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劉禪不抵抗鄧艾而選擇投降?

愛琴海149686856


大家好,我是一個人吃飯喝酒看書寫文章的渭郃。

其實這個問題渭郃以前是回答過的,那麼今天渭郃從其他方面再來說一說這個問題。

劉禪是一個什麼人?

蜀國的建立非常的艱辛。劉備一個賣草鞋的草根,帶著幾個兄弟從北方打到南方,才建立了這麼一個國家。簡直就是整個三國的傳奇。因為劉備是整個三國裡唯一一個曾經是諸侯,被消滅之後,再次建立根據地,成功翻身的人。其實劉備在北方的時候就曾經擁有過徐州這塊地盤,也算是一個北方比較強大的諸侯,強勢的時候也可以和袁術,曹操這樣的大佬掰掰手腕。

而且最牛逼的是,劉備在北方被消滅之後,居然流竄到南方,又開闢了一塊地盤。放眼三國,獨一無二。

而劉禪是在劉備四十多歲的時候才生的兒子。本來劉備自己都覺得自己生不出兒子了,都收了劉封當養子。

注意:這裡劃重點。劉封是養子,不是義子。

義子是乾兒子,而劉封是正兒八經過繼給劉備的,是有繼承權的。所以從法理上來說,其實劉封才是劉備的第一繼承人。從劉備給劉封起的名字就可以看的出來,而且在劉禪沒出生之前,你可以看見劉備集團裡劉備,關羽,諸葛亮等人對劉封的悉心栽培。

但是劉禪出生後,情況就不一樣了。親生骨血的劉禪就成了寶貝疙瘩。這也就是為什麼之後關羽等人對劉封的態度急轉直下,而劉封最後也必須死的原因。

劉備集團多保護劉禪?趙雲長坂坡拼死救出,歷史上趙雲確實在長坂坡把劉禪救了出來,之後更是趙雲張飛截江救阿斗。

可以說劉禪真的是被一群叔叔大爺們寶貝大的。

但是劉禪和他爹,他這群叔叔大爺們不一樣。

他爹帶著這群叔叔大爺們顛沛流離,千辛萬苦才創立了蜀漢基業。但是劉禪一出生,劉備就擁有了荊州之地,之後更是佔據了益州,有了穩固的地盤。劉禪不是在顛沛流離中成長的,而是真正的長於深宮之內,婦人之手。

而且劉禪的親媽早死,孫夫人和吳夫人雖然對他還算不錯,但是在管教上就比較尷尬了。因為劉禪是劉備集團公認的法定繼承人,對劉禪不好或者管教太嚴格,肯定會遭到關羽,諸葛亮等集團核心人員的極大反擊。所以這些後母們對劉禪不好管教,只能順著依著哄著。

所以也就造成了劉禪個性貪玩的特點。

劉禪的第二個特點,思想不堅定,耳朵比較軟。

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因為李嚴的錯誤,導致劉禪偏聽了李嚴的話,給諸葛亮下詔書讓班師回朝。結果諸葛亮火急火燎的跑回來,還以為南蠻造反了,或者東吳打過來了。結果跑回來一問,劉禪說,我想你了。差點兒沒把諸葛亮氣死。本來諸葛亮這次準備的還挺充分的,結果就這樣讓劉禪給糟蹋了。

劉禪的第三個特點,安於享樂。

劉禪在諸葛亮當政的時候,說句難聽話就是被當豬養著呢。劉禪愛享樂到什麼地步?蜀國滅亡後,劉禪都能在司馬昭的宴會上看著歌舞喜形於色。

所以劉禪這種人,其實不適合當領導。

他其實就是一個富二代,安於享受的富二代。

劉禪為什麼投降?

首先劉禪不是沒有抵抗,而是抵抗了,派了諸葛瞻去抵抗,只可惜被鄧艾打敗了。當時就有大臣提出,成都城池堅厚,又有一年的儲備糧。大將軍姜維的兵馬只要撤回來,鄧艾不足為懼。這話有沒有道理呢?


很有道理。如果劉禪聽了,真的可能會成功,延續蜀漢的基業。

鄧艾只帶了幾千人馬,小路偷渡而來,並沒有帶什麼大型的攻城利器。其實成都完全是可以守住的。因為三國時期霍峻就曾經用幾百人守城抵擋了一萬多人攻城,不但守了一年,還偷摸出來突襲把對方將領給殺了。

這就很奇怪了,那為什麼劉禪還要投降呢?

因為實際上,當時的蜀漢早已經是岌岌可危了。此時姜維已經退守了劍閣,等於蜀中的咽喉漢中,其實已經不在蜀漢手中了。要知道漢中這個地方是個要命的地方,蜀漢掌握漢中,那麼不但成為了蜀中的門戶,而且還可以進攻曹魏。而曹魏獲得漢中,不但可以保護關中隴西,還可以進攻蜀中。此時的蜀漢,已經從諸葛亮時期的戰略進攻轉變成了戰略防守。

而且蜀漢的經濟其實非常的糟糕。從諸葛亮時代開始到姜維時代,蜀漢可以說是窮兵黷武,幾乎年年作戰。蜀漢只有不到一百萬戶的人口,卻要供養十餘萬軍隊。平均不到十戶農民供給一個士兵,老百姓的生活壓力非常的大。即使戰國時期的秦國,老百姓也沒有這麼巨大的壓力。放眼華夏五千年,幾乎找不出這麼強烈的供給壓力。

當時成都附件都經常有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跑去當強盜,可見整個蜀漢是個什麼樣子。

而且從諸葛亮時代開始,幾十年間蜀漢一直遵循的是進攻政策。幾乎不管戰略形式,有錢也進攻,沒錢創造錢也要進攻。整個蜀漢其實早已經疲憊不堪。

而劉禪其實是知道這一切的,他自問沒有那麼大的本事,也沒有那麼強的自信,可以把蜀漢帶領的進取中原。內政不行,軍事也不行。

此時的劉禪已經是一個五十六歲的老人了,他已經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再去參與這塵世間的紛紛擾擾。對於一個五十六歲,並且能力不強,性格不強的老人來說。放棄蜀漢的重擔,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

蜀漢這個重擔他已經挑了四十一年了。對一個能力不行的人來說,坐在一個壓力巨大的位置上四十一年何嘗又不是一種折磨呢?

道盡古今多少事,諸君都付笑談中。我是一個人吃飯喝酒看書寫文章的渭郃。感謝大家點閱渭郃的文章,如果大家喜歡渭郃的文章,可以關注渭郃的頭條號。渭郃會寫出更多的文章來給大家。萬事千山都是情,給個關注行不行?謝謝素質三連。


渭郃


為什麼歷史上的劉禪不抵抗鄧艾而選擇投降?

一、以綜合國力論,季漢較之於曹魏,則弗如遠甚。

根據史料對比和數據統計看,曹魏的實力都遠比季漢的雄厚。

263年季漢被滅時,人口不足百萬,兵不滿十萬;而同期的曹魏,坐擁五百萬人口,兵甲幾十萬。



毛主席有句話說得好——“兵民是勝利之本”。

打仗打的是人是兵是國力,啥都比不過人家,且問如何取勝?


二、以對手水平論,劉禪鬥不過鄧艾,可以推斷。

衡量一個人的水平如何,可以從他的對手來分析。想鄧艾那是何許人也?

“偷渡陰平,直取蜀漢”一舉奪下滅蜀首功;

武侯高徒姜維尚且不能在他手裡賺到便宜;

尚未發跡時,走在農間路上,就能指點江山。



凡此種種,

劉禪可曾撼動?

劉禪可能匹敵?

劉禪可與爭鬥?

不可,不可,不可。


三、以內外形勢論,早晚都是投降,晚不如早。

公元263年,那個不平凡的年份。

在外,魏軍已兵臨城下,大勢無可挽回;

在內,蜀漢內部多方勢力互相角力,互相掣肘而不團結,貴為天子如劉禪,亦無可奈何。

(註解:劉氏本部勢力,原荊州外來勢力,原益州土著勢力,等等) 此時此刻,對魏軍發起最後一戰,已絕無可能。

而投降?則是最後的出路。

與其玉石同焚,不如開門出城。

至於其他的,還想那麼多幹嘛,哎……


四、 以君主個人論,劉禪不可不說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劉禪呀,三國殺遊戲送上專屬稱號——“無為的真命主”,可謂恰如其分。



武侯身後,劉禪又穩穩的做了三十年季漢皇帝,究其原因?

善於審時度勢耳。


五、漢獻帝劉協拱手讓出帝位而壽終正寢,也給劉禪打好了樣板。

在劉禪的老爹劉備稱帝前一年,劉協在曹丕的威逼利誘下,“禪讓”了漢室江山,而後一直得到曹丕曹叡父子的善待,安穩老死。

下臺後的悠閒日子和在位時的如履薄冰形成的鮮明對比,想必給劉禪留下了極大的衝擊和印跡。

故而筆者也把這當做一個可能因素補充進來。

如上述五條論。

為了全季漢國的萬民百姓,

為了終結內部矛盾,

為了給劉家基業留下點念想,

投降吧,投降……最起碼,用失去我劉禪一個人的面子,能換來那麼多,此生足矣……


歷史中簡堂羚羊飛渡


這就要提到當時的蜀中孔子——譙周 了。

譙周為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有陳壽(《三國志》的作者)、羅憲等學生。在蜀漢時期,一向以反對北伐戰略而聞名。諸葛亮死後,譙周升任光祿大夫。見姜維多次北伐而虛耗蜀漢國力,因而不滿,著《仇國論》力陳北伐之失。

公元263年,魏國三路伐蜀,鄧艾率軍冒險而進,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劉禪急忙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商議許久,也形成了兩個意見,一是,吳蜀聯盟,東投孫吳;二是,南走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守難攻,也許可以置死地而後生。

朝堂之上爭爭吵吵,劉禪更是拿不定主意。就在這時,譙周站了出來,提出了降魏之計。他認為:一是,魏吳兩國,實力相差懸殊,魏能並吳,已成定局。二是,投奔兩國,皆是稱臣,與其向小國稱臣,不如向大國稱臣。三是,南走南中七郡也不可行,此戰魏人此行誓在滅蜀,陷落成都也不會放棄南下追擊的機會。四是,乘沒有勢衰力竭的時候投降魏國,還可以得到優待。

譙周此言正中劉禪下懷,便聽從了譙周的意見而降了魏。因此,後世許多的名士對譙周給予了指責,都認為如果不是譙周勸劉禪降魏,蜀漢是不會亡國的。

當然,也有人認為,譙周作為益州本土士族,提出降魏,也是看到蜀漢連年國疲民乏。譙周敢力排眾議,也是迎合了蜀民民心。蜀漢連連征戰,蜀民根本無法承擔如此沉重的兵役。對百姓來說,從諸葛亮六出祁山到姜維九出祁山已經耗盡蜀漢的國力。劉禪昏暗,降魏也是順應民心。

如何評價這個人還真挺複雜的,說他是個奸臣,他一不貪汙,二不強權。說他是個忠臣,可一張利嘴將整個蜀漢給說亡了。

是興復漢室堅持到底,還是為了百姓受苦降魏?“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對於譙周這等文人,大概是蜀地的安定更加實在些吧?

關注一下,也可以多討論討論歷史哈。


從前1那些事兒


劉禪投降是在景耀六年(263年),鄧艾奇蹟般的出現在城外這令劉禪亂了陣腳。

鄧艾受到司馬懿的賞識,出任安西將軍,主要負責西線防禦蜀漢,這幾年屯田已久,積蓄了充足的糧草,滅蜀的時機已到。

劉禪並不是不抵抗而選擇投降,此時他迴天乏力,只能投降。早在幾年前蜀漢爆發了嚴重內亂,宦官黃皓干預政事,姜維想要幹掉他而劉禪卻縱容黃皓,姜維離開蜀漢政治中心,與劉禪漸行漸遠,他駐軍沓中,對付鄧艾,再也不回成都,君臣不和,朝廷失度。

西晉分三路伐蜀

蜀漢內無良將,外無精兵,和東吳的聯盟已經破裂,得不到東吳的支援,常年來內政軍事、糧草等都出現問題,常年來積貧積弱。

伐蜀三路兵馬共進,鍾會由長安發兵,攻克漢中郡。

諸葛緒由臨渭發兵攻下關城。

劉禪並是不是一開始就像投降,他派姜維、廖化拼死抵抗。

鄧艾由臨佻發兵攻打陰平,此時唯一有戰鬥力的就是姜維的部隊,姜維糧草充足,而姜維失去了後方劉禪的供應,節節敗退,被三路伐蜀大軍壓制,退往劍閣,而後實力懸殊不久後投降鍾會,不久後被幹掉了。

過了半年後,偷渡陰平的鄧艾包圍了成都,此時就連唯一有戰鬥力的姜維也死了,劉禪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西晉的三路兵馬和兵一處直殺成都,劉禪無人可用,無兵可調,失敗不可避免。

劉禪並非真傻,劉備留下的蜀漢基業不到迫不得已劉禪也不會輕易放棄,實在是最後積重難返、回天乏術只能投降了。


阿彬說歷史


不請自來。

在三國時期劉禪就是個利己主義的慫包而已。

當時就鄧艾孤軍奮戰。只要堅守,鄧艾就是甕中之鱉。因為漢中沒有完全丟失。反而姜維正在執行的計劃。

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遊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又於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皆立圍守。

鍾會雖然攻到了劍閣,但漢城、樂城,乃至重要的黃金等圍戍一個都沒拿下:

蜀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兵各五千。會使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統萬人,愷圍漢城,輔圍樂城。

魏軍在崇山峻嶺 千里之外。補給困難 補給線周邊還有漢軍大小據點打游擊,鍾會起了回軍的心思了。

漢中咋丟的是劉阿斗一個投降書。叫他們放棄抵抗,才丟的。

當時形勢,諸葛瞻雖敗,但成都以北還有重鎮雒城,當年劉備即被阻擊於此長達一年。

劉璋在成都包圍情況下才投降。更別說他老子劉備!輸了大半輩子什麼時候慫過?

姜維主力絲毫未損,漢中諸城還在扼制曹魏糧道,南中的霍弋為後繼,巴東的閻宇諸軍正在馳援,連東吳的援軍都在路上,鍾會都認為要拼死一戰,阿斗卻直接搖了白旗,成了最大的帶路黨!

劉禪的投降離不開譙周這個只打嘴炮屁用沒有老公知。

原陛下早為之圖,可獲爵土;若遂適南,勢窮乃服,其禍必深。易曰:‘亢之為言,知得而不知喪,知存而不知亡;知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言聖人知命而不苟必也。故堯、舜以子不善,知天有授,而求授人;子雖不肖,禍尚未萌,而迎授與人,況禍以至乎!故微子以殷王之昆,面縛銜璧而歸武王,豈所樂哉,不得已也。

說白了就是趁有地有兵投降輸一半,能換個富貴人生!想想姜維黃崇一個浴血奮戰,你倒是把他們賣了!這事裴松之都看不下去:

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戰雖屢北,未有土崩之亂,縱不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東鄙以思後圖。是時羅憲以重兵據白帝,霍弋以強卒鎮夜郎。蜀土險狹,山水峻隔,絕巘激湍,非步卒所涉。若悉取舟楫,保據江州,徵兵南中,乞師東國,如此則姜、廖五將自然雲從,吳之三師承命電赴,何投寄之無所而慮於必亡邪?

投降之後司馬昭看到此公樂不思蜀的騷操作:

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而孫盛早就給了定論:禪既闇主,周是駑臣。

我看不用改了。

只是可惜姜伯約: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嗚呼哀哉……

最後看官多多指教




紅旗插滿世界


投降時,也是為了順應民意,就像劉璋當初投降劉備時,都是為了讓百姓少受一點罪,少死一些人!為了百姓少流血!

益州的士大夫,文人都太想自己治理自己的地方了,不管是劉備時期、劉禪時期,劉璋時期,益州本地人民都是沒有地位的!

這個時候荊州集團的人已經差不多死光了!益州本土的人太想投降曹魏了!得到解放!

劉禪順應民意,不想益州人民大量的死亡,這也是一種愛民體現!當初劉璋投降劉備也是如此啊!

而且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多次北伐,人民太苦了!面有菜色,有就有東吳和魏國人預言蜀漢最早會滅亡!

同樣的,劉禪到了曹魏之後,司馬昭和曹魏的人,是不會對他放心的,如果不樂不思蜀,裝傻充愣,它能活幾天都說不準!

而且投降後,益州人民的生活沒了戰亂之苦,蜀人治蜀!真的幸福多了!

現在做了安樂王,享受天年,得以善終!

多好!

司馬昭等統治階級也放寬了心!可以放心的統一天下,攻打孫吳了!


鵬程日誌


三國志記載,蜀國沒有專門的史官,所以對於後主投降的原因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現在我們可以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自諸葛亮以後蜀國政治與國力每況愈下,加上姜維帥軍連年北伐卻每每無功而返,士氣不振,在敵兵兵臨城下之際,蜀軍將士的信心是大打折扣的此其一也。面對魏國大軍,各利益集團為了保全自己,寧願死戰的能有多少呢?這與劉備當年兵臨成都城下的情形極為相似,本土的利益集團是不會為了保衛後主這個庸才而戰的,此其二也。後主的個人能力問題,一直是史學家爭論的焦點,單就論後主出城投降一事而論,首先這個主子是沒有骨氣的,大家不為他賣命確實情有可原,為了自家的江山社稷,他自己都沒有拼命三郎的運氣,誰還會為他而戰呢?另外,後主並沒有經歷過戰場的血雨腥風,從小成長在蜜罐裡,沒有實戰的勇氣,更沒有實戰的謀略,為了自保,這樣的人出城投降也在情理之中,此其三也。


碧波壹線1


劉禪的性格偏於柔弱。沒有父親開疆拓土的英氣。在鄧艾偷度陰平後,大軍直進江油之後。迫在眉睫之際,內無主戰之臣,外無強力之援,敗報迭至,內心也是六神無主。姜維此時陷入尷尬境地。不能及時回救,位於鍾會和鄧艾的雙重包圍之中。劉禪最後選擇在忠臣守城不利的情況下投降,其實是本著保命態度,他拒絕了南下蠻郡繼續抵抗也就說明他對未來的期望不高。



所謂樂不思蜀。劉禪本就被諸葛亮拖著一起北伐,他心裡其實是不願意的。繼任者姜維也是攻伐不已。長期宮中享樂的他沒有父親的豐富經歷。在經歷磨難時自然就很保守。選擇投降卻也不是稀奇。相比他的兒子北地王比他硬氣的多了。


林鹿蘋


只有一個原因。

劉禪集團沒有得到本地世家支持。

當時,姜維部被鍾會拖住,諸葛瞻戰死,劉禪剩餘軍事力量不過萬把老弱病殘,不僅抵抗不了士氣旺盛並不斷膨脹的鄧艾,也不敢逃向江東與南蠻所地。

益州世家,特別是張秦兩大家族一直被蜀漢政權所壓制,當然很不滿意。他們所代表的本地世家,不願為保衛劉禪的家業而付出哪怕一個士兵與一斤糧食。就如荊州劉琮的情況是完全一樣,蒯蔡等世家也不願抵抗曹操。

劉禪當然不傻。再不投降,自己的腦袋肯定會被本地世家砍下來,奉獻給鄧艾。


四川達州


和劉璋當時候投降劉備差不多。

鄧艾兵臨城下,其兵鋒實在非常人能阻擋,再加上來的突然,根本沒準備。

然後劉禪也不知是不是真的只是出於保護百姓的想法,反正他最後選擇的是投降,我們也就不好去過多揣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