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得了血管瘤,该怎样治疗?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68701


什么是新生儿血管瘤?

婴儿血管瘤是起源于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不详,部分学者报道和血管内皮干细胞有关,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60%,其中大多数发生于颜面皮肤、皮下组织及口腔粘膜、如舌、唇、口底等组织,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其中以枕部的鲜红斑痣最常见。

形成新生儿血管瘤的原因?

血管瘤是发生于血管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是种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失常,血管发育或分化失常导致的血管畸形,一种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肿瘤。

血管瘤虽然一般都是天生的,但每位患者的形成原因都是不同的,只有到正规的血管瘤专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便可得知。导致血管瘤发生的影响因素很多,至今尚无一个公认和肯定的说法。

1、胚胎发育时出现感染

一般认为父母的遗传、父母的内分泌失常、高血压等疾病、怀孕期间的环境污染或微生物感染都会影响胎儿血管发育。

2、母亲激素影响

其中有关母亲的激素水平与婴儿血管瘤发生的相关关系研究很多,发现怀孕前服用避孕药的母亲的孩子血管瘤发生率明显增高;母亲雌激素水平与孩子血管瘤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母亲雌激素水平高的孩子血管瘤发生机会也多。


有家长认为,处于婴儿期的宝宝,抵抗力弱,不能进行血管瘤的治疗,其实不然,大部分血管瘤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面积不断扩大的,只要选对疗法,在孩子年纪较小时开始治疗,更能保证治疗时间短,宝宝少受苦,治疗效果好。

  一般孩子满月即可接受治疗,如果血管瘤增长的速度非常快超过了孩子的生长发育,那么即使未满月也需及时上医院干预治疗控制瘤体的增长。

传统血管瘤疗法不佳,须谨慎选择婴儿年龄小,抵抗力不强。因此,既要确保疗效,又不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传统的手术、冷冻、同位素、植皮等疗法治疗血管瘤,都存在复发、痛苦大、有疤痕等弊端,同位素治疗还存在影响婴幼儿发育等后遗症,传统疗法治疗精准度不够,均是将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一同破坏,风险较高,留疤率较大,目前基本被淘汰。

彻底去除婴儿血管瘤,从切断病源开始

  从病理上来说,血管瘤是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内,残留的胚胎成血管祖细胞过度分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从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治疗血管瘤不能单纯的祛除表面症状,只有清除不断增生的内皮细胞,抑制细胞增生,才能做到彻底治愈血管瘤。


邓先杰谈血管瘤


我小孩出生时腿上有半个花生米那么大的血管瘤。刚出生时是粉色的,后来越长越大,颜色也越来越红。去儿童医院看医生时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孩子有血管瘤。有的长在手上,有的长在脸上很显眼,看得很揪心。当时我孩子三个多月,血管瘤已经长到一个花生米那么大,医生建议激光打掉,因为血管瘤长得很快,以后年龄大再打激光只会留更大的疤。医生说有些血管瘤长得很深,一次激光打不完,要分好几次打。有些地方不能用激光打。我家孩子在小腿肚上,打了一次激光就清除干净了。现在孩子十六岁了,原来打激光的地方已经长平了,颜色和周围皮肤一样,大小比原来花生米大了一些,仔细看能看出来。

因为血管瘤里面有丰富的血流,孩子不小心擦伤了它,会流很多血。新出生孩子的血管瘤稳妥点还是找医生检查一下,听医生专业的建议,及时治疗,早日康复。


正月十八的月亮


新生儿血管瘤是一类由新生血管所组成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婴儿和儿童,主要分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以两种类型混合存在,而以其中一种为主要表现。鲜红斑痣又称毛细血管扩张,出生时即可存在,好发于颜面部、颈部、也可发生与任何部位,表现为淡红或暗红色斑疹或斑片,形态不规则,压之部分完全或部分褪色,可随年龄增长而颜色变深。

海绵状血管瘤,是先天性的静脉畸形,出生时即存在或出生后数周发生,单一或数个大而不规则的结节状或分叶状皮损,皮肤鲜红或深红,表面不规则,柔软而有弹性,挤压可缩小,形状像海绵一样。

草莓状血管瘤出生时即可存在,也有部分在生后2-3个月发生,好发于颜面、头颈部或肩部,表现为呈鲜红色分叶状肿瘤,质地柔软,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单一发生或数个发生,通常大小约1厘米到数厘米,皮损广泛的深部,常可伴发海绵状血管瘤,在1岁之前,血管瘤可随着孩子生长略有长大,约1岁之后开始退化,大约有70-90%的孩子血管瘤在5-7岁时可完全消退而不留明显的痕迹。

由于大部分孩子更常见的是草莓状血管瘤,且该型血管瘤预后良好,大部分可自行完全消退,因此发现孩子身上长有血管瘤时,血管瘤较小,可给与观察,等待其自行消退,或外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搽血管瘤表面。针对长在颜面部的较大的血管瘤,需要完善彩超或者头部MRI评估是否合并颅内的海绵状血管瘤。观察过程中如果发现血管瘤生长速度过快,可给与激光或注射硬化剂治疗。有草莓状血管瘤的家长,在护理孩子时,注意动作轻柔,勿用粗糙的东西摩擦血管瘤局部,避免局部破损后出血。

来自全科鲜医生的科普解答,欢迎大家于下方评论区发表不同的观点及看法,想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全科鲜医生,持续为您带来不同的健康问答,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科鲜医生


在做母乳喂养之前,我做了一个公益群,有2年多了,宝宝们现在都长大了。里面有将近300个妈妈,各种各样的新生儿问题每天只要我在群里冒泡问题就应接不暇。其实也不是多大的问题,大便的,湿疹的,黄疸的,咳嗽咳痰的等等,其中有一个比较常见的就是血管瘤。



血管瘤是婴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生率约为4%-10%,通常女孩多见,约为男孩的3-5倍。约60%的血管瘤发生在头颈部,约25%发生在躯干,约15%发生在四肢。虽然多数的血管瘤发生在体表,但少部分可发生在肝脏、胃肠道,甚至脑里面。60%—70%的血管瘤可能8岁前消退,有部分血管瘤由于持续、迅速增大蔓延,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引起患者心理障碍和日常生活不便。



临床上常把血管瘤分成四类: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婴幼儿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婴幼儿血管瘤的特点是,新生儿期增生明显,4-6月增长最快 ,6-12月生长明显减慢 ,5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5岁时痊愈,7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7岁时痊愈,90%的婴幼儿血管瘤在9岁时痊愈。这些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下。有一些表浅的,容易摩擦,破损并发感染留疤的话就比较烦。婴幼儿眼周,肛周,暴露部位的容易出现摩擦破损,还是建议处理。



毛细血管瘤高出或不高出皮肤与黏膜,呈鲜红或紫色,压之变白,压力去除后又充血复原。很多毛细血管瘤在婴儿出生时已形成草莓状瘤体(外形似草莓)。大部分可以自行隐退。部分这类的患者压迫颅骨下陷。若血管瘤生长在关节囊处可导致终生残疾。



海绵状血管瘤属静脉血管畸形,肿瘤多位于皮下,易于深入到深部肌肉,部分有完整包膜,部分没有完整包膜,容易成侵袭性生长,压迫周围组织。海绵状血管瘤不能自行消退,而且对小儿的危害较大,比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特别是年龄小的婴幼儿,因出血频繁,血小板更低。海绵状血管瘤除了易造成脑出血外,还会使婴幼儿出现呼吸困难、继发感染等病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蔓状血管瘤属动脉血管畸,高发于成人,一般表皮无异色,瘤体柔软,内有搏动感,用听诊器触听,搏动感较明显。是由多数扩大的小动脉和小静脉互相沟通而成,外形为串珠状,表面温度较高,病变部皮肤为暗红色和蓝紫色。蔓状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

总之婴幼儿毛细血管瘤和蔓状血管瘤多见,大部分毛细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蔓状血管瘤家长还是需要提高警惕,发现宝宝身上红色血管样突起还是需要请专科医师评估后再做决定。治疗方案激素治疗,硬化剂,激光,低温治疗,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蔓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式。


乳腺科王医生


你好

婴儿血管瘤的治疗前,应该先检查确定是真性血管瘤,先进行观察,因为血管瘤1岁左右是高峰期,然后会逐渐消退;如果血管瘤不能消退或增长较快,则可以采取激素进行治疗,因为激素会控制其增长,甚至可以完全消退;如果确定是脉管畸形,不可能自行消退,需要采用物理治疗;血管瘤早期还可通过压迫方式进行治疗,当血管瘤长到一定程度时,可手术治疗。



临症指南


新生儿血管瘤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局部硬化剂注射治疗即可治愈。其他治疗方式还包括激光,冷冻等,容易残留疤痕。不建议使用同位素贴治疗,后期易导致皮肤瘢痕癌。


血管瘤Doctor


目前有微创,激光,外用药物等疗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疗法。微创适合大部分血管瘤治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