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宝鸡市,为什么被称为“小河南”?

布衣暖菜根香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来到宝鸡,父亲单位的叔叔对我说,要学说河南话才能在学校不受欺负。到了学校全班同学都说河南话,慢慢与同学熟悉后才发现好多同学的父母有一方是陕西人,另一方是河南人,所以城市里的学校都说河南话。



宝鸡市区因河南巩县人居多,所以称为“小巩县”。大工厂、商业系统、公交系统、铁路都是河南人多,所以讲河南话是城市人的标记。宝鸡方言就成了农村人的标志。记得有一次去买醋,陕西人吃面条、拌凉菜都离不了醋,我说了夲地方言,国营菜店的阿姨就是不给打醋,因为醋只卖给有城市户口的人,我说方言她以为我是农村来的就不卖醋给我,我只能回家去取户口本,才买到了醋。

现在老同学见面大多数都讲河南话,我与时俱进讲普通话。现在孩子们都讲普通话,本地方言也盛行。


花猫53


2015年暑假我和朋友一起去浙江做暑假工,因为叔叔在那里有照应,去的第一天他和他同事我们四个人一起去吃饭。在谈话间,我们三个一直都用河南话交流,我叔叔的同事也一直在听,但是用的普通话给我们交流。后来我说咱三个在这说的厉害,俺这个叔别再听不懂多尴尬了,谁知道他突然来了一句标准的河南话说“我咋听不懂,我也会说河南话”,于是我就问是不是也是河南的,他说他是陕西宝鸡的,家乡话跟河南话差不多。

当时我很困惑也比较无知,就问他宝鸡是不是挨着河南的,他说他们那里很多人都是以前从河南搬过去的,从小听到的、说的基本都是河南话,跟河南洛阳一带的口音最像。出于好奇,我当时还在地图上看了看宝鸡的位置,的确离河南不算近啊。

后来我便查了一些资料,在看电影《1942》之前,我先在学校图书库的文学类书库看了刘震云写的《温故1942》。因为我知道小说里面的内容有些是电影拍不出来的,先看一遍小说,再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才会更有感觉。1938年黄河决提,河南迁至陕西的大概一百万人,1942年饥荒、兵灾,河南迁至陕西的大概有三百万人,这就是为什么宝鸡被称为小河南的原因吧。

现在不仅在陕西,在南方的很多城市也有一些“河南村”,他们都是河南外出打工者聚集的地方,我在广州天河区就去过“河南村”,有很多烩面馆和胡辣汤烧饼店,住着很多河南人,这也是时代的产物吧。

我是海域蓝豚,河南自媒体,仅仅是回答者,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欢迎评论点赞,谢谢!


海域蓝豚


一、历史原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蒋介石炸了黄河花园口,于是许多河南人向西逃难,而当时陇海铁路只修到宝鸡,于是在1938年和1942年出现了两次河南人迁徙宝鸡的高潮,据统汁,当时在宝鸡生活的河南人在数量上己远超本土人,达70%多。这奠定了定鸡被称为小河南的人口学基础。


二、文化原因。河南人对自己生活习俗及地方语言的执着传承。其实在西安市北郊,也有河南人聚居区,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这种聚居现象才有所淡化。聚居,抱团,理性坚持这三大因素使河南人口数量巨大的宝鸡在语言,饮食,习俗方面,都打上了浓浓的“河南”烙印。特别是豫剧皇后常香玉在宝鸡还生活过。这奠定了宝鸡市彼称为“小河南”的文化学基础。

三、其实称宝鸡市为“小河南”,更多的是着眼本土与外来的差异性,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宝鸡就是宝鸡,宝鸡人就是宝鸡人,难道不是吗?


辟玉


老东家应该属于逃得晚的,所以虽然有幸坐上了火车,钻过了“潼关”的隧道,却最终没进得了西安城。

老东家孑然一人,踽踽东行,有饥民迎面来,问:“西边没活路吗?”老东家答:“有活路,就是没我的活路。”

老东家像个预言家,说对了每一件事。

西行的一路向西,直至西安、宝鸡、铜川、天水,扎根落户、生根发芽,直把宝鸡改造成了“小河南”。

据有关部门统计,1942年前后,从河南逃荒出去的难民有近百万人在宝鸡安家落户。

这近百万河南难民,来到当时仅有数千人的宝鸡县城(如今的宝鸡市),搭下窝棚,开挖窑洞,繁衍生息。河南担、说河南话、喝胡辣汤、唱豫剧,这是土生土长的宝鸡人对当地河南人的普遍印象。

如今的宝鸡,还会有哪些河南元素?这些流落异乡的难民及其后代,是否已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宝鸡人?

河南担

宝鸡人对河南人的称呼

宝鸡人对河南人的称呼

“俺小时候爹妈一吵架,俺妈就骂俺爹是河南蛋(河南担),俺爹骂俺妈是此地猴(宝鸡方言)。”11月15日,站在渭河边高大的炎帝石像边的80后张小南告诉记者。张小南的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地道的宝鸡人。

据史料记载:1938年6月9日,为阻滞日寇西进,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坝,在黄淮平原形成了跨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这次人为的“黄河泛滥”,导致89万中国平民丧命,1200万人踏上了流亡之路。许多河南人一路向西逃亡,拥进了当时只有数千人的宝鸡城。在宝鸡城外的河滩、山坡上搭起一片片难民棚。现在,宝鸡城里还流传着“河南棚子河南担”的说法,就是说那时候的河南人居住在棚子里,全部的财产只有从河南用扁担挑来的一些家当。

1938年秋,张小南的曾祖父——河南省郸城县的张栓宝用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箩筐,一个箩筐里是不到两岁的儿子,一个箩筐里是所有的家当。后面跟着的,还有背着大包小包、抱着一岁闺女的妻子。他们沿着陇海铁路,辗转到了宝鸡。张栓宝用废砖头、瓦片、木头搭起了一个简陋的窝棚,靠出卖苦力和讨饭为生。

那时,外出逃荒的河南人有的推着独轮车,更多的是像张栓宝一样,挑着扁担,装着儿女和家当。于是,几十年来,“河南担”成了宝鸡当地人对河南人的称呼,有的陕西人还讥讽他们为“河南蛋”。

如今,当年在张栓宝箩筐里坐着的两岁男孩已经成为年逾古稀的老人。他的家里,依然保存着当年的老扁担,“这是俺父亲留下的宝贝,没有它也许俺们都活不了”。

与张栓宝一样,武育民的父亲也是用一根扁担从河南武陟挑着全部家当来的宝鸡,如今在宝鸡市新建路宝运二村住上楼房的武育民正忙着写一篇父亲的回忆录,题目就叫《一个河南担的逃荒史》,详细讲述了父亲当年从河南逃荒到宝鸡的经历,以及那根扁担对全家人的救命之恩。“我们区的地方志上要用,暂时还不能给你,因为还没发表呢。”武育民向记者解释道。

河南话

不会说河南话都没法做生意

当年和张栓宝他们一起逃荒的河南人,有的落脚到了宝鸡,有的到了陕西铜川,有的则去了宝鸡附近的甘肃天水等地。

宝鸡市老龄委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整个宝鸡市,80岁以上健在的老人至少有一万人。而这些人当中,大部分都是当年随父母一起从河南逃荒来到宝鸡的。而在老龄委统计在册的十几名百岁老人名单中,有8位都是河南籍,本报记者一一采访得知,这些当年正值壮年的河南人也都是逃荒来的宝鸡。

“我从小就说三种话:在学校说普通话,跟俺外公外婆说陕西话,跟俺爷奶爸妈就说河南话,俺妈虽然是宝鸡人,但她也跟着说河南话。”张小南告诉记者。

“你弄啥?木弄啥。中不中?中”,张小南现场给记者展示他标准的河南话。“以后找对象,我也要教她河南话,不然在俺家木法沟通啊。”张小南笑道。

记者也深有感触,在宝鸡采访数十天,没说过一句普通话,仿佛置身河南。

宝鸡步行街上一家服装店的店员小赵开口就用地道的河南话招揽生意,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四川广元人,“这儿河南人可多了,不会说河南话都没法做生意呀”。

火车站旁边步行街上卖鸭脖子的老板是河南周口人,卖油茶的是河南焦作人,开出租车的有很多也是河南人,宝鸡古玩城三层楼里也都是河南人在做生意。河南人遍布宝鸡市的各行各业。

胡辣汤

街头卖的小吃与河南没两样

“胡辣汤,两块钱一碗”,记者在宝鸡数日,早餐基本上与在河南一样。街头卖的小吃也基本上与河南没两样:胡辣汤、油条、红焖羊肉、烩面、豆沫等。

70多年来,宝鸡的河南人后裔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虽然,宝鸡的河南人仍然喜欢喝“胡辣汤”,但宝鸡本地的羊肉泡馍、豆腐汤、手擀面皮、麻酱凉皮等大众饮食也被他们接受。宝鸡本地人也适应了河南人的饮食特点,喝胡辣汤、吃烩面也成为他们的饮食习惯。

张小南告诉记者,逢年过节,他家喜欢包饺子吃。家里若有客人来,就要出去买肉包顿饺子“改善生活”。他们在家常吃的还是从河南延续下来的饮食习惯,爱吃卤面、鸡蛋搅面汤、糊汤面,早上爱煮稀饭炒菜吃馒头,“宝鸡人早上爱吃的豆腐汤,俺家人都嫌咸”。

记者在宝鸡市火炬路附近看到一家驴肉汤馆,生意很红火,老板说自己来自洛阳,“这儿河南人多,洛阳人也不少,都爱喝俺这驴肉汤,宝鸡本地人也经常来。河南人好喝汤”。

与郑州的街名一样,宝鸡市也有经一路和经二路。11月15日,经一路社区书记武桂荣向记者介绍说,经一路这一片儿,原来就是河滩,住的全是河南逃荒过来的人,很多地名、街名都跟河南人有关。

“当时陇海铁路就通到宝鸡,终点站就在宝鸡城东门约一公里处,难民们沿铁路逃到此处,大多就居住下来了,而在铁路边卖煤卖炭,也是好多能吃苦的河南人的首选。因此,后来铁路旁边的这条街就叫炭市街了。”武桂荣说。

宝鸡的布市街曾是河南裁缝们做生意的地方,“我刚从河南逃荒到这儿的时候,就是在河滩上支个摊子给人做衣服,那时候没有缝纫机,全都是手工,也改旧衣服,那时候穿棉袍的多,改一个棉袍一毛钱”。从河南滑县牛屯乡鸭固村逃荒来到宝鸡、如今已93岁的老裁缝崔永庆说。

记者在宝鸡市火车站旁边的步行街与街上的几个铜人雕塑合影(上图),旁边一位卖糖芦的老人笑着问,“你也是河南人吧,一看长相就像,这几个拉板胡、打竹板的铜人就是咱老乡,这就是表现当年常香玉他们在这河滩上唱豫剧的情形”。



秦视点


电影《一九四二》的末尾,是一辆奔驰的火车,挤满了逃难的河南灾民,“呜呜”地前行。其实在一九三八年开始,就不断有河南灾民被迫在这条道上逃荒了。这条道西出潼关,到达陕西,终点宝鸡。当时只有数千人居住的宝鸡县城,陆续地涌进了数十万河南人。那时起,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河南人,在渭河两岸搭下窝掤,开挖窖洞,顽强地繁衍生息下来了。


“小河南”便是人们对宝鸡的另一个称呼。因为,这个城市随处可听见的是河南话,唱着的是河南豫剧,喝着的是河南胡辣汤…河南人的元素,充斥在宝鸡城市里的每个角落。

如今的宝鸡,常住人口近40万,祖藉河南的宝鸡人占人口的70%,官方语言是河南话。

宝鸡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历史悠久。宝鸡又是个发展中的新欣城市,那一条条繁华街道,那一座座高楼大厦,无不有着河南人的智慧和汗水。可以这么说,宝鸡是河南人支撑着的。



本人是出生、成长于宝鸡市,工作、成家于西安市。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还有一点发言权。

一、在现代史上,由于战争、饥荒、地理的原因,河南人历经多次"迁移"和"逃难",她们"拖家带口"沿陇海铁路一路向西,因此陕西关中西安、铜川和宝鸡市就有了大批的河南人,这些河南人她们沿铁路而居。在西安,由于她们"聚居"于铁道的北边,故而也称之为"道北人"。

二、这些河南人"初来乍到"一个新的地方,肯定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就业工作、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竞争",再加上"生活习惯、说话口音"等原因,她们最初很难得到当地居民的"接纳",因而彼此之间的"摩擦"和"争斗"多有发生,这也养成了这些河南人"聚居"和"抱团"的个性。

三、正因为如此,当地居民把这些河南人称之: "小河南",含有少许的"轻视蔑视"之意。绝非"宝鸡市"或者"铜川市"称作"小河南"这个意思。

本人陕西人,妻子河南籍(其父母上世纪五十年代迁至西安),所以对河南同胞有着特殊情感,决不存在"轻视"之意,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从不胡说只管求证


宝鸡河南人多这是事实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由于当时宝鸡峡工程未建设,渭河水经常改道,河南人只能沿铁路定居,解放后国家振兴西北工业,从东北等地迁来不少厂,沿铁路居住的河南人中的青壮年劳力在这些厂区周围打零工,但国家计划经济多数情况下多数情况下以粮票等非现金结算,听老人说当时十二厂周围那块全是河南人搭的草棚,网上可以搜到当时的照片,居住条件很差,特别是家中劳力少的的或者无劳力的,就要去周边村子或者铁路运输的货物 借 点,在六七十年代却吃少穿,所以周边村民对河南人特别厌倦,这也是客观原因,为了生存不管是哪人做法估计差不多,后来改革开放河南人就成了宝鸡第一批个体户了,说河南话并不是要体现自己是城市人,是当时为了生存团结的信号一样,延续下来,在城市建设中也出了一份力,但是大家的功劳,不光河南人。特别是东北,上海,安徽等在宝鸡城市初建是放弃在当地的优越条件,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宝鸡参加城市及工业建设,他们大多都是行业的精英及骨干。所以说宝鸡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所有努力的人,不管祖籍在哪,都是炎黄子孙,谁也高尚不到哪去,在这个城市待着你就是宝鸡人。


老毕38717426


宝鸡说河南话的很多,我第一次到宝鸡时,觉得很奇怪,这不是陕西吗?怎么都说河南话,但是河南话又和河南说的有点区别。

后来当地人给我解释,说河南人基本都上饿饭时逃荒而来,后来城区变成河南人聚集的地方。所以市区讲河南话,一些厂区也是根据外来的人讲的语言而改变。这就让宝鸡变成一个多元化语言的地方。

最近十年,我发现宝鸡市区讲河南话的越来越少,方言的越来越多。我想现在再有人到宝鸡,肯定不会觉得上到河南的感觉。当然小河南这个说法,估计也上划上句号。西府之地,当讲西府话比较合理。


曾惜5


1,1943年之前宝鸡府治在凤翔,陇海铁路的贯通和抗日战争的需要,一批前线工厂向宝鸡原边转移,工业带动经济,政治辅佐经济,西府治所从凤翔迁移到蟠龙原下,当时哪里原住民很少,大多是随工业迁移带来的工厂移民。大家都熟悉河南1942年的大饥荒和日本侵略战场的西进,导致中原人口大省人口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向潼关内的陕西移动,加上陇海线的贯通更加促使了人口向宝鸡迁移。

2.宝鸡背依秦岭,渭河从中穿过。地貌特征多原。民风淳朴,政治稳定。向西可以去平凉到兰州,向南可以过汉中进四川,历来是战略要地。各中原王朝派遣大量兵丁驻守。也算是军事上的人口迁移。

3.建国后百废待兴,由于大量工厂的迁入,需要大量技术工人。河南人口众多,比西府工业化水平高,这时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远扑西府宝鸡参加新中国建设。

4.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国家政策向西部倾斜,更多优惠政策的落地和沿海城市发展的瓶颈,大型工厂再次西迁促进了河南人口安家落户宝鸡。

5.地理位置原因,陕西和和河南相邻,以黄河分界,与陕西渭南多有联系。河南历史文化经济相对比陕西靠前,更多的河南人入陕捞金起步容易还好赚钱。

总之宝鸡的河南人很多,老一辈的人群中一半是河南腔。宝鸡本身就是移民城市,只是河南人相对多些罢了。我的观点一值是不管陕西人河南人,都是炎黄子孙。为祖国繁荣昌盛日益强大奉献坚强力量就是龙的传人。


北有乔山


宝鸡被称为小河南,网上是有这样的流传,但是谁称的?这个问过宝鸡人民吗?说这个不是在揭河南人的伤疤吗?过去的往事还不够悲惨吗?当然我认为简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扑风捉影的说法,当然原因还在于历史上河南发生的几次大的自然灾害!大批的河南人一路向西沿着陇海线逃荒,部分河南人逃荒到了宝鸡落住了脚,在宝鸡定居了下来!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无法考证,因为整个西北地区甚至青海,甘肃都有逃荒的河南人的身影!宝鸡作为关中西部相比较富饶的地方,在灾害时期确实是不愁吃的!部分河南人选择宝鸡落脚也是情理之中!

当然这个比例个宝鸡本土人及其他移民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宝鸡是三五时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大批的东北,上海等地工厂为了支援西北也是内迁宝鸡,可以说宝鸡除了本土人还有东北,上海等地的人口迁入!

我认为,没有一个宝鸡人愿意喜欢听自己所在的城市被称作“小河南”!
宝鸡是炎帝故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周秦文明重要发源地,“青铜器之乡”!看中国来宝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