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究竟是什麼意思?

子千5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單從字面意思解釋是:“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

但這句話背後是什麼意思呢?今天,有書君就給大家解釋解釋。

首先,說下“俑”的產生。

最初,在商朝的時候王盛行“人殉”,但是這個制度過於殘忍,到周朝廢除了這個制度。

但後來一些諸侯權貴們或明或暗地破了戒,但他們不敢直接用人殉,就產生了“俑殉”,就是製作一些像人像的木偶或者土偶進行陪葬。

孔子看到了這些“禮樂崩壞”,認為第一個用“俑”殉葬的人帶壞了社會風氣,就該“斷子絕孫、沒有後代”,所以有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

但這句話,是孟子借孔子之口說出的(具體是不是,已經無法考證了),究竟怎麼回事呢?

那麼,就要從孟子的經歷開始說起了。

戰國時代,各個“國”家之間征戰不斷,各國君主都希望通過武力擴張來實現強國的目的,但征伐卻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並且發展成了“仁政”思想,通過遊歷各國,遊說國主來宣傳自己的“仁政”。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就是孟子在梁國勸梁惠王施行“仁政”時候說的一句話,但是孟子對梁惠王說這句胡是幾百年前的孔子說的。

當時孟子勸梁惠王說:國君要明白,用刀殺死人和用苟政(暴政)害死人是沒有區別的。

餓死的老百姓屍體放在野外會吸引肥壯的野獸去吃,而國君做了一件事壞事,也會引導更多人去做。

而孟子借用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句話,在這裡表達的意思就是:“你做了一件壞事,後面就有無數人效仿”,而且“作為君主(上位者)一旦做了不好的事,下面的人肯定會跟著學習”。

所以帶頭破壞禮樂的人,是治理不好國家的,而且會像那些帶頭用“俑”陪葬的人一樣斷子絕孫。

孟子藉此來勸導梁惠王要施行“仁政”,作為君主要以身作則,給下面的人帶來良好的言行指引,而不能帶頭做壞事。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其實就是“始作俑者”斷子絕孫,任何脫離歷史實情僅僅從文字含義上曲解的做法,都是耍流氓。

什麼是始作俑者?始作俑者是誰?

答案是,所謂的始作俑者,就是第一個做人俑用於殉葬的人。在孔子之前的時代,也就是商代,人殉是很普遍的,直接活人殉葬。到周朝,活人殉葬得到有效控制,這在《周禮》中明確出來。孔子為什麼說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呢?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那時,活人殉葬又風行了起來。

我們可以看到,人俑殉葬和活人殉葬的曲線是一致的,但總要晚上一段時間,這是對於活人殉葬的一種模仿。《周禮》反對活人殉葬,就有人想歪招,用人俑代替活人。孔子時期,活人殉葬還是有的,一些自稱文明的國家,說俺不用活人了,俺用人俑,於是人俑殉葬也緊隨而來。

孔子想要恢復《周禮》,不僅反對活人殉葬,還反對人俑殉葬。但人俑殉葬並沒有因此而銷聲匿跡,反而到秦朝達到了頂峰。

為什麼說人俑殉葬可惡?

有人用人俑,自然有人為顯示自己地位高,用真人。再者,人俑是對真人的模仿,我們說吃人是不好的,這時候有人也覺得直接吃人太浪費,不如把肉做成逼真的人形,擺在桌子上吃。

孔子所追求的《周禮》,是既沒有活人殉葬,也沒有人俑殉葬的。在孔子看來,人俑殉葬和活人殉葬一樣黑,用機槍打著人玩者,壞,用彈弓打著人玩的人,就不壞了麼?

有些人非說孔子說這句話,是在肯定人俑殉葬,那就是胡扯了。你是怎麼從“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分析出孔子對“始作俑者”是肯定態度的呢?這裡要著重強調一下,“無後”在古代是非常嚴重的話,表示“斷子絕孫”,譬如“自子亹而下皆無後”“佞夫無後”“無後未必不孝”,說的就是“斷子絕孫”。都罵“始作俑者”斷子絕孫了,還肯定呢?所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本真意思,就是:頭開始做人俑的人,真是斷子絕孫啊!


豆子人民藝術家


看到孔子被你們糟蹋成這樣,朕必須怒答一記了!

無後就是沒後代?趙岐的解釋是對的嗎?我沒記錯的話,孟子那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也是這傻逼把無後注成絕後的。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該如何解釋?一切剝離原文和當時的語言環境的解釋都是耍流氓。我們看看原文是什麼樣的。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說梁惠王廚房裡有肉,馬廄裡有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還有餓死的屍體。這就是率獸食人。為什麼是率獸食人?因為梁惠王把心思都放在獸,也就是馬身上了,導致不關心百姓,實質上就是讓獸去吃人。這樣的百姓父母是很不稱職的。然後引了一句孔子的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接下來說了一句“如之何其使饑民飢而死也?”

孟子為什麼說這段話?是因為之前梁惠王說“寡人之於國,盡心焉耳矣……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意思是說,我治理國家已經很努力啦,起碼比其他國家強多了。

對此,孟子顯然是不以為然的,於是他給梁惠王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然後闡述了刀子殺人,錯在人而不在刀的道理。就是為了給上面我們說的這段話做鋪墊,為了說清楚一個道理,統治者不努力為百姓著想,馬馬虎虎,導致百姓飢寒而死,和統治者親手拿刀子殺他們,是一個罪過。

比干見紂王用象牙筷子,就預見了商朝的滅亡。所謂聖人見微而知著,不外如是。

套句劉皇叔的話說,莫以惡小而為之。為什麼?因為為小惡的後面就是行大惡。人的墮落是一步一步來的,人之行惡也是一點點變大的。

那個人俑有什麼關係?

人俑,是用來殉葬的,為什麼用人俑來殉葬呢?為其像人啊。你用人俑來殉葬,說明你心裡想的是用人來殉葬,那麼,這樣發展下去呢?是不是總有一天你會用人來殉葬?

這才是其無後乎!

後,指的是這件事物的後繼發展。你一開始用人俑來殉葬,後面你就該用人了!所以,你應該連人俑都不用,直接埋了拉倒。

說斷子絕孫的我也是尷尬了。

原壤見孔子的時候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孔子最重禮,見不得丫這操行,於是罵他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基本上是孔子言行裡最重的罵人了,另外能和這句比的也只有那句朽木不可雕也。斷子絕孫是什麼?已經不是罵了,已經是咒了!

孔子是誰?這輩子的目標就是君子。君子起碼不出惡言。別人做的不好,該批評批評,該罵就罵,斷子絕孫是怎麼回事?

讀書,要多想。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罔者,網也,全是洞!一瓶水不滿半瓶子水晃盪,瞎扯還以為自己很有道理。

呵呵噠。


郝子曰


這是充滿爭議的一句話。“始作俑者”作為一個高頻成語,時常出現在大家眼裡,表示的是開始製作俑的人,泛指惡劣風氣的創始者。

有許多人把這句話直譯為“首先開始用俑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小新卻認為有另一番更合適的解釋。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這是孟子在跟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時,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他們談話的背景,是孟子在引導、勸說梁惠王,在治國之道上,宜關愛自己的老百姓,不可用權利來迫害百姓。依照孟子的善道,自然是維護老百姓的,那麼這句話的意思,肯定是反對用俑人陪葬。至於這個“無後”,真的是沒有後代的意思嗎?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針對這個“後”字指出,“後”的解釋並非指子孫後代,應是“後來人”。套入原話也是一個合理的解釋。

首先,孔子的周禮中 ,是用草人來代替真人殉葬,而經過社會變遷與發展,用俑人代替草人,這看似是生產力的進步,資質的進步,可卻又是文明的退步。用草人陪葬,本就是為了削弱用真人陪葬的敗俗,削弱這種陪葬的觀念,用了更高級的俑人,不就漸漸推翻了這種觀念的初衷嗎?有了用俑人的物資進步,就會有地位攀比之心,遲早又會演變回用真人殉葬的可怕風俗。因此這個後人,可以指的是,有了第一個用俑人殉葬的人,就不會有第二個效仿的人嗎?這樣發展下去,不就有可能又用真人殉葬嗎?

孔子最重禮,小新認為它絕不可能贊成用真人來殉葬,而“後”的解釋,則應套入語境及談話背景來解釋。因此“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的意思,在小新看來,是“第一個開始做陶俑殉葬的人,他難道不會有後來人(效仿)嗎?”


新氧生活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我的理解就是,第一個作俑的人,你難道就沒有後代嗎?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俑是陶俑,陶俑其實就是做成人的模樣,雖然用人殉葬的制度廢除了,但是用陶俑來殉葬,做成人的模樣,表示著形式雖然變了,但是帝王們的心裡想到的還是用人來殉葬。

老夫子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說明統治者心裡吃人的想法沒有變。他們只是換一個方法來吃人。只要這種吃人的形式不拔掉,他在擔心萬一哪天獨裁者不甘心用陶俑,會恢復人來殉葬。

為什麼孔老夫子要質問:難道你沒有後代嗎?

因為孔夫子來警告作惡的人:你不會永遠處在作惡的位置上,有一天當你的後代生活在另一個殘暴的統治者手下,他有可能會被做人殺死殉葬。

孔夫子也在警告統治者,你不要以為你一直可以是統治者,有一天你的後代也可能成為普通百姓,他們也是可能成為犧牲品。

統治者們總是想:“我死之後管他洪水滔天!“

夫子的言語就是警告這些人,固然你死了,洪水滔天與你無關,但你不會沒有後人,他們怎樣生活?

所以孔子說出了約翰多恩的境界,《沒有人是孤島》,把這句詩送給每一個人作惡的人、幫助作惡的人,和我們每一個平民。

 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
在大海里獨踞
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連接成整個陸地
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衝擊
歐洲就會失去一角
這如同一座山岬
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無論誰死了
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裡
因此我從不問喪鐘為誰而鳴
它為我,也為你


錦翼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引用的是孔子的話



始作俑者

古代帝王和貴族有用活人陪葬的習慣,後來這一風俗逐漸被木俑和陶俑替代。對此,孔子是極力反對的,他認為這與“仁”的思想相左,不人道,即使用俑代替活人殉葬也是不道德的行為。後來用“始作俑者”代指壞風氣或者惡劣行為的開創者。

其無後乎

其,助詞,表示揣度,推測。

乎,助詞,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其無後乎,意為不是要斷子絕孫嗎

前一句話闡述了人殉的緣由,後一句表達了孔子自己的觀點---反對抨擊。


書生侃史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說梁惠王廚房裡有肉,馬廝裡有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還有餓死的屍體。這就是率獸食人。為什麼是率獸食人?因為梁惠王把心思放在獸,也就是馬的身上,導致不關心百姓,實質上就是讓獸吃人。這樣的百姓父母是很不稱職的。然後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接下來說了一句“如之何其是饑民飢而死也?”

為什麼孟子會說這話?是因為之前梁惠王說“寡人之於國,盡心焉耳矣……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意思是說,我治理國家已經很努力了,起碼比其他國家強多了。

對比,孟子顯然是不以為然的,於是他給了梁惠王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例子,然後闡述了刀子殺人,錯在人二而不在刀子的道理。就是為了給上面的我們說的這段話做鋪墊,為了說清楚一個道理,統治者不努力為白姓著想,馬馬虎虎,導致百姓飢寒而死,和統治者親手那刀子殺他們,是一種罪過。

套用劉皇叔的話,莫以惡小而為之。為什麼?因為為小惡的後面就是行大惡,人的墮落是一步一步來的,人之行惡也是一點點變大的。

人俑,是用來殉葬的,為什麼要用人俑來殉葬呢?為其像人啊。你用人俑來殉葬說明你心裡想的是用人來殉葬,那麼,這樣發展下去,是不是總有一天你會拿人殉葬的?

後,指這件事的後續發展。你一開始用人俑殉葬,後面你就該用人了,所以你就應該連人俑都不用,直接埋了拉倒。

孔子是最重禮的一個君子,並非是斷子絕孫之意。


對方正在輸入中26908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該如何解釋?

先看下原文:

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自家有無數牛馬羊,可是老百姓食不果腹。這種情況叫人不如獸,率獸食人, 孟子說這樣的君王是很不稱職的。然後引了這句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句是反問句。表達肯定是有後的意思。


結合上下文,引申出去,意思就很豐富了。

有始肯定有後,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

後,是指每件事情都會有延續,有開始沒有結束。

孟子說,作為國王沒有善待百姓,只顧自身圈養的牛馬羊,等於是率領這些獸類一起群殺百姓。

國王都不在意百姓死活了,那麼肯定有人依樣學樣,做為臣子的官員也會開始迨政,作為地主的人也會開始奴役百姓。等於是率領一大群人群殺百姓。

再引申出去,就是論語裡的一句: 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民手足無措,所以大亂興起。

國王不管百姓死活,就不配當國王,這是名不正的起始。

人的墮落是一步一步來的,人的行惡也是一點點變大的。

國家的滅亡也一樣,小小的失當行為會引發極大的動亂。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還可以有另一個解釋:做陶俑殉葬是要花錢的,人看重自身的牛馬羊,同樣也會看著做陶俑所需的花費。推而廣之,看著自己的享受或榮光後,就算沒錢沒能力了,也會想用陶俑殉葬,若是陶俑沒有,真人也行,這一想法出來,事情就嚴重了。

有初始的想法,就有後來接續不斷的想法。

無論哪種解釋,都是一種結果,有開始,就有然後,但是沒有最後。

所以儒家特別強調:君子慎獨、慎初、毋必、毋意、毋固、毋我。


無功用行


我的天啦,有多數人競然將“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經過考證說成孔子在讚揚“陶俑陪葬”比“活人陪葬”要好多,持肯定態度……若如此,這孔子還能叫叫聖人嗎?“始作俑者”違揹人性,孔子出語激昂,否定無疑,還用得著分析嗎?倒是下一句“其無後乎”得深思!人類有一個很普遍的劣根性就是嫉妒(就是說自己沒有的東西也不想讓他人有),於是挖空心思想辦法,這就是“其無後乎!”(意譯並擴寫全句:最初製作陶俑用以代替活人陪葬的人〈看似在做好事〉其實他可能早就斷子絕孫了,所以想出個這樣的損招來,想使活人陪葬之惡習死灰復燃!)



枉凝眉S


孔子一開始的職業是喪祝,就是別人家有喪事了就去吹吹打打一番,指導一下祭拜禮儀,所以他對喪禮這方面是很有發言權的,對於這裡面一些不好的事他很憤怒。他就看到一些人用人俑來殉葬,一下子就炸了,要知道孔子的政治理念是要施仁政的,但是統治者都不採用挺鬱悶的,他一看殉葬還用人俑火氣就上來了,今天用人俑明天是不是用真人,就算不用真人你把殉葬品做的跟人似的你這骨子裡還是想用人來殉葬,這跟他以人為本的仁政思想很衝突,正好也沒諸侯國採用他這個仁政思想,所以我想是在一次喪禮上吧談到人俑這麼個事,就開罵了,“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是一開始用人俑這玩意殉葬的傢伙難道不該斷子絕孫嗎,不該斷子絕孫嗎。孔子罵得很難聽啊學生們都不敢把這話記到《論語》裡邊,但是大家都知道孔子有這麼一句,孟子作為儒學這一代表,要繼續行仁政,他看到梁惠王你吊兒郎當的,給周圍國家一比你說你很行仁政,孟子就告訴他你太吹了,就把孔子這句其無後乎罵出來了。梁惠王很吃驚,孔子這麼大火氣看來對仁政要求很高啊,不能做表面功夫,孟子也是用這話震震梁惠王,不行仁政其無後乎。總之這句話就是在看到和自己的理念不合又沒辦法的情況下一句罵得很狠的悲憤之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