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

晌午曰


大唐最为强盛的时候可是很任性的,一般国家不敢惹,但谁不服就打谁,打到称臣为止,以至于被四方尊为天可汗!

大唐全盛时期的中国版本空前辽阔,当年的史书是这么记载的,被唐朝声威教化的州有三百三十一个,被唐朝控制的州有八百个,即使是全盛时期的西汉也不能与之比肩。而这么辽阔的疆域,当然不可能天下掉下来的,而是大唐军队一个一个打下来的。

唐太宗即位后,突厥侵入边境。以往中原王朝为了避免北部游牧民族的入侵,都是采取修筑长城、兴建城堡的方式,进行边防巩固。但是当大臣如此建议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却说,朕正计划去扫清北漠,何必要让平民辛辛苦苦去修筑边防要塞呢!

这句“扫清北漠”透露出了,李世民想要一举平定四方的王霸之气。从此大唐军队开启了东征西讨的军事序幕……

629年,大唐攻打东突厥,一战胜之。首领颉利可汗被活捉押送长安,东突厥灭亡。颉利押到长安后并没有被处死,反而被赐田赐宅,授官右卫大将军。五年后可汗去世,唐太宗用突厥的习俗将其火葬。

公元630年,李世民派遣李靖出兵塞北,灭亡东亚的霸主东突厥。

公元634年,吐谷浑王国侵犯边界,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战而胜之,吐谷浑的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来这个可汗被国人杀死。吐谷浑王国归顺唐朝,李世民另立吐谷浑国王。

公元639年,大唐出兵讨伐高昌。次年,原国王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于是大唐在高昌首府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公元644年,西域焉耆国王龙突骑支背叛大唐、投奔西突厥。唐国大将郭孝恪率三千名骑兵,突袭焉耆,活捉龙突骑支。

645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军队作战。次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公元647年,焉耆复国,并以唐朝为敌。648年,大唐军队活捉并斩首焉耆国王。随后唐军在褐城大败龟兹王5万联军,攻下龟兹的都城。

大唐军队大败四方夷族的辉煌战史,可谓是数之不尽。

大唐军队大败四方夷族的辉煌战史,可谓是数之不尽。《新唐书》记载,唐朝初年时期,四方民族的首领来到长安城,在宫殿前请求唐太宗李世民做天可汗,但是李世民表示我现在已经是大唐的天子了,还需要做天可汗吗?此时大唐的文武群臣以及四方夷族的首领都齐声呼拜道:“万岁!”。

于是,大唐的君王李世民也被尊为——天可汗!从此各国君王也只有经过唐朝册封,才能继位、管理国家。一旦四方夷族胆敢不遵从大唐旨令,大唐二话不说就是军队出兵讨伐。所以,天可汗的尊称也是唐朝军事实力的体现。


协虎战争史


举个例子吧,据《旧唐书》记载阿拉伯人入侵波斯萨珊王朝,波斯的王子跑到长安向大唐求救,希望提供军事援助。于是,大唐便在那里设立了波斯都督府,任命那个王子为都督,隶属于安西大都护府。波斯都督府所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伊朗扎博勒,在现在的世界地图中是这样的:

据说那个王子是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最后一个君主的儿子,当时波斯被阿拉伯帝国所灭亡。毕竟那个时候没有联合国,那个王子走投无路,于是率领亲信来到了长安。此时正是唐高宗时代,大唐已经是世界性的强国,盛行“海纳百川、自服四夷”的方针。从太宗皇帝到玄宗,唐朝是不分华夷的,很多外国人都能在唐朝做官。加上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波斯亡国之君来投大唐,岂能坐视不管。波斯都督府使得大唐帝国东有高丽,西尽波斯,北至西伯利亚,南至越南的大国。



历史是什么



唐朝的军事力量是经过了一个流变的过程的,伴随着的是均田制度的瓦解与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当这种力量对比发生质变了之后唐朝就解体了。

总的来说,初唐时期唐朝军制是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全国分布有500到800个折冲府,可考的有627个。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初期是鲜卑军事贵族的组织手段,后来逐步演化为中原农耕民族的常见兵制。府兵制下的农民武器、装备、马匹自备,平时生产,闲时军训,战时出战。折冲府负责选拔、操练兵卒,分为三等,分别有府兵800到1200人不等。初唐时期,全国兵力也就60到80万,其中作为李唐皇室起家的主力,为关内道的约300个折冲府,拥有25万兵力,是唐王朝最精锐的力量。

经过武周与开元盛世,均田制瓦解,府兵制度也逐渐败坏。同时由于唐王朝开边距离越来越远,难以从内地征发农民从军,因此李唐皇室的主力军队逐步演化为募兵制,募兵的主要对象还是原关内道的高素质兵员,以及各路少数民族。募兵加上距离统治中心遥远,直接指挥的军事体制显然已经不合实际,因此天宝元年作为委托指挥、军政合一体制的九节度使区正式形成。

在九节度使区域中,兵力最多的一般是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其中范阳节度使下辖9军,平卢节度使下辖2军,河东节度使下辖4军,共有军力17万人。此三镇也是后来安禄山叛乱的本钱,主要负责对后突厥、库莫奚、契丹、室韦作战;而负责对吐蕃作战的则有河西、凉州两个节度使,共有军力15万人;负责对北方突骑施作战的则为朔方、北庭节度使,共有军力8万人;而负责对阿拉伯帝国作战、打了著名的怛罗斯之战的安西四镇节度使则有兵力2万人。此外还有李唐皇室最后反击本钱的剑南节度使,驻成都,主要负责镇压西南少数民族,有兵力3万人,还有负责经略当今广州一带的岭南五府经略使,有兵力2万人。除此之外还有帝国禁卫军12万人(吃空饷严重),加起来盛唐的军力也就60来万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目前知道的盛唐时期的军力,只计算了单纯的战兵,而由于唐朝生产力极为发达,战兵出征都带有仆从负责携带装备、饲养马匹等等,而依附于唐朝的各路少数民族在战时也往往作为独立军事力量(被称之为城傍、蕃兵)跟随正规军出战,比如安西四镇出战阿拉伯帝国时就有大批葛逻禄骑兵协同。因此,盛唐时期军力显然比60万战兵要庞大的多,血迹斑斑的“天门岭、渡泸、碛石之役,数十万人亡于异域”也就成了现实。


军武次位面


先不说军事实力的对比,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唐朝的国力如何?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出使中印度,不想之前与唐朝交好的统治者戒日王去世,属下阿罗那顺篡夺了王位,因为担心唐与吐蕃交好威胁其安全,便在半路伏击了王玄策的使团,使团成员尽没王玄策幸免而逃。

逃出生天的王玄策,怒火中烧,盛世大唐还未曾受过如此侮辱,便向松赞干布借兵一千,途径尼泊尔时又向其借兵数千人,就这样王玄策率领着借来的近万人马,裹挟着仇恨杀向印度阿罗那顺的领土。


在阿罗那顺的都城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阵”一举击溃数万象军。阿罗顺那大惧,只得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手段——云梯、抛石车、火攻,猛攻多日。茶博和罗城很快兵溃城破,阿罗那顺弃城而逃。王玄策率军一路追杀,印度兵将落水溺毙者一万多,被俘一万一千,阿罗顺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印度,并发誓要尽灭印度。 而中印度兵将与王军甫一接触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只得弃国投奔东印度,求得东印度王尸鸠摩派兵增援,同时招集残部准备反攻。玄策、师仁分兵,用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击败阿罗顺那残部。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正准备渡河逃命,蒋师仁率军赶到,一战下来,阿罗那顺被擒,男女一万两千人被掳,并得到牛马大象等牲畜三万头,至此王玄策军全胜。蒋师仁留下阿罗顺那,余众尽屠以报前仇。 不久,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蒋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印度灭亡。由于东印度曾援助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灭东印度。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国。



通过此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王玄策仅仅是一个收到追杀的落败使者,便能向远在大唐千里之外吐蕃和尼泊尔借到兵马,大唐的国威远播千里充分说明了其军事力量的强大。


东河


近日,有网友提着:国外有很多唐人街,而不会称为“秦人街”、“汉人街”、“明人街”。据说,原因是唐朝时的国力十分强大,尤其是军事实力天下无二。那么,唐朝的军事力量到底有多强呢?

其实,唐朝的军事是唐初奠定基础的,主导者无疑是唐太宗李世民,后在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的努力,大唐收获了一系列的武功战绩。

1、天可汗想打谁就打谁

《新唐书》曾记载,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这里是说,唐初四方夷族首领入长安,在宫阙前请求唐太宗做天可汗,唐太宗说:“我做大唐天子,还要做天可汗吗?”此时,唐朝的文武大臣、四方夷族首领齐呼“万岁”。此后,唐太宗给各族首领的玺书中全部署名为“天可汗”。

为什么唐太宗被四方夷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对此,《新唐书》中也做了说明:唐初四裔有弗率者,皆移兵讨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已。

原来在唐朝初年,四方夷族胆敢不遵从唐朝旨令,没有二话,全部发兵攻打,剿灭对方军队,犁庭扫穴,彻底打败对方才告终。唐太宗想打谁就打谁的结果是,“蕃夷君长,待唐玺乃能国,一不宾辄遭夷缚。”夷族的首领,只有唐朝册封才能继位管理国家,稍有不尊敬之处就会被绑到长安。

2、唐朝初年对外用兵攻不无克

唐太宗继位后,曾遭受过“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因为边境被突厥兵侵入。大臣中有人请求重新修复古长城,征发平民修建城堡,以此为巩固边防。唐太宗说:“我听说突厥的天灾很多,颉利可汗不积德行善,却暴虐无常,使骨肉相残,灭亡的日子很近了。朕正计划为你扫清北漠,打败突厥,何必要让平民辛苦去修筑边防要塞!”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原防备北部边患的办法就是修筑长城。但是唐太宗面对同样的边患,明确拒绝重修长城,而是用“扫清沙漠”这样轻描淡写的语言,传递出一个信号:我要收拾四方夷族了。这正是因为唐太宗的这句话,大唐从此开启了东征西讨的军事序幕……

说到做到,下面就是大唐初年具有代表意义的武功战绩:

之一:629年,李靖、李绩领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攻打颉利可汗,一战胜之,颉利被活捉押送长安,东突厥灭亡。颉利押到长安后并没有被处死,唐太宗赐田赐宅,授官右卫大将军,5年才死于长安,唐太宗用突厥的习俗将其火葬。

之二:突利可汗不战而降。突利本是颉利的侄子,在李靖、李绩兵发东突厥前,突利与颉利决裂,归顺唐朝。东突厥被灭后,其故国被纳入大唐版图,设有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突利被任命为顺州都督。1年后,突利病卒。

之三:640年,高昌国王麹文泰占据道路之便,断绝西域各国与唐朝的商路,唐太宗召其入朝问责,麹文泰称病不去。唐将侯君集率兵来攻,高昌国新国王麹智盛约西突厥来救援。面对强大唐军,西突厥去选择“西逃千余里”,麹智盛被活捉,高昌国灭亡。

之四:644年,西域焉耆国王龙突骑支叛唐,投奔西突厥。唐将郭孝恪率3000名骑兵,上演斩首行动,突袭焉耆,活捉龙突骑支。野史记载,龙突骑支当晚酒醉,直到唐军把他押送到郭孝恪军帐时,都没有酒醒。

之五:因为焉耆复国,并以唐朝为敌。647年,突厥族的唐将阿史那·社尔同郭孝恪征龟兹。648年,活捉并斩首焉耆国王薛婆阿那支。随后在褐城大败龟兹王5万联军,攻下龟兹的都城,夜行600百里,在大拨换城生擒龟兹王。

之六:646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等五路大军,兵发薛延陀,由李绩统一指挥。李绩率200名骑兵招降达敕勒九姓部落,薛延陀酋长梯真达、咄摩支归降,后来铁勒十一部全部归顺大唐。唐朝在漠北设十三州,置燕然都护府统辖。

之七:东突厥、薛延陀灭亡后,车鼻可汗率漠北的铁勒各部落不到长安朝贡。唐高宗派右骁卫郎将高侃率领回纥、仆骨联军攻打。650年,车鼻战败被活捉,押送到长安,唐高宗也没杀车鼻,封其为左武卫将军。

之八:661年,回纥与唐朝为敌,唐高宗李治以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兵出天山攻打九姓铁勒。薛仁贵在阵前连发三箭,射杀回纥三名骁将,九姓铁勒10万联军大败,回纥叶护三兄弟全被活捉。

之九:679年,突厥十姓可汗叛乱,唐将裴行俭率30万人马攻打,略施计谋连战连胜,突厥可汗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反目,最终“尽平突厥余党”。

之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唐朝还出了一个借兵打仗、一人灭一国的文官。唐玄奘从天竺取经回来,唐太宗派右卫长史王玄策到访中天竺国,发生王位更替的中天竺国以兵刀相待。王玄策与随从10余人不敌2000人,最终只有王玄策、副使蒋师仁逃脱。

深感无法回国复命的王玄策,夜奔泥婆罗国,以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名义借泥婆罗国兵7000人、吐蕃兵1200人,一战攻破中天竺国都城,活捉国王阿罗那顺,中天竺国580座城市望风而降。王玄策把活捉的阿罗那顺及其王妃、王子等12000人押送到长安。

3、唐玄宗承接雄风,现大唐盛世

经过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的持续经营,唐朝的军事实力和影响力天下无二。打败龟兹后,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统辖于阗、碎叶、疏勒等地。

活捉车鼻可汗后,突厥各部落的首领都成为唐朝将军,设置了单于都护府,统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和苏农等24州。又设置瀚海都护府,统领金微、新黎等七都督和仙萼、贺兰等8州。还设置了松漠都督府,统领达稽、纥便等部落。

党项羌族的首领拓跋赤辞不到长安朝贡,刘师立深夜到访拓跋赤辞的营帐,一番劝说后使其心悦诚服,马上到长安请罪朝贡。设置松州为都督府,于是自河首积石山(今青海积石山)以东地区全部纳入唐朝版图。

铁勒十一部归顺后,把回纥部安置在瀚海,多览葛部安置在燕然,仆骨部安置在金微,拔野古部安置在幽陵,同罗部安置在龟林,思结部安置在卢山,各设置都督府,并以燕然都护府进行统一管辖。

后来,燕然都护府改名为瀚海都护府,其后迁到古云中城,又被称之为“云中都护府”。史载,经唐高宗、武则天连年用兵,大唐雄威名振四夷,主要战绩如下:

之一、苏定方率500精骑打败西突厥,兵至葱岭各部,诸国先后被平。破百济,活捉百济国王义慈、太子隆和次子泰。灭高句丽,活捉高句丽国王藏、太子建,176座城市、“都督府者九,州四十二,县百”尽数纳入大唐版图,设置安东都护府。唐朝的版图西至中亚咸海,国境与波斯相接,东至朝鲜半岛南部。

之二、688年,吐蕃作乱攻灭安西四镇。692年,唐将王孝杰奉武则天之命,兵发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大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重新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

之三:契丹首领孙万荣叛唐,武则天发兵,王孝杰战死,最终唐将张九节将其围困。孙万荣被家奴斩杀献降,孙万荣的首级被张九节传送到东都洛阳。

之四、开元、天宝年间,唐将高仙芝兵出葱岭,征讨小勃律,一战活捉其国王苏失利之,使大食等72国望风归附。

平石国,活捉其国王;夫蒙灵詧征讨突骑施,斩首其国王;莫贺达干在回纥击攻突厥白眉可汗,其首级传送到京都长安,突厥毗伽可敦闻风而降;程千里追击阿布思,谕葛逻禄叶护将阿布思活捉,献给唐军……

大唐盛世的版图空前辽阔,一举超过了汉武帝时期。史载,当时的唐朝疆域“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信乎幅员之盛,虽西汉不及也!”

当然,如此辽阔的疆域,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唐朝大军打下来的。


指动济南


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是经常以少胜多、随手就能灭国。

626年秋天,《唐朝日报》的头版头条发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喜大普奔,英明神武的皇帝陛下率6人逼退突厥可汗20万大军》。

大唐的百姓欢欣雀跃,厉害啊,有这么厉害的皇帝我们就可以安心的边吃火锅边唱歌了。可刚刚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不是这么想的。

这是突厥人的示威,我们必须要保持大唐江山永不变色。从此,这位战神出身的皇帝厉兵秣马,准备与突厥开战的那一天。

事实上,这一天并没有太遥远。

那年头,由于没有空调、也没有暖气,一旦有冰霜雨雪天气,对草原的打击是致命的。不幸的是,突厥正好赶上了暴雪天气,很多牛羊马被冻死、饿死。

趁你病,要你命,这个道理李世民很明白。

他打了个电话叫来兵部尚书李靖:“靖兄,出征吧,拿下草原、带回牛羊,我们就在皇宫里吃火锅、开party。”

李靖担任了此次出征的主帅,统领十万大军北征突厥。说是十万大军,其实并不在一起,而是分为六路,分别从陕西、河北、山西攻击。

经过一番你来我往的乱飞砖头,第二年的春天,李勣说:“不如派唐俭到那里去联络联络感情,突厥必定放松警惕,我们随后去袭击,这样就可以平定他们了。”

李靖听了赞叹不已,在朋友圈里点了一个赞。

第二天,李靖率领3000骑兵连夜出发,李勣统领大军随后跟进。

李靖率领骑兵冒雪到了阴山,遇到5000多人的突厥部落,根本没有二话,全部俘虏。随后派苏定方率200骑兵为前锋,在浓雾的掩护下悄悄走到颉利可汗的豪宅边。一声令下,直接拿下。

如果这时候颉利可汗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估计会产生心理阴影。

李靖率骑兵随后赶到,突厥军队溃散,被杀一万多人,俘虏男女10多万。等到李勣率领大军赶来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估计他在心里呐喊:“宝宝不是来混战功的啊。”

3000打10万,这样的悬殊战绩,只有唐朝能打出来。

苏定方经过这场战役,彻底在唐军中崭露头角。

为了能够继续为国家立功,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喝玩乐,而是刻苦锻炼身体、钻研兵书,时刻准备着。

655年,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苏定方做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的先锋,征讨西突厥。

在初战告捷后,大军到达鹰娑川,准备拍几张新疆的壮美风景,在朋友圈里装X。突然2万突厥骑兵杀来,让唐军装X大计彻底泡汤。

四万多人的群架,真叫壮观:砖头飞、钢管砸、唾沫星子到处乱窜。正打的不可开交呢,西突厥又来了2万人。

“裁判,西突厥犯规啦。”你们放心打吧,裁判肯定吹了黑哨。

苏定方的部队正在十里外的小山上看风景。

看到远处尘土飞扬,知道那边肯定打起来了。这种时候,怎能少了我苏大将军。于是立刻率领部下的500骑兵,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终于到了敌人的军营前。

我真的不知道苏定方是怎么打的,史书只记载了结果:

“西突厥大败,唐军追击溃军二十里,斩杀一千五百多人。西突厥军所丢弃的铠甲兵器、牛马纵横交错,无法统计。”

500人,打出这样的结果,唐军就是这么傲娇。


温乎


唐人其实军力规模不大,大部分时间大概也就五六十万军力,和唐人需要对付的对手比起来,算是比较克制了。唐人几乎始终都要面对四个方向的敌人,但军事效率很高,要是按照宋明的军事效率,唐人估计养个两百万军队都不够用。下面是个玩笑图,唐的对手也很强大,大家别当真。



西北方的突厥系,这些人和中亚西亚交流频繁,武力强盛,前后出现过很多势力,如西突厥、东突厥、薛延陀、突骑施、沙陀、回鹘等。这些人和唐人虽然打仗,但也经常是唐人最得力的助手,从唐初就有人做唐朝大将,安史之乱能平定就有回鹘人很大功劳,沙陀人更是把唐人从黄巢手下解救出来。

青藏高原的吐蕃,唐人正好赶上他们兴盛时期,军事力量非常强大。唐朝很长时间都有一支大军在对付吐蕃人,名将哥舒翰就是在和吐蕃战争中立了战功。唐人在吐蕃人手里吃了不少败仗,安史之乱后,甚至连长安也被占领过。在西域,吐蕃人、唐人、大食人、突厥人长期角力。

东北方向一向能战,隋和唐初的高句丽,缕缕击败中原王朝,甚至导致了隋朝崩溃,让李世民一直后悔。后来又出现了契丹、奚人,还有渤海国。所以也是个屯兵重地,安禄山就起于此地,在这里攒了造反资本。不过他造反后,契丹的李光弼给叛军制造了很大麻烦。

还有一个是四川面对的西南方向,西南一方面防备吐蕃打下来,另有一个对手南诏。西北是死人一桌麻将,西南则是三国杀,南诏军队最远曾到达过成都。

总体来说,唐人军事上过硬,败仗吃了不少但没哪次一蹶不振。和军事相比,唐人更大的优点是外交,务实灵活,和亲、封赏、羁縻等手段运用自如,所以一直有很多朋友帮唐人,锦上添花一直有,雪中送炭也不少。反观宋明的外交,简直就是智障。还是那句话,唐人的军事和外交都要比宋明高效的多。唐人的对手中,起码也都是西夏人、满洲人级别的,真要换宋明处于唐人环境,只怕早早就趴下了。


白完公会


唐朝的军事力量有多强,唐太宗曾经总结过。

唐太宗在讨论和草原游牧兵的战争时,曾经这样总结:今中国强,戎狄弱,以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

意思是,现在我们中国正处在强盛时期,夷狄处在衰落时期,只需要一千兵马,就能打败他们数万骑兵。这句话听上去,比陈汤所说的一汉敌五胡还要霸气。

唐朝在大多数时间里,对周边的国家都保持着极大的优势。

对这种优势体现的最淋漓尽致的战争,就是唐朝和日本在白村江口打的那场战争。

唐朝当时正处在唐高宗时期,本来唐朝和日本之间并没有直接冲突,但是在唐朝攻打百济的时候,百济王子扶余风向日本求援。于是,从来没有见过唐军厉害的日本,派出了几乎全国的精锐部队4万多人,浩浩荡荡向唐军杀来。

过程就不细说了,公元前663年8月27日,两军在白村江口一场大战。最终,以日军损失士兵1万人,船只400艘,战马1000匹结束。

战后,吓坏了的日本人,在西部海岸线上建立了无数的堡垒,以防止唐军乘胜攻击。

这场战争,唐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是在2年后派出了使节,表示出了和平的意愿,日本也因此派出了使臣进行回访。并且派出了大量留学生及留学僧来到唐朝学习,两国开始了友好的的交往。

即便如此,日方对这场战争仍然心有余悸,所以虽然和唐朝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但在未来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日本人修筑堡垒的热情丝毫不减。比如福冈县境内的逸夫城堡,修于公元8世纪,这座城堡一直修了12年,建成后面积2.8平方公里,并有15米宽的护城河!

(逸夫城堡遗址)

当时日本修筑的,类似于上面的巨大城堡,不仅只这一座,而是有30座之多!可见日本方面对唐军战斗力的恐惧。当然,极度的恐惧造成了他们对唐朝的极度崇拜。所以,一直到明清时期,日本仍然将国外的一切好东西,都要加个“唐”字。


历史风暴


公元663年8月,朝鲜半岛的白江口海域,唐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大规模海战,日军依仗战船和士兵数量的绝对优势,率先向唐军的战船发起进攻。冒着来自唐军的火器和箭雨,日军成功登上唐军的战船,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刃,恶狠狠的扑来,似乎看到了唾手可得的胜利。然而对于这些日军来说,这一战将成为他们终生的噩梦。在刚一登船的刹那间,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道骇人的寒光,将这些士兵无情的斩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盛名的唐横刀。唐横刀是中国刀剑史上的巅峰之作,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刀技术于一身,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保证下,以及唐代人对刀剑品质的极致追求,因此,唐横刀的性能远超同时代的竞争者。制造唐横刀的先进工艺给它带来了极为优良的性能,但同时付出的是不菲的造价,据记载,一把上等的唐横刀的价格大约相当于一个七品官员半个月的俸禄,在大唐帝国的规制中,大将领兵最多是两万名士兵,普通将军最多是一万两千五百名士兵,而在这一万两千五百人中,必须配备一万把横刀,如此昂贵又如此大的装备数量,这种杀人利器也就成了唐军的标配武器,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当然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大唐帝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麒麟110


唐朝在我国历史上缔造了无数神话,名将云集,国富兵强,是真正太平盛世的代表。尤其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带领下,国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外蒙古、西域以及里海地区,尽显中华神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军队武器装备极其先进,作战技术精良,曾一度让西方国家闻风丧胆。那么唐军能够威名远扬其原因究竟有哪些?

首先,一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肯定离不开其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可以说经济基础为强军强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唐朝的繁荣在当时足够令整个世界为之惊叹,再加上唐朝人丁兴旺,所以选拔精兵强将,组建军队,为其提供先进装备对唐朝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我们就拿就唐军的主力部队来说:唐军的一个军团主要包括约一万两千人的步兵和五六千的骑兵以及两千多辎重兵组成,所以一支部队差不多由两万人马组成。当然这其中要是细分的话还有轻步兵、甲兵、陌刀兵等职能各异的兵种。当然对军队来说装备也是不容忽视的,据史料记载:唐朝的陌刀兵每人至少配备一张弓,三十支箭、背后还交叉插着长柄陌刀一把和长枪一支,因此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光是装备就能威慑四方,比秦汉军队火力强出五倍有余。

其次,唐军如此强大除了装备和人马,战略技能也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唐朝大力改变以往传统的作战方式,从以防御为主改成到主动进攻,野战技术达到一流。

最后,在组建军队上唐朝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使得士兵作战素质极高。因为盛唐时期的部队主要由良家子弟和年轻贵族组成,所以大都受过教育,对保家卫国有着强烈的荣誉感,再加上他们对唐王朝的崇拜,希望通过作战立功来获得唐对他们的肯定。因此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唐朝军队实力非常强大,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强军强国。(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各位军迷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