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騰訊聯手“扼殺”了一個產業,人們本應有更好的支付方式

今天,人們提起手機支付第一反應肯定是支付寶和微信,甚至很多人會以為是這兩家巨頭創造了手機支付這種變革性的模式,事實上,時間倒退10年,在2008年前後,當時國內業界巨頭和社會公眾正在熱烈地討論手機支付的實現方式,具體來說應該是兩股勢力在為了爭奪手機支付的標準而激烈地“鬥爭”,這裡面沒有支付寶、沒有微信支付,甚至在當時,支付寶還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而微信甚至還沒有誕生。

當時的兩股勢力分別是背靠著一眾銀行巨頭的中國銀聯和當時財雄勢大不可一世的中國移動。2009年,中國銀聯推出了國際市場上通用的13.56MHz移動支付標準,此後不久,中國移動推出了自主研發的2.4GHz技術標準,雙方圍繞標準之爭召開了激烈的博弈,一年後,中國移動為贏下這場戰役,不惜斥資400億入股浦發銀行,準備以浦發銀行為陣地打進銀聯內部進行策反。

此後一段時間,雙方陷入了一場慘烈的肉搏戰,然而,還沒等它們分出勝負,它們之間的那場戰爭已經變得沒有意義,因為它們正在爭奪的市突然在很短時間內被一個“外來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吞食了,這個外來戶正式支付寶。

阿里腾讯联手“扼杀”了一个产业,人们本应有更好的支付方式

2008年2月,支付寶發佈移動電子商務戰略,推出手機支付業務;三年後,2011年5月,支付寶獲得央行頒發的國內第一張《支付業務許可證》(支付牌照);又過了兩年,到2013年11月,支付寶手機支付用戶超1億,成為國內手機支付市場當之無愧的老大,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兩虎相鬥,卻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

支付寶為什麼能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一下子逆襲成為大贏家呢?最大的關鍵點就在於,它毫不講理。中國銀聯、中國移動這樣的行業組織、大型大國企,它們做事的風格講究的是大格局、大派頭,它們習慣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定規矩,然後大家按照這個規矩去玩,像金融交易、電信業務,都有嚴格的標準和規範,後來者想要參與一起玩,必須依照這個標準和規範,這就是所謂的無規矩不成方圓。

但支付寶並沒有理會這一套,在當時業界都在選擇站隊銀聯或者中國移動的時候,它沒有選擇站隊,而是繞過了這兩支隊伍,直奔目的地——它通過一個簡單的二維碼支付,就繞開了所謂的標準之爭。更關鍵的是,它也不試圖遊說業界去站它的隊伍,把自己的標準做成行規,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拓展商戶和拓展用戶,後面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支付寶勢如破竹地鯨吞了當時正在萌芽的手機支付市場。一路走下去,支付寶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競爭和阻礙,直到遇到微信,微信憑藉自己龐大的用戶群體和別出心裁的紅包活動,硬生生地從支付寶手中搶走了一大片市場。而微信採用的支付模式同樣也是簡單的二維碼支付。

如果我們從技術層面對比中國銀聯、中國移動和支付寶、微信的支付技術的優劣勢的話,可以說中國銀聯和中國移動都是壓倒性的勝出——當時中國銀聯主導的標準其實就是NFC,而中國移動堅持的標準是RFID,這兩者從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都是基於地理位置相近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信號傳輸。這兩者無論是從安全性、穩定性、技術先進性、可擴展性來看,都遠比二維碼支付要優越很多倍,當然,二維碼支付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使用流程簡單、部署安裝成本低等等。

而現實的結果就是,簡單得近乎簡陋的二維碼支付打敗了先進的、安全的NFC和RFID,從商業層面、市場層面上看,是“野蠻”的互聯網文化打敗了僵化的、一味求穩的國企文化,而如果從技術層面來看,這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劣幣驅逐良幣”。

我們假設當初勝出的是NFC技術的話,今天NFC將成為我們手機的標配,我們在便利店付款時不再需要點亮手機屏幕、解鎖、打開支付寶、打開支付二維碼、遞給店員掃面,我們只需要確認好金額後,把手機往一個設備上碰一下,甚至碰都不用碰就能完成付款,無論是效率還是安全性都將提升很多。

不光如此,如果NFC成為主流,今天它的用武之地不僅是電子支付,還將會在身份認證、票務、數據交換、防偽、廣告等領域大展身手。簡單舉個例子,身份認證,我們完全可以把個人的身份信息安全地綁定在NFC上,我們憑手機就能快速完成火車站、飛機場的身份認證。以上所說還都是一些基礎的功能,如果十年前NFC贏得了那一場戰爭,到今天,我相信基於NFC技術將會出現非常多、豐富之極的應用。

可以說,支付寶和微信給今天的人們極大的生活便利,但其實,阿里和騰訊也相當於聯手“扼殺”了一個可能會非常龐大的產業,人們本應有更好的支付方式,甚至,人們本應有更好的生活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