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每次乱世统一后,都是先经历一个统一天下的短命王朝,再出现一个盛世王朝?

采蘑菇的大书书


“太阳出来东边亮,天才啥样我啥样!”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有书君。


和大家聊历史这么久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历史发展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自然规律:


就是每当乱世被统一之后,这个统一乱世的王朝都会很短命,而在它之后出现的王朝一般都是一个盛世王朝。


那么这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有书君今天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

我们知道,除了正常的朝代交替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几个阶段出现了乱世时期。比如周朝之后出现七个国家共同占领中国版图的情况,后被秦朝统一。


秦始皇的初衷是希望秦朝能够传上个千秋万代,结果才到第二世就灭亡了,光荣地被评选为“中国第一个短命王朝”。但是在它之后的汉朝却持续了四百年。

还有隋唐时期,之前长辈们一直把两个朝代放在一起说,以至于有书君小时候以为隋唐是同一个朝代的两个不同名称呢。


其实隋朝是在唐朝之前的一个独立朝代,同样也是传到二世就灭亡了。再之后就是后周时代,没持续多长时间被宋朝给终结了。

那么这些早早夭折的朝代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为什么它们有那么大能力和本事去统一全国,却没有本事千秋万代呢?有书君总结两个字,就是“太着急了”(话外音:这是几个字?)!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秦朝。秦朝时期,学过中国历史的中小学生都知道,秦始皇灭了其他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开辟灵渠、修建万里长城,还制定了郡县制。这些功绩相信就算不是刻意去背也能张口就来了吧?

反观汉朝,接班秦朝之后并没有什么更大的创新,除了学术思想上以儒学独尊以外。这样的王朝怎么就持续了那么久呢?这主要是因为秦朝给他们留下的宝贵资源太丰富了。


秦朝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在很短的时间内做了太多的事情,这样整个朝代有点儿接受不了,就好比一个车技很好的司机突然受邀去和专业赛车手PK一下车技,结果一个急弯掉沟里了一样。


秦始皇直接吞下的“大包子”,后面的若干朝代用了上千年才慢慢消化掉。



就拿郡县制来讲,所有权利集结在中央,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还不错,但其实各个地方的势力是有意见的,这也是为什么秦朝末期农民起义时,好多地方官员也跟着造反。

因此到了汉朝之后,汉朝马上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打算把郡县制改回分封制,但是这样一来就有点儿本末倒置的意思了,最后老刘家一想,算了!


在现在的基础上稍微改动一下,两者结合起来搞吧,谁也不得罪。这样就使得汉朝平稳度过了建国前期动荡不安的阶段,使国人慢慢认可了郡县制。

接着再说隋朝,开仓放粮的故事有书君到现在还能想起历史课本上那幅图是怎么画的。还有三省六部、开凿运河、开科举制度等卓越贡献,结果和秦朝落得一样二世即亡的下场。


这是为何?答曰:还是太急!这些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做到的,放到了短短数十年就要全部完成,那就只有累死这一条道了。

有书君再拿汽车做个比喻,如果你的车发动机已经起火了,你还敢强行提速么?杨广就是那个在发动机起火之后还敢继续提速的司机,最终把整个国家给搭进去了。

那隋之后的唐朝呢?他们也像汉朝接班秦朝一样,把隋朝留下来的运河继续使用,科举制度继续执行,三省六部也不废除。



只不过都放慢脚步,形成一个过渡期,让百姓先适应这样的生活变化。后期再搞起自己的大事情来,那简直是不要太顺利!

宋朝之前的后周比南宋更早就开始了文人的时代,他们结束武人专政,重视文人的地位和作用,让国事不再以莽为主,要懂得如何经营。只是后周的皇帝柴荣英年早逝,让宋太祖赵匡胤拣了一个大便宜。

综合上述所有案例,有书君想起了孔明舌战群儒时说过的一句话:


“我在遇到一个病危之人时,先让其吃一些清淡粥食慢慢调理,待身体恢复一些,再用良药和美食滋补。如果直接上来就用猛药、珍馐一顿大补,那他哪能受得了?”

现在反观这些案例,好像都是犯了孔明所说的这个错误。


一个太超前的事物在普及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每个朝代的帝王都想让自己的国家迅速发展,但是这种激进反而会带来失败。


在商业中也有同样的案例,不是所有冲在最前面的人就一定嬴,柯达和诺基亚当年是各自行业中的领头羊,现在一个已经倒闭多年,另一个也默默无闻了。

真正的嬴家都是跟着领头羊在后面走的那些人,他们可以根据前辈们的经验教训,采用更合适的方法来获取最终胜利!


有书博物馆


中国历史确实有这样的现象,比如秦始皇统一天下,自号始皇,以后就是二代三代传个千秋万代,但没想到二代而亡,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短命皇朝,而在接下来的汉朝,东西汉一起却传了四百年。

是秦朝不够好吗?

当然不是,秦朝是对中国历史贡献很大的朝代,秦朝结束了战国的分裂,统一了全国,而且做了很多有利于民族凝聚的事情,比如修驰道、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开灵渠等等。另外,还有郡县制。

相比之下,汉朝的制度没有什么大的创新,非要说有,就是思想上独尊儒术。

那为什么汉朝成功了呢?

这是因为秦朝这个老司机车开得太快,一转弯就翻沟里了。秦始皇干的事情,中国用了二千年的帝制来消化,来磨合,来调整。岂是一个朝代一下就能干完的?

比如说郡县制,这种中央集权的模式在后面看来挺好,但其实降低了地方的责任心,因为那些人跟秦始皇没关系,他替秦始皇管着天下,忠诚度是有疑问的,秦末农民起义,好多都是基层官员起来造反。

所以到了汉朝,汉朝吸取教训,要变回分封制,把老刘家的人分到天下去,这个就有点过于倒车了,最后微调了一下,分封跟郡县相结合。通过这个,度过了初始的帝国震荡期,使天下人适应认可了郡县制。各地方对汉朝形成了向心力,那就好办了。

还有隋朝,隋朝也是一个贡献很大的短命王朝,三省六部、开运河、开科举,但也是二世而亡了。

为什么呢?也是太激进了,这么多事情放到短短的数十年要去完成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不是先进的东西就一定马上就成功,而是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杨广不顾发动机在冒烟,依然强行提档,最终自然是亡国了。

而之后的唐朝,也是照搬隋朝这一套,运河该用还是用,辽东该征还是征。但因为有了过渡期,社会就能适应这样的变化。

还有宋朝之前的后周。宋朝结束了武人专政的时代,开启了文人时代,但这个事情在后周就开始办了,而且五代十国的乱世在后周时期就呈现结束的迹象,只是后周皇帝柴荣去世的太早,被赵匡胤摘了桃子。

从这些例子来看,历史上存在一种反向微调,当一个东西太靠前时,历史往往会回调一下,以便更能为社会所接受。这些微调的朝代取得了成功,而激进的反而失败了。

在商业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很多东西并不是谁冲到最前面谁就赢,赢家往往是后面跟随的那位,他可以根据前人的经验与教训,采取更有利的策略,从而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


脑洞历史观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中学探讨过,是有所发现的:凡是斩杀了功臣的王朝,军力低调,畏民之众而后广施善政。凡是保留功臣的王朝,军力嚣张,皇帝失信而后任由民反。

秦朝没有斩杀功臣,大军主力远征南方,秦二世无道失信,指鹿为马,大臣们忠心不再,听任陈胜吴广起义泛滥没有及时围剿,所以王朝短命。

西汉朝斩杀了功臣,施行文景之治,所以长久。

东汉朝没有斩杀功臣,却也未出现昏君失信,所以也长久。

晋朝斩杀了曹魏势力,也未有昏君失信,所以长久。

隋朝没有斩杀功臣,杨广劳民伤财失信,所以功臣放任农民起义,乘机割据称雄。所以短命。

唐朝没有斩杀功臣,却也没有出现昏君失信所以长久。

宋朝杯酒释兵权散了功臣,施行小政府大社会的商品经济善政,所以长久。

元朝在蒙古大军分裂后面对汉族人数众多,也不敢施暴政,所以长久。

明朝杀了功臣,用内阁制取施行勤政,所以长久。

清朝杀了功臣,皇帝自身勤政,所以长久。

总之,保留功臣,自恃军力强大敢于斯压百姓的王朝,连功臣都讨厌的,一旦有人起事造反即迅速瓦解。杀了功臣,为了护住一姓长久尊荣而作休养生息安民的都可以长久。


甲申卯马


历史有惯性,人们寻找新的方式要不断试错

这个问题有意思。如果我们回顾中国历史,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历史上时间长的王朝之前都有一个短命王朝。

比如,秦朝是个短命王朝,此后则迎来了长达400年的汉王朝(虽然有王莽从中将其阶段了十几年)。唐朝之前,则有一个30多年的隋朝。宋朝之前,也有一个短命的周王朝。明朝之前,有一个几十年的元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觉得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变革,都必须要经历一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这种变革是要进行一种探索,有的时候,会因为历史的惯性,走上弯路。

汉王朝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开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以秦汉王朝为例。秦始皇消灭六国,最终统一中国,他是靠的法家思想,让整个秦国都变成了虎狼之师,最终能够海内一统。

于是,秦始皇就认为,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也可以复制他们消灭六国的方式,对老百姓进行严厉管控,穷奢极欲,让老百姓都成为自己的奴隶。

但是,让秦王朝没想到的是,老百姓会揭竿而起推翻整个王朝。

汉王朝很聪明的吸收了秦朝的教训,汉王朝自建立之日起,就强调“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无为而治”,尊重老百姓的利益,最终克服了秦王朝的种种弊端。

唐太宗时时以隋朝灭亡为借鉴,政策都反其道而行之

隋唐之际也是这样。隋文帝年轻的时期,也算是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一举消灭了北周的陋习,尤其是他的粮食政策,让整个隋朝粮食充裕。

钱穆认为,到了隋炀帝时期,正是因为天下富足,才导致隋炀帝开始穷奢极欲。

隋炀帝妄自称大,多次远征高丽,最终导致老百姓不堪重负,最终爆发“江都事变”,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之后,李唐王朝取而代之。唐太宗李世民非常看中隋朝灭亡的教训,多次与魏征等人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不敢骄奢淫逸。

魏征曾经对唐太宗说:“隋以富强而危,我以寡弱静之而安”。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唐朝的很多政策其实都与隋王朝反其道而行之。

其实,历史的发展,除了有人的意志之外,还有历史大势。每到一个紧要关头,都会有人站出来适应新的形势,但是,这种新的形势,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找到对应的方式。于是,就需要不断试错,不断调适,不断寻找最佳的方案。

所以,就会出现短命王朝+长期王朝的这种模式。


兮兮说事儿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道理在过往的封建历史里反复得到验证。王朝更迭时的战火,历史中记载的是英雄事迹,而无数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百姓几乎是一笔带过。新的王朝建立新的百姓生长,虽然不少王朝兴盛起来,但老百姓所受惠利也很少,大部分钱财都流向了皇亲国戚,地方豪绅的腰包里。

一个王朝短命,一个王朝长命,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算一个规律事件,秦汉,隋唐算比较明显的。秦朝是封建帝制的开创者,上接春秋战国群雄并起,动荡的历史突然被统一,那种大历史震荡,可想而知。而秦二世并无始皇帝的雄才大略,震荡直接动摇了秦。隋朝也是类似的历史动荡期,之前的魏晋南北朝,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动荡纷飞。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算国家统治的一条真理,要走出历史循环,这是一条可选择的路。

你觉得如何走出历史循环?欢迎在下方留言发表看法。


老李有刀


这个问题很不准确。

我们熟知的短命封建王朝+盛世王朝的组合,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两次,分别是秦汉、隋唐。其他朝代,比如五代十国以后就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但是秦汉和隋唐两个时代相似度太高,不能用一句简单的巧合掩盖过去。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奇怪组合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前有纷争乱世,旧有势力难以接受

秦朝和隋朝前,都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乱世,其中春秋和战国持续了550多年,魏晋南北朝持续了360多年。

三五百年,足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为长时间的乱世,无论是君主还是民众都已经适应了相对自由的社会氛围。我国历史上思想最开放的时期,也是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而秦朝和隋朝的建立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秦朝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统一的统治,对各地进行了严密的控制,这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政治面貌。

比如秦朝前期的六国,每个王室都有自己的土地和权威,但是秦朝建立后,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六国王室大臣只能被软禁在咸阳,这是他们在心底难以接受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处理旧有势力就成为秦朝和隋朝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处理得当,旧有势力可以作为巩固帝国基石,收拢天下人心的重要工具;而如果处理不当,则会给王朝的发展带来无穷的隐患,甚至成为天下人口诛笔伐的对象。

而很明显,秦朝和隋朝对旧有势力的处理相当“仁慈”。

虽然被扣上了暴君的帽子,但是秦始皇确实没有对大部分六国王室做出赶尽杀绝的事,消灭六国后,秦始皇将六国王室迁到咸阳软禁,他要达到的是威服四海的目的。隋朝消灭陈朝后,陈后主及从属官僚迁入长安,隋文帝在长安修治宅邸,对其礼遇甚厚。

从后世看,善待前朝宗室无疑能收获一个好名声,但绝对是极其冒险的做法。因为旧主未死,所以旧地的民众就会时刻想着发动叛乱,光复江山,甚至救出旧主,再造社稷。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六国旧地上的臣子们纷纷趁机自立,秦朝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而隋朝灭陈后,由于推行抑制豪强的政策,也一度引发陈朝故地江南的叛乱。618年,杀死隋炀帝的,正是在南方的扬州,至此隋朝灭亡,天下再度分裂。

大一统局面冲击了原有的社会上层阶级,由于地位的变化,他们对新王朝充满抵制。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群起造反,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大一统局面彻底毁掉。

另外,秦朝和隋朝建立后,由于确立了皇权专制以及科举等制度,直接触及到了原有上层阶级的利益,因此必然遭到他们的反击。

2、后有伟大改革,广大民众群起抗争

但是我们知道,单凭几个旧王室是成不了事的,如果没有民众的响应和推波助澜,新王朝没有那么容易被推翻。

奇怪了,一般新王朝建立,统治者都会新朝新气象,尽量去爱惜民力,注重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怎么会得罪广大农民,成为众矢之的呢?

其实这只是因为新王朝面临的内外环境决定的,特别是对外。

秦朝时期,匈奴肆虐蒙古高原,在战国时期就不断侵扰秦国、赵国和燕国等地,三国在北方边境修筑了大量的长城用于防御。秦朝建立后,匈奴的侵扰有增无减。

相比于秦国赵国和燕国这样的分散个体,秦朝有了统一的强大实力,具备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朝选择北击匈奴,同时修筑长城巩固北方边疆。

长城从秦朝一直修到明朝,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绝对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但这件事用在秦朝身上就是用力过猛。因为长城的长远作用民众看不到,只看到了无休止的征发徭役,这使得民众不堪忍受,最终纷纷决定铤而走险。

隋朝也一样,在北方有突厥虎视眈眈。但相比于突厥,东北的高句丽才是最大的威胁。因此隋炀帝不惜倾全国之力三次远征高句丽。

打仗就要烧钱,就要老百姓来买单,很多百姓因为三征高丽倾家荡产。

除了三征高丽,隋炀帝时期,还主持开凿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南水北调以及航运的作用,同时在隋朝也沟通了东北和江南,成为隋朝有效控制江南避免再次分裂,补给东北消灭高句丽的重要平台。

但这样的千秋利好当朝的百姓看不到,却要承担着繁重的徭役和压迫,这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修建大型工程以及发动战争固然有好大喜功之嫌,但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帝国的稳定。虽然牺牲了当朝民众的利益,但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就是秦朝后面的汉朝,隋朝后面的唐朝。

在民众无法忍受秦朝和隋朝的压迫而揭竿而起时,由于秦朝和隋朝的一系列改革,无法再现秦隋之前的大分裂局面,于是后继的大一统王朝汉唐能够很快建立。

新王朝建立,吸取前朝灭亡教训,但也全盘继承前朝的内外政策,由于手段更加温和且有相当的铺垫,后继的汉唐两朝赢得了更多阶层的拥护,成就了封建王朝的盛世。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乱世出英雄,打下江山一统天下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天下一统之后国事千头万绪纷乱如麻,皇帝打理时难免会把控不住方向和速度从而造成翻车,若在被居心叵测之人趁火打劫,那可不就容易江山易手。

但是打天下和治天下又是两码事,能打又能治理得好的王朝历史上也实属罕见。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车之鉴不能不察,先出现一个能打天下的统一王朝,再出现一个能治天下的盛世王朝,也合情合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无可为鉴,只有摸着石头过河。秦――汉,隋――唐,后世王朝都对前朝多有借鉴,方能把住历史的方向盘,多坐几百年江山!


安安0371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不错,我曾经也思考个这个问题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乱世之后一个短命王朝再加长寿王朝形成了,乱世-短命王朝-长命王朝-乱世;这样的一个规律。

举几个例子:战国-秦-汉-三国

三国-晋-五胡乱华-南北朝-隋唐

等等。

1.乱世到短命王朝过程

其实有两个规律短命王朝是建立在乱世基础上,当这些帝王统一后,一般都好大喜功比如秦朝嬴政父子 ,比如隋朝杨坚父子。他们都是这样,长城,大运河,对外不断战争就是集中表现。因此导致了,当时人民难以忍受,就拿隋炀帝说吧,大量的工程(如运河),大量的战争都导致了民不聊生。于是人民开始起义不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它们短命王朝有一个重要差别和长命的王朝比较,绝不是因为经济原因导致的。

2.长期王朝变混乱

其实长期王朝往往都能吸取短命王朝的错误,不断的纠正,人们安康稳定了,也就天下太平了,这是长命王朝的重要原因。但是每当后期会出现各种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经济问题,民生问题,(宋是个例外)等。可以说经济是绝对因素,因为中央没钱了,只能靠地方拥兵自重了。于是,汉末的军阀,唐末的节度使,都有各大地方财团的支持,于是形成了独立的基本条件,再加上其它少数民族的入侵,起义等原因,中央需要地方自行镇压,导致了天下大乱。

3.混乱变短命

其实我认为就一个原因,各军阀中最后有一个太牛的大人物接近统一了,但是他们也基本耗尽生命了,或者自己统一,或者子女统一。往往都好大喜功,喜欢张扬,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几百年分裂后一统的天命之人,所以就形成了上述1的局面。

大概和大家交流一下,不到之处请批评,谢谢








橘子猪711


为什么?我认为原因有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二,破而后立。


深究中国的历史王朝,大致分三类,第一,乱世阶段,有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胡十国、民国。第二,短命王朝,有秦、晋、隋、元。第三,不过三百年的王朝,西汉、东汉、唐、宋、明、清。

正应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铁律,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和南北朝,还有两个重要王朝,秦隋。


为什么这么说?秦朝的功绩有两,大统一思想和郡县制,隋的功绩也有二,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之功绩贯穿两千多年,隋之功绩流传一千多年,这是伟大的。所以,有人才有隋文帝被低估之说法。

除了秦隋,晋元也有功绩,晋是九品中正制,元是行省制。

毫无疑问,这些制度是他们立起来的东西,有立必有破,所谓“破而后立嘛”。


所以才有春秋战国、南北朝,乱世破,待一定时机,立起来新的东西。但新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乱世”后的时势,于是,再破再立起符合时势的东西,适时过渡,发展壮大。

举个例子,好比郡县制,秦西汉的适时过渡流程是战国时期——秦郡县制——大泽乡起义,楚汉之争——刘邦的郡国并轨——郡县制。也是破到立,再破再立。

前一个破后立是实在的,探索后的结果,后一个再破再立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纠错。

如此,中国的历史时期又可细分多个阶段,破的阶段,有春秋战国、南北朝等,立的阶段有秦隋等,再破的阶段有楚汉之争、隋末起义等,再立的阶段有汉唐。

(楚汉之争)

同时,这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发展的规律,不符合时代要求了,矛盾重重到爆发出现一个乱世,在乱世中探索出新的制度,由于先进性诞生出一个王朝结束乱世。但这种所谓的先进制度在统一后的时代,有毛病,不合时宜,于是造成起义,后一个王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纠正,使之这个王朝发展壮大。但又有问题了,循环往复。

所以说,没有正确,只有适合与否,我们要与时俱进。


非常茴香豆


其实,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只出现过两次!

一个是汉代秦,唐代隋。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状态,说起来功劳甚大,而且秦帝国奠定了后世统治模式,既君主集权制,郡县制。

不过大秦帝国一统江山后,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和侵略,秦始皇一方面派兵攻打匈奴,另一方面,修筑并连接燕赵等国的长城,以保万世基业。

只是因为长期的征发劳役,严刑峻法,不顾及民之生死,让人民看不到希望,秦二世时期再加上阉人赵高乱政,最终点燃了民众反抗之火,大秦帝国二世而亡。

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却懂得休养生息,再加上刘邦干掉了不少有能力反抗的将领,有了自己的威信,刘汉政权少了内部的竞争者。面对匈奴的骚扰,历代帝王又忍辱负重发展国力,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对匈奴发出致命打击。

大隋帝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分裂,国民已经厌倦了战争,虽然休息生息的时间很短,却也出现了开皇之治。同汉高祖一样,隋文帝和隋炀帝也变着花样儿屠杀功臣,只是隋炀帝却没有他老子那样的头脑。

隋炀帝干了两件事就把国家干没了,一是修建运河,二是三征高句丽。这两件事,对于国家长远来看,都是好事,但是,隋文帝却把这两件好事给办砸了,步子太大,扯到蛋了。

由于长期的兵役和劳役引起人民的反抗,内部出现问题,这是致命的,可惜并没有引起隋炀帝足够的重视。当瓦岗军声势浩大的扑向大隋帝国的时候,隋炀帝才发现自己身边居然没有几个可用的武将,这也是他滥杀功臣造成的恶果。

当然,他推行的科举制,给世家也带来了威胁,使得他们联合起来埋葬了大隋帝国。

看见隋朝怎么灭亡的,老李家皇帝可是经常告诫自己,不要滥用民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