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下令斩杀戊戌六君子,为什么必须要用钝刀?


慈禧原本想要对付这些“康党”们的刑罚是凌迟处死。

康党们的确值得她这样生气,你们变法就变法吧,居然要搞上一出“围园杀后”,有没有搞错,你们这样让我这老太婆很难堪!我都六十多岁,明明都腾出位置准备颐养天年,让你们陪小皇帝折腾,折腾来折腾去,你们居然最后还要我这颗项上人头玩溜溜球!

非凌迟不足以解心头之恨!

但国际上却表示了严重关切的态度,大清以它的残酷刑罚早就引发国际友人的强烈关注与不适,大家纷纷表示对待政治犯,你还要选用最残酷的凌迟,这不正说明我们支持宽仁的改革派皇帝光绪是支持对了嘛,如此暴戾的老家伙就不该给她恋栈权力的空间。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和她与光绪关系微妙的当口,似乎用凌迟会引发如潮骂评,甚至继续动摇她的执政根基。

慈禧不糊涂,她只好放弃了更为解气的凌迟,改为稍微和缓一些的斩首。

是时候动用大将军“刑罚”了,慈禧不缺乏中国式智慧,法律也好,刑罚也罢,这里头广阔空间,大有可为。

流放和流放是不一样的,有钱有关系,惩罚你去海南沙滩上受苦;没钱没关系,奖励你去宁古塔吃冰溜子。

斩首和斩首也是不一样的,有钱有关系,惩罚你去一刀下去人头落地,给个痛快;没钱没关系,钝刀割肉,奖励你黄泉路上一点一点蹭,慢点去见阎王。

大将军”就是一把钝刀,经年未用,不曾开刃,锈迹斑斑,不到关键场合不会被祭出来使用。

它正是慈禧用来解恨的上佳选择。

历史书上肯定不会写是慈禧授权使用的,但慈禧的怒气都在脸上写着,官员在一级一级向下传达时必须要体现一些上层意志,这些来自“最上面”的交代连刽子手也不敢在执行过程中盘旋点酒钱出来,往常执法时的力度本是他们赖以为生的本领,“上级特殊要求”除外。

多给点钱,老子可以给你一个痛快点的死法,没钱伺候,你就等着慢慢受苦吧。既然老佛爷发了话,那当然还是得听老佛爷的。

刑场之上,六君子表现各异。

康有为之弟康广仁灰头土脸,东张西望,满脸委屈。还在监牢里的时候,他就曾痛哭流涕:“哥哥做的事,为什么垫背的却是我弟弟?”

也是,明明没参与兄长康有为的变法,没进入核心层,也就是搞搞文字材料打打下手,甚至还多次规劝兄长收手,最后被推上断头台,完全是因为“首恶”康有为提前跑路,说起来,康广仁实在冤枉。

林旭在刑场上的表现与在监狱时是一致的,脸上带着迷之微笑。作为荣禄推荐入阁的军机章京,他本对康有为没有好感,后来虽然关系走近,但着实不属于康党分子,林旭多少也有些冤枉。

杨锐、刘光第皱眉仰首,此二人是张之洞一系举荐而来,一直与康有为划清界限,认为与“康党”无法共事,一度打算辞职不干。这两位事发前不逃,入狱后还觉得能交代清楚,很快就能释放。所以这二位才是最冤枉的。

杨深秀低头不语,他本不属于四章京之列,而是山东道监察御史身份,虽然不是康党,但对光绪却最为忠心,“围园杀后”计划他广泛涉入,按理说来,死得不冤。

最不冤枉的当然还是谭嗣同,身为湖广总督谭继洵的长子,典型的官二代,他却凭着骄奢淫逸的好好日子不过,做了披着改革派外衣的铁杆“革命派”,素有排满思想,是打入敌人内部卧底的革命党,这与康党的保皇主张其实大相径庭。

刑场之上,谭嗣同抬头挺胸,神色不变,面对屠刀,从容就戮。“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其他人连砍五六刀,人头才脱离身体,到了谭嗣同时已经是第五个,一刀落下,谭嗣同神采飞扬、并无异样,连砍数刀后,人头依然坚挺。刽子手只好把谭嗣同推倒在地固定住,最后砍了三十余刀,才身首分离。

戊戌六君子,说起来纵然没有一个人是铁杆康党,但他们都是心怀天下的伟男子;不管现场呱噪叫好的围观群众投掷出的是臭鸡蛋还是烂菜叶,穿越历史的迷雾,却幻化成为人格镀金的背书。


历来现实


戊戌六君子被斩杀时,第一个被斩的是杨深秀,刽子手用的就是没有开刃的刀具,刽子手一般很少用到这样的钝刀,因为不知道掌握的力度,最后一刀下去的时候,只见鲜血直往外冒,但意外的是杨深秀并没有身首异处。

(午门刑场)

紧接着刽子手使用全身力气,一刀下去,竟然还没有断,如此反复多次,杨深秀才被斩断,其场面实在令人作呕,要知道在前几刀看下去的时候,杨深秀并未断气。

这其中究竟因何缘由?慈禧太后要这样斩杀戊戌六君子?

1898年,一心想要让清朝变得强大的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等人的不断鼓动下,开始决定学习西方国家,使用变法维新来改变国家的现状。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慈禧太后并没有太多的干涉,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意思,但是维新派等人的改革维新并不成熟,有些过于激进,最主要的是,康有为等人竟然想要联合袁世凯,发动军事政变,企图刺杀慈禧太后,袁世凯本就是慈禧太后的人,自然要去告密,之后光绪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康有为)

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倒霉的是谭嗣同等6人被抓获,决定秋后问斩,对于清朝斩首规矩,如果是斩百姓就用锋利的刀、斩当朝官员则用钝刀,据说官职越高,采用的刀就越钝。

对于戊戌六君子,慈禧可以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大卸八块,所以最后慈禧太后决定用最钝的刀具,就叫“大将军”,从名字上来看,应该是斩杀大官员的,是清朝历史上最钝的刀。

慈禧太后之所以用这个刀,就是认为戊戌六君子属于官吏,并且犯下了谋逆造反的罪,要罪加一等,按最高规格斩首。

所以慈禧太后将戊戌六君子全部拉到午门斩首示众,有人说为什么不是菜市口,因为菜市口斩杀的大多是百姓,午门是斩首官员的地方。

之后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段,从杨深秀之后,刽子手一个个斩,直到第五个是谭嗣同的时候,刽子手看见他没有丝毫的胆怯,巍然不动,按理说前面砍了4个了,多少回有些胆怯。

可能是因为刽子手没有力气了,据说谭嗣同被砍了28刀,最后才被斩首,谭嗣同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直到死前的最后一刻还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快哉,快哉快哉!”


羽评郡主


大将军!对,当年慈禧斩杀戊戌六君子,用的就是这把被称为“大将军”的刑具(具体请见下图)。在斩杀戊戌六君子前,这把刀已经被封存很多年了,所以,它不仅钝,甚至还带点锈。但恰是这样的刀,最符合慈禧的要求。
大将军

古代行刑,非常讲究,但拿“杀头”一项来说,刀具就有无数种。清代最出名的,除了大将军还有一个五件套,名字分别叫大爷二爷三爷四爷和五爷。根据名称不同材质也不一样,斩的对象也不一样。比如,大爷就专门只斩官员。
图为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

为什么同样是砍头,刑具还不一样呢?一来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所以根据身份不同,行刑的时候也会有明显差异。二来,是犯人虽都是死刑,但所犯罪孽还是不同,所以行刑时又会依据罪孽程度,选择刀口(快刀、钝刀)。

在中国古代行刑时,越是老百姓越用快刀斩,因为大家觉得老百姓犯罪不过就是杀人、强奸等,一刀斩了就完事了。而位置越高的大臣、越大的贪官,或者叛变的大臣,对国家造成的伤害就越大,就用越钝的刀斩,因为统治者最恨这种人。

再来看慈禧太后,在她眼里,戊戌六君子无疑是最痛恨的存在了。而且,依据律法,他们犯的是“谋反罪”,这个罪名如果有等级,想都不用想,绝对能排到金字塔顶尖。

戊戌六君子



加上,处决戊戌六君子之余,慈禧还想达到警告光绪还有其他革命者的目的。所以,为了达到最佳“警示”效果,慈禧直接下令祭出了这把很多年都没用的大将军刀,这大将军刀天生够“钝”,钝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它根本没有刀刃,差不多就是一块铁,跟锯子似的。另外,这把刀还曾“吃过”无数囚犯的人头,加上多年未被启用,对于死刑犯而言,它无疑是“嗜血狂魔”一般的存在。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把钝刀砍人到底什么效果呢?请看现场报道:

1898年9月28日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六君子被执行死刑。

行刑时的情形被欲劫法场的谭嗣同兄弟,看了个正着。那天,他带着16位兄弟守在在法场周边,准备伺机劫法场。结果因为戒备等原因,劫法场的他们只得眼睁睁看着兄弟谭嗣同等残忍被砍杀。在描述当时情景时他是这样说的--

“我站在王麻子的屋顶上,那里黑压压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脸上都露出非常凄惨的颜色。头一 刀杀康广仁,轮到第五刀,天哪! 才轮到我们谭先生的头上。


前清杀官员的刀和杀平民的刀不同,官越大刀越钝。那天用的刀叫【大将军】,一刀飞去,鲜血汩汩然冒出,脑袋还装在颈脖上哩。这不叫砍头,叫锯头,锯头比砍头的痛苦要添上几十百倍的。 而对这痛入骨髓的惨痛,谭嗣同面不改色……

而根据当时现场其他目击者的证实,给谭嗣同行刑时,由于一直砍不下来,刽子手只得把他压在地上按着用刀狂砍,才终于使他身首分离。其死状之惨可以想见,而当时的老百姓竟还在现场拍手称快,俨然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场,谭嗣同虽然表现得英烈铁骨,但并未在现场吟诗。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实是押赴刑场时谭嗣同喊出来的!

这次行刑,戊戌六君子中每个人都差不多被砍了一二十刀,才把脑袋给砍下来。其死状之惨烈,真真难以形容。可以说,这把大将军刀,完全达到了慈禧预想的效果。

今天,关于戊戌六君子的死到底值不值,一直存在广泛争议,但我觉得,不管怎么样,六君子确实是非常英勇,为了中国的进步血洒菜市口,这种行为值得我们纪念!


记者李满


慈禧下令用钝刀斩首戊戌六君子,特别是用最钝的将军刀去斩杀谭嗣同,原因就是她实在是太恨这几个人了,用钝刀方才能出了这一口气。用钝刀斩首,无法一刀毙命,往往在死之前还要遭许多罪,场面也极其血腥可怖。但是当天围观的百姓们却是连声叫好,特别是刽子手拿出大将军之时全场一阵欢呼,六君子悲壮至斯,可悲可叹。

清朝判以极刑之时,是根据罪犯的身份来选择斩头刀的。一般的平民百姓都是用的最锋利的刀,如果家属再塞点钱给刽子手,一般能够一刀毙命,不用受太多的苦。而越是高官越是会用钝的刀,权力越大危害也就越大。毕竟高官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如果对皇帝不忠或者贪赃枉法,也算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用钝刀有一种警示之意,也是对百姓的一种交代。

人之将死别的都是浮云了,唯一在乎的无非是死的痛快点,这是人性,除了疼别的又有何惧?所以对戊戌六君子用钝刀其实是出于慈禧个人的一种报复心理。在当时的百姓心中,发动戊戌变法先进人物都是谋逆的国贼。戊戌六君子在押送到刑场之时,受到了沿路百姓的辱骂,人们将垃圾扔到他们身上以泄愤恨。

因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已经逃走,慈禧将所有的憎恶全都扣在谭嗣同一人头上。谭嗣同是第五个行刑的,慈禧有意让他看到其他人被钝刀一刀一刀折磨,在十几刀之后才能最终砍下首级。她以为谭嗣同为面露惧色,甚至痛苦悔恨,以让百姓们看到这些所谓的新政执行者是多么地狼狈无用。

当年纪最小的杨锐被砍下首级之后,年纪最大的刘光第在众人的欢呼之中将他的头捧了起来,他十分小心的擦去杨锐脸上的血迹,重新将头颅放归脖子之上,对其深拜一礼。谭嗣同面对同伴的死亡和无知百姓们一声声的欢呼雀跃,却没有一点胆怯,十分淡定地吟唱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谭嗣同出身在官宦人家,他的父亲是晚清要臣,可他从小就不喜欢官场的尔虞我诈,也不愿受到礼教的约束。相对于官场,他更向往侠义的江湖生活。变法的一百天让谭嗣同找到了一直想要寻觅的生的意义,为忠为义,他都觉得死而无憾。

他大步走到已经被献血染透的木墩前从容就义,他被钝刀砍了几十刀后才砍下了首级。有胆小的百姓看了谭嗣同行刑的全过程,终还是十分不忍,叹息道:这哪是砍人,简直就是锯人啊!


木剑温不胜


一个字,因为恨,慈禧太后对变法派恨得牙根痒痒,所以先是判了戊戌六君子一个凌迟处死,所谓凌迟处死就是千刀万剐,刽子手会用小刀把人身上的肉割三千多片,目的就是为了让犯人体会到难以忍受的巨大痛苦,同时也是让围观的人还有广大民众心存恐惧,不敢再造次。



光是判了千刀万剐慈溪太后还觉得不过瘾,还特意强调要用钝刀,这可要了命了,本来用小刀割肉就够疼的,再用钝刀子割,那不成了锯木头,犯人受刑时的痛苦瞬间翻了几番,估计慈溪太后想到犯人受刑的痛苦和凄惨,内心才能稍稍感到欣慰,毕竟变法派差点就挟持着光绪帝夺走自己手中的权力,软禁了自己。



我们都知道,权力斗争历来都是残酷的,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可以设想,倘若当年光绪帝成功软禁了慈溪太后,那么慈溪太后的下场估计也是很惨的,这也就难怪慈溪太后会如此痛恨变法维新人士了,所以才会用万剐凌迟的方式来对待戊戌六君子了,因为慈溪也是想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诫众人,你们不要蠢蠢欲动,搞三搞四,谁跟老娘过不去,老娘就让你不得好死。



最后再补充一点,其实凌迟这个刑罚说痛苦也痛苦,说不痛苦也不痛苦,主要看犯人有没有打点了,如果事先打点了刽子手,让他行刑的时候先给个痛快,几刀结果了犯人的性命,那么往后那三千多刀实际上犯人已经体会不到啥痛苦了,反之,如果犯人没有打点,或者犯人罪大恶极,引起了民愤,那好多刽子手真能割你几百几千刀才让你死,那这个痛苦可就有得受了。


心灵成长记


这个问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虐杀是一种极端变态的心理,多见于承受极大压力而导致的内心极度恐慌患者。

其实我们普通人也会这样的心理体验,譬如害怕时会尖声大叫,压力大的时候会想砸东西……破坏欲特别强。

和慈禧相比,普通人承受的压力再大,也没她老人家大。而面对压力能发泄的方式,也同样没这个老太婆能形式多样,穷凶恶极。

戊戌变法最大的败笔,就是只顾着改革,忽略了对原先既得利益者利益的考虑。

其实慈禧不反对变法,没有她点头同意,百日维新连一日都维新不起来。

通过变法让大清变强,是光绪的心愿,又何尝不是慈禧的心愿呢?

所以,断然说慈禧反对变法,那是不科学的。

慈禧反对的不是变法,而是变法不能把她的利益变没了,更不能把她的命给变没了啊!

如果变法变到这种程度,换你是慈禧,你也不会同意维新派把你脑袋给砍了吧?

但谭嗣同居然就真想做这种事了,他半夜揣了把刀就去找袁世凯,逼袁世凯带兵杀慈禧。

甚至威胁袁世凯说,你要不答应我,我就现在杀了你。

谭嗣同是条顶天立地的汉子,是六君子中最有英雄气的一个!

但在政治这件事上,未免太幼稚了点。

袁世凯把这事和慈禧一报告,慈禧除了痛下杀手,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不仅要杀,还要杀的变态一点。

按说凌迟最变态,但慈禧不敢这么做,因为当时的维新运动,洋大人是支持的,而凌迟这种酷刑,英国人早已经明确提出抗议了,把以慈禧不敢这么搞。

但她又不想这些人死的那么轻松,于是,出了如此歹毒的一招。

慈禧用钝刀砍六君子,其实不是孤例。

那些年,慈禧杀人,走的都不是寻常路。

庚子事变后杀赵舒翘,先是吞金,不死;再吞鸦片,还不死;再用麻纸沾水蒙脸,再用绳子勒……前后折腾了两个时辰。

最后监刑的岑春煊都快撑不住了,求赵舒翘说:

——你就赶紧死吧!

数年后,她杀报人沈荩,更是下令不许用刀,必然是乱棍打死。

偏偏沈荩身体结实,打了个把小时,血肉横飞都没死,最后苦苦哀求狱卒:

——求你们拿根绳子勒死我吧!

其实不止慈禧如此,八国联军入京杀拳匪时,联军司令德国人瓦德西下令:

——不允许枪毙拳匪,必须拿刀砍头!

这就像慈禧认为六君子的命配不上一把快刀一样,瓦德西认为拳匪的命配不上一粒子弹。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联军杀拳匪照片,基本上都是拉着辫子砍头的情景。


风谈天下


“斩逆贼 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于市中,钦此!”

这慈禧太后的一道旨,监斩官一声令下,这六人头颅,在刽子手们手里拿的一把叫“大将军刀”的多次重复抡砍下,才费劲的滚落在了地上。

这是历史上一次颇为“特别”的行刑,用的不是锋利的快刀,而是号称清朝最钝的刀——大将军刀。被斩这几人,到底犯了什么大罪?

△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 (画示)


帝: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百日维新、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珍妃、囚禁瀛台、隆裕太后

戊戌六君子,为何被斩?

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各地开设租界,抢夺资源,使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在这种背景下,掀起了一场变法救国狂潮。

1898年,在清朝光绪帝的支持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大臣,发动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可惜,戊戌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的大肆封杀,变法仅持续了103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又叫“百日维新”。

结果,光绪帝被囚禁,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斩菜市口……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菜市口,戊戌六君子,百姓云集围观,九门提督的人马负责警戒。


为什么选择钝刀?

△清朝 大将军刀(博物馆展示)


后:慈禧太后、荣禄、恭亲王奕欣、戊戌政变、袁世凯、垂帘听政、洋务运动、李鸿章、北洋水师

答:折磨犯人,让犯人饱受生不如死的滋味,死也不叫犯人死痛快。

清朝处决犯人,颇为讲究,杀一般百姓用快刀,杀官员用钝刀,官越大,罪越大,刀越钝。而杀戊戌六君子的刀,就是慈禧太后钦定的清朝最出名也是最钝的大将军刀,实际上就是没开刃的铁片子。慈禧太后认为,戊戌六君子身为官吏,施行谋逆,罪加一等,所以施以“大将军刀”最痛苦的死法。

据说谭嗣同被行刑时,刽子手抡起大将军刀,前面数刀砍下去,头颅仍斜挂在脖子上,鲜血汩汩外冒,挣扎过程极其痛苦。刽子手砍了二十多刀,手都砍累了,头颅仍和脖子藕断丝连。最终,只好连砍带钜,足足砍了28刀,才费劲的将头颅砍下来。

为什么选择菜市口?

△慈禧太后 掌权(剧照)

国:李莲英、翁同龢、同治帝、咸丰帝、清朝历史、叶赫那拉家族、辛酉政变、庚子国变

答:清朝处决犯人,讲究选址。处斩庶民、身份卑贱者等,一般在菜市口;处斩权贵、高官等,一般在午门。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不同,因为被慈禧太后定性为谋逆,谋逆属于头等大罪,加上带头的康有为、梁启超逃跑了,所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成了首犯。

之所以选择在菜市口当众处斩,一是杀鸡儆猴,当众震慑;二是出于慈禧太后对维新党人的深切痛恨。(由于康有为曾企图拉拢袁世凯,计划“围园杀后”,即兵围颐和园,诛杀慈禧太后。)





据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虽忍受极刑,却仰天大笑,留下了一首绝命诗,其中两句最为出名: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并向围观百姓大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峰子奇观


如此残忍的做法,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官方记载,但当时围观行刑的百姓,却把戊戌六君子受刑的场景口口相传。据当时的见证者,武术家胡致廷回忆:

当时所用的无刃大将军刀,落在谭嗣同的脖子上,无异于锯头,比斩首痛苦千百倍;
其它五君子身受数刀而死,而谭嗣同足足被砍了三十刀才断气。

何为钝刀?我想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刃部没有开锋的刀具,拿这样的刀来杀人,自然不能手起刀落,给人个痛快。死刑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如何行刑才是最决定刑犯痛苦程度的。

论及残忍程度,古代刑罚自然以凌迟最为凶残,此外腰斩也着实令人毛骨悚然。另外,就要数“钝刀”杀人了。由于刀具没有开锋,说白了就只能往下剁、反复剌。

按照胡致廷的说法,戊戌六君子中最惨的,是谭嗣同,他足足被砍了三十刀,其间无异于是在锯头。而其他五位受刑者,也都被砍了好几刀。

以钝刀杀人,是一种十分残忍的做法。而慈禧之所以又对谭嗣同尤为“关照”,则是因为此人性情更为耿直。说白了,他越是具有牺牲精神,宣扬变法维新,就越遭慈禧的痛恨。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话直到今天,依然令人钦佩不已,为之动容。然而,同样的话在慈禧耳中,却无意于是乱臣贼子。

她恨维新派,更恨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侥幸逃走,也只能拿六君子出气。就这样,六位爱国志士,在菜市口被杀,留下了一段带血的佳话。


碣石樵子


据说每次菜市口杀人,老百姓们都要奔走相告,去观赏脑袋落地,血溅七尺的大戏。

要是碰见钝刀或者更为艺术写意的凌迟,必须搬个小凳等到曲终才人散。

慈禧这个老女人说过一句话:谁让我难受一时,我让他难受一世。

戊戌六君子变法,可是奔着革慈禧太后项上人头这个终极目标去的。

可惜时极不成熟,反到成了袁世凯的投名状。

慈禧也是让吓着了,按其脾性没用人彘 、凌迟等传统顶级工艺大招,钝刀杀人算是有负盛名了。

老女人只是最终没想到自己还没变成干尸,阴宅便被孙殿英给掘墓了!

老女人想乍尸跳跳跳也不可能了,只能说是报应到了!!


冷眼旁观酱油客甲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临刑前,谭嗣同神色不变,看着下面密密麻麻的人群而说的话,悲壮!这也是我最佩服的一个人。他还说过“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荡气回肠的诗句。



除了谭嗣同,戊戌六君子另外五个分别是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

砍头在众多古代刑法中来说,算是最轻松了,一把快刀,一刀砍下,呜呼……另外还有一个刑法,跟砍头类似,叫腰斩。这两个刑法和行刑人和刀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个强壮又刀法精湛的行刑人,一把十分锋利的大刀,一刀就能够让你舒舒服服、痛痛快快见阎王。所以行刑人很吃香,在行刑前,被行刑的家人会贿赂,请求照顾一下,让他舒服离开。



如果刀是钝刀,在下刀过程中受到的阻力大,一刀不可能致命,这让受刑人痛苦百倍,死也死得不爽快,跟尿不尽一样,断断续续……

此时的戊戌六君子砍头的刀就是钝刀。举个例子,据说在砍康广仁的头时,一刀去,头没掉,血在汩汩流,单单砍了十几刀才脑袋掉地。但是谭嗣同看到后,如无其事,十分镇静,高呼“快哉,快哉”。类似关公喝酒刮骨疗毒。



综上,钝刀是一种折磨,这跟古代的刑法一样,目的是折磨。当然,还有威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