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停76家污染企业 “百强县”新塘镇治污样本

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要求整改,76家污染企业一年之内被关闭,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高达8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倒退1/3……这一系列的事情,就发生在全国“百强镇”——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的身上。

看起来,这似乎又是一个“环保影响经济”的案例。但在11月21日面对媒体采访时,当地镇长却喊出了“腾笼换鸟”的口号,他们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关闭76家污染企业,既是国家去产能、强化环保约束的一个结果,也是顺应本身的产业从低端粗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必然的过程。”增城区发改局总经济师朱建辉如是表示。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者看似矛盾,但能否互相促进?新塘镇便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关停污染企业致工业产值倒退

新塘镇,是广州市增城区的工商业重镇,在“2018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排名全国第四,也是广州地区唯一进入前100强的镇。

2014年以前,增城区最大的支柱产业是牛仔服装产业,占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近40%。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漂染企业工业废气问题越来越突出。到了2016年12月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漂染企业集中所在地——新塘环保工业园被重复投诉了31宗,占了整个增城区交办案件的26%。2017年4月,该工业园被广东省委政法委、省综治委挂牌整治。

随后,新塘环保工业园整治工作被列为了全区的“1号工程”。经过梳理,该园区内共有牛仔服装洗水漂染企业68家、油库企业8家,总计76家,计划分“三步走”进行停产:2017年9月10日,5家油库率先停产;2017年12月31日,18家手续不全、生产条件较差,又已完成“圣诞订单”的企业也随之停产;到了2018年2月10日,最后一批,也是最大一批的53家企业,在春节前给农民工发放完工资后,也正式宣告停产。

截至今年2月10日,新塘环保工业园的整改任务已全部完成,76家污染企业停止了排污。

如此大面积的停产,给新塘镇带来的是剧烈的阵痛。

新塘镇常务副镇长罗明也表示,76家企业的停产,直接导致新塘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减少了30.59亿。同时,上下游受其影响共同停产的还有73家企业,也导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减少了33.71亿元。再加上受此影响减产的企业,又减少了10.5亿元的工业产值。三项加起来总共有74.8亿元之多。

“洗水漂染是整个牛仔制衣产业中一个很重要的中间环节,涉及到前面的纱线漂染,以及后面的成衣洗水,因此对上游、下游都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新塘镇镇长潘国表示。

此外,上述74.8亿元还只是今年前10个月的数据,再加上剩下2个月的,罗明预估全年新塘镇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会减少80多亿元。对比去年245亿元的数据,这意味着今年的降幅将达到32.65%,接近三分之一。

“从直观数据来说,环保工业园的关停肯定对经济有很大影响,造成今年的直接GDP损失大概在30亿-40亿元之间。”潘国说。

“腾出土地来做更有价值的事”

花了这么大代价去治污,到底值不值得?在当地居民的眼中,这笔账是值得的。

吴彩云居住在离新塘环保工业园不远的新世界花园小区,2009年刚搬来的时候,吴彩云对这里的环境很不适应,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酸臭的味道,那是漂染废水的气味。“直到2017年4月以后,这些工厂才慢慢关了,空气好多了,我在这住得也安心了。”吴彩云说。

2008年吴彩云买房时,该小区的房价还只有5800元/平米,2017年前逐渐上涨到1万元/平米。到了工厂关停后,房价一下子冲上了2万元/平米,上涨了一倍。

与居民不同,政府心里有另外一本账。潘国表示,环保整改只是第一步,他们的真正目的其实是“腾笼换鸟”。

“国家层面现在提出要搞粤港澳大湾区,新塘镇就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黄金走廊的重要节点,如果不腾出笼子,我们用什么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哪里有空间和土地去吸引更好的东西进来?”潘国说。

朱建辉也表示,新塘环保工业园的最高峰时期其实是在2011年,当时整个工业园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了480亿元。从那以后,这一数字就逐年下滑,到了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已经下降到116亿元,只有当年的1/4。

“主要还是市场原因,牛仔服装产业本身就比较低端,生产环节粗放。加上这几年新塘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都在上涨,生产一条牛仔裤的利润只剩下1-5块钱了。所以工业园也一直在走下坡路,就算没有环保约束,产业也会自我淘汰的。”朱建辉说。

在他看来,中央环保督察的意义,相当于一个催化剂,让这个市场自我淘汰的过程加快了。本来可能要慢慢退出的,现在则提前了好几年。

“低端产业关掉以后,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这些腾出来的土地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比如,我们引进了富士康,以它为中心,为它做配套,将来可以形成一个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朱建辉说。

据了解,增城区富士康第10.5代全生态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600亿元,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项目于2016年12月签约,2017年开始动工,计划今年11月份开始进行设备安装,2019年8月完成设备调试并试产,2019年10月实现量产。量产后,项目年产值将达900亿元,年纳税额40亿元,围绕该项目还将形成一个千亿级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1月21日,在增城区富士康第10.5代线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项目现场,《华夏时报》记者看到,该项目的施工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当中,多个厂房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增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建设局局长李能坚表示,明年10月按计划投产应该没有问题。

除了这种方式,新塘镇还引导园区旧有企业转型发展,打造科技孵化器;主动出去招商,吸引优质项目落户等,走紧凑建设、精明增长、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引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不搞‘饥不择食’,一定要严格把关。”潘国说,“笼子已经腾出来了,如果又随随便便找来一只麻雀,那就产生不了多大的效益。我们更希望找一只老鹰进来,老鹰偶尔飞出去还可以抓几只小鸡回来呢。”

未来,新塘镇能否蜕变成潘国所说的样子,可能还有待于当地政府的努力和时间来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塘镇“腾笼换鸟”的实践,将成为全国其他类似地方的宝贵经验与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