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報」提升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学习时报」提升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青年學生是黨、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信仰教育是統領當代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上位概念,是整個教育體系之魂。大學生作為年青一代最有青春活力的部分尤其要有遠大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

明晰信仰教育的目標,做到“因時而進”。當前高校學生信仰教育的目標理念要緊跟時代的發展,緊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主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為指導,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對思想觀念多元化問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解決文化自信不足問題,以道德素養和心理健康教育解決德行困惑問題。圍繞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國內外實際變化,以“改革的實際進展”和“豐富的事實”來引導廣大學生理解支持、積極參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通過結合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方面的具體實際表現,加以融合新時代鮮活的典型教學案例,講清楚“人為什麼要有信仰”,讓廣大學生“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勇於追夢,敢於擔當,用堅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方向,用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激勵實現人生價值,讓大學生在新時代的信仰指導之下不斷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

優化信仰教育的內容,做到“因事而化”。科學選擇與確定信仰教育的內容是實現信仰教育目標和任務的重要環節,大學生信仰教育內容不僅要緊貼時代主旋律,充分體現最新的思想成果,還要緊密聯繫實際,契合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

創新信仰教育的方式,做到“因勢而新”。信仰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提高教師引領度,注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目標要求,恰當地運用新媒體教學手段,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如啟發式、參與式、辯論式等,將深奧的理論和生動的實例結合起來,高質量地把理論講深、講活、講透,使學生坐得住、聽得進、學得好。教師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增強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提高信仰教育的時效性。零距離全方位的感受體驗,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感官認識,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讓信仰真正落地生根。

營造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氛圍,做到“因境而動”。校園文化氛圍具有較強的育人功能,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改變學生的思想行為。因此,著力營造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文化環境氛圍,就顯得極為重要。可以從以下方面發力:其一,致力於打造“人人有信仰、人人談信仰”的大學校園文化氛圍,藉助校園裡各種各樣的宣傳形式,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站、校園報刊、校園文化長廊等宣傳載體進行信仰教育、政治宣傳和輿論引導。其二,通過成立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社團,舉辦各種座談會、人文講座、文藝創作、文體活動、競賽等活動,將科學信仰的構建理論有意識地糅合到這些社團活動中,既可以滿足學生對多樣文化的需求,豐富課餘生活,又可融入信仰教育。其三,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構建多種網絡媒體平臺,如班級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號、微課堂、紅色專題網站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弘揚社會主旋律,提升科學信仰教育輻射力。

在信仰教育中融入情感,做到“因愛而生”。面向大學生的信仰教育,如果僅僅是形式化、走過場的“做樣子”,只會導致學生的反感和疏遠。如果與對學生的精神關注、人文關懷相脫節,而陷入形式主義式的走過場,就背離了信仰教育的本質,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者做到“三個深入”,即深入學生、深入實踐、深入情感。既要與學生拉近空間上的距離,做到“相親相愛”,也要實際深入感受大學生實踐,做到“設身處地”,更要深入大學生情感世界,做到“感同身受”。師生關係,亦師亦友,情感相融。還要具備一定的廣度和深度,融會貫通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傳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從而自覺產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把信仰沉澱成一種文化理性、一種不需要提醒的自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