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到底严不严重?

任侠逍遥


我是消化内科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是一种比较模糊的诊断,或者说“百搭”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慢性胃炎通过病理活检的结果又可以分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浅表性胃炎是其中最最轻度的一种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产生原因:

原因尚不是很明确,和很多因素有关:细菌、病毒及毒素,吸烟,药物,刺激性食物,循环及代谢功能障碍,胆汁或十二指肠液反流,幽门螺杆菌(Hp)感染,心理因素。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关系最为密切。

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指的是胃黏膜的变化,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下胃黏膜的变化最新的分类和标准,就有助于让我们明白这个病到底严不严重。



胃黏膜改变的最新分类:


原来大家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也仅仅停留在内镜诊断的层次上。随着幽门螺杆菌和胃炎关系的确立,放大胃镜的使用,把内镜和病理结合其他看以后,对于胃黏膜的改变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认识。

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幽门螺杆菌和胃炎的密切关系,根据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否,可以把胃黏膜分成三种类型:

1、幽门螺杆菌未感染的正常胃;

2、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活动性胃炎;

3、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非活动性胃炎。


以往我们都认为,只要是胃都是有胃炎的,也就是不存在正常的胃,所以就有了“浅表性胃炎”这个

百搭的诊断。但最新关于胃炎的《京都共识》和相关的教材提出了其实是有正常的胃黏膜存在的,换一句话说,有一部分诊断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人可能胃是正常的,不存在胃炎。


哪些“慢性浅表性胃炎”是需要重视的?


上面说到其实有一部分诊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其实在最新的分类里面是属于正常的,那哪些是要紧的,或者是需要重视的呢?

从分类中看,是2、3,特别是2,是需要我们重视起来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下面让我们看看第二点的致病过程。


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活动性胃炎以及进展、萎缩的发生

幽门螺杆菌在婴儿、幼儿期感染,先是感染胃窦,然后细胞毒性较强的东亚菌株向胃体部小弯移动并导致全层性的炎性细胞浸润,逐步的发生萎缩,炎症向胃体大弯移动,萎缩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肠上皮化生。这就是慢性胃炎的发展过程。



拿到报告我们怎么办?


我们的病人拿到“浅表性胃炎”这个诊断报告后怎们办呢?最后就讲一讲流程:

第一步:放松心情,因为有一部分是属于正常的胃,也就是没有问题;

第二步:如果有病理活检,等待结果。结果一般可以分为炎症慢性活动期、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等,如果是这样,那你就是属于有问题的浅表性胃炎,那就要了解下他们到底是怎么发展的,要去查一查幽门螺杆菌

第三步:如果幽门螺杆菌阳性,那就属于第2类,如果幽门螺杆菌阴性,那就属于第3类;

第四步:根据不同的分类,来医生这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制订随访策略。


总结一下知识点:

1、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个非常模糊的诊断,包含了一部分正常的胃;

2、最新的分类分为三类,后两类是需要重视和治疗的;

3、拿到报告后跟着我们的四步法来走,不用慌张;

4、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部疾病中最轻微的疾病。


有问题,欢迎关注提问留言,我会尽快解答~~~


参考书籍:八木一芳《幽门螺杆菌除菌后发现胃癌的内镜诊断》


吉米大夫


随着现在胃镜技术的普及以及技术的日渐成熟,发现好多人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实际上属于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有的人会有饭后胃部饱胀或者疼痛、打嗝,严重一点儿的还会有反酸。也有的人没有任何不适的症状,只是常规体检中发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消化性系统疾病中属于比较容易治愈的,主要与饮食不节、情绪刺激、生活不规律等有关。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胃炎的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原因,所以检查出有胃炎时,首先需要查一下是否有感染,常有的方法是:13碳呼气试验和14碳呼气试验,简便快捷对身体没有损伤。如果有感染需要先服用杀菌药治疗,杀菌期间注意和家人分餐,因为这种菌具有传染性。如果只是单纯的浅表性胃炎,就需要服用抑酸药物,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服用黏膜保护剂治疗,当然,也可以选择中药治疗效果也是很好的。需要注意的是,平时心情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影响也很大,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在治疗期间,饮食方面一定要多加注意,辣的、酸的一定要克制,也不要吃不容易消化和太硬的食物。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后,一定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相信大家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了初步的了解,正确认识浅表性胃炎,发现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后不要紧张,正规积极的治疗,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作息习惯,就会治愈的。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严格说来,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诊断已被摒弃不用,现在正规叫法应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只是有部分医院仍习惯沿用“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一疾病名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应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也就是说此类患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发展成为胃癌,当然不是绝对会演变成为胃癌。胃癌发展过程一般是: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胃镜定期随访,但也不必过度紧张,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是癌前病变。

“慢性浅表性胃炎”到底严不严重?

不能一概而谈!

1、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不论有无症状都需要进行根除

HP阳性,是胃癌的重要诱因,所以即使没有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也需要进行正规、足疗程的根除HP疗法,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2、有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当然需要治疗

此类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抗酸剂(如氢氧化铝、铝碳酸镁)、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瑞巴派特),相信只要是胃炎患者对以上药物都很熟悉。

3、无症状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根据病检结果

需根据胃镜病理结果而定,如提示中重度慢性炎症,尤其是重度,仍应该进行适当治疗。

关注“药物咨询师军”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若有其他问题或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药物咨询师军


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大部分人在胃镜检查时都会被确诊浅表性胃炎,患病率很高,但并不是很严重。浅表性胃炎表示对胃黏膜的损伤还集中在浅表部位,没有深入,所以浅表性胃炎属于并不严重的早期胃黏膜疾病,但不积极治疗,会导致炎症继续恶化,后果就比较严重。

浅表性胃炎的不适症状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一般是吃东西时饱胀感明显、不规律的上腹部隐痛以及恶心、反酸、嗳气等日常我们认为消化不良的症状。浅表性胃炎的病人需要积极治疗,并在平时的饮食习惯上多多注意。否则后续会导致胃黏膜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进而引发胃黏膜腺体萎缩,发展成萎缩性胃炎,目前普遍认为萎缩性胃炎为癌前病变。

另一方面,浅表性胃炎可能会伴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而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浅表性胃炎,积极治疗,早期就遏制它的发展,避免更加严重。


KK健康


选择权威科普,享受健康生活,欢迎关注医学博士团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和饮食结构不规律的人也越来越多,得胃病的人数也就愈来愈多。人们的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胃镜检查也被人们所重视。胃镜检查也被加入很多体检项目中。但是几乎所有的胃镜报告没有“全胃黏膜及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即使是最轻的没有症状的也会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那么什么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呢,它到底严不严重,需不需要治疗呢?

什么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炎多种多样,胃炎的诊断主要靠胃镜观察和病理切片。所谓浅表性胃炎,在显微镜下看,胃粘膜浅层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胃腺体正常。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表层上皮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可以发生在全胃也可以分别发生在胃窦、胃体、胃底或全胃。

“慢性浅表性胃炎”严不严重呢?

答案就是不严重,“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个很普遍的“胃病”,只要你接受胃镜检查,几乎无一例外会得到这么一个最轻级别的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这需要根据有无症状来决定,对于那些没有任何症状,只是体检报告上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人来说,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伴随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时,那就需要对症治疗了。

另外,对于那些“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人,如果无症状,则无须治疗,如果有症状者,那就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事实上,胃镜报告中的很多慢性浅表性胃炎,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并不是胃黏膜真的有了慢性炎症,也就是说,慢性浅表性胃炎距离胃炎还很远。只要我们小心呵护我们的胃,积极治疗,不再折腾我们的胃,是完全可以避免发展成胃癌。另外,建议大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祝您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良医济世


作为一名胃肠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过去的称呼了,现在规范化的叫法应该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由于胃和食管是食物进入体内的第一关,特别是胃,食物在胃里面要待好几个小时,通过胃的不断蠕动,以及胃酸的强消化作用,将食物充分混合,碾碎。如果你狼吞虎咽,食物没有充分的嚼碎,或者你吃了比较硬的食物,例如坚果,萝卜等等。这些没有充分咀嚼或者硬的食物,在胃里面的时候,就有可能划伤胃的粘膜。还有的人喜欢喝酒,酒精对胃粘膜也会有损伤。中国人喜欢吃咸的,高盐饮食对胃粘膜也是有损害的。

轻度的胃粘膜损害,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了,所以,如果大家去做胃镜,十个人里面至少有九个人都会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所以,浅表性胃炎是不严重的,很多人没有任何的症状,只有少部分会出现反酸,烧心,嗳气,恶心,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消瘦等症状。

如果出现了这些不适,可以用药治疗,但胃病主要是七分养三分治,养胃比治疗更重要。养胃包括规律饮食,不要暴饮暴食,少量多餐,清淡饮食,少吃油炸的食物,不抽烟,不喝酒,少盐饮食。

治疗的慢性胃炎的药物包括抑酸药,例如奥美拉唑等等;胃粘膜保护剂,达喜,枸橼酸铋钾等;促胃肠动力药,莫沙必利等等。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需要根治幽门螺杆菌。


普外科曾医生


先说答案:不严重。而且在我们胃镜医生眼里,“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个概念。

目前国际上慢性胃炎分类大部分是采用1994年,休斯顿胃炎研讨会,提出新悉尼系统(Update Syndey system)。悉尼胃炎分类法根据病因学、胃镜所见以及活检病理形态学,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但悉尼胃炎分类法过于详细,临床推广难度较大,结合我国国情不好普及。所以在2000年5月,根据我国国情,结合新悉尼分类法,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即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性胃炎三种类型。

换句话说现在很多胃镜报告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实是一个意思的。

顺便也科普一下慢性浅表性胃炎!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为什么这么说?

以前也有科普过,我们的胃因为每天都要跟食入的食物发生摩擦(特别是粗糙的食物:比如笋干、马蹄、还有很老的一些蔬菜水果等),加上我们胃酸胃蛋白酶的腐蚀(初中生物应该 学过我们人体的胃酸就是盐酸,盐酸是腐蚀性比较高的一种强酸),所以我们胃内总有一部份胃粘膜会被摩擦和腐蚀而产生炎症,这种摩擦与腐蚀每天都在发生,所以每个人都有慢性浅表性胃炎。

换句话说这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这一辈子每个人都会偶尔腹胀、腹痛、打嗝、嗳气、反酸一两下。所以如果偶尔一两下胃不舒服不要太紧张,如果有持续不舒服那就要去看。

但比较严重的胃炎,比如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需要适当治疗,但也是三分治疗,七分靠保养。具体可以看一下我在头条发表的文章!

我是消化科医生,如果你有胃肠道不适,建议关注,每天花五分钟时间看一下我的微头条,我下班有空会把临床上一些比较典型的胃病案例写出了跟大家分享交大家如何预防和保养消化道疾病。#了不起的医生# 最后愿每个人的胃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配一张昨天做的胃镜的图片。这个人胃部虽然也是浅表性胃炎,但有明显的充血糜烂,所以是需要治疗。普通的浅表性胃炎是不需要治疗的,好好保养即可。


消化内科叶医生


如今随着电子胃镜的普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影响,很多有胃病的患者得到了明确诊断,很常见的一种结果就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这个病严重吗?



慢性浅表性胃炎,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可以演变成萎缩性胃炎,当演变成萎缩性胃炎伴有重度肠腺体化生或者异型增生者有癌变可能,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各个报道有差异,癌变和病变的程度和时间长短有关。



当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时,需要注意规律饮食,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情绪,可预防胃炎的加重和复发。如果有胃酸胃胀胃痛等,可以口服抑酸护胃药、胃动力药等来控制症状。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采用三联疗法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杏仁健康


您好我是低调的D医生,一个普通的全科医生,这个问题我来帮您解答。

慢性浅表性胃炎(或者叫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就像您说的“十胃九病”,而我可以明确的告诉您的是一般来说它的预后良好(您也可以理解为不算严重,但前提是必须遵从医生的建议),我接下来向您解释原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粘膜因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炎症,胃镜下观察其粘膜不会看到萎缩、化生(通俗的讲化生就是一种细胞为了适应环境改变,变成了另一种细胞)等改变,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这些病因包括:烈酒、浓茶、咖啡、过冷过热过粗糙过辛辣的各种刺激性食物、长期服用大量非甾体抗炎药(最常见的阿司匹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其中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占90%以上。为什么要单独说明病因呢?那是因为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病因治疗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又明显的感觉到患者朋友们在戒烟、戒酒、戒咖啡、按医嘱服药等治疗环节中的不够坚持,这就是我之前为什么说这病不算严重,但前提是必须遵从医生建议的原因。

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可轻可重,轻者可以完全没有不适,重者可表现为疼痛难忍,当然这与患者本身对疼痛的忍耐程度有关,但值得提醒的是其症状的轻重与胃粘膜的损伤程度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所以我一般建议患者不要盲目的以自己的临床表现来判断自己的病情,一切还是要以科学的医学检查为准。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分为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主要以抑酸、护胃、促进胃动力为主,而之前我已经说过病因治疗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康复的重要性,而且90%的慢性胃炎都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故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在治疗中自然就占到了重要地位(具体治疗方案其他大佬早有分享,我就不在这班门弄釜了,如实在有朋友想让我解释,可以在回复是提出,我会为您解答)。这时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患者朋友可能会问“我没什么不舒服,为什么还要吃药呢”,在这里低调行医明确的告诉您,最好服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因为虽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慢性浅表性胃炎)本身病情稳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变为萎缩性胃炎的可能,而且最新的观点认为,长期持续的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增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几率,什么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您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癌前状态,所以从预防的角度我也建议各位感染者接受治疗。至于说戒烟、戒酒、戒火锅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低调行医作为医生也只有不断提醒您的本事了,关键还是得靠您自己,不是吗。

以上就是我对于您问题的解答,不知道是否对您有所帮助呢?



全科D医生


关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到底严不严重?需不需要使用药物来治疗,一直都是此类疾病患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其实小克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在胃部疾病中最为轻的疾病了,基本上很多人在去做胃镜检查是都会有“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在生活中一些日常的行为习惯就可以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生,如抽烟、饮酒、爱吃一些辛辣的食物,爱吃一些生冷和过热的食物,在吃饭时狼吞虎咽、暴饮暴食等等。

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会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发生,所以有的患者在吃饭后会出现一些饱胀不适感、恶心、反酸、上腹部的隐痛等症状。

所以,小克建议对于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应该从改变以上的生活行为习惯开始,俗话说胃病要“三分治疗,七分养护”所谓养护,就是要避免一些伤胃的行为和习惯。只有避免和改正了这些行为习惯,慢性浅表性胃炎才会逐渐的好起来。关于慢性胃炎是否是需要用药物来治疗,小克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只要你避免了一些损伤因素的存在,那么胃炎是会自身改善的,对于一些有反酸、嗳气、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对症药物来进行处理,如奥美拉唑、健胃消食片等。

以上就是小克的观点,欢迎各位提问和补充,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