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把吴太伯放在《世家》的第一篇?

聊聊关于生活中那些事


《吴太伯世家》是《史记》世家部分的第一篇。这跟吴太伯这个人的地位以及儒家所推崇的价值观有关。

我们知道,《史记》记载了从三皇五帝到西汉前期的历史。本纪记录的是历代帝皇,世家记录的是各路诸侯,列传记录其他文臣武将及有特殊经历的平民等。别的不论,我们单讲世家。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史料缺失,周以前的夏商乃至更早时期的所谓“诸侯”记录几乎遗失殆尽,就算有也是属于未开化的“蛮夷”,至多只在相关本纪中提到几句。所以,世家真正的开始是从西周分封的诸侯写起。

(吴太伯)

而周代分封的诸侯,将吴太伯列为第一也是理所应当,因为吴太伯的地位甚至高过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西周的发展要追溯到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周太王公亶父。公亶父是上古周部落的领袖,所生三子,分别是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生下儿子姬昌,公亶父认为姬昌贤德,必能发扬光大周部落。太伯和仲雍明白了父亲的心意,但恐因为自己的缘故阻碍了周部落获得更好的首领,于是自愿逃奔到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以示不愿与弟弟季历争继承人之位,如此才能保证姬昌顺利继承周部落首领之位。

所以说,有太伯和仲雍的避让才有了季历即位,才有之后的文王姬昌、武王姬发。也就是说,周王室的地位是太伯兄弟让出来的,因此地位超然。

(季札)

更有一点,吴太伯世家中记载的故事,更是体现了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孝悌”观念。除了太伯、仲雍奔吴的故事外,还有延陵季子,季札。季札是吴王寿梦第四子。吴王寿梦四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四子季札。寿梦属意季札即位,季札却言有兄长在,坚辞不受。最后三位兄长为了父亲的心愿,依次兄终弟及相传,意图让季札即位,但季札依旧不肯,多次出逃,宁死不受。诸樊三人守孝,遵父遗愿;季札重悌,礼敬兄长。这都是儒家所极力推崇的品格。

(戏曲《刺王僚》讲的就是公子光派专诸鱼腹藏剑刺杀吴王僚的故事)

当然,《吴太伯世家》也不是一味在宣传传统美德,也有警示。虽然诸樊兄弟四人孝悌双全,但由于余眛死后季札依旧不肯即位,由余眛之子公子僚抢登王位,而诸樊之子公子光不满,靠伍子胥的计谋,让刺客专诸鱼腹藏剑刺杀王僚,最后公子光即位成为后来著名的吴王阖闾,更是在即位后派要离刺杀了吴王僚之子庆忌。转眼相残,令人唏嘘。

所以说,将《吴太伯世家》列在世家第一篇,不仅是因为吴太伯的地位,更是要弘扬儒家伦理道德。同样的还有列传第一篇的《伯夷列传》也是弘扬伯夷叔齐兄弟互让王位出逃,最后更是因为坚守道义,拒食周粟而死。


伊耆角木


《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因为太王有意传位给季历,所以出逃蛮荒。“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吴太伯因为看出来自己的父亲有意要把国君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所以为了避让才出逃的。且不说吴太伯长途跋涉从陕西到达浙江(荆蛮),就说他为了避让自己的弟弟,所以出逃在当时的环境中就十分的难得。兄弟反目成仇,同室操戈的事情在古代的常常发生。尤其是与周相邻的商,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商因为兄弟相争乱了九代,诸侯不朝。而吴太伯作为兄长,理应继承父亲的位子,但是他却舍弃了这样的权力,成为了蛮荒的君主,让自己的国家避免了一场战乱。我想司马迁将吴太伯放在世家的首位是看重他的“义”和“孝”,对父亲的“孝”和对兄弟的“义”。因为看出父亲有意将国君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从而出逃,避免了一场兄弟相争的战争。因为看到自己弟弟(季历)比自己有才能,并看到了侄儿(文王)也是一个聪慧的孩子,他日必能带领周走向强大。所以选择了“义”,成全了他们,自己出逃。在西汉的时候,司马迁因为为李陵说话求情被施于宫刑,但是在司马迁的心中依然存在着对“义”的概念,并且要完成《史记》这部父亲要想完成的著作。吴太伯的事迹是否就代表着司马迁心中的爱憎和价值观的判断呢?吴国从吴太伯到越国灭亡吴国,历经几百年的吴国在春秋时期又出现了像吴太伯一样的公子,那就是季札。"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季札不接受国君之位,就像他的祖先一样避让。只是他的避让却让吴国发生了兄弟反目的悲剧。历史的车轮滚了过去,留下的只是车辙,在漫漫的黄沙中。吴太伯的吴国终于被越国所灭。现在看着《史记》总会想,吴太伯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后代季札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可惜看不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