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年間一畝地產多少麥子?有哪些依據可以證明?

liuliudaner1


清朝的小麥畝產量是很低的,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培育小麥優良品種,也沒有化肥。小麥優良品種的培育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七十年代培育成功,化肥也是七十年代後期才開始大量使用的。現在優良品種的小麥畝產1千多斤也有,但清朝的小麥畝產量多在一百多斤,好的田畝產二百斤左右,差的田畝產幾十斤也有。這樣說的小麥畝產量也是正常年份的,災年收成更不好。一些歷史也有記載:如清安徽《鳳臺縣志》說:“畝所收者,當其穰時,黍麥可二石。”清康熙《江陰縣誌》說:“麥、菽、黍、稷畝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說》一文中說:江淮以北“農夫一畝之所獲,通豐耗而權之,富民之人,恆不下一石”,給富民交租1石,對半租,還是畝產2石。根據這些記載,可認為清朝時期北方旱地麥、粟、豆等畝產量為2石。

石這個記量單位在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也不一樣。在秦代,一石約218斤,在唐朝,一石約108斤,在宋代,一石約194斤,在清代,一石約56斤。

畝這個記量單位也和現在的不同。清朝時一畝地等於現在0.92畝.

清朝以5方尺為步,以240步為一畝,而清代的一尺約合32公分左右。計算可得清朝時一畝約為614.4平方米。現代一畝大約666.67平方米。

這樣計算下來,清朝的小麥畝產量約為122斤。


八歲數清五


問題:清朝光緒年一畝地產多少麥子?


答案:凡是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清史裡面對農業的記載,特別是全國糧食產量的描述,都沒有明確的數據,只有個別地方誌中有些關於當地農民在種植業上的簡單描述糧食產量問題,那也只是單家獨戶或局部糧食產量情況,不能代表整體,更不能代表全國糧食產量情況。


在清朝,關於全國糧食平均畝產這樣的大數據,是無法統計的。當時生產力不是象現在這麼發達,沒有現在的計算機電腦和健全的統計部門以及遍佈全國的統計網絡系統,是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樣一個具有真實性客觀性的平均畝產小麥是多少的數據。依據當時的國家經濟狀態,一年政府所有的開支都用在統計當年全國小麥平均產量上,都不一定做得好。在當時,是沒有條件,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去做這個不切實際的事情。


據本人在有關清朝地方誌、文學作品等書籍中得知某些地方,某些農民畝產小麥多少斤的描述,一般都是描述因災絕收和風調雨順豐收的基本情況。我記得河南某地農民三畝土地收了一千四百,傳為佳話。當然不是光緒年間的事情。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旭日東昇付先


應該說,當時各地因為氣候、土壤、年成等各種原因,各地平均畝產有很大的差異。

麥子是清代是南北都種的,在南方主要是稻麥連作的耕作形式,而在北方旱作區,則是以豆麥為主。

【小麥】

旱作農作中,我們暫且以山東為例,因為在山東孔府檔案中,記載有明確的畝產產量,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當時孔府的田有屯廠和官莊之分,屯廠土地大多質量較差,因此以750步為一畝,叫做大畝,一大畝相當於240步官制畝的三倍;而官莊的土地比屯廠的質量高,多數是六百步成畝。當時1官制畝相當於今天的0.9216市畝。

【孔府】

而以當時孔府最常用的石鬥為例,每鬥小麥約等於17.4斤。順治十二年,鄒縣各莊小麥的平均畝產為8.7鬥(合151斤)、6.45鬥(114斤)、2.15鬥(37斤);汶上縣各莊小麥的平均畝產最高為胡成口莊7.49鬥(合130斤),最低為高家莊3.96鬥(合69斤,當年小麥遭到水淹)。

康熙十八年到三十八年這些年中,毛家堂莊平均畝產最高為康熙三十一年9.04鬥(合157斤),最低為康熙二十七年1.66鬥(合31.26斤);下澗鋪莊平均畝產最高為康熙三十一年4鬥(合69斤),最低為康熙二十七年1.8鬥(合31斤)。

【康熙】

乾隆年間,汶上縣美化壯,平均畝產最高309斤,最低44斤,乾隆元年到乾隆四十年的平均畝產為104斤。

通過以上的數據,清代魯西南地區的小麥最高產量有超過三百斤的,多數在100斤上下,也有二三十斤的,當時高粱和穀子的平均產量要明顯高過小麥。

在河南地區,情況也有變化,比如有一份清末南陽府南陽縣的資料說明,當時南陽的小麥熟年每畝的收成只有三鬥,如果按照當地的實際情況,即開展多熟複種的耕作方式,加上別的作物,那麼每畝的收成應該在6、7鬥之間。

【乾隆】

山西的農業條件不如河南,正常年景高產可以達到7、8鬥,但是晉北的高寒地區和山區,畝產在1、2鬥,3、4鬥之間。

陝西是傳統農業區,正常年景下,小麥的收成可以達到畝產一石(即十鬥)

新疆地區有軍屯,在乾隆四年的報告中說,綠營士兵年收小麥等糧食9254石,平均畝產0.925石;二十三年,屯田侍郎永貴報告說,新屯田33045畝,平均畝產一石四鬥到一石九鬥不等;乾隆二十六年,伊利田屯收麥子平均每畝高達兩石。新疆屯田的產量很高,只是地力下降得非常厲害。

相信說到這兒,大家對清朝小麥的產量應該有一個粗略的感受啦,筆者就不再贅述了。


潯陽鹹魚


一直到清朝末期,主產優好小麥黃河長江間黃淮關中地區小麥高產也就四百四克計量每市斤(才祿標準稱》到五百二十克至極限不捨計水份含量與少量雜粟摻雜得六百壹拾克每市斤吏紅地主稱!!/-\\ 三百五到四百六拾斤/每畝地。

亦是講八斗畝產量算高產!

💐💐🌻🌻 再說山西河北山東現在全國小麥產量最高地區才慘了丁,旱三年澇兩年,🌚不早澇旱蝗蟲麻雀各三年!

實際平均畝產長年拉平怎都不過百斤/畝才是事實產量


天翼用戶176140665


六七十年代,割麥不叫割麥,叫拔麥.麥子連根拔回家,你說畝產能有多少’二三百斤就不錯了.過年待戚走親才能吃上白膜,在家吃上兩面(小麥十玉米麵)膜就不錯了,吃最多的是豆渣餅


榮平37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土地的肥沃程度不一樣,它產量就不一樣。在古代他們是靠天吃飯的,風調雨順的時候,產量自然就高。遇到乾旱或者天災什麼的產量自然就低。正常清朝光緒年間的小麥畝產量大約一畝地400斤左右(清朝相當於咱們現在的1.2斤)。


盛世大唐古錢幣收藏


好多人評論,可是大家都忽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地理位置,一個是冬小麥還是春小麥。史記記載秦國鄭國渠修完以後,小麥畝一鍾,一鍾大約6.4石。秦一石大約60斤,那秦時小麥畝產就已經近四百斤。所以地理位置和種植條件很重要。所以產量沒法說。再說一下,當時北方種植的基本上是春小麥。


青衫客23


我小時候聽奶奶說一畝地才80斤,我家80畝地只是過年才能吃上白麵饅頭,平常都是吃不到饅頭的。


一路順風47429716


莊稼莊稼,一畝地大約產一莊“一口袋大約一百二十斤左右”,這是正常年份的產量。土質不同,地區不同,種子,澆水條件不同,很難說具體多少斤,大約就是一百多斤,歉收的話就是幾十斤。


用戶8075219233055


甩手高的麥子,一畝地收成一般是一口袋,最多百十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