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以前一人的工资就能养活全家,现在夫妻二人加在一起七八千的工资,生活还比较紧张,对此你怎么看?

遗落在凡间的天使


上述情况主要因为大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夫妻二人合计七八千的工资,即使有两个孩子,如果生活上勤俭节约,经济上还不至于比较紧张。

无可否认,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物价上涨的幅度很大;但是工资增长的幅度还是跑赢“通-货-膨-胀”,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客观上,现今生活开支的数量以及项目,以及今非昔比。

比如交通电讯,文化娱乐、美食旅游等诸多方面的开支,都是四十年前根本没有的项目。取消住房“分配”、教育以及医疗保障等等,确实需要大笔的开销。

亲朋好友之间的攀比,往往造成某种落差,希望一定不输给人家。于是,高档住宅、豪华汽车,高级服饰及化妆品纷至沓来,自然感觉应付不暇。

如果安心过好自己的生活,稍微艰苦朴素一点,消费降级。夫妻二人七八千工资, 供养四口之家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陆燕青


我六三年出生,对这个有发言权'!我爸爸工资四十六,妈妈四十左右,姊妹四个,爸妈不到一百元工资确实养活了全家,但生活质量如何呢,我来说说我小时候的生活。

我小学四年级穿的衣服都是过年爸妈领着我去买一次,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几年都买的是一种衣服,灰色的衣服,而且都大很多,为了能多穿几年,那时候没有秋裤 ,冬天都是穿着空心棉裤。过冬家家都找各种关系买烧炉子的木材,沥青,木屑,在买点煤,也不舍得使劲烧,所以我一直觉得我小时候特别冷,能不冷吗?

吃,我只举一个例子,你们就知道那时候吃的如何了,我中午吃一碗米饭,泡的是白菜粉仔汤,我一边吃,我的同学随着我的碗上下盯着看,剩了几口,我给了他,他狼吞虎咽的给吃了。那时候,辽宁人每月三两豆油,还得积攒一些过年用,所以 菜里面根本没有油水,肚子始终是空唠唠的,上学第三节课就咕噜咕噜的叫,中午回家也只有玉米饼子,抹点猪大油,肚子越没有油水,饭量越大,饭量越大,越觉得饿,恶性循环。鸡蛋过清明,端午节一人分二个,同学都有顶鸡蛋的习惯,看谁的鸡蛋硬,现在没看过有孩子顶鸡蛋的。

我在举个例子,我四川战友爷爷去世,我这战友六岁,谁也想不到,爷爷死了他是什么想法!他说她当时想,今天能吃肉了,他以为肉是死人身上的!

那时候孩子都比较矮,与营养不良有绝对关系。

再说医疗,我爸爸得了脑血栓,我始终觉得就是因为家里没有血压计!一个血压计几十块钱,估计没谁家里有,爸爸脑袋晕,以为血压高,以前都是180/120,吃降压药,还晕,继续吃,后来到单位医务所测量,血压60/20,用药过量,早上三点血栓,等八点才看病,而且没药,扎干针,吃中药,瘫痪六年,当时连小分子右旋糖酐都要找人买,还是瘫痪几年后用了几瓶,又造成脑出血,去世。

再说住,我家二个姐姐住一间,我和爸爸妈妈弟弟,四人住一间,冬天爸爸妈妈四点半就起来了,忙活生炉子,家里有点热气,再让我们起来,动迁时候,我们家使用面积是二十四平,我比较一下,我家当时房子还算大的,同学家六口住一间房子的。

我还是大连市的,农村当时可能更差,当然,那时候家里孩子少的,日子会好很多,有的家就两个孩子,明显感觉人家吃住行都要优越很多。

还有玩,娱乐,学习,很多方面,和现在孩子不在一个档次,比非洲孩子能好点!

所以,不要贬低现在的生活,要是我小时候的生活水平,现在一个人也可以养全家!


韩国我不去


以前一个人工资养活一大家人,这个问题绝对真实!

我是50后,小时候生活在鲁南矿山,那时我们矿山宿舍家家户户孩子多,一家六、七个孩子属于正常,我们不远的邻居家里11个孩子,是宿舍孩子最多的一家,他们家也是靠一个老爸干工养活,现在说这事仿佛成了天方夜潭。

不管谁家孩子多少,每户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人干工养活一家人。那时工人工资最高的是七级工,每月73.5元,大多数人达不到七级工,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0元的极少见,每月人均生活费3~5元就能过去,包括吃穿等所有花销。

由于生活清贫,那年代大人孩子没有讲吃讲穿的,一个月吃不上一顿肉很常见,只能到过年过节解馋,穿衣服老大穿小了传给老二,老二穿小了再往下传……生活的磨难让那时的孩子从小自立、坚强、懂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变,一个人挣钱养活一家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突然一个问题涌上心头:假如现在一个普通人家有六、七个孩子,他们该如何生存呢?


千山车神


我过去常听外婆说,解放前她的父亲,作为洋行买办,一个人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大家子十几口人还有多余。而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夫妻两个人的收入也就七八十元钱,就能养活家里好五六口人。而现在夫妻两个人的收入加在一起七八千也比较紧涨。为啥时代不同了,咋工资收入养人却越来越难了呢?

第一,过去的养活全家与现在的养人不同,过去养个孩子,只要一般性的吃饱饭,能上得起学,小毛小病能看好就可以了。现在的养家标准不一样了,不仅仅是养全家,还要下馆子吃饭,还要旅游,还要给孩子补课。能消费的地方比以前多了,所以你就算两个一个月赚一万元钱收入,也不会觉得日子过得很宽松。

第二,过去拿几十元钱工资,但是住房单位会给你安排的,大龄青年结婚,你要是没房子,单位会福利分房。你的收入可以都用在家人改善生活条件上。而现在你要么还房贷,要么还房租,高房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每月的房租和房贷都要占去一半的工资,试问只剩下三四千工资,生活能过得好吗?

第三,物价年年都在涨,但是工资三四千元永远不会涨似的。三年前一个菜包包只要一元钱,现在涨到二元一个了。但是你的工资收入却没啥变化,以不涨的工资收入去买不断上涨的物价,生活压力每年都在增加。

要确保居民收入水平不受影响。一要做大GDP蛋糕,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二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物价的不断上涨。三是遏制房地产的投机炒作,让房地产回归理性,只有住房不炒后,居民在购房和租房上开支减少了,物价稳定了,收入增加了,这样才能过上幸福而富足的生活。


不执著财经


这一切,都是房价惹的祸。

为什么夫妻两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七八千都不够用,最重要的,都是因为房价涨的太快,耗干了他们的所有积蓄,很多还要偿还房贷。即便没有房贷,也会因为没有了存款,不敢乱花钱。

除房子之外,上学、看病等也是无法回避的支出,且成本越来越高。特别是生病,常常使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不仅如此,其他方面的物价,也在持续不断地上涨。所以,工资是上涨了,可是,与房价、物价、各种开支比起来,实在速度太慢,自然,购买力就越来越低,使用价值也越来越低了。

所以,要确保居民生活水平不受影响,一方面,要有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让居民收入跟得上价格的上涨;另一方面,要控制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上涨。同时,要减轻居民看病、上学等的经济负担。


谭浩俊


主要是物价上涨速度太快了,使人措手不及的是生活节奏也在加快了,不是吗?譬如:小两口的工资加起来8000元,相当于1978年的60元钱左右。据中国最权威人士所透露:1978年的万元户,相当于今天的270万元,可想而知,小两口这点工资算个啥?

记得,我1978年参加工作时,工资是:33元7角8分钱,那个时候,一个鸡蛋1分5厘钱,一块豆腐2分钱,一斤盐1角3分钱,一斤白糖1角5分钱,一斤牛肉7角8分钱,一斤猪蹄2角钱,一斤土豆2分5厘钱,一斤白菜2分1厘钱。1978年12月的一天,我和农村集体户抽回来的大哥在长春饭店就餐:一盘肉段,一盘油炸鱼,一个鸡肉顿土豆火锅,两个猪蹄,外加啤酒,两个人喝得一醉方休,共计花了5元钱。

然而,4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今昔非比,居家过日子的我由衷感到,现在的钱的的确确是一年比一年毛了。30年前银行存款利率为百分之14%(5年期),现在降为4%(5年期),随着国家印钱速度在不断加快,钱在迅速贬值,现在的确实是不值钱了,以长春市为例:2018年11月14日市场行情,统计:牛肉48一斤,猪肉19元8角一斤,猪蹄28元8角钱一斤,土豆1元5角钱一斤,橄榄8元一斤,香菜10元一斤,西红柿3元5角一斤,豆角7元一斤,鸡蛋2斤11元,大豆腐2元5角一块。如今长春的房价又开始“刷新”和“挑战”一万元一平米的新高了。除此之外,据说,北京市(学区房)的房价,2017年已经达到了一平米36万元的峰值,吓人啊,吓得我这个60多岁的老头子,晚上都睡不着觉了!

因此,我看,别说现在年轻人一个月开个4000左右块钱,就我一个老头子,如果患上病疾住院,一个重患抢救一宿就得3万多块钱,还不走医保,不能给报销!所以,现在的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100万储蓄不能算作是个有钱人家!不是吗?


刘年14


看了几篇跟帖回答,都是50后、60后老者的回忆和比较,满满的质朴和真诚。不禁引起自己的回忆,本尊也是老人了,也来凑个热闹,说点个性的事情。

父亲本是农村人,13岁到武汉皮鞋厂当徒工,左手大拇指尖有个明显的凹坑,说是钉锤砸的。后来父亲参加了革命工作,在我懂事的时候,父亲是科长。母亲是武昌造船厂的工人,在配电房看管分配电力。小学一、二年级时,跟母亲二人住船厂的单身宿舍,房间不足十平方米,房内只有一张床,床底一口木箱里塞着全部家当,还有两个搪瓷盆,一个洗脸,另一个洗脚。别无长物,仅仅在房顶上还吊着一只15瓦的白炽灯泡,没灯罩。学校离船厂大约有三、四里路,要在堤上走很长一段路。李厂长的儿子与我同年,天天在厂门口约齐了,一块儿上路。中午放学后,要走回船厂,与母亲在大食堂买饭吃。星期六才和母亲回汉阳的家。回家的路好漫长啊!从船厂出来,走到武泰闸,搭公共汽车到武昌桥头下,爬坡上桥,再搭电车到汉阳桥头,然后下桥走回家。虽然小时候走路之后,一会儿就不累了,但走的时候,总是有累的感觉,腿肚子酸酸的。

母亲总是买两碗半斤的蒸缽饭和一盘素菜,至今都不记得菜是什么味道,只记得饭是那么的香甜可口,风卷残云,眨眼工夫,粒米不剩。能吃饱饭就很满足,还管吃的什么菜?菜盘子当然得用舌头舔得干干净净,一点汤水都不剩。母亲总是让我选缽饭,我总是选了左边的,又觉得右边的多一些,于是,换去换来。早点是在学校门外边的熟食店买,母亲每天早晨给5分钱,从不提前给,也不多给,我也从不多要,小时候特别呆萌,从不争吵索要。有时花4分钱买2个面窝,有时花3分钱买一碗热干面或者糊米粉。剩下1、2分钱,积攒几天之后,就可以多买点吃饱。记得有一天,李厂长的儿子说有1块钱,哇!好多钱啊!那时同学之间,赌咒发誓,都习惯说“赌1块钱“!小李子挺哥们滴,不仅请我吃早点,中午放学时,又花2毛线买二支雪糕冰棒,雪糕真好吃!还花2毛钱买了二支铅笔,一人一支。剩下的去电影院门口的小人书摊子租书看,1分钱看一本,厚些的2分。不认识的字就问老板。那时小学下午只上2节课,课余时间不少。我的文学基础就是这么得来的。

记得小学成绩很糟,上课老是走神。小李子说:堤上有蚱蜢,我们捉蚱蜢去。于是就逃学了。有人告诉母亲,说你儿子没上学,同李斌在堤上的草地上晒太阳。于是,母亲打屁股。那时真蠢!居然不知道逃跑。还记得头上长疮,痒痒的,有点腥味。好长时间,父亲发现了,去看医生,医生说营养不良,要吃点好的。于是终于知道苹果的味道了。又用药水洗头,不知不觉就痊愈了,至今毛发刚硬浓密,只是白了不少。那时街上经常见到癞子头,冬天脸和手有冻疮的人非常多,我的耳朵和手背也有过冻疮,脚后跟和脚趾头上也有,红红的,痒得钻心。直到春暖花开,才慢慢结疤脱落。现在没癞子头,没冻疮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时买吃的东西都要用粮票。我饭量特大,父亲在长江边开了一小片地种燕麦。燕麦馒头又黑又糙,很难吃。父亲说这样不行,莫把伢饿死了,把我送回乡下老家,跟爹爹婆婆住,在乡下的小学读了一年书。乡下老家有两块菜园子,结满了豆角、丝瓜、葫芦、茄子、黄瓜,西红柿,还有南瓜、香瓜、红薯、芝麻,还有一棵枣树,枣树有刺,不敢架梯子摘枣,用长竹竿子打枣。还养了一头猪,十几只鸡,天天去鸡窝里拣蛋。母鸡下蛋之后,总是很骄傲地咯咯嗒叫一阵子。爹爹还去湖里捕鱼,不时有鱼虾河蚌吃。终于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了,看婆婆炒菜前,大锅烧热后,用油壶很小心地滴一两滴油,用竹刷子将油刷满锅底,娑婆说是“耐锅“,这样炒菜就不沾锅了。其实炒几下就得立即加水,不加就炒糊了。乡下的日子也十分贫寒,冬天最难熬,下雪了,湖里结冰可以走人。菜园里只剩雪里蕻菜,猪也饿得嗷嗷叫,跟着人拱脚要吃的。四叔只穿一件旧棉袄,里面一件棉布单衣,棉袄上只剩两个扣子,用稻草绳子系住腰。

春夏就好多了,乡下吃的东西不用买,也不用担心粮票不够,根本就没粮票,什么票都没有,钞票也很少,得拿鸡蛋去镇子的集上换。粮食还是很紧张,好在饭不够,果蔬凑,桌子上总有一大碗咸菜,有时是萝卜缨咸菜,最好的是雪里蕻咸菜,是霸桌的珍馐。终于可以把肚子填饱。

读初中时,要填学生登记表,问父母工资,父亲说53块,母亲说30多块。跟同班同学比,好象多一丁点。初中成绩依然很糟,特别是语文的作文,老是几句听来的口号颠来覆去:继承先烈遗志,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老师还算讲客气,总是给60分。但可以帮家里做很多事了,冬天天不亮起床,去菜场排队买大白菜,还买米买煤,洗衣服洗床单被子。买办采购员当然知道大米0.15元一斤,15元可以买一百斤,差不多管一个多月,中学生每人每月粮票35斤,母亲是27斤,父亲是32斤。肉要凭票买,每人每月一斤,猪腿肉0.78元一斤。我家免强可以把凭票供应的东西都买回来,有些同学却想用肉票或布票与我换粮票。

记得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用一辆二轮人力板车就可以搞定,无非几口箱子,几件木头桌椅,一块铺板。那时住的是房管所的房子。在汉阳有一片很气派的红砖楼房,听说是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按苏联人的建筑风格建的,内走廓,走廊两边是十二间一样大的房间,每间有18平方米,可以放两张床。每间房住一家人。用两间房做厨房,厨房的窗下有水泥做的水池子,有自来水笼头,不再用水缸,也不用桶去水房买水。那时巷子里有木头做的水房,一老头坐里面,窗下有水笼头,老头可以伸手拧水笼头。排队接水,每桶1分钱。五家共用一间厨房。每家占一块位置,靠墙用黄泥巴和砖砌煤炉,炉边堆着煤,再搭块案板,墙上钉钉子挂锅和锅铲,生火的时候,满楼弥漫着浓烟。炒菜也大多同时,谁家吃什么,完全没隐私,有时会互相品尝一点。大楼梯下面是厕所,只有一个蹲位,不分男女,进去后要栓门,供全楼人公用,时常有人在门外急得跳脚扭屁股。这楼房可不是普通工人能住的,邻居家是干部、医生、教师、校长、厂长、银行行长什么的。

邻居家的小刚比我小一岁,小刚妈咪是医院的护士长,爹地是医院药房主任。小刚初中时还经常尿床,护士长很生气,命令他头顶被子晒太阳。小刚委曲地哭:“明明是找到厕所了的……“肖大爹见了,十分好笑,说托人去乡下买两斤狗肉,用枸杞胡萝卜烧,给小刚吃,保管不再尿床。夏天天热,都开着房门睡觉,谁放个屁,一层楼都听得明白无误。肖大爹每天天不亮就醒了,首先长叹一声:哎呀我的娘啊!悠扬苍古的声音在大走廊里回荡,弄得我们全楼的伢们经常也这么叹一声。水费和电费,每家轮流做收费员。水费按水表码数除人头数计算,电费按每家灯泡瓦数算。这可是个知识分子干的活,我当过几好回收费员。有一个专用练习本,画好表格,记载每家的水电费明细,粘附水电费发票,通常收支不平衡,有时顺差,有时逆差,以盈补亏,都得记清楚,余下的钱,一并转交下月收费员。毫不担心、提防取巧贪污,没人动这心事,这是件很共产主义的亊情。

记得好象是1981年以后,粮票作废了。满抽屜的油票、肉票、鱼票煤票、豆制品票、肥皂票、布票、化纤票、15瓦灯泡子票、过年买糯米、糍粑、黄豆、花生的机动票也都作废了。

吾等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小子丫头们,小时候好象吃了些苦头,可父亲经常说我掉在蜜罐子里了,邻居家长辈也都这么说。我当然不服气了,什么蜜罐子?买支新钢笔还高兴地乐得一个星期屁颠屁颠的!现在回想起来,方才悟到,我们的父毋该是吃了多少苦啊!

现在真好!有房有车,吃穿不缺。说过去好的,请自己回去!说将来好的,可与我同去!






华中小隐


现在要花钱的地方多了,所以钱就不够花了。我是82年出生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家是父母单位分的福利房,水电费是固定的每个月几块钱,暖气费是父母单位报销,上小学初中好像也就是一个学期从几块到百八十块,看病就是去医院几个药片片重一点的也就是打针输液都很少。关键没什么花销,不用买几千上万的手机,没电视看就听听广播,不用出去旅游,没有私家车,没有网约车,没有出租车,出门近的话走路,远一点就自行车,再远就公交车。吃的也很单一,夏天秋天还有点蔬菜水果也都是地产的,冬天就是萝卜白菜土豆之类的,肉也就是普通的鸡,鱼,牛,羊,猪。不像现在品种几十上百种。


我的快乐你想不到ae


这个事情应该先说说几十年前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质量吧。

本人是60后,父母的工资加起来有一百五六十块钱,这在当时属于收入不错的。我父亲是军人,我哥哥从上初中之后一直到工作,从来没有买过新衣服新鞋子,一直都穿父亲的旧军装旧鞋子,我和妹妹也是很少买新衣服,经常穿打着补丁的衣服。当时粮食供应是粗细搭配的,所以,家家都是经常吃窝窝头,以至于我现在见了窝头也不想去吃。

再说住的房子,我家五口人加上姥姥偶尔到我家小住一段时间,住两间半共十五平米的小房子,那种感觉没有这个经历的人无法想象。

那个时候,人们根本就谈不上什么消费水平。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学期2.5元学杂费,经常有同学交不上,学校组织看电影每张票5分/1角钱,总有同学不去看。因为我家生活水平在当时还是不错的,所以父母没有阻止我们收听收音机,可是,有的邻居家长则禁止孩子们听收音机,只不过是为了省点电费。

以上的这些都是当时生活中的真事,不知为何有人依然认为那时候的日子比现在夫妻俩七八千元工资的生活好呢?


爱喝咖啡的大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