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传正谈历史


萧何、张良入世家,是因为其具备公侯的身份;韩信入列传,是因为他的诸侯最后被褫夺了。

史记人物大致分为三个档次。天子、皇帝级别的是“本纪”,诸侯是“世家”,其他人是“列传”。当然这三类档次划分并不单纯是看称号。司马迁自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推算理论。

比如本纪,项羽只是西楚霸王,但司马迁认为项羽宰割天下,有帝王之尊,故而入了本纪。吕后只是皇后、皇太后,但司马迁认为她在刘邦死后相当于实质上的皇帝,于是也入了本纪。

而世家,一般用于先秦诸侯,世代封爵的。但孔子是儒家的圣人,虽然在先秦只是一个普通的落魄大夫,但汉朝独尊儒术,孔子地位已经上来了,所以也入了世家。陈胜只是一个起义者,自封张楚王,曾经是天下盟主,但很短时间就崩溃,入不了本纪。考虑到他毕竟首次起义,而且确实一度得到天下拥戴,所以给了世家。

而在汉朝以后的世家,除了刘姓诸侯王、外戚之外,主要就是萧何、张良、曹参、周勃、陈平这几个人。这几个都是刘邦夺取天下一等一的大功臣,其中曹参、周勃、陈平虽然功劳略逊于萧何张良,但在刘邦死后安定汉朝政局也立下大功,进入世家是说得过去的。

然后就是列传。基本上,先秦时代除了诸侯国君,其余的这些权臣、将领,哪怕你权势滔天,哪怕你王亲国戚,哪怕你学富五车,都只能入列传,不能入世家。汉朝以后的大臣,哪怕是卫青这种功劳盖世,又是汉武帝小舅子和基友的,也只能入列传。

还存在一群人,就是在楚汉之际和西汉初年的异姓诸侯王,包括赵王张耳、代王陈余、魏王魏豹、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齐楚王韩信、韩王信、燕王卢绾、齐王田氏等。这些人,有的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对手,被他早早消灭,如魏豹、陈余;有的是接受刘邦册封,但随后还是因为叛乱或因为刘邦心情不爽而被拿下,如彭越、英布、韩信等。这些人,司马迁统统给的是列传。

为何如此呢?因为刘邦开国后,将异姓诸侯王全部剪灭,然后号令后世,只有刘家人可以封王,异姓绝对不能封王!他的目的,当然是保全刘家的地位,防止再出现周朝那种分崩离析的局面。

由于有了这一层规矩,所以,楚汉之交的诸侯,从地位上,凡是没被刘邦之前直接灭掉的,都被刘邦之后拿下了。而从史书上,凡是诸侯王,他们都不可能获得世家的地位(因为这地位是给诸侯的),而只被写入列传。

当然,司马迁也可以用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说他们都有污点,都犯了错误。

这个也很容易找证据。毕竟他们都被刘邦拿下了,既然拿下,肯定要找借口,这借口就是污点咯。

其实是有点冤枉的。

比如韩信,如果他在垓下不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而是老老实实待到刘邦称帝,老老实实直接拿个侯爵,那么,多半不会被杀,而且肯定可以封侯入世家的。就像他的副手曹参一样。

冤哉,淮阴侯韩信!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精彩话题共赏)


巴山夜雨涮锅


史记有五个体例:本纪、书、表、世家、列传。除了书是记录制度方面的之外,剩下的四个体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本纪主要记录的是宰治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诸侯,列传是传奇人物。虽然大体上是这么个标准,但是也有例外,这种例外也隐含着司马迁对他笔下人物的褒贬。

萧何完全有资格列入世家。史记之中的萧何不是萧丞相世家,而是萧相国世家,说明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的朝廷之中的位极人臣。而且萧何也是本身汉朝功劳最大的功臣。萧何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的家族之中的十几口人都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刘邦的每一次失败都是萧何在关中向前线输送兵卒和粮草,才能保证刘邦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满血复活。陈豨谋反,位于长安的韩信想要和陈豨里应外合,吕后听从萧何的计谋才除去韩信,再一次稳定住了大汉的江山。他的眼光非常有远见,他为刘邦举荐了韩信,才有了后来的大汉;入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抢夺珠宝,唯独萧何收集秦留下来的典章制度以及天下地图,有了这些,刘邦才不至于像项羽一样疲于奔命。凡此种种功绩,列入世家绰绰有余。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而且几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刘邦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手下人几乎都遭受过他的辱骂,唯独张良是一个例外。刘邦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几乎都是第一个想到张良,然后非常恭敬的对张良说:为之奈何?(该怎么办啊),张良每次都能让刘邦从危难之中摆脱出来。因为出身富贵之家的缘故,张良这个人对金钱和财富都不是很在意。刘邦封给他的地,他不接受,送给他的珠宝,他全部都赠与别人。他仅仅接受了留侯的称呼。因为戚夫人的缘故,刘邦三番五次想要废除刘盈而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最终张良暗中运作,才让刘盈地位得以保留。帝王家和普通家庭不一样,太子的废立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但是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实在是禁不起折腾了。张良的功绩列入世家也是绰绰有余。

韩信为汉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创立了不世之功业,按照常理因该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阴侯世家,但是他的传记是淮阴侯列传。公平吗?或许不公平,但是把他降为列传隐含着一种批评。韩信的出身贫寒,却是一个贵族。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忍让,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显露自己的才华,所以宁愿受胯下之辱,却能在死刑的时候临危不惧,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气。他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在自己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都没有选择背叛汉,但是天下太平了,他却想着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常理,自立为齐王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劝他逐鹿天下,他总是回绝,说明他四军事天才,但是对于时局的把握是那样的不敏感。最后因为反叛,落的三族尽灭。他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机会,虽然留下了名字,但是不能成为智者,于是司马迁将他降为列传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通过三个人的对比,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三个人性格的不同。萧何是一个圆滑的人,很精明,对于大局的判断很有眼光;张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怎么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刘邦,知道怎么样功成名退;韩信是一个骄傲的人物,他有才华与天赋,却不能够在时局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一再延误了机会,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断送了性命。


诗书君


韩信进入列传的最简单原因是他没有后代留世。尽管他个人军事才华横溢,为刘邦的大汉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但最终他被诛灭九族,无一血脉留世。因此司马迁只能为他个人立传,却不能写世家,因为世家是有几代传承的!

根据司马迁的设计,本纪是写的天子,世家是写的诸侯,列传是写的个人。因此嬴政、刘邦都进入了本纪,而有天子之实的项羽、吕雉也进入了本纪!世家一般是为诸侯写的,比如六国都是世家,萧何、张良都是侯爵且子孙继承了爵位,因此可以进去世家!



韩信尽管也是一方诸侯,爵位最高时是王爵,死前是侯爵,完全有资格进入诸侯世家。但是韩信有叛逆的罪名,且死后没有子孙继承爵位。因此说韩信是诸侯不妥,他更像白起、王翦一样的名将,立为个人传是最合适的!


韩信一代兵仙,具有典型的贵族精神与气质。他军事才能无人能敌,因此高高在上如一尊神,刘邦是用而防之。尽管韩信没有反叛的意愿,但是他有反叛的实力,因此刘邦为了消除潜在威胁,提前诛灭了韩信九族!韩信之死,充分解释了“斯人无罪,怀璧其罪”的含义!


大秦铁鹰剑士


史记体系

要知道这个答案,首先就得了解史记的体系。史记里面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几类。

什么是本纪?纪就是记录的意思,原原本本按其事记载称为本纪。而纪又有统理纲纪之义,所以帝王之事称纪,就是告诉后代一些事情都有纲纪的。

什么是表?所谓表就是表明一下那些没有被表明的一些小事,所以就有了表这个体系。

什么是书?五经六籍的总称。然史记里面的八书,基本上就是记录国家大体的一些著作。

什么是世家?世家一词是和诸侯挂钩的,而诸侯是一个爵位,且是世代都在享用。这就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这个家族了。所以称为世家。世家也同样适用那些世代享用爵位的家族。

什么是列传?所列传就是说这个人的事迹可以被叙列出来,意思就是一些名人或者官员的生平事迹。

原因一目了然

萧何和张良才是刘邦的真正原班人马,跟随刘邦一路过来,而刘邦也始终都把他们都做自己人,所以爵位世享故可以列入世家。



而介于刘邦时期的西汉帝国还是共主形式的帝制,刘邦对这些异姓诸侯王是不会百分百的信任的,大家随时都有可能撕破脸皮再争雄也不是不可能,然而最后刘邦是守住了江山,所以韩信这些人基本上就被夷了三族。爵位也被收回,所以就只能列入让人其知晓事迹的列传了。


淡看天上月



首先,我们来看看被太史公列入“世家”的都有些什么人。

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直至田敬仲完世家等16家,都是周朝时代分封的诸侯。注意,是诸侯

孔子世家,是因为孔子开创儒家、教化天下,虽然是布衣之身,但后世的皇帝、大臣都甘当他的学生,号称“素王”。素王也是带个王字,有个诸侯的地位没毛病。

陈涉世家。陈胜吴广起义,直接引起秦朝的覆灭。项羽、刘邦等等群雄,从道义上来说,都是陈胜的徒子徒孙。何况,人家生前可是“张楚王”,妥妥的义军领袖、一方诸侯。

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和梁孝王世家等等,都是汉朝的诸侯王。统领一方土地、人口、财富的藩王。

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甚至外戚世家,这些国家功臣、实权派,也是有封地的。比如萧何的封地有好几个县,张良的封地在留县,所以叫留侯。

他们是汉帝国境内(立大功、掌实权)的小诸侯。

你看,能够被列入世家的,全部都是跟“诸侯”二字沾边的。

列传里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是臣子。

张耳、陈余、卢绾、彭越等等,不是臣子就是敌人。敌人还想入世家,做梦呢?

再说回韩信,他本来有机会入世家的,只要他不死。做过王、还是功臣,地位不是一般的高。

可惜,他从来不是丰沛故旧,也就是不是自己人。那么,只好是敌人了。

能入列传不错了,想想大泽乡起义到刘邦去世这15年,像他这样贫苦的年轻人死去多少?他还能靠自己的本事混个出人头地,不错了。

人呐,知足常乐。


温乎



主要因为他们和刘邦之间的亲疏,以及各自的结局。萧何和刘邦从小在一起玩,仿佛胡同里的发小。后来又都当了沛县的公务员,萧何的职位高很多,文化水平也高很多,但流氓气比刘邦差,不像刘邦黑白两道都有人,他知道,真要比“建功立业”,自己肯定不是刘邦的对手。所以,他自小就很爱护刘邦。刘邦发迹后,自然也懂得回报,不但拜萧何为总理,还给萧何封了很大的一个县城,让萧何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能享有,所以萧何才能入《世家》,因为世家本身就是世世代代都能享福的意思嘛。

张良,虽然跟刘邦不是发小,但在关键时候救过刘邦的命。刘邦当年赴项羽的鸿门宴,九死一生,多亏张良说动项羽的伯父,让项羽消除了杀心,否则哪有刘邦的汉朝。张良本来是韩国贵族,祖先当过韩国的丞相,秦末大乱后,一心想复兴韩国。但遇到刘邦之后,他逐渐放弃了复国的想法,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刘邦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张良给自己献的计谋和无数良好劝告,根本就没有汉朝江山。他给张良也封了非常大的县邑,让他世世代代享用。张良后来也当过丞相,所以列为世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至于韩信,当然非常冤。刘邦之所以能在最后胜出,韩信的功劳比萧何和张良都要大,但问题在于韩信是半路投奔刘邦的,能力既强,又有野心,一直就不安分,一直就想另立山头单干,这么一来,刘邦当然忍不住,终于和老婆商量,找个茬子把韩信族灭了。这么一来,韩信就没有子孙世世代代享用封邑,自然无法列入世家。


梁惠王


我就不引经据典了,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话给大家讲一下为何韩信入列传,而萧何张良入世家。


首先说下世家列传的区别,世家是记录王侯的事迹以及其子孙承袭的一种文体,简单的说,能入世家的人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王侯,一个是有后代。列传则是单单的记录一个人的事迹,以便于后世可以了解此人的史迹,仅此而已。由此可见,其实区别还是蛮大的。


我们知道,萧何死后被封为“文终侯”,爵位传于后世;张良的祖父和都曾任过韩国的宰相,死后被封为“留侯”,爵位传于后世;而韩信死时仅仅是一个淮阴侯,因谋反而被杀,且被夷三族。由此可见韩信是没有后人传世的,因此无法列入世家。


韩信的军事能力非常强,为刘邦立打江山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大,在军中的威信太高,功高震主,生性多疑的刘邦便想除掉韩信,其实此时的韩信已经被贬为淮阴侯,而且已经没有了兵权,可刘邦依然指使吕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诱杀了一代名将,且灭三族。韩信的死也印证了“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话!


linux每日谈


这个问题要理解《史记》编纂学。世家世家,一个要世,一个要家。我们可以看看《史记》世家的人物,主要有四类:一是周代诸侯、汉代诸侯王,这个比较好理解,本纪是天子(或实际统治者),诸侯(王)自然就划入次一等的世家。



二是汉朝列侯,也就是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以军功封侯的异姓侯。但汉朝异姓侯这么多,为何只有他们五个列入《世家》?应该还是太史公看重他们五人在汉初的建树,那么韩信的功劳也不比他们低吧!奥妙就在这个“世”字。


“世”是世代的意思,至少要世代像个家才叫世家吧。韩信一代就灭了,哪来的世呢?好了,那陈胜和孔子,连侯都不是,又怎么是世家?这就是第三类了。陈胜和孔子虽然本人没有太多功业,但历史意义更多再于开创性。汉朝奠定于陈胜起义,儒家奠定于孔子传学。

第四类仅有一篇,就是《外戚世家》,也是最特殊的。外戚既不是世,也不是家。但汉朝重视孝道,太后权力不在皇帝之下,而皇后的权力也不弱,所以外戚往往能影响朝局。这就是太史公将其选入《世家》的原因。

可以发现,太史公更注重的是实质,而不是名义。


林屋公子


诸侯开国乘家,子孙世袭,故称世家,主要记录诸侯王国中门第高贵的大家。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居首功被封为侯,张良也因功被封为侯,都属于开国功臣,荫及子孙,除此之外张良本就是韩国贵族后裔,萧何张良符合世家标准。而韩信的身份十分特殊,是历史上少有的王侯将相都当过的人,王:破齐后被封为齐王后被改封为楚王,侯:淮阴侯,相:曾被封为左丞相,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被封为上将军。列传主要记载重要人物生平,纵观韩信一生跌宕起伏,攻必克,战必取,军功赫赫,身居一方诸侯,甚至一度左右楚汉战局。后因猜忌被贬,最终因谋反罪名被害,并被夷族,已无子孙承袭。韩信本非世家大族出身,又无子孙承继,不符合世家标准。如此重要人物,列传也不为过。


Eren19


这个问题是历史学家探讨和研究的范畴,我们一介农民也难臆测司马公的胸意。试读《史记》大约帝王的事迹载入《本纪》,诸候载入《世家》,其他士夫大夫历史人物载入《列传》。但也有例外,项羽没有统一全国做皇帝也列入《本纪》,孔子未作诸候而列入《世家》。按历史的知名度和贡献陈平、周勃也不如韓信,然而他们也列入《世家》。愚以为萧何、张良和韓信虽然都被称为汉初三杰,但张良和萧何是刘邦集团的核心决策者,韓信虽称“战神″,总是一介武夫。历史上的中国总是重文抑武,所以韓信的历史地位就张.萧二位低些。韓信的人品也比二位逊色,曾经跑官要官,最后以反叛的罪名告终。所以司马公把他载入了《列传》。这是我瞎蒙,对否请各位网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