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東林黨與閹黨哪個更誤國?你怎麼看?

小小嬴政


國人對歷史最不好的態度就是非黑即白、不是壞人(對歷史負作用)就是好人(對歷史正向作用)。

(1)東林和閹黨都誤國

對於個人可以“非黑即白”,比如一個人做了漢奸,但之前也曾做過一些好事,但總體評價這個人還就是壞人。一個皇帝也是如此。看的是主體。

但有些人和事兒就不宜這樣簡單化了,例如東林黨。

東林黨代表人物孫承宗

二者都有誤國誤民的地方,也都有一定的貢獻。但總體講,閹黨誤國更多。因為近年來對東林黨批判特別多,我只談談對東林黨的看法。

(2)東林黨被兩次汙名化時期

東林黨在閹黨橫行時被汙名化,在現代也被一些人汙名化了。

對於東林的許多錯誤觀念就來源於我們這種非黑即白的理念。定性他是壞人,那麼,壞人的對立面就是好人了,所以,花兒一朵。時代變了,壞人成好人了,那麼對立面兒也成壞人了。

這裡面有“擴大化”的毛病,根據一件事兒、一個人擴展為整體。這時我們有一個問題:

有些人根本不是東林黨非要說成是東林黨;有些人根本是東林黨非要說成不是東林黨。其根本原因就是:能人、好人必須不是東林黨,只是為了他自己的“論”立得住。

例如孫承宗。相關內容詳見“東林黨人是否只會空談誤國?大明滅亡東林黨有責任嗎”

(3)東林黨不能背上“掙不上稅”的黑鍋

東林黨被一些人定性為商人利益的代言人,說萬曆收不上來稅要賴東林黨反對。似乎收稅能解決一切問題,例如吃空餉等貪腐問題、戰鬥意志不強、指揮問題等。

收稅你需要解決合不合理、公不公平的問題。

你說東林黨是商人利益的代表?那麼,商人有很多。有鋪面商、遊商;有超大、大、中小、微型五種級別的商人;有官商、海盜商、權力商、民間商人等許多多。東林都代表嗎?

鹽稅一個項目就佔明朝稅收的三分之一以上,這麼大的稅種背後,偷稅漏稅很多,你卻不敢徵收,一個鹽商的破壞性比千萬中小商人都大。

海盜商們你徵得了嗎?鄭芝龍你敢爭嗎?

萬曆、天啟、崇禎等皇帝的徵稅行為是否超出了中小商人的承受力呢?

這些你思考過嗎?因此,痛快嘴很方便,但在“東林被汙名化”過程中有許多問題沒有思考過。


坐古談今


東林黨和閹黨都誤國,但要說哪個更誤國,非東林黨莫屬!這一點康熙皇帝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他說:“但謂明之亡,亡於太監,則朕殊不以為然。明末朋黨紛爭,在廷諸臣置封疆社稷於度外,惟以門戶勝負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

可見,明末的黨爭之害遠甚於宦官專權。

東林黨是指明末的江南士大夫集團,主要來自於江南地區,而閹黨並不存粹是宦官集團,是由依附於魏忠賢的失意士大夫集團而組成的,他們大多來自於齊楚浙黨。

東林黨爭源於明朝萬曆年間的京察之爭,並延續至清朝順治、康熙年間的南北黨爭,清初出現的南北黨爭其實是東林黨爭在清朝的反映,因為有部分來自於東林黨和閹黨的政治人物在清朝初年依然參與政局,可以說,東林黨爭貫穿於整個明末清初的歷史。清朝皇帝可以控制住朝廷的朋黨之爭,但是明朝皇帝卻控制不住,這與明清兩朝內閣的中樞權力體制有關。

明太祖借胡惟庸一案,廢除了丞相制度,並告誡群臣:“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有明一代,遂不再有丞相,丞相是文官集團之首,明朝後來雖然形成了內閣票擬製度,但內閣並無正式的衙署,僅僅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內閣首輔參預機務,地位等同於宰相,但名不正、言不順,其地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皇帝可以隨時更換首輔,另一方面其他的大學士也可以排擠掉首輔取而代之,文官集團因為沒有一個首領,所以常常誰也不服誰,鬥來鬥去,形成黨爭,皇帝有時候又需要藉助宦官集團來壓制文官,而且由於皇帝不勤政,司禮監秉筆太監掌握了奏章的批紅權,內閣首輔的票擬權要與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披紅權合二為一,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相權,這是明末黨爭的一個大背景。

清朝皇帝事必躬親,嚴禁宦官參與機務,始終牢牢掌握了奏摺的披紅權,而且到了雍正年間,雍正皇帝改變了自明朝宣德年間以來形成的票擬製度,奏摺必須先交由皇帝審閱,皇帝作出初步處理意見,再交給軍機處擬旨,明朝的票擬製度,是奏摺先交給內閣,由內閣作出初步處理意見,謂之票擬,再交由皇帝審閱,明朝皇帝處理政務要依賴於內閣的票擬,而清朝皇帝處理政務則不必依賴於軍機處,所以,明朝皇帝控制不住黨爭,而清朝皇帝則可以,這同時也是清朝皇帝必須勤政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皇帝一旦不理政事,政務就沒法處理。

(明熹宗朱由校畫像)

明熹宗朱由校即位以後,提拔了很多東林黨人,東林黨人把持朝政,排斥齊楚浙黨,這本來是東林黨人獨霸天下的時刻,但同時,明熹宗也重用了深得其信任的魏忠賢,魏忠賢得勢,於是一批來自於齊楚浙黨的失意士大夫又依附於魏忠賢,形成閹黨。

大體說來,在天啟年間,閹黨得勢,在崇禎年間,東林黨人得勢,崇禎皇帝繼位以後,銳意進取,刷新朝政,提拔東林黨人,打擊宦官,這對朝局來說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到了後來,崇禎皇帝又不得不開始重用宦官,為什麼要重用宦官呢?

因為東林諸君子,非常注重名節,是清流,所以他們掌握了明朝的輿論導向,甚至皇帝也感到忌憚,正如黃宗羲所說的那樣,“天下君子以清議歸於東林,廟堂亦有畏忌。”然而,東林黨人在為政方針上,常常知直不知曲,意氣用事,把個人名節看得比朝廷的安危還要重,這種意氣用事,知直不知曲的處事風格,在崇禎末年,是不可能做到“遷都”、“議和”的,因為“遷都”、“議和”需要有人來承擔責任,甚至要像秦檜那樣揹負千古罵名,因為文官集團沒有人願意替崇禎皇帝承擔責任,所以,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明廷依然固守京師,這就是所謂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崇禎皇帝畫像)

為什麼沒有人願意承擔責任?因為沒有丞相,文官集團沒有首領,又常常意氣用事,相互攻訐,誰要是敢提出“遷都”、“議和”的事情,誰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引起公憤,甚至皇帝也不敢提這個事兒,崇禎皇帝其實很想和後金(清)議和,但不敢在公開場合提倡此事,只好暗地裡指使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議和,後來,事情敗露,崇禎皇帝不得不殺掉了陳新甲以撇清自己的責任,李自成兵臨京師之際,崇禎皇帝也想過要遷都,但是同樣沒有人願意承擔這個責任,在與農民軍議和的問題上,內閣首輔魏藻德一語不發,崇禎皇帝非常生氣,當著他的面推到了龍椅,在遷都的問題上,又指責光時亨說:“阻朕南遷,本應處斬,姑饒這遭。”光時亨後來被南明弘光政權以“阻遷”罪處死。

而南宋與金朝議和,則不存在這種現象,南宋有丞相,秦檜擔當了議和的重擔,還殺害了忠臣岳飛,秦檜能幹出這樣齷齪的事情,這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宋高宗的“遷都”、“議和”之舉,有的人承擔了千古罵名,但對於宋王朝來說,則是一次委曲求全,有利於保住半壁江山,同時,因為有大臣承擔了殺害忠臣,與金兵議和的責任,宋高宗也輕而易舉的把所有的罵名推到了秦檜身上,所以人們往往罵秦檜是奸臣,但是很少指責宋高宗為昏君。

(宋高宗畫像)

在明末清初的年代裡,崇禎皇帝很想當宋高宗,遷都、議和,希望在南京重建明王朝,偏安東南總比整體覆滅要強很多,但是,沒有人願意出來當秦檜,這就是崇禎皇帝的悲劇之所在。

總的說來,如果崇禎皇帝沒有徹底拋棄宦官集團,也許像魏忠賢這樣的人可以扮演秦檜的角色,在委曲求全、喪失尊嚴的情況下,明朝也許可以偏安江南,而不至於徹底覆滅,但是,這也不能證明閹黨不誤國,畢竟宦官專權在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文化中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也是朝局敗壞的象徵之一。

綜上所述,閹黨和東林黨都誤國,但是,在崇禎末年的非常時機,東林黨的意氣用事更誤國,而明朝之所以會出現黨爭激烈的現象,實則源於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之後,文官集團失去了一個首領的緣故。


騰飛說史


魏忠賢時期是向商人,尤其是向以江浙財閥為代表的商人課以重稅,對普通農民實行減稅免稅,所以糧餉無缺,老百姓日子還過得下去,沒有誰起義造反;東林黨是文人士大夫,這些人的個人道德修養都不差,所以有威望。但是這些文人士大夫愛搞黨爭,再一個明朝時期江浙文人集團勢力很大,自然而然就和江浙財閥狼狽為奸勾結在一起了。崇禎幹翻魏忠賢,東林黨上臺以後對老百姓課以重稅,而對以江浙財閥為代表的商人集團實行減稅,老百姓日子過不下去,就起來造反。所以崇禎雖然是個極度勤政的皇帝,但是崇禎時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起義軍越鎮壓越多。為什麼人們都反感魏忠賢呢?因為太監自古以來名聲不好。魏忠賢自身沒有罪,但是太監有原罪,這就是魏忠賢被殺的根本原因,如果明朝一直按照魏忠賢的政策走下去,明朝內部不會有大規模農民起義,所以消滅野豬皮大辮子只是個時間問題。其實明朝本來就沒有把大辮子當回事,一直就把大辮子看做邊患,大辮子後來得逞了,只是瞎貓抓住了死耗子而已。


大秦摯愛詠春


閹黨誤國,復社(東林朋黨)禍國。

宦官干政在中國很多朝代均出現過,如東漢的“黨錮之禍”,“十常侍之亂”;唐朝的“甘露之變”,明朝的汪直、劉瑾、魏忠賢。

閹黨不是單純指宦官,而是依附宦官的文官集團。

從明朝晚期的歷史,可以發現,閹黨實實在在的誤國。

但相比之下,東林黨是剛正不阿的文官集團,敢於批判朝政。

如今很多人黑化東林黨,說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其實是有誤的。

東林黨基本被魏忠賢排除乾淨後,在江南興起復社,他們自稱繼承東林黨的衣缽,這也是不對的。準確來說,復社是文官“朋黨”。

東林黨講學不講政治,復社大談政治。

復社為了自己的利益,有時候會採取不正當的手段,甚至與閹黨妥協,因此,復社可以說是一群文官在結黨營私。

明朝滅亡和復社有著直接關係。


五味社


明亡的表象原因是兩點,東北的入侵和西北的暴動,實質原因是崇禎上位後的獨裁。中國歷史(不是網絡小說)告訴我們,中國每個朝代,不是亡於夷狄,就是亡於貧民,如果君臣同心的話,就沒有跨不過去的困境,但內憂外患同時爆發再加上君臣異心的話,就沒有一個王朝能夠挺過去。



為了避免外部的入侵,為了避免內部的暴亂,孔子提出了國家以民為本的理論,提出了民為重、君為輕的思想。而支持孔子理論和思想的就是儒家集團,在明朝就是東林黨。

歷史無數次證明,沒有任何一種外來的主義思想理論,比得過儒家思想。國家把人民當作根本,人民為國家效力,這就是中國數千年光輝榮耀的原因。

明亡的內在原因是,崇禎進行獨裁,既不依靠閹黨又不依靠外戚,甚至連文臣集團都擱置一邊,為了集中皇權搞個人獨裁。崇禎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把國家軍隊當成自己的私產,這才是最大的問題。中國這麼多人才但沒人幫得了他,物產豐富土地遼闊人口眾多,誰可曾想過這大好江山會被一個獨裁的皇帝斷送。



文臣集團都是讀聖賢書,通曉治國之術的精英,對百姓仁義對國家忠誠。你們罵東林黨的時候,可有否找出幾個出賣民族的漢奸。最多是一個沒有殉國的錢謙益,但是錢不得已降清之後,並沒有出賣民族的利益,並沒有屠殺漢人同胞。相反辭官和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一起在民間呼籲號召天下反清復明。如果他不這樣做,滿清肯定會把他刻畫成足智多謀的紀曉嵐,或者忠誠耿耿的曾國藩。而事實上錢謙益散盡家財兩度入獄,即使不算忠義也算勉強及格了。

這就像你在外被人欺負被人毆打,像狗一樣感激主人今天沒有打你,回家卻對父母橫五橫六,指責父母生你養你卻虧待了你。事實上在網上沒有幾個人罵慘無人道的滿清大屠殺,沒有人罵背棄民族的北方漢奸,卻是眾人異口同聲的譏笑一個沒有成仁的東林黨人。(但你要罵紀曉嵐和曾國藩的話,很快就會被刪)

東林黨已經做得夠好了,明末為大明嘔心瀝血的孫承宗、袁可立、盧象升、孫傳庭.......吳三桂開關後為南明抵抗到最後的史可法、張煌言、堵胤錫.......這些領袖人物無一不是東林黨人。

而後天下傾覆,滿清對中國進行了大屠殺和文字獄,黑白被顛倒,為國為民忠義的東林黨被誹垢為罪人。可是你所有看到的讀到的古籍都是滿洲篡改過的,所以隨意單純幼稚的你,以為是東林黨在禍國殃民了。你稍微想一想東林黨可曾有一個出賣國家的?想來想去最多也就是一個“水太冷”吧。



你仔細想想,你可願為國家捐軀?錢謙益至少跳到了水裡,他曾經是想赴死取義的.......如果你先斷了自己的頭,那麼你就有資格指責謙益了,否則你憑什麼要求別人殉國?


曉木曰兮歷史系Ljl


這個問題能不能先釐清誰是東林黨誰是閹黨?按黃宗羲的《明儒學案東林學案》東林也就以顧憲成薛敷教高攀龍核心的十幾個東林書院講學的低級官僚。按天下書院同枝連氣來說東林書院外再加上關中書院的馮從吾江右仁文書院的鄒元標幾個。按閹黨打擊反對派來說有108將的《東林點將錄》有309人的《東林黨人榜》《東林籍貫錄》《盜柄東林夥》,凡是反對閹黨的都是東林邪黨。按現今地攤史學家來說所有文官都是東林黨。

閹黨又如何來定義?按魏閹的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還是按崇禎欽定的《欽定逆臣錄》?齊黨黨魁亓詩教是東林死敵被趙南星稱為四邪之一,但是和魏閹一樣不對付,魏閹權勢最盛時稱病辭職回鄉,結果還是名列《欽定逆臣錄》的閹黨名單。又比如張瑞圖因為書法好被魏閹看中替魏閹寫碑文因此也被列入《欽定逆臣錄》閹黨名單。

再說說所謂的東林廢除工商稅加徵農業稅,魏閹收江南商稅。翻遍史料全無記載,只有地攤史學家在那裡自說自話。明代稅收里根本就沒現在意義上的工商稅,無論食貨志還是大明會典裡也好。和商稅近似的只有榷關關稅,也就是重要商道途中設置榷關收取買路錢。即使是榷關關稅記載史料中提議增收的是天啟朝戶部尚書李起元,和魏閹屁關係沒有。天啟五年十月戶部尚書李起元以國計匱詘,採集輿論。一暫復榷稅。議檄行各省直撫按,查境內關津扼要、水陸衝衢,照萬曆二十七八年例量徵什一於商賈,事平即止。榷關關稅和魏閹有關的恰恰是相反的事例,明史熹宗本紀七年正月春辛卯,免榷潼關、咸陽商稅。《度支奏議》新餉司卷一《題覆御史姜兆張條議疏》:“至潼關一路為秦晉要途,龍車一寨當秦楚要害,商賈輻輳貨物鱗集孔道,便於營息榷稅,易於取盈稅課大使,額設已久歷數十年,民不稱厲。天啟七年,偶緣崔魏擅權,市恩商賈致令潼關、咸陽、大慶、慶陽、鳳翔、漢中、臨洮、西安、三原之間一切報罷,而商賈熙攘之餘,不用以佐國家之匱乏,亦大失算矣。”

加徵農業稅應該指的是加徵的遼餉,遼餉加徵從萬曆四十六年起每畝加徵三釐到萬曆四十八年共加徵九釐統稱遼餉被納入明廷新設的新餉司管理。萬曆四十六年到萬曆四十八年內閣首輔是浙黨黨魁方從哲,又是一個東林死敵。崇禎四年遼餉不足又加徵了三釐共加徵每畝一分二釐,崇禎四年內閣首輔是溫體仁,巧了!又是一個東林死敵。所謂東林加收農業稅簡直就是無中生有。


遠處吹來陣風


很多朋友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例舉了大量的史料來各持己見。我的回答是,閹黨和東林黨都害國誤國,至於誰的危害大,這個必須要分時期,還要因人而議,個人認為,閹黨之害甚於東林。太監與內閣分權掌印,是明朝皇帝的一大發明,明以前的太監亂政靠鑽空子糊弄皇帝,而明朝太監專權是合法的,因為皇帝認為這些人無子無嗣,沒有野心,事實證明,明朝的太監因為司禮掌印,出現了王振、魏忠賢、馮保、楊洪等無數擅權弄國的人,其中土木堡之變就是閹人之禍,東廠西廠也是太監產物,朝廷用兵,太監竟然監軍制肘將領,太監結黨更可怕,得勢時竟成了九千歲,恐怖不恐怖!至於東林之害,到了天啟與崇禎時期就比較嚴重了,早先我已有回答東林黨的害處,但是,要一分為二看問題,東林黨人也不全是禍國殃民,也有忠臣,至少,他們有不少人敢於指出弊政,敢於說話,囉囉嗦嗦來明的,可閹黨不一樣,他們永遠躲在暗處,在天子身邊唆使,如碰上個昏君,天下遭殃可就大了!


用戶5792271864


開宗明義:東林救國,閹黨誤國。

凡是說什麼“魏忠賢加商稅,東林黨為了自己利益給地主商人免稅”的,都是胡扯。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件事,純屬某些精神閹黨給自己加戲。

王天有先生的《晚明東林黨議》當中,詳細地分析了東林黨和閹黨究竟代表的是誰,都做了什麼。

首先,看階級立場。東林黨雖然作為文人,但是相當多出身中產之家甚至更窮,一貫主張抑制土地兼併,打擊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均賦稅、利百姓;而恰恰是反東林黨的人是大地主的代表,個個跨州連郡,“威劫海內,害遍寰宇”。

第二,看東林黨參與過的幾件大事。

礦稅問題。東林黨確實反對徵收礦稅,但是礦稅起因於萬曆揮霍無度導致國庫空虛(諸王冊封、冠禮、大婚、皇帝袍服等的花費就高達一千二百萬兩,相當於萬曆三大徵的總和),徵收過程又不受任何人監管,導致其間貪汙腐敗現象嚴重。不完全統計,十年內搜刮白銀五百萬兩,實際向百姓徵收的數字則倍之甚至幾倍之(四川收稅太監邱乘雲每年上繳“礦稅”三萬兩,實際徵收八萬兩,超出一倍有餘;天津稅監馬唐每年上繳“礦稅”7.8萬兩,實際徵收15萬兩,也超出一倍左右)。這種情況下還能站在皇帝一邊說話,真可謂是全無心肝。

京察問題。東林黨主持的京察並沒有以黨派排斥異己,而是為了刷新吏治。萬曆二十一年京察,東林黨趙南星主持,率先罷免自己的親家王三餘,人皆歎服,“謂之二百年計典絕調”。萬曆三十九年京察由東林黨孫丕楊主持,罷免了同黨王元翰、李騰芳等人。反觀與東林作對的浙、楚、齊等黨,事事黨同伐異,包庇同黨貪官,對“稍持異議”的中立派也大加報復。

遼東戰局。反東林的浙黨領袖方從哲推薦楊鎬主持薩爾滸之戰,本身就是因為楊鎬和沈一貫的關係,而非任人唯賢,之後又紅旗催戰,急於求成,導致大敗;而東林則批評方從哲“不諳進止”“罪在輔臣”。薩爾滸戰敗後,楚黨熊廷弼經略遼東,但是因為與浙黨方從哲急功近利的思路相違背,最終被百般攻訐,袁應泰代之,不久後瀋陽、遼陽相繼失守。天啟初年,東林黨不計黨派之爭,推薦熊廷弼再起,閹黨支持王化貞。王化貞依舊急功近利,拿遼東戰局當自己晉升的本錢,於是強行出戰,丟失廣寧。廣寧戰後,閹黨把罪責推給熊廷弼,最終熊廷弼被“傳首九邊”,而東林不久後也被閹黨一網打盡。之後守遼頗有威信的孫承宗,又因為和魏忠賢政見不和而被閹黨造謠謀反不得不辭職,高第接任後主張放棄山海關外,只有袁崇煥抗命保守寧遠,取得了寧遠大捷。

三案問題。“梃擊案”背後是鄭貴妃和福王對太子地位的爭奪,而東林出於維護長幼有序的正統地位支持太子,無可非議。但是東林黨人也意識到,如果深究下去,定然會導致宮廷內部鬥爭的激烈化,影響朝政穩定,所以息事寧人。“紅丸案”發前,楊漣就認為紅丸有問題,上疏請求逮問獻紅丸的太監崔文升(制紅丸的李可灼走的是他的門路),這使他獲得了光宗的信任,也是他一個給事中能名列顧命大臣的原因。光宗死後的“移宮案”,東林黨催促李選侍移宮是為了維護熹宗的正統地位,避免繼位之際節外生枝,有違禮數。可見三案背後是東林黨維護明朝體制和皇帝地位的一貫態度,就連和東林黨就太子問題爭了若干年的萬曆都不得不稱讚東林黨人葉向高在處理與“妖書案”類似的王日乾誣告案上的態度。

最後,關於崇禎年間的朝政危局該由誰負責的問題。東林黨在天啟年間基本已經被魏忠賢和閹黨一網打盡,而閹黨隨後隨著魏忠賢的死而樹倒猢猻散。崇禎年間,東林黨殘餘勢力也沒有恢復天啟初年對朝政的控制地位,所以不能因為明亡於崇禎就認為明亡於東林。


直江信綱


明朝不存在不收商稅的問題,當然這個數字不高,另外除了三十稅一之外實際上還有一些苛捐雜稅,問題是從成祖末年就開始拖欠

實際上明朝最大的問題是,有法可依,比如按照規定三十稅一你收,但是實際上絕大多數年份確實收不到

實際上大明不僅僅是商稅收不上來,首先太祖送來沒有哪一條大搞說不收士人的農稅,但是不可否認到了中期已經是個潛規則甚至得到皇朝認可,萬曆首輔張居正也是承認士人有免稅特權,問題是從秀才到進士,所有擁有功名的人總免稅額度一共才幾千萬畝,實際上這些人利用特權將免稅額度幾倍甚至十倍增加,而且免稅的實際上都是良田好地

明朝不能因為是漢人國家就過度追捧,實際上明是最最應該滅亡的一個王朝,為什麼。

實際上明朝最大的問題已經不僅僅是稅收的問題,而是國家規定的正稅總額是不能少的,換句話說有特權的階層自己免稅和投限土地之外的民眾要交納說實際稅額就是自己應該繳納的兩倍,如果是富裕地區還行,窮困地區加上遇到百年一遇天災,有加

最後地方會在中央加徵基礎上加徵地方稅,一句話明朝太祖十幾年時期人口近六千萬,而明末所謂一點六億是按照人口應該增加數字後世自己推測的,二明朝時人口官方記載是一點二億,不管哪個標準人口增幅遠低於清朝

正史明評價其實不高,今天網上低於明朝的追捧套一句韓國人的話,如果我們不誇讚誇張自己名族的東西,我們按照真實歷史來我們還有什麼,所以現在誇張明朝實際上就是意淫,也是網絡政治正確


風中小草59


我個人認為應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對於一個民族是很重要的,當年汪精衛時期,就有人因為批評秦檜而被76號逮捕入獄,關進了76號魔窟。馬士英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也是真正的大漢奸,他搞垮了南明王朝,在桃花扇中,錢謙益是以反面出現,並沒有把東林黨人都當成正面。周延儒是東林黨的著名人士,儘管當時周延儒使得明朝的內患大為減輕,被時人稱為救時之相。但他提拔了馬士英,因此周延儒和馬士英被明史列為有明以來六大奸臣。有一個問題。你知道為什麼明末清初的古籍都說:馬士英、方國安和金聲桓,是荼毒滅亡南明魯監國政權主要力量?這三個人都是漢族人,但是馬士英和方國安是魯監國政權手下的臣子,而金聲桓早已投降了清朝。\r

《續明記事本末》記錄著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明朝在崇禎手上意外突然死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天災。李自成進入北京後,情況跟唐朝末年的情況非常接近。但唐朝末年的情況是黃巢起義軍佔領了包括廣東在內的廣大華南地區,但黃巢本身並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有點類似於李自成的情況。在200年前的明英宗曾經被瓦剌軍隊俘虜,但在於謙的帶領下,明朝又堅持了200年。當時的人們似乎把馬士英也當成了于謙再世,結果卻大失所望。\r

通過明末清初的古籍,可以知道,清兵之所以能夠那麼順利的渡過長江,其實是馬士英造成。個人感覺當今世界,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越來越鼓勵,這將從根本上扼殺知識創新,從歷史上看,以史為鑑,眾所周知,就在清兵渡過長江後不久,多爾袞下達了全民剃髮令,但清兵是如何渡過長江的?根據明朝史書《明季南略》和《南渡錄》的記載,渡江當日,清兵聲東擊西。從七里港趁著大霧渡過了長江,渡到一大半的時候,南明軍隊才發現清兵,隊形大亂,清兵趁機渡過長江。乍一看似乎是大霧惹的禍,可謂天不助大明。仔細一想,其實很有問題,長江大霧是經常有的現象,真正的原因是“七里港警報寂然”,就是偵察兵都被打怕了關怕了,原來在幾天前就在七里港,馬士英把前來報警的偵察兵抓起來捆起來,痛打一頓;重賞那些吹牛逼的,使得沒有人再敢來報警,於是七里港從此無人報警,上演了一出真實版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這使得南明政權從此成了瞎子和聾子,真是害人不淺。中國歷史上,有很多靠著長江天險守住了半壁江山的政權,實在是太多了。沒有哪一個崩潰的如此的快,難道,東晉和南宋的時候,上百年都難得遇一次大霧?馬士英在七里港上演的,才是真正的花剌子模信使故事,比傳說中的真實多了。\r

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r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併為將來在清朝的晉升做好準備,張國維趕來救援,馬士英和方國安為了阻擋張國維的救援,阻斷石橋,並且在石橋墩上刻下了十個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向前行。明朝的史書《聖安本紀》、《明季南略》、《續明史紀事本末》等大量的史書中都有相同的記載,並且有刻的石碑為例,不可能當時全國的史學大師們集體睜眼說瞎話,否則只有歷史的虛無了,任何歷史都不能相信。\r

馬士英,讓南明王朝的福王政權、浙江的魯王政權的主要力量是方國安,但馬士英的唆使使得這支超過10萬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史書記載,馬士英在逮捕和迫害他人方面絕不手軟、極為強硬,並不計任何後果,但這並不能代表馬士英對大明王朝是忠心耿耿的。馬士英的晚節是這樣,難道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在顧炎武的《聖安本紀》和計六奇的《明季南略》都有記載。我覺得中國人不應該那麼賤,連自己的歷史都沒有了,歷史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虛無主義本質上是否定這個民族的存在。馬士英率領軍隊依附於方國安 ,方國安的超過10萬人的軍隊是朱以海南明政權的主力部隊,在馬士英的唆使下,這個超過10萬人的部隊不戰而降,並且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方國安和馬士英準備把魯監國朱以海獻給清朝,作為晉升的階梯。張國維趕來救援,方國安和馬士英率領大軍阻斷石橋,在橋墩上刻下兩行大字:方馬至此止,敵兵往前行。後來,看管魯監國的官員生病了,朱以海逃脫登舟入海。後來馬士英覺得沒抓住朱以海,投降過去也沒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廟裡,很快被清軍活捉,後來清軍將他處死。投降過去的阮大鋮、方國安等等,也被清軍殺了降。這個在眾多史料中都有記錄,馬士英並非閹黨分子。這是他最初能夠為廣大東林黨人接受的原因。但他為閹黨翻案,重修《三朝要典》。據《聖安本紀》記錄,有大批的閹黨分子不失晚節,殉國而死。但馬士英絕對不存在殉國的說法。\r

\r

明末清初的時候,報業十分發達,這使得那個時代的歷史記載比先朝要可信的多。左良玉起兵的主要理由是討伐馬士英,當時左良玉已經無法控制手下,手下都忍無可忍,集體要求舉兵討伐馬士英。當然,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當時左良玉手下的大都是闖王李自成的部下,他們一般不願意跟老領導打仗。據《明史·奸臣傳》記載,左良玉部隊起兵造反,討伐馬士英,在起兵文書上列舉了馬士英的八條罪狀。包括為閹黨重修三朝要典。當了首輔還要獨掌兵權。大肆誣陷迫害他人。以選中宮為名,把最漂亮的女人佔有,剩下的才給朱由崧。腐敗到極品,都督滿街走,職方賤如狗。控制皇帝,招募死士,濫用暴力。還有太子案等等。左良玉手下的,主要是哪些李自成投降的部隊,早已義憤填膺,36員大將聯名造反,如果左良玉再不起兵造反,他們就要自我行動了,左良玉已經控制不住了。\r

\r

\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