深圳緊緊相聯。

深圳這時剛經歷完一波山寨機的崛起和洗牌,山寨機產業留下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從元器件提供、方案板設計再到產品組裝,每個環節都有成千上萬的企業,深圳這片土壤讓電子產品的創新變得容易,也為後來物聯網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這個時期,通信模組產業開始了密集重組。

08年,Sierra收購Wavecom成為業界老大,是的,Sierra是借Wavecom才上位的。

10年,Gemalto收了西門子的模組業務緊跟其後。還是,Gemalto那麼知名,跟西門子老廠出品息息相關。

06年,中興的一波人出來成立了有方,同年,龍尚科技在上海成立

09年,廣和通開始進入模組產業

10年,芯姆通的一波人出來成立了移遠,移字輩好幾家公司,追溯上去都有點淵源,說芯姆通是模組界黃埔軍校真不過分

10年,中興開始推出模組產品,並在11年成立中興物聯

自此,國內模組產業六大金剛芯訊通、移遠、廣和通、中興物聯、有方、龍尚均告成立,只是後來上市之路又各奔金主。

產業逐步熱鬧起來,也讓物聯網卡的發展開始進入正式軌道。

運營商這一時期開始成立獨立機構。

電信在09年率先在無錫成立物聯網應用和推廣中心,以基地形式支持全國物聯網業務發展,並在14年掛牌成立中國電信物聯網公司。

移動於10年在重慶成立物聯網基地,並以更快的速度,於12年掛牌成立中移物聯網公司。

聯通的步伐相對慢,於14年底在南京成立物聯網運營支撐中心,17年底掛牌成立物聯網公司。

這個時期物聯網卡開始有了新的號段,號碼上與我們普通熟知的13x、15x不一樣,工信部專門為物聯網分配了13位號段,以適應比人更多的物的需要,移動申請了10648/10647號段,聯通申請了10646號段,電信申請了10649號段。

跟隨著機構的成立,物聯網卡才開始真正成為一個專門定製的產品。

三大運營商這時也開始投入巨資建設專用平臺。移動在成立物聯網基地後就開始著手建立自有的管理平臺,一直做到現在改名叫OneLink;聯通則於15年引入國際知名的Jasper平臺,中間有多次說到期,但Jasper是頭牌,始終割捨不掉;電信在經歷了一段多個廠家建設的混亂期後,選擇了華為的OC平臺。

隨著物聯網卡產品的正規化,尤其是Jasper的引入帶來的各種新鮮的玩法,讓業內俗稱卡商的群體開始興起,更深行業的需求被逐步挖掘,更多行業的方案開始使用物聯網卡,供給側方案的日益完善,正等待著需求側的引爆。

爆發

2012年,Pebble和谷歌眼鏡兩個產品橫空出世,開啟了智能硬件時代。

雖然兩位先行者後來的發展讓人唏噓,但硬件數字化、聯網化趨勢一發不可收,智能穿戴、智能手錶、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無人機、VR……讓人眼花繚亂的產品不斷湧現。

但智能硬件的火熱,並沒有讓物聯網卡的市場立刻就爆發,產品價格、功耗、尺寸等等一系列的影響,讓大部分智能硬件方案選擇了藍牙、wifi,只有必須脫離手機、路由器使用的智能硬件,才會考慮蜂窩網絡方案,所以,車聯網產品成為了智能硬件時代早期物聯網卡江湖的主角。

發展到這個時期,車聯網產品已經和上一個時代不一樣了。

最早期,車聯網產品是以車機、中控屏的形態出現,是汽車原廠把控的產業鏈體系的一個環節,早期做的廠家往往是做汽車精品電子、汽車音響的,主要依託4S店、維修店來銷售,一般都要拆裝。

但智能硬件產業的興起,讓外行人有了染指汽車聯網的機會。深圳強大的硬件產業鏈,不斷創新出各種花樣的硬件,繞過車廠、4S店等體系,以消費硬件的方式進入了汽車,也開啟了智能硬件廠家與汽車原廠爭奪汽車聯網主導權的膠著之戰。

最早的所謂車聯網智能硬件其實很low,大概是12年左右,一度興起雲電子狗,在電子狗基礎上有了聯網能力後,各種路上的信息更加及時,雖然low,但產品深受歡迎。

13年的時候,雲狗還沒熱多久,OBD產品開始出現,OBD從最初只有4S店才能接入汽車的專用設備,一下成為消費級隨時可以讀取汽車數據的利器,由於OBD能獲得大量汽車使用信息,而且能將數據匯聚到雲端,一度讓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很興奮,OBD最期待的應用是UBI,也就是把車輛大數據與車輛保險結合在一起。

這些潛在的應用前景,讓騰訊都動了心,14年騰訊推出了路寶,不過UBI應用始終沒有成氣候,OBD想賣行車數據的變現嘗試幾經曲折都不太順利,所以14年以後OBD就開始沒落。

但緊接著另一個產品——行車記錄儀又開始興起,至今仍受歡迎,行車記錄儀的形態也有很多變種,其中最重要的分支就是智能後視鏡,這個巧妙的設計可以套到汽車後視鏡上,除了行車記錄,還擁有了屏幕,有了屏幕就有了一切,安裝便利度和價格秒殺改中控大屏,後視鏡坐穩了車聯網江湖好多年,上面疊加了越來越多功能,前後車監測、輔助駕駛、甚至司機困不困的監測。

這些外圍的各種創新最終也讓車輛本身發生了變化,從特斯拉到蔚來、小鵬、理想等一眾造成新勢力,直接動手把車本身聯網了,這些創新功能直接原裝於車之中,越來越多的原廠也都加入這個陣營,車內的屏幕也越做越誇張。

外圍智能硬件廠商與汽車原廠之爭,仍在繼續。

車聯網各種硬件創新,慢慢的把國內物聯網卡規模推送到了幾千萬的級別。

但讓市場真正引爆的,是另一個瘋狂的智能硬件。

2016年,第一輛帶智能鎖的摩拜自行車在上海街頭上路,這個絕妙的創意,把蜂窩物聯與產品運營結合在一起,自動開鎖、關鎖計費、定位、紅包車……基於聯網能力產生的無窮應用價值被不斷挖掘。智能鎖迅速成為共享單車的標配,OFO小黃車也逐步從機械鎖轉換成智能鎖。

2017年的共享單車大戰,讓物聯網卡市場獲得了難以置信的增長。

短短一年,市場規模翻了一倍達到3億的規模,需求量的激增竟然讓SIM卡製造都供應不足,從上游芯片到下游封裝各大廠商都得加班加點開足馬力生產。芯訊通、移遠等模組廠商也獲益匪淺,拿到共享單車的訂單就等於翻倍式增長。

共享單車引發的物聯網卡市場爆發,徹底激活了整個產業鏈,沒有做過蜂窩物聯的方案商都不好意思開門做生意,方案商產業鏈的成熟,讓更多智能化硬件的出現更加便利。

於是,沿用這種遠程控制加硬件服務的思路,各種新的應用場景被不斷挖掘,共享充電寶、共享按摩椅、共享紙巾、共享雨傘……越來越多的場景被這些有趣的硬件所佔據。

運營商也被這氣勢如虹的增長震撼了,當人口紅利已經達到極限飽和的時候,一塊新的天地讓人有了無限遐想,三家運營商的各種論壇上,開始頻頻出現“萬物互聯”的字眼,萬物連接被寄予厚望。

不過令三家運營商始料不及的是,物聯網卡市場剛剛爆發就引來了慘烈的競爭,物聯網卡的供應方構成錯綜複雜,各地運營商、各路供卡渠道、甚至小米和阿里等互聯網公司都參與其中。

但各類渠道價格、質量、能力各不相同,當年低價買卡的十有八九都遭遇過供應商跑路導致後續無法使用的問題。這個野蠻生長時埋下的雷,後來爆發出黑卡的問題。

插曲

物聯網卡的種種套路,最早源起Jasper平臺提供的能力。

15年Jasper被引入國內後,極為強悍的開放能力迅速被眾多第三方物聯網卡供應商運用到極致,而其中最核心的能力就是組池和按實際使用量付費。

故事是這樣的。

第三方供應商以比較大的規模組池,卡可以按各種套餐銷售,並且可以遠遠低於市場價格,當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相當多的物聯網卡實際是沒有使用的,通過組池後,實際需要支付的流量,遠遠低於總套餐流量,相當於辦低檔套餐賣高檔套餐。

但這樣的方式仍然存在bug,當用戶都過預期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爆池風險,爆池後供應商不願虧本支付,用戶最終就無法使用。於是,這又導致一些更悲傷的故事,有些乾脆就欺詐式銷售,大規模低價銷售然後跑路,用戶用了兩個月發現用不了了,這種案例數不勝數。

還有一個很有情懷但是結局悲傷的故事。

大約15年的時候,當時正是互聯網免費思維盛行的時候,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微x卡,可以免費使用500M,免費的東西誰不愛用?一時間,車聯網產品商紛紛使用,但是和互聯網免費邊際成本趨向於0不同,實體商品的免費帶來的成本巨大,又沒有帶來預想中的價值變現,微x據坊間傳一度欠費數千萬,最後免費模式無法持續,也讓眾多發出去使用的車聯網廠商一地雞毛。

對行業帶來更大傷害的是“黑卡”。

15年以後,電話實名制力度非常大,但作為主要面向上游產業的產品,物聯網卡很難做到個人實名,在供卡商層層轉售之後,已經難以追溯卡的去向,變成了所謂“黑卡“,而黑卡一旦落入電信詐騙者之手後危害巨大。

16年徐玉玉案讓人悲傷,這個標誌性事件讓業界意識到,不解決黑卡問題將讓整個行業難以發展。

解決黑卡的核心是怎樣分辨物聯網卡是用到了該用的地方,並且讓用的人實名,於是三大運營商紛紛推出機卡捆綁、定向流量、實名制加強等諸多措施,對存量卡也進行大規模清理,供卡商江湖也因此發生劇烈震盪,不少供卡商因為涉及黑卡損失慘重,不少供卡商下游客戶也被殃及池魚。

每個行業的成長曆程總伴隨著各種混亂,流量虛標、跑路、免費、黑卡這一段段插曲,不斷的讓市場開始意識到,在物聯網上,安全大於一切。

隨著物聯網越來越介入到各行各業的關鍵設備、關鍵環節,安全必然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考量因素,試想,有一天,這個不起眼的連接控制著我們的車、電、水、氣、支付,如果一旦出現問題影響會有多大?好萊塢大片中那些被遠程控制導致各種混亂的場景也許距離現實並不遙遠。

新的開始

2016年6月,3GPP NB-IoT R13版本凍結。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從最早普通個人卡兼職的產品,到面對產業定製的產品,再到獨立網絡制式的產品,這十餘年的歷史見證了物聯網從孕育到正式出生的過程。

這一次,網絡設備廠商成為了推廣的急先鋒,華為成了NB-IOT最積極的佈道者,一時間各大展會、各大論壇、各種政策規劃的探討中,都能感受到NB的聲勢已經遠遠壓過另一項技術eMTC。

eMTC也是專為物聯網設計的技術,技術層面各有千秋,但在制式主導權的角力之下,NB-IOT在中國佔據了明顯的上風。

運營商層面的角力也頗有意思。

在2G/3G上只有CDMA的電信,成為NB-IoT最積極、最堅定的支持者,原因很簡單,在低速率物聯網領域,幾乎沒有CDMA產業鏈的生存空間,電信要進入物聯網市場,只能ALL in。

電信另外一個優勢是擁有800MHZ低頻FDD資源,完全沒有政策障礙,只需要在現網4G基站上升級即可支持,因此投入也最沒有顧慮。到17年5月17日,電信宣佈NB網絡建成,成為首個宣佈商用的運營商。

對移動而言,最初NB的選擇顯得有些猶豫。原先龐大而完善的2G網絡,成就了移動在物聯網領域的霸主地位,在升級LPWA方面並沒有那麼迫切,最為關鍵的是移動4G是TD-LTE,缺少FDD牌照,始終存在政策障礙。

轉機在17年6月,工信部批准在已分配的GSM或FDD方式頻段上,可以部署NB-IoT。拿到政策後,移動也迅速拋出NB網絡採購大單,全面建設FDD900M站點,並在11月宣佈NB商用。

聲音最小的是聯通。在前物聯網時代,因為有Jasper平臺加持,加上擁有成熟的GSM和WCDMA,高端應用領域聯通佔據領先的份額,但在窄帶網絡建設上,聯通更加的糾結,原因在於聯通900M頻段資源少,而1800M的NB-IOT並不成熟,雖然聯通在17年也同樣宣佈試商用,但實際影響卻不大。

無論投入大小,這都是三大運營商在物聯網支持上發出的最強音,與過去產業自然生長不同,NB產業在諸多超級力量的精心培育下,成長速度驚人,這其中最為大手筆的就是在終端產業的支持上。

網絡可以有實力雄厚的運營商先建,但是在終端產業上,只要價格貴就很難有需求,沒有需求量又很難降低終端價格,這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在終端市場上,GSM制式的模塊只需要20元,而NB模塊要80,這個價格幾乎沒有市場,必須要有人能啟動市場。

第一個出手的是電信,17年號稱NB宇宙第一標出爐,電信採購50萬片模組每片補貼30元,讓模組市場供貨價格直接殺到36元。

隨後移動拋出更大的橄欖枝,在17年11月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移動宣佈對NB-IOT模組補貼10億元。

到18年8月,聯通也推出了採購計劃,採購規模預期為300萬片,限價35元/片。

就這樣,NB通信模組市場,在整個需求側還沒啟動、需求量還不大時,就給硬生生的迅速催熟,價格迅速接近2G。

在這些大單背後,模組公司也在經歷一場洗牌,這一輪洗牌叫上市。

市場空間的迅速擴大,原先並不起眼的上游電子器件廠商成為資本的香餑餑,格局之爭也要求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

於是,17年成為模組產業資本變局一年。

17年4月,廣和通首先上市,雖然不算業內龍頭,但上市過程卻最順。

17年9月,日海通訊發佈公告,以1.2億收購龍尚科技68%股份,首度進入模組產業。

半年之後,日海通訊宣佈以5.18億元收購曾經的龍頭芯訊通100%股權,日海通過資本方式成為模組的最大供應商。

17年12月,高新興發佈公告,宣佈歷經一年的中興物聯收購終於完成,高新興也成為上述電信NB宇宙第一標的中標廠商。

17年6月,有方提交創業板IPO申請,不過18年3月主動撤回。

18年7月,最後一個主要玩家移遠也提交上市申請,靜待上會。

風雨十餘年,分的分,賣的賣,合的合,模組公司們在資本市場上算是會師了。

這一次,物聯網的網絡和終端產業,都完成了各自的飛躍。

物聯網已經不是那個蠻荒之地,不再是為了實現需要左拼右湊起來的產品,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泛在覆蓋的基礎設施,一切物品皆有可能低成本的接入這個龐大的網絡,繼而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Internet of things,它所能驅動的未來不可限量。

而原來野蠻生長著的分散雜亂的物聯網應用提供商們,也面臨著一場新選手入場的變革。

這個變革的號角叫做“產業互聯網”,眾多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巨頭和獨角獸們,在收割完人口紅利之後,也開始進場收割產業紅利,入局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新零售、新制造……,這些也許將會構成一個以物、以產業為主體的新生態。

……

十年前,3G網絡和智能手機終端開始成型,一眾應用興起,經過五年發展,移動互聯網巨頭們紛紛拿到船票登船,再過五年,格局已定,上半場結束。

當下,蹣跚十多年的物聯網,也走到了新的開始,又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看上去,更大的歷史,才剛剛開始。

CIO之家 www.ciozj.com 微信公眾號:imciow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