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鲁道夫·赫斯地位仅在希特勒之下,号称副元首,但他在权力巅峰时出逃,这是为什么?

Alen-阿路


他不是出逃,而是获得希特勒许可,驾机去与英国密谈媾和。这从赫斯的飞机坠毁在苏格兰、他被抓住关进伦敦塔后,希特勒对他家人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他的家人不但安然无恙,每个节日还收到希特勒的礼物。如果赫斯出逃,他的家人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只是希特勒知道他会独自飞往英国,但不知道时间和细节。当时的希特勒,并不想真的与英国开战,而是想联合英国搞掉苏联,开打的目的,也是想把英国逼到谈判桌边来。德国用各种方法,探讨和英国和谈的可能。其中,赫斯的恩师豪斯霍弗,便是和谈的路径之一。

豪斯霍弗是英国汉密尔顿公爵的多年密友,也是纳粹主张和谈的人之一。他的地缘政治学,对希特勒的影响很大。因此,希特勒一上台,就任命豪斯霍弗为德国科学院院长和战略研究机构的总负责人。也因此,他和汉密尔顿公爵私底下几次接触,讨论出了一个秘密协议。

协议的内容是:德国放弃对殖民地的要求并承认英国的海上霸权,承认阿比尼西亚和红海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则支持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仍留在第三帝国内,中欧诸国和丹麦、荷兰、比利时为德国的卫星国;德国从挪威、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撤军,由英国接管。

实际上,赫斯、豪斯霍弗与汉密尔顿公爵的接触,早在军情六处的监控之下。为了使德国人上当,苏格兰场还夸大了英国政府内部的不合,夸大了反战派在政府中的作用,将这些信息伪装后送给德国人,让德国人坚信,签署这样的和谈协议指日可待。

1941年时的赫斯,虽然贵为纳粹帝国的第三号人物,排名仅在希特勒和戈林之后。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他已被边缘化,里宾特洛埔、戈培尔、戈林、希姆莱等人在帝国内的实际地位,远比他高。为了重新回到真正的权力中心,赫斯极需一次成功的行动。

与汉密尔顿公爵接触了几次之后,和谈有方案但无实质性进展。于是,赫斯策划了飞到英国的行动。希特勒和英国方面,都是知道他这次行动的。英国给他的暗示是,到伦敦后,汉密尔顿将把他引见给国王,由他当面陈述倒掉丘吉尔内阁的方案,实现德英和平。

1941年5月10日,赫斯驾驶一架Me110战斗机从德国奥格斯堡机场起飞,几小时后抵达苏格兰的格拉斯哥附近。飞机降落之前坠毁,赫斯跳伞成功却崴了脚,被当地农民捉住,几经辗转后被押往伦敦塔,成为关押在那里的最后一名犯人。

1987年,赫斯以93岁高龄,在关押他的斯道潘监狱自杀身亡。此时的他,身体已十分虚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且获释在即。因此,他的自杀,被说成是一个阴谋。只是不知道策划这个阴谋的,是谁。


世界真的很大


首先说明一点鲁道夫-赫斯并没有叛逃,另外一点鲁道夫-赫斯名义上是副领袖,身居高位,其实就是个高职低能的大老二。

鲁道夫对希特勒一直都是忠诚的。甚至曾喊出“希特勒就是德国,德国就是希特勒”。

1941年为了达成与英国的和平协议,为纳粹德国赢得良好外交环境,鲁道夫·赫斯只身一人飞往英国,德国为英国开出了“保留其殖民霸权”的优厚条件,但英国政府还是扣押了赫斯。被囚禁在英国的赫斯没有放弃对民族、对元首的忠诚,他留下的信件让希特勒宣布他“精神病发作,所做行为与帝国无关”。

赫尔曼-格林才是希特勒钦点的继承人!鲁道夫-赫斯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副领袖,本人并没有什么实权。二战爆发后,德军占领法国后,赫斯认为应该见好就收,与希特勒产生了分歧,随着战争的延长,二者之间的分歧越大,导致希特勒对他的信任产生了矛盾,所以没有重用他,一直让赫斯管理纳粹党内部无足轻重的事务。而赫斯本身反对对英国动武,而且他觉得男人就应该干大事,所以最后驾机去了英国进行和平谈判,想终结英德战争。


抽烟的苦咖啡


出逃前的鲁道夫·赫斯和希特勒可以称得上是患难之交,他本人也是希特勒的忠实崇拜者。两人好到什么程度呢?举几个例子,1921年,当一战退役飞行员赫斯第一次听到退役步兵希特勒演说时,激动的差点晕过去,从此坚定的认为希特勒是拯救德国伟人,是德意志民族的“大救星”。

赫斯曾在各种场合高呼:“希特勒就是德国,德国就是希特勒”、“希特勒是绝对理智的化身”。

1923年,在希特勒发动的慕尼黑啤酒馆暴动中,赫斯亲自拿着冲锋枪守着大门,真正的玩命一般的疯狂力挺希特勒。结果政变失败,他与希特勒一起入狱。狱中,希特勒口述《我的奋斗》,是赫斯执笔记录了所述内容。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任命赫斯为纳粹党的副领袖,授予他在“处理与党务有关的一切问题上,可以以我的名义做出决定”的权力”。赫斯俨然成了二把手和接班人。
这时候他还有两个创意。一个是发明了Führe——“元首”这个词,还有就是发明和推广了一个朗朗上口的口号:Heil—Hitler,意为希特勒万岁。

开战之初,赫斯与希特勒的关系还是可以的,亲自参与了德国对奥地利、捷克和波兰等国进行侵略的决策。伴随着德国军事上的节节胜利,赫斯和希特勒友谊的小船毫无征兆的翻船了。

1941年5月10日,赫斯赫斯假扮成一名德国空军上尉,开着一架ME-110飞机飞到了英国的苏格兰,制造了著名的“赫斯跳伞事件”。

注意,发生的时间是1941年上半年,此时正是纳粹德国的顶峰,德国军队几乎都没有吃过败仗,横扫了东西欧各国,法国岌岌可危,英国退守孤岛,美国在大洋彼岸严守中立,苏德战争也没打起来。与诸多纳粹高层在45年大厦将倾之际出逃不同,赫斯选择此时出逃,到底要表达什么?
一种说法是:在纳粹党高层的权力斗争中,赫斯的地位越来越不及另外几位纳粹元老,比如希姆莱、戈培尔、戈林。所以,赫斯想赌一把,立个大功。于是单枪匹马飞到英国,目的是去“谈判”,想用外交手段收买英国,使得英国接受有条件的对纳粹德国臣服,打击海狮计划主战派,立个大功继而取得希特勒的信任,以巩固他“副元首”的地位。所以,刚开始不叫叛逃,叫劝降,是外交手段,结果没成想,劝不动人家英国,顺便就投敌了。

第二种说法是:36年柏林奥运会之时,赫斯认识了一个英国关键人物,也是他出逃后要见的第一个人——英国的汉密尔顿公爵(下图)。从此,赫斯被英国方面盯上,被逐步策反。而此时,英国的海军实力不容小视,空军战斗力也是可以的,在正进行的不列颠空战中给德国留下了深刻阴影,而且德军方面也缺乏登岛作战的经验。

加之,英国被称之为二战中“炸不沉的航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正好扼守了德国的门户,不管德国人怎么在陆地上纵横驰骋,只要英国还在,始终没有办法随意在海洋出没。

所以,英国虽小,但是绝对是个难啃的硬骨头,大有耗死德国的征兆....赫斯觉得不能跟希特勒一帮人一条路走到黑,所以真的是去投降了。但英国又翻脸不认之前的策反行动,直接按照叛逃处理的,之前各种渠道,各种层面的商谈,和英国的暧昧态度,都被英国方面销毁了。

这个说法感觉不太靠谱,毕竟他的家人都在德国,不怕惹了希特勒,自己家人被灭口吗?事实上,希特勒在赫斯“出逃”英国后,希特勒宣布赫斯“精神失常”,但真没有为难他家人,同样事情如果放到苏联,大家可以自己脑补一下后果.....

希特勒这样做一方面可能是念及旧情,但也可能是另有隐情,于是有了下面的第三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是:赫斯是带着希特勒的使命去谈判的,是两个好基友联合“做的局”,只不过低估了英国方面的抵抗意志,结果失败,希特勒翻脸不认账了。

80年代,赫斯儿子出版了《我的父亲鲁道夫·赫斯》一书,说其父确实带了一份详尽的“和平计划”赴英的。希特勒的意图是,若成功,则皆大欢喜,若失败,柏林方面则宣布赫斯精神失常。

“精神失常”的人开飞机穿越战时海峡,还精准的跳伞……

第四种说法,是赫斯在战后纽伦堡审判的说辞——“肩负着一项人道的使命”,是为了和平......很高于生活,这个就不多赘述。

战后,赫斯被纽伦堡军事法庭被判处了终身监禁,关押在德国柏林的施潘道监狱里。住单间,吃小灶,有保健医生的那种老干部待遇。后来还移居到了独门独栋的小别墅里面居住(下图,被监禁的老年赫斯)

战后的几十年,各种社会组织,政治人物,出于人道主义一直呼吁将赫斯释放。但是这样一项决定必须获得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国家的一致同意,而苏联方面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决反对。直到80年代中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政策推行,莫斯科开始放出消息称,他们可能会同意释放赫斯。

结果没成想,1987年8月17日,93岁的赫斯在于柏林施潘道军事监狱内的小别墅上吊自杀身亡。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据有关资料显示,赫斯的脖子上有绳索多次缠绕过的迹象,勒痕呈平行状(如果死者是上吊死亡的,那么绳索在拉紧之后,脖子上勒痕的方向一定是朝上的),因此有不少人认为赫斯的死是“被自杀”,是伪造的现场。


下图,自杀现场。

更值得怀疑的是,赫斯死后,他的家人曾要求律师让施潘道监狱将所有赫斯的私人物品交出来,其中包括赫斯的笔记本。然而,施潘道监狱和赫斯呆过的小别墅很快被夷为平地,赫斯所有的私人物品也跟着消失的无影无踪。据当时掌权的部门称,他们是为了防止纳粹势力余孽借机兴风作浪才把它们拆除的。这个的确有一定道理,赫斯是当时唯一活下来的纳粹高层,在右翼分子中有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另一种说法是,英国和其他战胜国在“出逃”事件上都有不光彩的过往,之所以不放他出来,就是怕其多嘴,说出出逃英国的“真相”;而在释放前的“自杀”,是为了不让这些绝密泄漏,只好让他永远的闭上嘴了。。。。。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赫斯在纳粹党中,地位显著,表面上居于老二的地位。

实际上,希特勒并未重用他。

形式上的老二,重大决策部署赫斯被凉在一边。

二战开启后。

其它纳粹头目,跟随希特勒忙得不可开交,取得不少成绩。

赫斯待在一边,全无它事。

他心里痒痒,急切想建立不世之功。

他知道,希特勒要逼和英国。

赫斯思前想后,既然自己目前没有大事可操心,不如亲赴伦敦,与英政府谈判。

一旦成功,岂不成了绝世功臣吗。

于是他私下驾机飞赴伦敦。

被英国政府捕获,英国人不理睬他。

将他禁闭起来。

希特勒大怒,下令开除赫斯的纳粹党党籍,撤销一切职务,通揖他。

赫斯成为两边不讨好的大傻瓜。

二战后,赫斯做为战犯被判处终身监禁。

后死于监狱。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这个问题我写过一个回答,简单的说赫斯的地位是纳粹德国的体制决定的,而赫斯的权力是希特勒自己对纳粹党的态度决定的,而他孤注一掷的去英国和谈是纳粹党内的游戏规则决定的。前两点我之前的回答里已经说过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我这里就简单的复述一下。之后我主要从纳粹党内的权力的游戏规则来解释他为什么要去英国。

(纳粹德国在其大部分历史上其实是一个希特勒的国家而不是纳粹党的国家)

首先纳粹德国在今天的很多历史爱好者眼中是一个纳粹党把控一切的国家,但事实上从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到1945年纳粹德国灭亡之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二年,但纳粹党对德国的控制却可以明显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33年希特勒受命组织内阁,到1934年兴登堡逝世军队向希特勒宣誓效忠。这一年多里,希特勒是一个大展拳脚的总理,但他执政的基础却不是纳粹党。作为一个只有议会33%席位的总理,希特勒依然依靠兴登堡总统的“总统非常法”执政。纳粹党的主要功能是在议会里替希特勒摇旗呐喊。经过1933年的新大选纳粹党依然无法独立过半数,所以纳粹党的角色依然没有改变。

第二个阶段是希特勒通过《授权法》和《元首法》得到了统治德国的权力,到1942年之间这几年,这几年里德国的再武装、流氓外交和对外军事冒险都非常顺利。纳粹党的权力也一再提高,德国在理论上是一个由纳粹党统治的国家,但事实上希特勒并没有允许纳粹党真正掌握这样的权力,赫斯也正是在1941年飞往英国孤注一掷的试图实现和谈。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2年开始德国的战争开始走下坡路,希特勒把希望寄托在“德国的革命化改造”上,纳粹党才真正开始管制一切,可惜赫斯这时候已经不在了,他得离去所空出的位置被其他人填补,其中最能体现赫斯地位价值的人就是马丁-鲍曼。马丁-鲍曼是赫斯招募到纳粹党里的,也是赫斯提拔起来的,当赫斯离去之后他填补了赫斯离去所产生的空位。而马丁-鲍曼掌握的权力比赫斯要大太多了。如果我们认清了这一点其实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赫斯这个人的悲剧命运。

(出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的赫斯其实并不是希特勒喜欢的类型,希特勒喜欢饿狼而不是忠犬)

希特勒和纳粹党之间其实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希特勒不是纳粹党的缔造者,虽然他在打败纳粹党的建立者之后宣布自己为纳粹党的“领袖”。但事实上希特勒在啤酒馆政变之后对纳粹党非常失望,当他转而采取合法路线的时候,纳粹党就从他过去试图赖以发动军事政变,成为德国的墨索里尼的工具和基础,变成了作为“政治明星”的希特勒的经纪公司和粉丝团的角色。所以二十年代末的希特勒并没有真正为自己打造一个作为执政基础的纳粹党,相反他唯一竭尽全力打造的东西是他自己。纳粹党的真正权力和财富掌握在施特拉塞这些纳粹党领导手中,而希特勒自己是纳粹党的头号明星,而赫斯就是希特勒的铁杆粉。1932年希特勒和经纪公司老板施特拉塞闹翻,而且成功的赶走了施特拉塞,让赫斯成为纳粹党的首脑,就是希特勒作为当红艺人接管经纪公司的重要一步。而希特勒之所以选择赫斯刚好因为他了解赫斯这个人对他自己的忠诚和崇拜以及赫斯这个人缺乏政治野心。

但一个人缺乏政治野心在希特勒眼中并不是什么优点。希特勒信奉丛林道德,当别人写信给他请求被认命为地方委员会领袖的时候,希特勒的回答是“你想要就去抢,等你成了地方领袖我自然就会任命你。”希特勒和所有的独裁者一样,其实内心没有明确的目标,他需要他的部下来给自己提供选项,但不能表现出这一点,所以他鼓励部下互相竞争。然后把胜利者的主张当成他自己的,比如在迫害犹太人这个问题上,就是温和派的戈林被激进派的戈培尔打败了,希特勒选择了戈培尔的路线。而赫斯刚好不是一只会去主动咬人的狼,他是希特勒的忠犬,而且因为理论上纳粹德国是纳粹党领导的,所以作为“纳粹党对德国领导的体现”他被置于一个可以监控一切、过问一切的位置上。一个在这样位置上却无所作为的人对1930年代的希特勒来说是好事,所以赫斯作为党领袖和副元首在三十年代过的很开心。

(赫斯是一个没有权力欲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喜欢他,假如他不是德国副领袖可能他可以一直愉快的混到1945年,不过也可能就被判死刑了)

但到1940年代就不一定了,随着战争的长期化,希特勒意识到赫斯的存在实际上阻碍了其他纳粹党首脑之间的竞争。看看1940年的纳粹德国权力体制就会发现这一点,希特勒高踞顶峰俯瞰所有人,在希特勒之下是继承人兼空军司令还分管经济计划的戈林,在戈林之下是党的首脑兼不管部长的副元首赫斯,这两个人当中有权力欲的是戈林,声名狼藉黑材料一箩筐的也是戈林。所以很多人都想取代戈林,比如希姆莱比如戈培尔。但这些人发现自己即使推翻了戈林,也只能让赫斯取代戈林。而一旦赫斯和戈林联合起来,他们就会被轻易打败。因为赫斯的存在很多人都选择观望,而这正是独裁者希特勒所不愿意发生的。

(但赫斯也不是傻瓜,事实上希特勒身边一直就保持着一种奇妙的拜占庭式的气氛,赫斯在后期也主要是扮演领袖的忠诚追随者这样一个角色罢了)

所以进入1940年代希特勒最终选择放弃赫斯和戈林,至少是默许了其他人对这两个人的攻击,而一旦下面的人发现希特勒已经不再宠爱这两个人,那么地位最脆弱的人无疑是赫斯。因为戈林虽然劣迹斑斑,但他有野心有实力也有班底,赫斯虽然没有劣迹却也没有任何实力。所以最终赫斯发现如果不能作出什么成绩来恐怕他自己最终会成为牺牲品。希特勒越过他提拔他的部下施佩尔和鲍曼就已经向所有人明白的宣布了他处境的尴尬。而他又不可能联合戈林来保住自己,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孤注一掷去英国谈判,一战期间赫斯受过飞行员训练,所以开飞机对他不是难事。

事实上赫斯去英国虽然失败了,但对他个人和家人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事实上赫斯走后,纳粹党的权力结构里戈林马上成了众矢之的。他之所以能保住性命和地位,跟1932年底他把希特勒从去向施特拉塞投降的火车上拉下来是分不开的,但也就仅此而已了。从1942年以后真正掌握纳粹德国权力的人里戈林已经是边缘人物了,真正成为晚期权力核心的人是希姆莱、戈培尔和鲍曼。其中鲍曼的位置原本应该属于赫斯,只可惜赫斯不走,就永远也不可能有这样一个位置出现。


克罗采和春天


他可没有叛逃!他是想冒险一波建立不世功业。

事实上,德国与英国打下去,双方都没什么好下场。

英国的殖民体系会崩解。

德国会耗尽储备。

这个时候停战实际上是理智的选择。

德国是打不过去的。英国可以从容整顿。以图后事!

历史上,英国在大陆上打不过拿破仑。就签订合约。退回英伦三岛,重振旗鼓。

所以说,赫斯的提议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但是他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了与德国开战。授予了战时紧急法案。给了丘吉尔绝对独裁权力。

丘吉尔挥舞权杖干了很多得罪人的事情。但是因为战争,大家都默默忍受。

这个时候,要是讲和丘吉尔置于何地?

他会为它干过的事情付出代价的。

一定会下台。然后被撕成碎片。

所以讲和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哪怕这符合英国的利益。

但是讲了英国的利益就要自己的老命。

这是万万不成的。

这场战争进行下去了,第三帝国覆灭了。大英帝国的太阳落了。

赫斯不懂人心!


庄楚狂


说实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奇葩的一件事情便是德国纳粹党的副党首,仅次于希特勒地位的赫斯自己驾驶着战斗机跑到英国去了,而且飞机半路出了事情赫斯只能迫降在英国,后来她就被抓到英国,一直等到战争结束以后都没有把它放回去。

你要说他背叛希特勒吧,他也不是,他是过来跟英国方面展开和谈的,什么何谈,我告诉你英国,德国现在是势如破竹,现在你只有投降德国跟德国一起合作,帮助德国一起统一天下,建立日耳曼民族的天下,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

纳粹德国一直都没有放弃跟英国方面的和谈,这一点实际上是德国人被当时另外一个盟友意大利,可惜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英国人最终选择誓死不降,德国人没办法,所以只能够跟英国人互相你一拳,我一拳的开,撕了起来,这就是著名的不列颠空战。

这个时候赫斯也有自己的问题,他是纳粹党的副党首,这一点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在地位影响力,权利方面,他有点比不上另外一个人,谁?空军司令戈林,格林可以说是纳粹党的二号人物,不仅地位超然,手中权力巨大,掌握着纳粹所有的空军,而且他还是唯一一个在纳粹所有的军服里面只穿白色衣服的人,你看纳粹以前的纪录片,只要是一个穿白色衣服的胖子,这就是戈林。

戈林就是一个主站排,他和其他的人并不对付戈林在纳粹党里面,它的口碑也是差到冰点,简单来讲,跟谁都不对这个人贪财好色,而且权利欲望极重,谁要跟他抢空军的活,他保证把人往死里打。

但是这个人有能力呀,他让德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上面空军被人削的一架战斗机都没有,到最后雄踞整个欧洲无人匹敌。他居功至伟,希特勒也乐于看到这种人,反正我这个人我也承认没多少能力治理政治啊,或者是管理军事啊,我都不能跟你们相比,我就放开权利让你们去干你们会怎么干的,能够达到什么程度的随便弄,只要弄出成绩来,我保证该给的奖赏就给!

这个时候,希特勒脑子还不算糊涂,所以说纳粹手底下的人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即便是独立于纳粹党之外的国防军,只要你有能力,只要你能说服我,我就给你大官做,我就让你品尝一下权力巅峰的味道,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出生于军事贵族的人会听命于小胡子。

但是对于赫斯来讲,首先第一点,他没有什么军事能力,这一点可以见到在纳粹党讨论军事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把他排除在外的,他不懂这些东西,除此以外,这个人呐喜欢跟着希特勒的活动走就是希特勒说什么他就跟着一起做什么,他如果在斯大林的阵营里面,当然肯定很受斯大林的喜欢,但这是纳粹党讲究能力决定一切的地方。他这样就有点儿悲催了。

所以说他必须得搞出点成绩出来才能在纳粹党里面巩固自己付挡手的位置什么成绩,如果能够把英国拉到德意志的战车上面,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讲会有怎样的影响不言而喻。通过对于不列颠这块跳板,德国遭受了英国和美国的战略轰炸,使得东线战场上面战争天平被打破,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英国投降了,对于德国来讲,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但是英国人特别倔,所以我给你面子,我自己亲自过去跟你谈和。

说实话,赫斯是自己逼自己,最后自己飞到英国去了,当然,这也就纳粹党会闹出这种事情来。其他的国家,你要把自己混吃等死,要么就是自己搞权力纷争,哪会像这样直接飞到其他国家地盘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跟人家搞和谈,最后被人给扣了!


漩涡鸣人yy


鲁道夫.赫斯并不是真正的出逃,而他所谓的出逃,只不过是希特勒想和英国媾和的特使而已,因为到1941时,轴心国和同盟国皆已疲惫不堪,财力已近耗尽干,而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就是在1941年5月发起总攻,而后来是因巴尔干半岛发生意外,德国的此计划才推迟到6月22日,当时的希特勒就是避免出现的两线作战才有了"赫斯"戏剧性出逃一幕。

而这一切还要从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撒退说起,希特勒之所以在这关键时刻放英法联军一马,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是希望同日后的英国达成停战默契,避免德国两线做战,而苏联日后解密的克格勃绝密文件也证明了这点!

据当时的克格勃情报来源判定,赫斯之所以飞到英国,完全就是英国的情报部门虚假答应同德国谈判一项和平解决方案的诱骗结果!

这其中还有一个反常的现象,就是像赫斯这样有影响力人物的叛国行为,其家属必然要受到诛连或者是清算,但令人困惑的是,赫斯家属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在赫斯母亲死后,希特勒还给他母亲发去了唁电。

当然,这一切的原因还是希特勒的因素!

希特勒并不只是一个战争狂徒,他不仅懂得武力扩张,也更懂得和平扩张。他就是通过武力与和平扩张的手段,以及"命令经济"和经济“卡特尔"计划,和集权政治的实行,政党法西斯化,扩大"生存空间“等内政,外交政策的实行,到1938年时,使德国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

而希特勒也是一直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他在吞并波兰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过早地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陷入两面做战的窘境,因此他先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此举不但解除了德国军队两面做战的困境,还能使德国源源不断的从苏联那里得到粮食和原材料的供应。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法国宣布投降德国时,便对英国展开了"诱和"战略攻势,其条件就是英国承认德国海上霸主地位,但是遭到英国拒绝后,他下令实施在英国登陆的“海狮作战计划"。

而这其中更吊诡的是,1930年由美,英,法,德,意日等国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到1940年时,虽然已经处在纳粹德国的控制,但是美国人麦基垂克却成为新一任银行总裁,在1942年美国全面发动对德战争时,德国中央银行和意大利政府驱逐出《国际清算》银行,直到战争结束,美联储依然同国际清算银行保持贸易往来,并且在1943年春天,他依然穿梭在纽约美联储,柏林,《国际清算银行》之间,传达机密的金融情报和美国高层的态度。

而这件事曾经引起了当时加州参议员杰瑞.沃里斯和众议员约翰.考斐的愤怒的质疑,而考斐是这样说的,"纳粹政府有8500万瑞士金法郎存在《国际清算银行》,大多数董事都是纳粹官员,而我们美国的金钱却在一直流向那里。

所以,这也更加坚定了本人的判断,希特勒并没有真正的自杀,并且美国和当时的德国始终有种不清不楚的内幕与关联关系,而且不论是赫斯的"出逃”,还是希特勒第三帝国的灭亡,也许都成为了铺热美国走上世界霸主的”提线木偶"!


相忘江湖71941665


鲁道夫·赫斯名义上是纳粹党二号人物,随着纳粹德国军力的扩张,其影响力远不如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赫斯冒然驾驶战斗机飞往英国,并非叛逃,实为头脑膨胀欲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英国,建立不世之功。可惜赫斯没有认清形势,选错了对象,遇到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强硬对手,自投罗网身陷牢笼。


天若有情55876466


为了日耳曼人之前不厮杀,一心对付赤魔苏联!这也是敦刻尔克元首没赶尽杀绝的缘故!元首错在心不够黑手不够狠!还有原则和英雄情结和日耳曼人高贵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