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

美言美烟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朱子《集注》曰:「周,普遍也。比,偏党也」。这两种解释是比较基本的解释,后世各家注解,多从此两种解释为说。


孔安国和朱熹的解释,「比」的解释是一样的,都是「偏私」之意,「周」则一个解释为「忠信」,一个解释为「普遍」,就「周」和「比」的相对而言,显然「普遍」义更适合,「忠信」只能是引申义。


「周」和「比」,都有「紧密」的意思,那么这二者有何不同呢?「周」的本义是「周密」,「比」的本义是「相邻」。所以在这二者后来虽都发展出「紧密」的意思,但「周」的「紧密」是「普遍的紧密」,「比」的「紧密」,只是「相邻的紧密」。

上图引《字源》,李学勤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

由这两种不同的「紧密」,「周」和「比」也就有了不同的道德属性,一个是「公」,一个是「私」。「周」取「普遍紧密」之义,那不就是「公」吗;「比」取「相邻紧密」之意,那不就是「私」吗。所以朱熹说「周」和「比」:「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就是说君子与人团结和谐而不勾结阿私。这个意思和《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差不多的。君子有他的信念,他和你是不同的,但他和你们和谐相处,如五味不同,成食则和,五音不同,成调则和,这就叫「和而不同」。小人尚利,他为了私利,勾结阿私,他和你相同,绝不会有反对意见,但一切阿私都是有目的的,他和你「同而不和」。


《论语》中类似的意思还有《卫灵公》中的「君子群而不党」,


孙虚白


这句话出自《论语 为政》。

大概看了一下其他的答案,有些不是很赞同,因为有些答案没有从文本出发,而是添加了诸如道器之类在原文里根本找不到的意思。

从两个角度来看吧。

一是从文字的角度。

王引之曾在其名著《经义述闻》里指出:“周、比,都训为亲、密、合。”这个意见是对的。周、比,两个字从本义来说,都是指亲密,意思差别不大,只是其源头略有区别。

先看周:

这是甲骨文的周,象形字,是一个“田”里加了四个点,很直观就知道,这是在田里种植的样子,而且种的比较稠,比较密。

这是金文的周,又加了个一个“口”,变成了会意字,所以段玉裁才会认为,“善用口而周密”。

所以,周,其本义是在田里种植比较密,引申为说话、做事、工作等周密、周到

,像周密、周到这些现代汉语里‘周”的含义,都是引申出来的。

所以,有个答案说“周”是一群人围成“一周”,这个“周”的意思是从引申义上再引申,引申出“普遍’的意思。我估计这个意思可能很晚,孔子说“周比”的时候,应该还没有“围成一周”这个义项。

再来看比。

上面是甲骨文的比

下面是金文的比。

可以看出,这也是象形字,比,就是两个人挨得很近,比肩而行。

从挨得很近的意思上,引申出靠近的意思,再引申,就会有勾结、结党等意思了

所以,从本义上看,周比两个字,原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引申的过程中,有了一些区别。

二是从经学的角度

到了《论语》里,周、比,两个字的意思已经很不同了。

君子是周,周,在这里的意思是‘忠信”,也是从“周密”引申出来的,强调的是君子能“亲”人;

小人是比,比,在这里的意思是勾结、结党,也是从“靠近'引申出来的,强调的是小人因为利益而靠近。

大家会想,这两个字本义差不多,则么到了后来就有这么大的变化了呢?

这应该是与语言的“约定俗成”的特点有关,不知道在怎样的契机里,同样表达“密’、“近”的意思,一个逐渐成了褒义词,一个则成了贬义词。

事实上,“比”,在经典里也有和“周”相似的时候,例如《国语》里有一段话:

籍偃问:君子有比乎?

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

在这里,“比”成了描述君子的褒义词,而“别',则成了贬义词。

所以,我们对待孔子的这句话,能够理解孔子在这里用“周”来形容君子能够彼此亲密,忠信,讲道德;而用“比”来形容小人因为利益而相互勾结,知道这两个字最初都有“稠密、靠近”的意思,只是引申的走向不同,这就可以了。但请不要随意增加概念,以免给人造成误解。


danyboy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用‘‘周’’字很形象,就像一个圆,君子在中间和所有人保持同样的距离,这距离不是现实的距离,而是‘‘原则’’的距离,与人交往,不论亲疏都坚守原则。


‘‘比’’呢,就像两个人步调一致,也很符合小人任人唯亲、结党营私的形象。

所以,这句话可以翻译成‘’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孔子的这句话,形象地展示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心中无私,小人结党营私。《论语》中还有一则可以当做‘‘周而不比’’的注解:‘‘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这段话说的是,‘“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却难以让他高兴:不用合理的方式让他高兴,是不会让他高兴的;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他会量才设器。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但却容易让他高兴;用不合理的方式让他高兴,他会兴致很高,等到他用人的时候,他就会求全责备了。”


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特别是在原则的坚守上,君子把原则看作比俸禄和生命都重要,小人则没什么原则,唯利是图。


幽幽南山客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一语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与《论语》中的另一句话有密切关系,就是“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这句话。这就是说,君子以“义”为判断事非的标准和行事的出发点,小人以“利”为判断事非的标准和行事的出发点。“君子喻以义”,故君子以义周全事理,不以利有所偏颇,君子不会因利益一致就勾结起来,而是看是否符合道义。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完全不顾及“义”,而完全是唯利是图。当利益一致时,小人立马会勾结在一起,形成同盟;而当利益发生冲突时,马上又会相互攻讦,甚至反目成仇。这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比”就是勾结、相互依靠的意思;“周”就是周全,全面,无偏私的意思。




子夏故坛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话出自为政篇,前面还有俩句话,要结合在一起,才会知道讲的是什么意思?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孔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开玩笑,这三句话要放一起来解读?没错,就是这样。

孔子说君子不是像器物一样只是摆设的样子。子贡请老师讲明白些,孔子就说:看一个人,要看他做事,做了再说,而不是没做之前就在那里吹嘘显摆。君子呢也不会与人结党,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大公无私。小人则会结党营私,但不会大公无私的一视同仁。

这可以说是孔子关于君子的三个要素点评,缺一不可。一不做样子门面功夫,二言行一致。重在行动。三是不结党营私。


命理师陈一宏


愚见认为,不用过多地引经句典地引用某某人曾说过的什么说话来论证了,因为那是别人的看法,不是你的!…干脆直接了当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那才是最真实的你的看法!又不是说是标准的教科答案,绕什么圈子呢?把人都绕糊涂了…俺愚见直说了: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两句说话,后一句只不过是循道理反证了前一句话而已,其实就只有前面一句"君子周而不比"…那这句是什么意思呢?俺个人愚见:"周\

草微雨巨蟹山水


想要清晰理解这句话,需要先定义什么是君子?何为小人;什么叫周?什么叫比?

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君子”就是道德品行端正、人格高尚的人;“小人”就是人格卑劣,喜欢两面三刀,背地里害人的人。其实“君子”在古代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对统治阶层的统称。而小人就是小民,也就是平头老百姓。

如果把这个解释引申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中,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完全可以这样来理解。

周就是一视同仁,对每个人都一样,不会特别对张三好、对李四不好,这就叫“周而不比”;比就是亲密,也就是对人区别对待,张三投自己的脾气,就和他多亲多近。相反看李四不顺眼,就对他不好疏远他,这就是“比而不周”。

假定:君子是统治阶层,小人是平头老百姓。

那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批判和指责的意思。相反,恰恰只是通过称述事实,来告诫君子(统治阶层)应该怎么做。

“小人比而不周”,平头老百姓当然可以谁跟我好我就跟谁亲近,谁跟我尿不到一壶我就疏远他不搭理他,这很正常也没什么错。可君子就不能这样做了。比如一个县令,因为看城东的百姓顺眼,就把各种好处各种福利都给城东的百姓,不管城西南北的百姓。这当然是不对的,而是应该一视同仁,只要是自己治下的百姓都要一样对待,这就是“君子周而不比”的意思。

我是索彦,喜欢写作、诗词,偶尔清谈,关注我一起交流学习。


聊诗说词


这句话出自《论语》,《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字简意骇,每个字都是浓缩的精华。

“周”就是周全、周边,“比”就是偏袒,这样意思就很明白,就能很清楚地区分君子和小人,君子和周围的人关系都很好,不刻意偏袒任何人;小人只对自己有利的人偏袒,而不顾周边其他人,就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样,都是从本质上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君子从大局出发,兼顾四周,不偏不倚,能维持社会的公序良俗;小人只从眼前着手,不管周边,不从大局出发,不讲社会规则,以自我为中心。

最终,君子得道多助,小人失道寡助!


晓明杂说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通译】孔子说:君子能周全却不朋比,小人朋比却不能周全。

【解说】

其一,大度真君子。孔子屡屡君子小人并提,而且明确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气度。所谓海纳百川成大,地纳万物为怀,天纳万象则高。人心无私则天地宽。

其二,团结是素质。孔子教学授徒为君子,其终极目的是入世从政,入世从政无非是以政治人,以政得人。引领百姓,团结大众,则是君子的应有之义。

其三,协调靠能力。人事纷繁,人欲各异,很难得一致;人际相处,人世经营,无非是协调。处事周全、虑人周到,求大同而存小异,乃君子的用世之德。

其四,君子不结党。比,人反向相并也,故可引申出勾结、结党之义。孔子是从人际交往而言的:周,搞五湖四海;比,玩结党营私。这一思想在说得十分清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国学商道智慧


先说答案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为道之用,)合于道而不与人较长短高下。小人(为器之用,)故与人相争长短高下而失之于道。”

合道而周全,失道而短缺。

道器之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这一句和前面的两句“子曰:‘君子不器。’”“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讲的都是道与器之辨

白云先生在《论语真诠》中这样解释:

君子之为道,皆为一道,故比无可比;

小人之为器,凡为器者,皆有所长短。

君子所虑,在道之不全和不足;

小人所贵,在器之机巧与虚荣。

一群君子在一起,不会互相夸耀和争论,谁的道大,谁的道小;

一群小人在一起,则会喋喋不休的互相夸耀自己和贬损别人,你混的怎么样,他混的怎么样,浑身都是虚荣心。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人。。。好吧,打住。

>_

我们再来看其他两句的解释。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会过于追求功用,而暗昧其道。”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立其道,后行其道。”

这三句话,都是孔子对子贡说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一对一的教学中,孔子告诉子贡,虽有才具,但更要以成道为志。

子贡听了以后就问,如何才能成道呢?孔子继续教导他说,欲先有志于成道,必先立道,而后行道。

子贡听了君子志于道之后,马上接着问,那成道的人是怎么样的呢?那谁谁谁是不是成道多一些?那谁谁谁是不是成道少一些?于是孔子就对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认为,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在对待道与器之辨这个问题上,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这是辨别一个人,是不是君子的主要判准。

一些补充

我们平时要说一个人没出息,会说他不成器,说人有本事,会说他成大器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君子不器”呢?

这里说的“君子不器”,并不是让人不要成才的意思,也并不是在否定“器”的功用,而是说,道、方、法、术、器,道为本,器为末,虽然本末各具其用,但君子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不能过“器”而昧“道”。

孔子说管仲器小。为什么呢?

因为管仲身怀大道,而不追求道之功用广施于世,不追求平定天下,道虽大而所谋者小,所以说管仲器小。

道可御世而器不可御世。

君子为器,只能有一器之用,君子为道,则无所不能,无所不用。


故,君子以成道为志,而不以成一器为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