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年外賣的單量直線式下降了?

西北正西


這個問題,每個人看法不一樣,作為從業者,感受更深!

今年單量確實下降的厲害,去年這個時候,午高峰一般十點半持續到下午兩點左右,作為一個騎手,這個時間系統會不停派單,根本停不下來!今年,午高峰只有十一點半到十二點半這段時間。時間一過,平臺上再看不到訂單!系統最多一次性派兩單!不論是美團還是餓了嗎,都是如此

好多人說,單價降低了!這不算根本原因,因為沒有出現訂單無人配送的局面,這說明騎手資源都在!儘管平臺越來越嚴厲,越來越挖空心思剋扣員工的收入!

歸根結底,一切成本都轉嫁給了消費者!!!你們別不信,商家要賺錢,平臺要盈利!!就連騎手也要養家餬口!!所有的一切,都從消費者身上搜刮!以前,一單外賣十元八元,可以吃的很好,現在,我留意每次的訂單,基本都是二十元以上!而且,還不見得能吃多好!!

什麼滿減,什麼折扣,什麼紅包!!!平臺剋扣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多,商家怎麼辦,只能提高價格,別無他法!笑的最後,消費者是最終買單者!

當外賣越來越貴的時候,訂單下降是必然的真理!這麼貴,比去店裡吃都貴,除了確實不願意下樓的人,更多人已經消費不起外賣!!


心意論


我是去年和同學一起在合肥做外賣店的,夏季高峰期的時候每天都會爆單,沒辦法每天中午都要關閉半個小時可即如此,每天都差不多都是500單以上,但是自從17年11月份以後,這種爆單現象再也沒有出現,一直到現在,單量每天不足100了。

所以下面就把我自己分析的原因給大家參考一下:

首先外賣有明顯的淡旺季之分

因為我們是17年7月份開始的,那個時候正值外賣旺季,又加上是新賣家,排名靠前,所以前幾個月單量都很高。但是隨著外賣旺季的結束,進入到冬季以後,這種單量下降非常明顯,因為冬季不像夏季,冬天最大的缺點就是打包好的飯菜很容易涼,所以給客戶的體驗非常差,客戶經常吃的都是不太熱的飯菜,所以進入到冬春季節,這種單量下降非常明顯。

再加上夏季炎熱,人們大多不願意出門吃飯,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叫外賣坐在空調房裡享受午餐,而像秋天、春天這樣的時候,氣溫適中,人們則更願意自己出去直接去門店裡享受。所以進入17年底,18年初以後,外賣單量下降非常明顯。

其次,就是外賣自身的菜品單一所導致的

大多數外賣店,都只有幾種外賣,比如有的只有麵條、餃子,有的只做蓋澆飯,還有的只有幾種為數不多的炒菜,因為菜品單一,吃久了,難免會膩,這也是為什麼做的比較好的中餐館都會定期推出新菜品的緣故。

同一家外賣店的菜品單一,導致顧客在下單一定次數以後就不想再吃了,所以這也導致很多老顧客不在下單或者下單次數減少,從而使得總體單量不理想。

最後,外賣新店更新週期變短了

像我們外賣店周圍有很多店鋪都換了好幾個商家了,每天平臺上出現大量的新店,這些新店一般都會排名靠前,而且新店開業都有促銷,能夠獲得非常大的流量,從而使得那些老店的單量直線下降。而每年的年頭和年尾這種更新更快、頻率更高,所以像今年,我們的單量就做不上去了。

如今做外賣,不像前幾年,現在平臺費用高,競爭壓力非常大,所以對於那些想入手的人我覺得應該充分考慮清楚在下手,不要沒掙到錢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民俗那些事


外賣單量直線下降,得從個體和美團身上找原因。

美團三季度財報顯示外賣日均訂單1940萬筆,比2017年同期增長48.5%,即整體上增長。

我一個朋友開餐飲店的,規模不大,他炒菜,總共就四個人,年初也是同時做美團外賣的,但做四個月就停了。賺不了錢,美團抽傭20個點,而且平時老推這個活動那個活動,小本生意,那還有錢賺。後面就停了。

還有個朋友就是僅做外賣,即不做堂食,做了五個月也無法做下去。競爭太大,飲食是低門檻行業,新入商家太多。朋友老實人,本著酒香不怕巷子深,實在做,但後面單線直線下降,對手壓著價做,拼命做活動,朋友測算了下,如果跟著做,那油啊,菜啊就得挑著成本買了,他昧不過自已的良心,後面就沒做了。





琥珀想想


我在小縣城開了一個電動車的銷售維修的一個店面。我們這裡只有美團外賣。和美團也有合作,新進來的一些騎手,大部分買車都是從我這直接拿外賣車。空閒的時候也和他們聊過這些問題,每天能跑多少單,一單能提多少錢?這個應該也有淡季和旺季。冬天他們的單子就比較多。夏天的單子少,夏天人們都一邊兒出來溜達,順便吃飯。

我們這裡小縣城。冬天高峰期的時候,美團平臺每天的訂單量是3000單左右。這段時間天氣暖和了點兒了,訂單量也開始下降了。你要說競爭也沒有什麼競爭,我們這個地方只有美團一家。

感覺還就是淡季和旺季的區別吧。


卡片辦理使用交流


這美團能送嗎,你說,凌晨兩點送一單5快錢,傻子才送!太坑勞動了,美團儘早被滴滴外賣幹下去!


枸杞小甜甜


外賣訂單量的直線式下降背後的原因本人覺得是這幾個:


1、餐飲“黑作坊”事件帶來巨大風浪。


自從知道蒙牛黃麴黴素=超標事件之後,本人就沒有在買過蒙牛的產品。

自從知道重慶的火鍋底料是拿來回收利用的,本人就再也不吃火鍋了,當然海底撈除外。

自從知道美團外賣上有許多的“黑作坊”飯店之後,本人就再也不點外賣了,感覺吃泡麵都還更乾淨點。

現在誰都注重健康,企業的良心在未來會越來越值錢,一顆老鼠屎真的會毀了一鍋粥,一個平臺的運營也要避免這樣的事件出現。有個女生每天點外賣把自己的血漿吃成了白色的了。作為消費者,花了錢卻沒有衛生,還吃了不知道放了什麼東西的便當,失去健康,實在是沒有動力吃這樣的飯了。

2、人們對環保的重視。

城市垃圾越來越多,填埋場也越來越多,很多人現在都比較關注環保問題了,像國外席捲而來的“零垃圾”生活方式,更是讓很多的年輕人減少包裹量、外賣訂單量。

所以,採用環保的餐飲包裝盒會是未來的趨勢。本人每日必點2餐的外賣,感覺這樣每天的塑料垃圾好多好多,這些垃圾還會被帶到太平洋上,海洋生物就這樣因為我們的“方便”每天和垃圾生活在一起,其實,它們本可以活的很自在、很快樂的。

不論點不點外賣,我還是要感想外賣小哥們,是他們給了我們方便,大下雨天的還幫忙送外賣,實在是感動。


yun姐旅行



前兩年,外賣伴隨著互聯網的崛起,銷量直線上升,很多餐飲店也乘著這股東風,做的風生水起,很多實體店生意不好,但是靠著外賣也可以賺錢,但是,當大家都盯著這塊蛋糕的時候,競爭就激烈了,不可避免的,很多外賣的銷量就會下降。

同時,外賣市場的魚龍混雜,沒有規章制度,監管不力,不時爆出醜聞,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所顧忌,而且,外賣始終沒有堂食的體驗感,而且口味,口感,分量上都有所差別,所以大家在很多產品上還是寧願到店裡去吃,所以外賣只是解決了部分人吃飽的問題,想要吃的好還是去堂食比較好,附加值比較高,所以外賣以後會越來越針對化,人群也相對固定,不會有特別大的井噴式的發展。


春城才子


目前外賣行業處於低谷,應該過段時間天氣熱了以後單量會有所增加吧。


小胖談社會


單量的多少和地區、站點有關。去年我在上海的徐彙區做過 單量還不錯 每天都有三百上下的收入 但近段時間 外賣的種類和站點不斷增多 每個站分到的客人就越來越少了 就讓配送員感覺沒以前的單量多 並且現在的外賣平臺在市場上都站住了腳 就開始剋扣員工 還以各種理由扣工資 比如投訴和差評 以前投訴一次扣兩百 現在直升到五百 現在連差評也扣 甚至有些站點還把超時也算進去 投訴和差評是自己可以自律的 可現在的交通堵塞嚴重 超時是很難把握的 其實一個城市的總單量並沒有太大地下降 只是配送員的增多和工資的剋扣 讓配送員感覺沒最開始那麼輕鬆 再加上訂單的各種優惠 使得餐館的利潤降低 老闆為保證收益 被迫偷斤減量 麵食和湯類在配送過程中的變質 也讓顧客感到失望 所以訂單沒有太多的減少 相反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浪潮 每天網上點餐的人增多大於減少 外賣單量直線下降 只是因為站點增多 每個站點覺得沒以前的單量多 才有的一致反應...


交警是條咬人的狗



羊毛出在羊身上。羊養肥了,該剪羊毛了。補貼大戰結束了,競爭對手幾乎沒有了,加大了對商家的抽成比例,商家賺不到錢,當然就不上平臺了,那麼單量自然就少了,這就是壟斷帶來的弊端。



市場也有規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也許經過抽成比例的提高,贏利高的存在,不贏利甚至虧損的自然就淘汰了,一方面隨著房租的不斷提高,再加上抽成比例的加大,也有一部分專門做外賣的店倒下去了。


總之,外賣的單量下降是有很多因素的,也許是暫時的,畢竟它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就業崗位,我們希望它蓬勃發展,在2018年再創輝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