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真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嗎?

許文嬌


五胡亂華當然是恥辱,這個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說,也正是有恥辱,才有繁榮。

談到五胡亂華,我只能用當時人的八個字來形容——中原板蕩,神州陸沉。從漢武帝開始,已經耀武揚威近四百年的漢族人,突然面臨著即將亡族滅種的危險。中原的漢人被逼得只能畏縮在一個個塢堡之中,而苟且一隅的東晉王朝,卻又只會歌舞昇平,偶爾有人想要北伐如祖逖、桓溫等,不是得不到任何支持,就是被視為獨夫民賊。

大批大批的漢人被屠殺,無數的文化財富被無情摧毀,從八王之亂開始直到隋滅陳,這段前後近三百年的大混亂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從個人視角來看,五胡亂華不僅是恥辱,還是中國歷史上一道巨大的痛楚。

但是從上帝視角來看,五胡亂華就不一樣了,它是一針給中華文明的強心苷。時間到了西晉,漢文明基本已經到了其發展的極限,頹勢已顯,強調門閥的九品中正更是徹底將階層固化。這種呆板的政體,即使沒有外部的胡人來推翻,漢人自己也得玩完。

此後偉大的隋唐帝國,之所以光鮮奪目,其中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隋唐是包容的、開放的,其統治者自身就是混血兒。這種混合了漢人的文雅和胡人的開放的文明,才真正的使得中華文明再一次走向世界之巔。



青言論史


首先,不算。

五胡是以下五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

  • 匈奴:匈奴最早就從是夏朝遷居到北方的,現在幾乎沒有匈奴人了,因為他們早已混入各國族人中,而且在西方很多政府不會承認匈奴的,要是探究匈奴的血統,那他們就是中國人。
  • 鮮卑:同匈奴,這是在東北的一支血統。
  • 羯:同匈奴,他們其實是匈奴的一個部落,按當時地位還不如鮮卑,現在已經沒有羯族。
  • 氐:氐族在古代中國聚集在甘肅、西藏、青海、四川交界區域,最早屬於羌族。現在氐族人也是融合到其他民族了。
  • 羌:在商超羌族就有記載,他們在西南甚至藏地生活,現在是我國56個民族中唯一一個經歷“五胡亂華”的民族。


所以這五個胡族根本來說都是中國人,這段歷史完全屬於內亂,如果這算恥辱的話,那麼我國曆史每一個王朝更替都算恥辱嗎?能者居之是我國曆史的規律,請尊重歷史,尊重少數民族,歷史的舞臺應該有他們的一席之地,56個民族是一家。


冬窗事發


首先,五胡亂華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黑暗、最殘暴的一段歷史!後來的統治者都很少提起,就連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上也是一筆帶過。我想主要原因是怕影響民族團結,但作為後人我們必須尊重歷史,以史為鑑,不能忘記這段歷史。忘記歷史,註定要重演歷史!五胡亂華絕對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是民族的恥辱,尤其是漢民族。

其次,造成了國家的再次分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社會動盪不安,中原百姓流離失所,大舉南遷。

再次,是歷史上首次胡人統治中原地區,五胡主要有五個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北方先後建立了十六個政權,這幾個民族處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度階段,發展水平低下,愚昧落後,兇狠殘暴,野蠻荒謬,屠殺漢人不計其數。行軍打仗從來不帶糧食,把俘虜的數萬名漢族少女作為牲畜對待,晚上姦淫,白天烹食,獸性大發,令人髮指,尤其以鮮卑族和羯族最為殘暴。西晉末年漢人有2000多萬,最後只剩不到400萬人,瀕臨滅絕,冉閔大帝的殺胡令,把羯族幾乎斬盡殺絕,拯救北方漢族於水火之中,這叫以暴制暴,以牙還牙,就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卻一直得不到歷史的公證評價,實屬遺憾!

最後想說的是,五胡亂華這段真實的歷史不應該被刻意掩蓋,應該讓後人時刻保持警醒,發展才是硬道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國家強盛的時候,國富民強,天下太平;國家衰弱的時候,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知乎責耶


五胡亂華對於中國歷史來說是一場浩劫。這是一場長達百年的中華民族內部的消耗戰。因此明確的說,五胡亂華不能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恥辱。但卻實實在在是中國歷史的一場巨大浩劫。


歷史背景

在司馬氏一統三國之後,建立了晉國,但是晉國的分封制,使得中央的皇權與地方的諸侯矛盾日益激化。因此在晉惠帝時期,爆發了八王之亂,你方唱罷我登場最終的結局是晉國皇權式微,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羌、羯、氐等五族紛紛南下,在中原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統治政權,而西晉在這樣的環境下滅亡,公元317年,皇室宗親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世族大家同時南遷,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衣冠南渡。而北方的黃淮地區則成為了少數民族與漢族爭奪的戰場。


漢人為主體的政權與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展開了長達百年的戰爭,期間充斥著大量的屠殺和破壞。在這1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原大地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蹂躪,這對於漢民族來說亦或是對於五個少數民族來說都是一場殺戮。人口銳減,文化、經濟、社會體系遭到嚴重破壞。

這一段歷史時期堪稱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最黑暗的時期,有人說五胡亂華,雖說過程是殘酷的,但是結局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但我卻不敢苟同,倘若民族融合需要大量的流血犧牲來換取,需要皚皚白骨來鋪墊,需要哀嚎遍野來宣告,那麼這麼一場對於文化和人類發展都產生了嚴重破壞的民族融合,又有什麼意義呢?



但是五胡亂華又不能稱為中華民族遭遇的一場恥辱,至少這種表述不太準確,明確的說五胡亂華對於漢民族來說是一種恥辱,而這場恥辱隨著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深入人心而被扔進歷史長河不許再提。


和平來之不易,歷史不容忘記。但仇恨不應該被放大,歷史上的矛盾終究是由其所處的環境決定的!現在各族人民都和平的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同時也都成為了中國的一份子,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珞珈山的貓


我以為,說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的恥辱這種提法不大正確。

民族不論大小,都有生存發展的權力,都有生存發展的訴求。歷史上的五胡(不止五個民族)就是如此。他們之間的廝殺,都只是為了生存發展。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說不上是歷史的恥辱。

要說恥辱,導致五胡之亂的八王之亂,才真算是歷史的恥辱。晉武帝為了自己的利益,胡亂封自已的子侄為王,達二十七個之多。這些王又為了各自的利益,不顧親情,大動干戈,互相仇殺。搞得天昏地暗,生靈塗炭,綿延十六年。最後才引來了五胡亂華。

所以,與其以這段歷史為恥辱,不如深刻去反省和譴責導致這場空前浩劫的晉朝的封建貴族統治階級。

歡迎點評。


WM曉奇


肯定不是,事實上,五胡亂華只是華夏民族融合的一個片段而已。

之所以如此說,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華夏本來就是中原農耕民族與漠北東北的遊牧漁獵民族爭雄的歷史,兩者所爭的無非就是誰是正統而已;二則是五胡亂華中,氐的苻堅、羯的石勒,這兩人的雄才大略,悲憫天下,治國之術,又有幾人能及,即使當時之人也不目為異類,今人何必為古人擔憂?

我們不妨簡單梳理一下,大一統從秦開始,一共兩千二百年,看看今天所說的少數民族到底統一了北方乃至全國多少年?

從五胡亂華的316年開始到580年,隋統一全國,264年;

隋唐其實都脫胎於鮮卑宇文氏的關隴貴族軍事集團,楊堅本身是鮮卑化的漢人,老婆是鮮卑化的匈奴人獨孤伽羅,賢后;唐高祖李淵的娘是鮮卑化匈奴人,獨孤曼陀(史書沒名,借用電視劇中名字);唐太宗李世民老婆長孫皇后,鮮卑人。好,姑且認為隋唐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但一則其脫胎於鮮卑軍事集團,二則隋唐的高層都有無數的鮮卑軍事將領、官僚,比如令狐德棻、長孫無忌等等;

隨後,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沙陀人;後晉石敬瑭,沙陀人,30餘年;

北宋短暫統一除幽雲十六州以外的北方以後,契丹遼再次南下,具有今北京在內的北方絕大部分領土;緊接著則是金,金則更進一步,靖康之變以後,將宋整個趕到了南方,佔據北方全部;除此以外,西夏佔據雍涼,南詔佔據今天雲南緬甸部分,即段譽的大理國;

兩宋之後,從1234年蒙古滅金開始,北方乃至全國全部被蒙元、滿清佔據,也就是說,如果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這種恥辱未免太多了罷?

其次,五胡亂華時期的五胡的大佬,如趙漢的劉淵、後趙的石勒、前秦的苻堅、後秦的姚萇姚興父子,其漢學儒學的修養,今人有幾人比得上?

比如劉淵,“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 《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常鄙隨陸無武,降灌無文”,這樣深厚的儒學功底,你認為他是外國人?

《全唐文》中有如此的記載,“四夷之民長有重譯而至,慕中華之仁義忠信,雖身出異域,能馳心於華,吾不謂之夷矣。中國之民長有倔強王化,忘棄仁義忠信,雖身出於華,反竄心於夷,吾不謂之華矣”,就劉淵、苻堅而言,可以說是完全符合這個標準。

當然,有人可能會和我抬槓,說石勒是個文盲,不識字,那如何解釋?其實,我覺得五胡亂華的酋豪,除了苻堅之外,最可惜的就是石勒,死的太早了。如果石勒壽命長一點兒,那麼石勒不說統一華夏,但至少可以提前結束北方的亂世,讓老百姓過上和平的日子。

石勒求賢納諫,虛懷若谷;減租緩刑,依法辦事,以緩和矛盾,發展經濟;大力整治官場貪汙腐化,政清人和;除此之外,石勒由於從小為奴隸,沒有上過學,但是上位之後極其重視教育,大力提倡儒學教育。說實在的,石勒的後趙當時可以說是初露盛世景象。可惜死得太早,而其太子石弘更是文質彬彬,可惜在亂世中不合時宜,被石勒之侄暴君石虎殺死,斷送了後趙江山。

所以說,所謂的五胡亂華,實際上五胡的亂世,遠比西晉八王之亂更加政治清明,要說亂,八王之亂殺得屍橫遍野,對華夏的摧殘可厲害得多,不去批判八王之亂胡搞,卻大力汙名化極力撥亂反正的五胡,是不是有點過分呢?

至少石勒、苻堅都試圖撥亂反正,只不過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成功而已。所以,五胡亂華遠稱不上中國的恥辱,它只是民族融合的一個過程而已。


江上一峰青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只有天下的概念,沒有國家的概念。

而天下,不僅僅屬於漢族人,而且屬於生活在天下的所有民族。

漢族人擁有天下最肥沃的土地,眾多的人口,比較先進的農業科技,光輝燦爛的文化,是創建華夏農耕文明的主力軍。

從夏朝,商朝的部落聯盟,到周朝的分封世襲的聯邦制國家,以及大秦帝國以後的中央集權制的大一統的國家治理模式,中國民族逐漸走上了強大。

由於在中國的封建王朝,無論是封建制,中央集權制,都沒有產生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政治,選舉制度,輪替制度,因此,一旦國家統治集團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就會導致國家治理機制出現失效的狀況,國家就難以為繼,導致國家的分裂。

如果漢族的各派政治勢力有能力解決根本的問題,就會實現改朝換代。

如果漢族的各派政治勢力沒有能力解決根本的問題,國家就會繼續分裂下去。

如果少數民族的政治勢力有能力解決國家的根本的問題,那就也會實現改朝換代,建立少數民族為領導民族的朝代,例如,元朝,清朝。

如果少數民族的政治勢力沒有能力完全解決國家的根本的問題,但會部分地解決問題,那麼,中國就會出現由少數民族為領導民族的地方割據政權,跟漢族人建立的割據政權長期並存。

因此,所謂的“五胡亂華”,是一種大漢族主義的說法,實際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那是在為華夏文明注入了全新活力,那是在拯救中國。


瀋陽楊藝


看了諸多回答簡直讓人啼笑皆非,難道歷史課都在打瞌睡?真心要了解這段歷史圖書館實體書店有大把資料。五胡十六國什麼時候被扭曲成二十世紀日寇侵華這樣子了?地攤史學家真是功莫大焉。所謂五胡亂華實際不止五個民族,並且這些民族基本全都是西晉國民,匈奴劉淵部是成都王司馬穎鐵桿粉絲,段部鮮卑是幽州刺史王浚部下,慕容鮮卑是晉王朝擁戴者,氐羌符氏姚氏都是生活關中幾百年的西晉國民,巴氐李特還是羯人石勒都是西晉王朝最底層農奴。只有拓跋鮮卑生活西晉王朝北部境外,也是晉王朝擁躉。其餘諸如丁零翟氏鐵弗劉氏仇池楊氏也都是依附西晉的民族,甚至盧水胡為西晉王朝一直戰鬥在長安。

五胡十六國是八王之亂的結果,起端是西晉各個軍閥王爺們的內鬥,漢人們自相殺伐最後才有胡人軍閥紛紛立國。王浚王彌劉伯根苟晞曹嶷張方這些漢人軍閥存在感都沒了?還有就是什麼胡人把漢人女性當軍糧吃?地攤狗屎吃多了?五胡十六國時期大規模的吃人事件就只有符登和姚萇對峙符登軍隊吃戰死的姚萇士兵,張方從洛陽撤退挾帶宮女一萬多帶軍糧吃,張方可是漢人啊!


遠處吹來陣風


“五胡亂華”真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嗎?我曾經也在想這到底是不是呢?我想可能不算是恥辱,因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如果不是五胡亂華,東晉會衣冠南渡嗎?東晉如果不衣冠南渡,中國的長江文明,也就是南方會變得如現在這般的繁榮嗎?我想也許不會,但是正是東晉的南渡才導致了經濟重心南移,也正是因為如此南方才能發展的如此繁榮,並逐漸成為歷朝歷代的稅賦重地,可以說當時中國近三分之二的稅賦來源都來自於南方地區。再者“五胡亂華”時期從某種意義來說是加速了胡人漢化的過程,從這個時候開始北方再無胡人,雖然也可能導致了中原再無漢人,但是再這之後由於北方地區的胡人會徹底漢化,北方再也沒有爆發“五胡亂華”這般的戰亂,中原王朝的威脅也從北方之地轉移到了長城之外的地方。所以可以說不管如何“五胡亂華”這樣的戰亂始終都會發生,是中國歷史所必然會經過的過程,我們不能單純的就認為它就是中國歷史上的恥辱,如果排除掉五胡對中原的禍亂,其實“五胡亂華”事件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思的。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五胡亂華”的確是中原地區的災難,也是當時華夏民族的恥辱。因為五胡禍亂中原,原本富饒無比的中原地區變得破敗不堪,再加上由於東晉衣冠南渡之後,中原地區很多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雖然這樣讓南方的經濟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得繁榮起來,但是中原卻因為這些人的逃亡,經濟迅速衰落,中原很多的人口眾多、經濟繁榮的大都市也因此徹底的破敗下去,可以說此時中原再也沒有曾經那個盛漢的榮耀。再者我們都知道當時的華夏民族因為漢朝的文治武功,地位已經變得十分超然,周邊的國家和民族都臣服於我們華夏民族,我們華夏民族就是整個亞洲的統治者,當然這種榮耀卻在“五胡亂華”時期戛然而止,這個時期北方的華夏民族變成最低層的存在,漢人的財產並胡人隨意掠奪,漢人的生命被胡人隨意決定,此時的華夏民族已然再無曾經的那個身份,直到最後北方的漢人已經被胡人殺的由鼎盛時期的數千萬人變得只剩下數百萬人,整個中原地區已經變得十室九空。可以說“五胡亂華”導致的結果就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的慘劇,更是使得“民盡流離,邑皆荒毀,由是劫抄蜂起,盜竊群行”的情況在中原層出不窮。

不過好在“天理循環,報應不爽”,最終五胡也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局,曾經屠殺漢人最多的羯族被冉魏的建立者冉閔殺的幾乎滅族,最僅剩下一萬餘人投降了東晉;匈奴最終因為徹底漢化,整個民族都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鮮卑最終也因為人口的枯竭,而徹底消失;羌、氐一部分被松贊干布滅族,另外一部分被唐朝所滅,剩餘的大都逃往緬甸。只能說老天是公平的,但你在傷害別人的同時,其實你命運也就定下了,總有一天這些後人會回來把曾經先祖受到的傷害百倍還給你的後人。


澳古說歷史


都知道南北朝時期又稱為五胡亂華時期,很多人卻不知道五胡的由來。

匈奴,羯族,鮮卑族,氐族,羌族即是當時的五胡。

匈奴是來自西伯利亞的遊牧民族,漢朝之前的內蒙古既以北地區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

羯族是來自小亞細亞的種族。

鮮卑族在漢朝及之前分佈在河套地區,稱之為拓跋部,是黃帝后裔,《魏書·序紀第一》中開篇即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邑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羌族,是川陝一帶的民族,殷商甲骨文記載“大禹生於西羌”,羌族是大禹族人。

氐族,殷代甲骨卜辭和歷史古籍中記述的氐羌人,是與白馬人有同源關係的部族,其中被稱為“白馬羌”的部族集團,他們原本是屬於古羌族的一個近親分支系統,在《魏略·西戎傳》裡,稱為“白氐”。

從他們來歷不難看出匈奴和羯族是純粹的異族,南北朝之後徹底從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漢朝擊敗匈奴之後鮮卑族向北發展至內蒙古然後左右發展至東北和新疆,南北朝之後草原上的鮮卑族成了現在的蒙古族,黃河以南的鮮卑族融入了漢族,氐族完全融入漢族,羌族遁隱,南北朝的確殘酷,但也為後世盛唐開創了局面,實現了華夏族後裔第一次大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