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個團下面設三個營,如果營長都不聽團長的命令,那團長還有其他的兵用嗎,為什麼?

世事已洞明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下屬聽從上司的命令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然而偏偏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下面的人不服從管理者的命令。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往往有很多,但是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總的來說就是兩種。



要不就是上司的為人品行,難以讓下屬們信服。要不就是下屬有了異樣的心思,想獨樹成為一個團隊,在各種行業中都會存在這樣的現象。人的本性造就了這樣的情況出現,也正是因為人的這個特點這個世界才會變得如此複雜。

好了話說回來,對於這個有意思的問題我與很多看法。我覺得各位看到這個時,肯定也會覺得有很多種可能,感覺這就像個辯論題,接下來我就要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這個假設的前提是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大家可以想一想,這可是軍隊啊,不是一些私營國營的企業。軍隊裡面講的就是絕對的服從性,多數現在的軍隊中的管理者,都是從士兵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位置的。


一開始時給他們植入的思想就是服從命令,這也是從以前的各個朝代就要求的。試想一下一個皇帝,而他手下的軍隊沒人聽他的,這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光桿皇帝一個。你要是說有人當上將軍後,慢慢的士兵就都聽他的這是正常的事情。

所以就會有很多開國皇帝建朝以後,就開始削弱功臣權力的例子。現在的企業中下級服從性都是由利益支撐著的,軍隊中根本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如果這三個營長都不聽命令,那麼他們根本就不會走到這一步,或者說也就走到這一步了,從此他的軍隊管理生活也就到頭了,難道不是嗎?

只要這個團長向上級反映這個情況,這三個營長還能怎麼辦,肯定是要受處罰的。結合我上面所說的就足以證明這個前提的不可靠性。然後在再換一個角度來說這個問題,就算是這三個營長真的不聽團長的話,那麼他手下的人也是有人聽命於團長的。因為畢竟是上級,比營長的官職大,威懾力還是有的。


至於我為什麼不說全部都會聽團長的是因為,畢竟是手下的三個營長帶領的軍隊。手下的還是有很多對他們徹底忠誠的人的,這些絕對忠誠的人也許不會聽從團長的指揮,但是還是有很多絕大多數人會去聽從命令的,因為這就是軍隊。

很多士兵們自身本就有著公正的判斷能力,他們會自己決定是否這樣做是應該的,說回來這也是人自身所帶優良品行的一種表現,也許有的士兵依然忠誠是為了可以走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利用好這個機會。這都是無可厚非的,這樣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是嗎?

我還有另外一種想法,但是感覺可能性並沒有上面兩種的可能性大,那就是會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這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也就是假設這隻隊伍都不聽這個團長的,團長自然會用自己的權力調來一隻聽從命令的營,並予以重用。


而對於這個已經不聽話的營,將再也不會受到重視,你覺得原來的那支營會有什麼樣的下場?如果三個營都發生了這種情況,肯定要進行一次較大的改變。團長也可以趁著這個機會是換一個營長,不服從命令這一條就足以讓他降職的大過錯,給自己心儀的有資格的人進行升職,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

以上便是我所有的觀點了,對於這個問題各位有什麼看法嗎?


史之策


一般情形下,團下轄營,營下轄連,連下轄排,排下轄班,基本上是“三三制”編成,即團下轄三個營,營下轄三個連,連下轄三個排,排下轄三個班。

軍隊內部,大都實現軍銜制,既注重軍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也強調軍人對國家和民族的獻身精神。


同時,軍隊也特別重視內部的等級制度,下級必須無條件地服從上級,即使上級的命令事後被證明是錯誤的。

下級也只能在保留意見的基礎上,不折不扣地執行之,套用影視劇中經常聽到的那句話概括,就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責”。

這就不難理解抗戰良心劇《亮劍》中,李雲龍炮轟了日軍坂田聯隊長的指揮部,炸死了大佐聯隊長,率部突出日軍的重重包圍,將全團帶到安全地帶休整。

儘管事後證明,李雲龍臨陣指揮有方,及時根據戰場態勢,作出有利全團的戰術部署,所作所為完全正確。

但在上級眼裡,李雲龍就是抗命,不按上級的作戰部署打仗,照樣作出了李雲龍的違命處理。

李雲龍無奈,下級必須服從上級,李雲龍這個紅軍時期就是團長的中級軍官,當然心知肚明瞭,儘管覺得自己非常委屈。


所以,任何軍隊內部,出現下級違抗上級的命令,下級不服從上級指揮的,都是要受到軍紀的嚴厲處理,甚至上軍事法庭。

如題營長不服從團長的命令,是不可能出現的,我軍早在紅軍時代,就落實了“支部建在連上”的目標,從而典定了“黨指揮槍”的原則。

退一萬步講,倘若營長真的不聽團長的指揮,那麼營黨委成員、營教導員等,也會起來堅決反對營長的決定,“黨指揮槍”的原則,在國內軍隊內部永不過時。

當然,團部一般都保留有數支連級的直屬戰鬥包括後勤單位,團長可以任意調動,也是具備戰鬥力的,即使是後勤系統,戰士拿起槍炮,照樣有戰鬥力。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一個團是由幾個營組成,一個營是由幾個連組成,一個連會有幾個排組成,而排下面就是班。


首先這個假設如果在我軍的話,是不成立的,因為我軍的都是實行雙主官模式,如果一個營營長違抗命令的話,教導員也是有軍事大權的,所以不是一家獨大的問題,是互相配合的,別看教導員是搞政工的,但是按照黨委級別,教導員比營長有發言權的。

有點跑題了,咱們接著營長不聽團長的命令就開始說,如果營長不聽團長指揮的話,團長還是有兵用的,因為團級單位都會有直屬隊,可以借調團直屬隊的兵力,這個團直屬隊是直屬單位,是屬於團部的兵力。
直屬隊歸於所在單位最高司令部直接管理和指揮,直屬隊除了提供指揮機關的安全保障任務外,還處理突發事故、緊急任務,直屬隊一般編排警衛工化偵查通信專業,所以直屬隊的戰鬥力也不容小覷。 意思就算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軍林天下


怎麼會沒有?!團長麾下除了三個營,還包括兵種齊全的直屬隊,這是團長的“御林軍”。戰時,如有哪個營長膽敢違抗軍令,團長就會動用直屬隊輕而易舉地解除掉營長的兵權。



蘇軍是“三三制”的鼻祖。以蘇軍步兵團為例,其總兵力為2500人,下轄三個步兵營和團直屬隊。每營編制520人,三個營加起來就是1560人,剩下的940人都屬於團直屬隊。再看看直屬隊的兵力構成,直屬隊包括1個炮兵營、1個坦克營、1個偵察連、1個工兵連、1個通信連、1個防化連和1個後勤保障連。可見,團直屬隊裡面兵種齊全、戰力強悍,單拿出任何一個步兵營,都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那麼,會不會出現三個步兵營長集體抗命的情況呢?基本不會。請放心!上級是不會任命這樣一個一無群眾威信、二無指揮經驗的窩囊廢過來當團長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您能滿意!

關注慕什塔戈,感悟軍旅人生!


慕什塔戈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一個團的編制了,不便多說,以亮劍的獨立團為例講一講

1.前提一般不存在。首先,營長不敢不聽團長的,你這個前提有必要說清楚,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每個營除了營長外,還有教導員,為什麼我們在軍隊實行雙主官制,主要的就是要確保部隊是服從命令的!以前經常說部隊官大一級壓死人,情況還真是那麼個情況!

2.手下依然有兵。即便真如你所說,手下的營長不聽話了,那麼看看亮劍裡面,李雲龍可還有警衛連的,這個就是專門保障團指揮機構安全的,而且訓練素質還是比較過硬的。另外,其實應該也不僅僅這些單位的。

3.另外有力量加強。另一方面,一般真正的打起仗來,一個團還是會有其他力量加強進來的,比如給你補充點重火力之類的,那麼這也是有別於幾個營的力量。


軍校和入伍指導


我國的是三三制,這一點沒有錯!一個團長,他有兩個同等級別的屬官團副和政委。團長不聽話,團副政委隨時可能頂上。營長不聽話,副營和教導員隨時可能頂上。再者說,一個團長,他手下有三個營長,三個教導員,還有三個副營長,九個連長,九個副連長,9個指導員。還有團直屬連,外加副團和政委。三四十個領導幹部,如果都不聽團長的,這個團長也確實沒有必要幹下去了。如果就是單一的三個營長不聽話,隨時都有可能被別人替換掉。我們老覺得兵變只是一個人一拍腦門就決定的事。其實也沒有這麼簡單,上面有領導管著,平級的還有兩三個人制約,下面更有一大幫人分權。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人想搞什麼兵變,那這人得多有本事!


豫西溜狗第一人


李雲龍不是跟孔捷和丁偉吹過嘛,獨立團已經發展到八個營,“這還不算團直屬的警衛連、特務連、騎兵連、炮兵連。。。”等等,雖然在《亮劍》裡有藝術加工,李大腦袋有誇大其詞之嫌,但是作為各國陸軍通常最大的戰術單位,團級指揮部在步兵營之外,確實建有一定數量的團直屬部隊。



抗日戰爭時期,一個團建一個警衛連有些誇張了,這是師旅級應該有的建制,楚雲飛的358團是個加強團,大約也只建了個警衛排而已。作為八路軍的主力團,經常得見的團直部隊其實是“特務連”,它兼有警衛團部、偵察、作戰預備隊和特殊勤務等多種功能。

所以,真有三個營長抗命的事情發生,或者一時聯絡不到各營時,團長可以依賴的最有力隊伍就是特務連,其它諸如可能有的迫擊炮連、重機槍連或者輜重排,短兵相接的話,實在沒有什麼戰鬥力。



國軍方面,以比較知名張靈甫整編74師為例,其滿編情況下,第51旅151團除指揮的三個步兵營外,團直屬隊有:搜索連(偵察連、特務連都這意思)、迫擊炮連(三個炮排一個彈藥排)、輸送連(輜重連)、通訊連、衛生隊(含擔架排),雜七雜八加一起的兵力也夠一個營了,當然戰鬥力要遜於步兵營,這就是團長直接掌握的兵力規模。

但團直屬隊的編制不是固定的,完全是不同部隊的團級單位根據實際條件和能力來建設,中央軍的多些、雜牌軍少些,完全是輕武器部隊的八路軍則更少,這些部隊在軍事術語中稱“團直屬隊”或“團直”。侵華日軍的聯隊部還直轄山炮中隊、速射炮中隊和軍旗小隊等等,都拿起步槍的話,也有幾百人的戰鬥員。



營長集體不聽團長招呼這類情況在民國軍隊裡還真時有發生,比如部分團隊投敵時,由於營長們不從,那團長只能帶著團直屬隊跑路;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黃埔系軍官想趕走非黃埔出身的團級主官時,也會採取這樣的辦法,幾個營長一起搗亂,團長只能辭職。

至於我軍,在井岡山初期,曾經出現了紅28團二營長袁崇全拉隊伍投敵的事情,三個營拉走了兩個,還槍殺了追趕而來的紅四軍參謀長兼28團團長王爾琢。從那個時代開始,紅軍實行了把“支部建在連上”的政策,連黨支部、營黨支部的集體領導,使軍隊不再是軍事主官的“私人所有”,不再會出現一人叛變全團從命的情況。



同時在連級設置指導員、營級設教導員、團以上設政委,連裡還有“士兵委員會”,雙首長制度保證了黨組織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最嚴酷的戰爭環境時,曾經有政治委員擁有“最後決定權””的規定,這是人民軍隊與其它部隊的本質不同。

柱子就一門迫擊炮,可以是新一團炮兵連長,我也是醉了。


度度狼gg


首先,這種情況基本上不可能發生,如果是這種情況就是譁變或者叫做兵變,這種事情在原來解放軍歷史上組織兵運,倒是有過這種事,鄧政委就是兵運的行家。在渡江戰役中江陰要塞起義就是把當時國軍的要塞司令架空了,隨後進行的起義,但是這需要長時間的對一支部隊進行滲透,而且還要有強有力的外援支援,否則很難成功,對於軍官來說,如果是這種情況就是槍斃。

而對於團這一級的單位來說,是一個可以獨立執行戰術任務的合成單位,一般來說,一個2000人左右的團,比如是步兵團,除了3個每個約400人的步兵營以外,還要包括一個炮兵營,有的國家還有坦克營,還包括防化連,工兵連,運輸連,通信連,偵察排等等一系列直屬隊,如果是手下的3個營都沒了,或者是譁變或者是由於戰鬥的傷亡太大,失去戰鬥力,團長的手下還是有一部分人員的,只要是編制完整,就還是有一定戰鬥力。

如果是下邊的譁變,憑藉手裡直接掌握的直屬隊,還是有一部分人員可以直接指揮的,如果真的動起手來,手下的直屬隊人數要少一些,但是戰鬥力並不弱,掩護團長突圍逃出去還是不成問題的。


有痰


如果三個營長都不聽團長的話,團長就成了光桿司令了。這傻子都會明白這個道理。

這在民國時期最為常見,古代有上陣還需父子兵。民國時期改了,上陣還需兄弟兵,這個兄弟兵有兩個意思,一;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兵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志趣相投有生死之交,同甘苦共患難過的異性兄弟。

團長麾下的營長一般跟團長都是後者的關係,團長一聲令下,營長絕對服從。以此類推直到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基本上都是這種關係,一個營長他可能不買師長的賬但絕對服從團長的意志。這種關係有利有弊。利是可以同心協力。缺點是軍隊之間不能相互協調,貽誤戰機,拉小山頭。保存實力,這是民國時期到最後失敗的主要原因。


東籬吟


一營主攻(守),二營助攻,三營為預備隊,這是一般原則。三個營之間的任務是圍繞主攻的協同關係。不會出現三個營獨自完成不同的任務。如果三個營都幹光了,那麼團直屬單位都得抄傢伙上了。一般來說,部隊傷亡率達到30~40%,基本上就失去了完成戰術目的的能力,戰鬥打到這個份上,那是因為上級指揮員已經下定了犧牲該部隊的決心,以換取整體的勝利。團長對自己的部隊具有完全的掌控能力,如果營長與團長有二心,只能說明部隊建設出現了大問題,這種情況只有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才可能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