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芦潮港曾经有一座“天妃宫”妈祖庙,你知道吗?

南汇是是上海成陆较晚的地区。据《旧唐书》记载,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于周浦、下沙一线重筑古捍海塘,故南汇西部地区当成陆于唐以前。宋、元时期,惠南一带渐成陆地。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为防倭寇,在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

上海芦潮港曾经有一座“天妃宫”妈祖庙,你知道吗?

而今,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这里的海滨将矗起一座现代化的海港新城。那么,相对成陆较晚的南汇,有没有海洋历史文化建筑可寻呢?

今年春月,我在上海图书馆查阅南汇县志,在方志 “古迹”“碑记”等栏目中苦苦搜寻,几无所得。夏月,上海海事大学郑和研究中心挂牌,我忝为教授,遂怀着一种探史的偏执,又钻进图书馆查阅,终于在《芦潮港志》内找到了一条颇有价值的信息。志云:

“天妃宫,在汇角咀外,那里有一个沙带,又称“拦头沙”。这个沙带呈东西向,里低外高,海中来往船只常受其害。光绪末年(1908年),上海几家大木商联合在现征海6队东北建造一座庙宇,称天妃宫,以求神灵保佑,船只太平。天妃宫有5间正房,两边有4间厢房,宫外设铁架灯塔一座。不管刮风下雨,每晚都有人点灯,以示来往船只到此沙带时,应及早避让。”

天妃宫是为纪念宋朝一个叫林默娘的青年女子而建立的。林默娘历史上确有其人,公元960—987年在世。幼聪颖,习水性,善驾舟。16岁那年,她随父兄渡海,遇狂风恶浪,舟覆,她负父泅水至岸,兄殁于水。此后矢志不嫁,常驾舟往救湄州屿附近海面遭风遇险之商渔船民,逝世后为沿海渔民船员尊奉为海神“妈祖”。因此可以说,天妃宫是古代海洋历史文化的遗存。

上海芦潮港曾经有一座“天妃宫”妈祖庙,你知道吗?

按志载,汇角咀外的这座天妃宫内有“天王皇后”像,皇后像两旁,是顺风耳和千里眼塑像(均为泥塑);中间挂金字牌匾一块,刻有“灵照四海”四字。三年后(1911年),东滩潮水向陆地猛烈冲击,天妃宫随之淹没于海水之中。为此,上海木商公司筹款重建天妃宫。重建后的天妃宫迁移至现汇茂村9组北,当地的人们经常去宫内求神问仙。

抗战胜利后,有黄姓五金老板在宫内创办一所小学,校名为“继慈小学”。以后改名为汇茂小学。天妃宫内塑像于1950年被拆毁,其他建筑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被毁坏。目前仅存碑石一块,碑文已漫漶不清。今天,天妃宫虽已不复存在,但地名犹存。

2006年8月中旬,我专程赴南汇区实地踏勘天妃宫遗迹。天妃宫所在地的汇茂村,以前归果园镇管理,现属于芦潮港(南汇新城镇)管辖。

杨瑞昌今年48岁,是汇茂村的原住民。据杨瑞昌介绍,天妃宫在果园镇东北,今年已被拆迁,现今的两港大道从天妃宫遗址上穿越而过。他的家依傍日新河,紧邻天妃宫。而天妃宫又与康家店相挨,均在河的西侧。康家店是汇茂村开铺最早的一家店铺,年代悠久。他说,天妃宫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庙宇,在他从小记事的时候,已经是十分地破败了。他的小学课程就是在汇茂小学——天妃宫里读完的。

上海芦潮港曾经有一座“天妃宫”妈祖庙,你知道吗?

在实地勘访中,有一个疑问在我的脑里盘旋:南汇的天妃宫是在光绪末年建造的,为什么它的年代那么迟?这一疑问是通过当地人的语音来揭示的——

首先,我发觉面前立着的这个芦潮港的土著——原住民杨瑞昌的口音,与南汇的本地口音稍稍不类,夹杂着一些苏北音。于是我又走访了汇茂村的一些老人,通过交谈,并借助地方志记载,终于一窥端倪。志载,至上世纪20年代,外中、汇角一带的滩涂,仅住千人左右,他们以出海捕鱼为生。到了30年代之后,从苏北沿海的涟水、盐城、海门、启东、江阴五地迁移大批的船民到芦潮港一带,围涂开垦,繁衍子孙。这些船民说的是苏北语系,而他们的后代又参入了南汇的土音,于是,久而久之,两种语音相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如今,在芦潮港镇所辖的自然村落,还遗有“江北埭”、“江阴厂”等地名。

从当地语言这一变化可知,南汇光绪年间建造天妃宫,其主要原因在于芦潮港地区成陆较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