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臨死前留下了三道遺囑,分別是哪三個遺囑?你怎麼看?

羽評郡主



真實歷史上統治中國近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后在臨駕崩之際留下的是兩道懿旨和一道遺詔。

接下來宋安之來一一道來,再說說慈禧太后做的這些安排暴露出的政治野心。

慈禧下的兩道懿旨,一道是早就擬好的以溥儀入承大統的懿旨。另一道是派攝政王載灃監國的懿旨。

其中以攝政王載灃來監國的懿旨上面寫的是:“現在時勢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稟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候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近年來一直有光緒被慈禧毒死的說法,其實通過早就擬好的以溥儀入繼大統的懿旨也可以側面驗證這一說法。

當初在親兒子同治帝死後,慈禧為了自己可以繼掌權,選擇了年幼的侄子光緒帝。如今又如法炮製的選擇了三歲溥儀。這其中有著期待自己可以渡過這次生死大關以後方便掌權的想法,也有為侄女隆裕太后接自己的班繼續掌權的考慮。


而慈禧遺詔是在光緒死後草擬,由攝政王載灃、慶親王奕劻、袁世凱、張之洞、鹿傳霖、世續、奎俊共七人前往福昌殿面見慈禧太后而定稿的。

在見到慈禧太后以後,這位女強人先交代了幾句要緊話,便是“國事都由攝政王裁定。遇到非要請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的大事,由攝政王當面請請旨!”。

關於慈禧遺詔的最終定稿,過程中條條道道也是複雜,修改了不少。(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更是透露出慈禧這個強勢女人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並沒有神志不清,而是清醒無比的想為自己美化出最體面最有利於自己形象的遺詔。


草擬的遺詔由張之洞宣讀,慈禧將其中關於光緒帝的“沖齡”二字刪除,最後又要求在遺詔後面加上自己操勞一生還是憂心天下蒼生的意思。

就這樣慈禧遺詔在慈禧的審查修改下定稿,遺詔內容是這樣寫的:予以薄德,祗承文宗顯皇帝(咸豐)冊命,備位宮闈。迨穆宗毅皇帝沖齡嗣統,適當寇亂未平,討伐方殷之際。時則發捻交訌,回苗交擾,海疆多故,民生凋敝,滿目瘡痍。予與孝貞顯皇后同心撫訓,夙夜憂勞。秉承文宗顯皇帝遺謨,策勵內外臣工及各路統兵大臣,指授機宜,勤求治理,任賢納諫,救災恤民。遂得仰承天庥,削平大難,轉危為安。及穆宗毅皇帝即世,今大行皇帝入嗣大統,時事愈艱,民生愈困。內憂外患,紛至沓來,不得不再行訓政。前年,宣佈預備立憲詔書,本年頒示預備立憲年限,萬幾待理,心力俱憚。幸予體心素強,尚可支拄。不期本年夏秋以來,時有不適。政務殷繁,無從靜攝。眠食失宜,遷延日久,精力漸憊,猶未敢一日暇逸。本月二十一日,復遭大行皇帝之喪,悲從中來,不能自克,以致病勢增劇,遂至彌留。回念五十年來,憂患迭經,兢業之心,無時或釋,今舉行新政,漸有端倪。嗣皇帝方在沖齡,正資啟迪。攝政王及內外諸臣,尚其協力翊贊,固我邦基。嗣皇帝以國事為重,尤宜勉節哀思,孜孜典學。他日光大前謨,有厚望焉。喪服二十七而除,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遺詔定稿以後,慈禧太后像是迴光返照完成心願一般,鬆了一口氣,不久後也隨光緒帝而去了。

慈禧臨死時並沒有網上傳的沸沸揚揚的以後不得讓後宮和宦官干政的客套話,其強勢的政治野心並沒有絲毫掩飾。雖然安排了載灃為攝政王,但通過其臨終前安排少不更事的溥儀入繼大統和囑託大臣的要緊話,可以看出慈禧留下的政治接班人並非是攝政王載灃而是隆裕太后。

當然隆裕太后也知道投桃報李,在光緒和慈禧先後死去以後。給光緒治喪的有十一個重臣,給慈禧治喪的是九位大臣。隆裕為此呵斥了攝政王載灃一頓,要求更改,還藉機給了載灃一個下馬威。

通過慈禧臨死之前留下的兩道懿旨和一道遺詔可以看出,這位晚清實際統治者死時並沒有後悔後宮干政,更沒有像網上傳的那般不準後宮和宦官干政來欲蓋彌彰的為自己掩飾,當然如果真說出這種話,無異於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強勢的慈禧還不至於這樣做。

慈禧的安排也是夠大大方方的,自己干政不反思還想延續這種後宮干政的局面。竟然立了一位幼帝想著侄女隆裕繼續走她的老路來垂簾聽政統治中國。可惜隆裕不是慈禧,沒有那麼強力的政治手腕,三年後的辛亥革命也徹底要了清朝的命,慈禧死時妄圖延續後宮干政的政治幻想也隨著清朝滅亡而煙消雲散。


宋安之


1908年11月15日,晚清的實際統治者慈禧病逝,終年73歲。在生前,慈禧權傾朝野,窮奢極欲,在死時據說他曾召集大臣,留下三道遺址,警誡後人。

第一道:立溥儀為皇帝,載灃為攝政王

慈禧第一反應想到的自然是立儲君,交待國事。光緒在她死的前一日已突然暴斃,自己死後,大清就沒有了統治者,而國不可一日無君。

光緒無子,於是慈禧立蘇完瓜爾佳氏兒子溥儀為帝。因為蘇完瓜爾佳氏很受慈禧喜愛,又是大臣榮祿的女兒,溥儀這也算是子憑母貴吧!因溥儀年幼只有3歲,因此又選了載灃為攝政王,這載灃其實算慈禧死後,大清實際掌舵人。

慈禧的這第一道遺囑,還算正常,接下來的二道就有點看不太懂了,有點出乎意料!

第二道:不許後宮干政

都知道慈禧自己就是屬於後宮干政,她痴迷於權力,為了干政,甚至有毒死光緒帝的嫌疑,但她彌留之際卻是留下了這麼一條,似乎是為了鞏固大清統治。

聽到這番話,一旁的隆裕皇后也是瞬間啞口無言。慈禧的這番話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認識到了自己掌權的錯誤?還是純屬為了裝逼呢?

我個人更偏向她是想裝逼,想讓史書留下個好印象,同時也想成為清朝獨一無二的女性統治者。但真實性不得而知,這個僅為我個人的猜測。


第三道:不許太監干政

這個也還能理解,不準太監干政向來是清朝每位帝王的準則。畢竟明一定程度上就是亡於太監干政。

即使是大太監李蓮英深得慈禧重用,也依然沒能有參與內政的機會。對於這道遺囑,慈禧算是堅持祖宗慣有的做法了。


夏目歷史君


慈禧的把持朝政48年之久,就連自己遺留下的醫囑無恥之極。清朝逐漸走向了滅亡也和慈禧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簽訂好幾項喪權辱國的條約,為了妥協達到自己的安逸,不斷的割地賠款,最終導致了清朝的覆滅!言歸正傳,究竟是哪三條醫囑我們來揭曉一下。

第一條:由於光緒沒有後人,就立傅儀為太子。此時光緒三十幾歲,正值壯年。這件事充分的證明慈禧要為清朝扶持新的傀儡皇帝。據科學家研究光緒屍骨得出的結果“砷”超標!就是我們所說的“砒霜”

第二條:不得後宮干政,這不是赤裸裸的打自己的臉嗎?也是為了警惕隆裕皇后而敲響的警鐘,可能是臨死之人其言也善,歸還祖制。

第三條:不得宦官當權,前朝的宦官當權導致國運覆滅的例子,一直影響著後代對宦官存在芥蒂!在慈禧在位期間、李蓮英、安德海、權傾一時,弄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沒有慈禧背後的支持,不可能存在宦官當權!有一個響脆的巴掌打在了自己臉上。

在後來考古學家發現李蓮英墓穴的時候,頭顱已不見蹤跡,充分的說明李蓮英非正常死亡,最有可能就是慈禧在自己死後秘密的解決了後患。

對於一個當權40幾年的慈禧,一個女人的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


科技有感




要想了解慈禧太后臨死寫的遺囑不難,難的是慈禧人生的心路歷程,有其無奈生活和堅強的責任在驅使著,作為一個女人更是不容易啊!

慈禧是緊接著武則天之後的女強人,最具代表的女性之一,在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持政將近半個世紀。一生貪念權力,當時進入宮中身份低微,只不過是品級低的貴人。



在清朝276年的時間裡,雖有前期的建立大清的艱辛和奮鬥,中期的鼎盛繁榮景象,在大清帝國走向衰弱的時刻,是慈禧太后維穩著大清搖搖欲墜的江山,慈禧太后雖有霸權野心,能夠執掌若大的一個國家,而且是一個面臨衰敗的國家,內有動亂,外有強敵,著實不易,值得我們去學習!



慈禧太后在臨終之前,曾經立下了一份遺囑,其中主要內容如下:

三條:

一是要立醇親王之子溥儀為皇帝,

二是後世女人再不得干政,

三是宦官不準參與朝政。

這份遺囑雖然表面看起來冠冕堂皇,件件看似都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著想,但實際上我們稍加分析一下就可以得知,這三條遺囑中,第一條無可厚非,只要皇帝是皇族就是合適的人選,後兩條些不妥之處啦!你慈禧說女人再不要參政,你參與了半個世紀50多年怎麼講,你過夠癮了臨死善言忠告後人哪!另一個講的是宦官不準參政,李蓮英、安德海是誰的左右得力手,所以有些事情不好意思說啦!



慈禧的一生都是在貪戀權勢和享受於榮華富貴,在面對死亡的情況下,一切終究只是浮雲。這個持政半世紀之久的女強人,道出了彌留一生最想說的話,“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大臣們則是感動得淚流滿面。權力一生如夢幻,給國家,人民所帶來苦難而懺悔。一代女帝武則天,立下無字石碑,功與過為後人所評說。而慈禧太后的“女人不可預聞國政”則是對她功與過很好的詮釋,實在令人感慨不已。


遺風觀世


慈禧在垂簾聽政幾十年,對內排除異己,獨攬大權,心狠手毒,濫殺無辜,就在北京陷落攜光緒帝倉皇出逃的同時,還下令剿滅曾經利用抗擊過洋人的義和團。

對外妥協退讓,腐朽無能,割土地,賠銀兩,簽訂許多不平等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人民套上了一副沉重枷鎖,列強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一步控制了中國,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這國家存亡民族危機大事不究,但對遺言之說卻頗費心機,大有臨死前發號施令,一顯權威之意,或是在她聽政時對所有過失的總結。從慈禧話語中可提出以下幾點:

(1),立博儀為皇帝

這個想法在光緒帝未死前就有所想,只因各種壓力,而未提前罷了,目的還是為她垂簾聽政作準備,因為溥儀當時才二三歲。

(2),解禁太監干預政務

慈禧在發動戊戌政變幽禁光緒的所有過程中,有可能觸想到象李連英等宦官的勢力所在和膨脹,加之聯想到明朝宦官的獨政橫行,才出此言論。以這點還看出一個有良知的心靈呼喚,為朝廷統治著想。

(3),不許後宮女人干預政務

不知這一條是為了自己開脫而做的總結,還是徵對隆裕太后給的一條警告。就前者而言,是不是慈禧意識到她的過失所在,而做的忠告,如果是,那不是對她垂簾聽政期間的政治否定嗎?慈禧不可能那麼笨。可能後者更側重,目的還要聽她的,讓溥儀之父載灃監國攝政。





gydvj馬蘭老兵


第一道:溥儀即大清皇帝位

當時的清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迫切需要一位才幹和魄力出眾的成年帝王來力挽狂瀾,可慈禧卻選了三歲的溥儀即位,到底幾個意思,還嫌中國不夠亂嗎?當然,這點慈禧不是沒有想到,她推出了B計劃,遺命溥儀的父親載灃為大清攝政王。



當時也有朝臣提出了,與其命載灃攝政,不如讓他直接當皇帝好了。慈禧考慮再三,否決了這個提議,理由是同治、光緒、載灃是三兄弟,事不過三,三朝同代亙古未有,大不相宜。這是個牽強附會的理由,慈禧內心有她的如意算盤。如果載灃即位,那慈禧的侄女,也就是光緒的隆裕皇后不可能晉升為皇太后。

隆裕是載灃的嫂子,二人同輩,載灃怎麼可能稱呼嫂子為母后?可溥儀即位,他比隆裕小了一輩,隆裕就是大清名正言順的皇太后,可以繼續開啟以前慈禧垂簾聽政的模式,保證了慈禧孃家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榮耀。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慈禧死後不到四年,大清就玩完了,她的如意算盤也落空了。

第二道:不得令太監擅權

看到這裡忍不住笑了,打鐵還需自身硬,慈禧自己將安德海、李蓮英寵上了天,還好意思說明末之事,可為殷鑑?看來,老佛爺頗為自信,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的很到位。安德海狗仗人勢,飛揚跋扈,在為皇帝採辦龍衣期間驚州擾府,大肆受賄,這都不是慈禧慣出來的嗎?



怎麼樣,嘚瑟過頭,命喪黃泉了吧?李蓮英雖然沒有直接干預朝政,可極為貪財,如果朝臣有求於慈禧太后,則會第一個籠絡李蓮英,而李蓮英也為了貪財,罔顧大體只知利己。只要能滿足慈禧的權力慾望,李蓮英窮盡心思,不擇手段,不遺餘力的將大清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第三道:女人不得干政

這條更搞笑了,慈禧自己不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反面教材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莫非她終於在彌留之際良心發現?看看這麼多年慈禧乾的好事,向列強卑躬屈膝,奴顏媚骨,只要能保住手中的權力,割地賠款算的了什麼,話說我泱泱天朝有的是銀子和土地。



真不知道,慈禧在九泉之下,有何顏面面對大清的列祖列宗?難怪有人在慈禧死後寫了這麼一副輓聯:垂簾二十年,年年割地;尊號十九字,字字欺天。精闢,這裡我不由的感嘆,高手在民間啊!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慈禧的“遺囑”嚴格說應該是一句話,可見於《向斯說慈禧》一書,這在2012年《人民網》文史頻道刊文“慈禧太后的臨終遺言:女人不可預聞國政”中提到過: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之後網傳的“三道遺囑”,其實就是把這句話拆成了兩段,外加立溥儀為帝一事湊起來的(畢竟都是同一天做的事)。


先說說溥儀好了。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走人當天,《清史稿》上記載溥儀是“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這會溥儀多大呢?三歲。從電影《末代皇帝》裡能看到,溥儀當時還是個吃奶的娃娃……而他那位“監國攝政”的父親載灃,在當時朝中卻是毫無根基可言。三年執政的重點,只是爭權。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可以聯繫到“女人不可(參)預(知)聞國政”。當時圍繞溥儀最具有優勢的,一個是他爹載灃,再一個就只能是隆裕太后,如果隆裕和袁大頭攜手……因此慈禧提“本朝家法”的重點或者有二,一是給自己個臺階,捎上大玉兒(孝莊文皇后)等先輩之後,臉面上沒那麼難看。再一點就是告誡隆裕,但很可惜,滿清政府的終結,仍然歸於隆裕之功。


題外話說幾句啊。其實女人或後宮參政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很多像楚武王之鄧曼、楚莊王之樊姬、趙武陵王之趙太后等涉政後宮,當然還有今日多知的宣太后羋月。因此可以說後宮參政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決不應僅僅是慈禧口中的“本朝家法”。而從漢代開始,也能看到大量后妃利用幼小皇子為帝干預國政的例子,比如東漢時的殤帝、安帝、順帝、衝帝……連著八個皇帝都是十五歲前繼位的。但是每一次,可以說每一次後宮涉政帶來的都是非常大的動盪。或者慈禧覺得,自己的一連串錯誤,讓大清朝在內憂外患之中,無法再經歷如她生前那樣的動盪了。或許這能稱得上是“其言也善”?


至於這後一句的“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之說,倒是簡單明瞭。當時的宦官們在清宮內已是作惡多端,知名如安德海這就是一害……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慈禧為什麼還要說?所以這不是為自己增光,應該是說“寇連才”這種不知禮數的奏事處太監。


不同於明代一系列馮保、劉瑾、王振、魏忠賢等閹宦。也不是安德海、李蓮英那樣的小惡,寇連才在《清史稿》中是這樣被記載的:

“又有太監寇連才,上書泣諫,請太后歸政,廢頤和園,且言:“不為祖宗天下計,獨不自為計?”終以違制被刑以死。”


如果慈禧的“女人不可參政”是告誡隆裕,是認可了寇連才說的“歸政”,那麼提點太監擅權就有可能是慈禧在臨終前的鴕鳥心態了。比如通過這句話去否定小太監的先知先覺,證明還是自己說了算?可惜實情如何,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