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應不應該退出中學課本?

李禕濛


有一位老先生提出要用華歆的《止戰疏》來代替《出師表》,這個我是完全不贊同的。我們先來看看華歆寫這篇《止戰疏》的背景,當時是在公元230年,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最後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34年。

就是在諸葛亮沒有北伐的空閒之間,當時分三路進攻蜀漢,分別是曹真從子午谷入,司馬懿沿漢水上,郭淮和費曜由斜谷入,結果就是,天降大雨,蜀中棧道被雨水沖走,曹真走了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路,最後曹叡下詔讓曹真撤軍。

那我們來看看華歆的《止戰疏》寫了什麼內容,整篇只有兩段話,兩百二十幾個字,不長。華歆認為,出兵平蜀是迫不得已的,但他希望應該先用理治,然後再出兵。

而且,伐蜀,路途太遠,不好運糧,再加上蜀漢易守難攻,這次進攻基本沒有取勝的可能,他建議曹睿應該以民為本,多重視桑農,那麼東吳與蜀漢的滅亡,是可以遇見的。

可以看出,華歆並非不提供戰爭,而是覺得這次伐蜀的難度太大,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性,再說對面的諸葛亮可還在呢。另外,曹魏對蜀漢用兵確實是比較少,整個下來,只有曹操,曹真,曹爽,鄧艾鍾會四次。

真正的原因,不是曹魏想要對蜀漢施仁政,而是蜀道難,確實太難打了,但是在東線與東吳的戰爭可沒少過,這個時候也沒見華歆出來止戰一下。

所以華歆所謂的止戰,只是止只一戰,並非真正的止戰,他並沒有止與東吳之戰,也沒有止以後與蜀漢的戰。

另外老先生說,諸葛亮是“愚忠”,在古代,忠於自己的國家與皇帝,有錯嗎?那什麼才是不“愚忠”?要自己當皇帝,還是勸劉禪一直割據一方,或者是勸劉禪直接投降曹魏才是“不愚忠”嗎?

至於老先生說出師表是在宣揚戰爭的想法,這一點,那就完全多慮了,難道學生們學了出師表,就個個想要發動戰爭,想要去打仗了?難道古代的戰爭都是錯的?如果出師表的效果這樣好,那麼每年的徵兵宣傳,直接用出師表就可以了。

另外,出師表的文學價值,那更不用說了,就像陸游所說的: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至今,我還記得,也會讓後代子孫一直背下去的。


歷史簡單說


《出師表》作為經典文學作品當然不能退出,因為它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畢竟學生時代老師的要求就是“背誦全文”,雖然沒背完,但仍舊知道做人要講義氣,講忠誠。

有一段時間,關於“《出師表》應不應該退出中學課本”這件事無論是在網絡上還是生活中大家都在討論,關於《出師表》的文學意義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份奏表向學生們傳遞了“愚忠”思想,傳遞了諸葛亮做事不顧全大局的衝動,也有人認為傳遞的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忠誠之心。

我認為,單憑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就不應該把《出師表》剔除中學課本,畢竟,作為一個足智多謀、學識淵博的人,也作為一個愛國愛民的人,他的人格魅力以及為蜀國做出的貢獻都證明了他的忠心。

學生們要學習的是文言文的鑑賞能力與文言句法,培養他們的文學修養性與思考能力,而不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告訴他們這篇文章的結果就是這樣,你不能反駁。

在這篇《出師表》裡,諸葛亮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目的就是希望劉禪能夠知道有國才有家的道理,讓劉禪知道蜀國江山的到來是許許多多戰士付出了生命與鮮血換來的。這篇文言文雖然讀起來有點拗口,但多讀幾遍後仍舊會感到一股沸騰的熱血流淌在身體裡,傳遞了忠誠、忠義的肝膽之心。

課文是“死板的”,人是“活的”,對於課文而言還是看老師怎麼教學生,畢竟現在的學生思想都很跳躍,如果老師們能夠正確教學生們認識古今的不同,讓大家用辯證態度與正確的價值觀進行思想碰撞,說不定還能夠摩擦出新奇的火花。

綜合來說,我認為《出師表》不能刪,無論是從作者影響力還是從其語言藝術以及文學內涵都具有代表性,而且,能夠教學生如何寫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更重要的一點,能夠讓學生引以為戒,以史為鑑,學會汲取精華、剔其糟粕,而不是一味的牴觸,甚至裝聾作啞。


沈善書


如果大家看到最近很火的《軍師聯盟》中王洛勇扮演的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估計對出師表這一段太有感觸。反正我看著真是太動人,本來對三國曆史並不感興趣的我,也因為這篇《出師表》的情真意切鞠躬盡瘁而受感染。

中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不是背誦名篇作為談資,所以題主說的“出名的也就那麼幾句”完全不構成不選擇《出師表》的原因。相反,文學作品,其實除了學習書面交流,語法,詞彙和閱讀理解的重要性,還有很多其他作用。比如

1.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你比五年級更聰明嗎?”中讓人看到,由於小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並不比在這些年輕人心中灌輸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所以它成功地將許多成年人的小學課程問題弄糟了。可是,內容很快被遺忘,但方法仍然存在。在高中時,你會被要求撰寫關於可論證的沉悶話題的散文,老師不僅試圖讓你接觸他們認為是偉大的文學作品等,更重要地是試圖傳授給你批判性的思考技巧和手段來組織和傳播你的想法。無論你在生活中做什麼,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2.文學的意義,其實最終不在功用,那些靈魂的碰撞,人生廣度深度的擴展,不是能夠用具體的作用來量化的。可是諸葛亮的氣節、三國時代的志向、甚至只是其中關於政局的分析和真知灼見,都是對中學生很好的薰陶。比起看娛樂新聞、快餐影像,這些經典作品給人帶來的心靈滌盪是不可取代的。

3.《出師表》不僅在於它是偉大的經典散文,更在於它在中國文學、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對於中學教學,我始終認為,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至關重要。在一個青少年形成個人身份感,個人價值觀的關鍵時期,能夠真正深入自己的文化去感受、去探索,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這件事情,放到成年之後,就難得多了。 


作者微信公眾號:人人都愛丁小佩(woaidingxiaopei)^_^


圖書館員丁丁


對於是否應該將《出師表》移出中學課本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學習《出師表》的目的:

首先,作為文言文學習的選文,《出師表》最大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古文。在這方面,《出師表》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其中包含了許多成語的出處。如:妄自菲薄、陟罰臧否、作奸犯科、裨補缺漏、不知所言等等;文言文學習中的重點、難點,即通假字、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等現象也不勝枚舉。另外出師表條理清晰,整體工整,講求排比、對偶,朗讀起來相當上口,雖然辭藻不夠華麗,但是流暢、簡明、通達。

其次,好的文言文,文、質各佔一半。《出師表》表達的是丞相諸葛亮分析天下形勢、勸勉後主劉禪、表達堅定信念、志在報恩效忠的一篇文章,內容詳實、言語質樸、態度懇切、感情真摯。句句在理字字珠璣,這樣一篇佳文,既具有實在的內容,又飽含熱烈的感情,為什麼不讓學生們進行學習呢?

那麼,主張刪除《出師表》的人主要持哪些觀點呢?

第一個是,認為諸葛亮的“愚忠”會影響未成年人的思想價值觀。我認為這一點純屬誹謗。愚忠一詞有多種含義,一是對自我忠心的謙稱,二是昧於事理的忠心,三是有能力而忠於沒有能力之人的行為。恐怕人們對於諸葛亮,多指的是第三條吧。但是我們應當認清,諸葛亮只是忠心於劉備父子,而不是完全聽從於後主劉禪的指揮。恰恰相反,諸葛亮作為劉禪的叔輩,且是劉備託孤之人,諸葛亮對於劉禪的“指揮”反而更多。這一方面體現在諸葛亮對於劉禪的諄諄教導上,這點從《出師表》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等等。另一方面,蜀國的政務、軍事方面,諸葛亮並不聽從於劉禪的指揮,而是“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反倒是諸葛亮進諫應當如何處理,而劉禪則只負責批准。從這兩方面來看,並不能說諸葛亮是一種“愚忠”。

第二個是,認為諸葛亮主張北伐的思想不利於如今“止戰生息”的正確軍事觀在未成年人腦海中的形成。我認為這一點更是子虛烏有。現如今社會是主張和平發展沒錯,但不代表人們不需要學習軍事戰爭知識,或軍事戰爭方面的思想,這正是所謂的“居安思危”。何況,如果說但凡有關戰爭思想的文章都要移出未成年人的教科書,那麼《曹劌論戰》學不學了?《圍魏救趙》學不學了?《木蘭辭》學不學了?戰爭史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少對這部分的學習就是對中華民族歷史學習的不全面、不充分。另外,我不相信中學的孩子們在學習《出師表》時,會對諸葛亮的忠誠、勤懇、細心、負責等等這些優秀品質,以及他驚為天人的智慧與謀略都無動於衷,偏偏記住一個諸葛亮的主戰思想,這是怎麼可能的呢?

歷史上優秀的古文的確有很多,而《出師表》這樣出類拔萃的文章在中學課本中的入選卻也絕不是偶然。如果說想要剔除它在中學課本中的位置,那麼恐怕也很難再找到一篇能夠在文學、內容、背景、作者、意義、影響等方面全面超越《出師表》的文章了吧。


三聯中讀


出師表如果退出中學課本,算是損失。現在我基本能全文背誦,即使不能背也沒關係。

我國義務教育的語文課本,實際上除了承載語法、詞彙、寫作訓練功能外,還部分承載了歷史普及、科學普及、方法論、思想品德教育和哲學的功能。所以能夠入選中小學課本的文章,仔細看,總能達到其中一些方面的價值。

出師表這一篇文章,好就好在它不但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而且內容來說,是一個歷史人物的發佈的,歷史背景關聯性非常強的文章。寫作這篇文章的人非常著名,而且文章的內容,在千古之下,也被多人傳頌。比如岳飛就曾書寫出師表,以表達自己忠君愛國的思想。

出師表中,富含諸葛亮的情感,對蜀漢的情感,對劉備的情感,對劉禪的情感,還有對他夢想中漢室復興的情感。他的千叮嚀萬囑託,看上去有些囉嗦,有些擅權,最終卻是出於深情的愛意。

蜀漢只是三國時代的一國,甚至從目前主流史學來說是非正統的割據勢力,但諸葛亮表文中表現出的這種情感和精神,卻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的精神。不僅有愛國之心,也有忠於事業之心。表文中諸葛亮談到了皇帝劉禪,談到了先帝劉備。然而,他並沒有表現那種“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的愚忠,相反,表文中他和劉備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種志同道合夥伴之間的信任和託付。為了這份情誼,所以我盡忠到底。

所以,出師表進中學課本,就如同他在過去進歷朝歷代諸多文集一樣,是因為它背後代表的精神文化。陸游雲“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文天祥雲“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都是同樣的道理。

至於題主說“如果不是諸葛亮的個人魅力,他還能進麼”,這話就沒啥意思了。一篇歷史上的表文,當然要與作者個人的經歷和地位相結合。如果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也就不成為出師表了。


巴山夜雨涮鍋


當然要退出,太難背了,文言文在平時生活裡又用不上,學了有什麼用?何止《出師表》,所有文言文都應該退出,因為生活裡用不上啊。何止文言文,魯迅的退了,含義太深,生活裡用不上;其他大師級的都退了,沒讀過也一樣生活啊;不是大師的也退了,根本沒必要學課文。

同樣,物理沒用的,買菜用不著,化學不用學了,生活裡需要知道元素週期表嗎?幾何特別是立體幾何,函數神馬的都不用學,買菜用不著。地理盡是些我沒去過的,以後也不會去的地方,退;歷史都是些過去的事,知道不知道不影響過日子,退;生物更需要退,吃飯睡覺沒必要知道這些理論。

總之,認幾個字,知道加減乘除就可以了,這些才是生活裡需要的。

看過一個問題,問:為什麼要學好數學,買菜用不著這麼高級的知識。有個回答是:你學好數學,就用不著在買菜時為了幾毛錢討價還價了。

話說回來,你們不覺得《出師表》的文字很美嗎?朗朗上口,對仗嚴謹,看完上局就能帶出下句,至於裡面深刻的儒家思想,就更值得反覆揣摩了。


不是東西的南邊


多經典的文章呀,憂鬱的眼神,誠懇的語句。


用戶54929023998


先來看看名家點評吧。

陸游在《書憤》裡這樣記載“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文天祥在其《正氣歌》寫道:“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為什麼陸游、文天祥這樣重視《出師表》,因為它在民族危亡之際,給了很多忠臣以鼓舞,由此,孔明也成了歷代文臣的楷模,忠君是封建時代的主流,愛國難道不應該是我們現代人基本的素養嗎?

出師表的結構分為兩部分,一是分析當前局勢,勉勵後主勵精圖治,親賢遠佞,嚴明賞罰;二是緬懷先帝,回顧一生經歷,表明北伐決心。從文學手法來看,出師表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引經據典,有的只是一個老臣對皇帝的勸誡,有的是其以身許國的忠心,讀來令人感慨萬分,其赤子之心流露於字裡行間。 每每讀到最後一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時,都會被孔明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打動,還記得去年看軍師聯盟的時候,反反覆覆把那段視頻看來幾遍,它是那個時代耀眼的明珠,也是文學史的瑰寶。 同樣,《出師表》對現代學生也有教育意義,不論是愛國主義教育,還是諸葛亮的個人魅力不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如果《出師表》可以刪除,其實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示兒》也應該退出,那我們的教材是否完整呢?

歡迎關注每天讀宋詞,也歡迎進行討論批評。


每天讀宋詞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陝西一位教授提出,諸葛亮的《出師表》在宣揚一種“愚忠”,並上書教育部,要求將其撤出中學教材,由此引來網上爭議罵聲一片。

河南專家堅決反對,認為《出師表》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是因為它的文學價值,是教中學生如何理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形象拔高,是民間嚮往美好的結果,提出上述觀點純屬炒作。

於是,鳳凰衛視以“該不該把《出師表》剔除出中學課本”為題,在北京組織了一場辯論,陝西省委黨校65歲的退休歷史教授胡覺照,與中國國際諸葛亮研究會副會長、60歲的南陽師院教授聶振弢圍繞一篇經典古文課文的存廢之爭,進行了一場唇槍舌戰。

7月26日晚上8時,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節目播出了這場辯論會。

這場針鋒相對的辯論,緣於胡覺照教授的博客事件。

今年3月份,胡覺照在博客上提出,諸葛亮的《出師表》作為初三語文的必修課文,宣揚一種“愚忠”,不利於辨識能力不完全的中學生形成“止戰生息”等正確的軍事觀,要撤出中學教材,換上同時代華歆的提倡民本思想的《止戰疏》。為此,胡覺照還專門給教育部寫了封建議信,由此引來網上罵聲一片。

日前,陝西省社科院長安文化研究中心邀請西安史學界學者,召開了關於《出師表》的研討會,部分專家認為《出師表》應當撤出中學語文課本。於是,引發了這場經典古文課文的存廢之爭。

觀點碰撞之一:諸葛亮發動戰爭是想當皇帝?

“諸葛亮發動戰爭,懷有極大的個人夢想,是為了當皇帝,為了一己私利。”胡覺照說,當時,魏國有1000多萬人口,東吳有200多萬人口,而西蜀把三個多省90餘萬民眾綁上內戰的戰車長達7年之久,造成民不聊生。

聶振弢回應說,當時國家分裂,統一天下是大勢所趨。在此情況下,諸葛亮、劉備的“興漢”思想符合人心,代表民眾利益。

“按照胡覺照的說法,如果因為勢力弱小就不去謀求統一,同理去推斷的話,當時中華民族處於水深火熱中時,是不是也要沉默,不去爭取統一?”聶振弢表示。

“諸葛亮絕無想當皇帝之心,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死無剩財,兒女戰死沙場,一生為了國家,如果想稱帝,絕不至此。”聶振弢表示。

觀點碰撞之二:歷史上的諸葛亮有罪?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有罪的,《出師表》造成了新一輪的軍閥混戰。中國人必須打破神化,將諸葛亮請下神壇。”胡覺照說,只有將諸葛亮請下神壇,不學他愚忠的思想,民本思想才能真正走入人心。

 胡覺照說,不能因為文化諸葛亮存在的意義,就阻礙歷史真面目揭示的步伐;不能因為文學的存在,就否定歷史的原生態。

 “我們需要的是文化的諸葛亮,他影響著中國人,是美好精神的象徵,意義不容置疑。”聶振弢說,如果將諸葛亮拉下臺,不僅是對一篇教材的否定,更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形象、民族榜樣的否定。

 觀點碰撞之三:諸葛亮“忠誠”還是“愚忠”?

 “感恩值得推崇,但不能愚忠,忠要講原則,可以犧牲個人利益,但不能犧牲民族大義。”胡覺照說,諸葛亮恰恰違反了這一原則,為了報答劉備劉禪,不惜損害人民的利益,發動戰爭,造成國家長期分裂,民不聊生。因此,諸葛亮的愚忠是一種思想糟粕。

 聶振弢認為,諸葛亮一生踐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德,是中華民族誠信、感恩的化身,為人民所敬仰推崇,他的精神,影響著世代中華兒女。“將《出師表》從中學課本中去掉不合時宜。”

 聶振弢認為,諸葛亮的忠不是愚忠,愚忠是盲目服從,是沒有獨立思考的忠誠。但諸葛亮對形勢一直有清醒的認識,當劉備出於義氣為關羽報仇伐吳時,他極力勸阻。

 剔除教材之爭胡覺照:給教育部寫信不是心血來潮

  “我是給教育部教材司寫過信,建議將諸葛亮的《出師表》撤出中學語文課本,以華歆的《止戰疏》代之,但是,最後信又給我退了回來。”胡覺照說,“給教育部寫信並不是心血來潮,早在1994年就有這個念頭。”

  胡覺照說,當年,電視劇《三國演義》熱播,覺得歪曲得太多了,並在當年發表了文章《〈止戰疏〉與〈出師表〉的優劣論》。2003年退休後,他覺得應該把自己對三國史的研究畫一個句號了,所以潛下心來,認真思考這些問題。

教育部回應:課程標準課標修訂不受影響

  聶振弢說,他自己並沒有向教育部求證。在辯論會的當天,北京一媒體的記者採訪了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稱尚未收到胡覺照的書信,不瞭解這一情況。

 教育部語文科目修訂負責人稱,某一個人對某一篇文章的看法不會影響新課程標準的修訂。目前,《出師表》依然出現在初三語文課本上。

 是否炒作之爭李曰仁:剔除《出師表》中學課本純屬炒作

 中國國際諸葛亮研究會會長李曰仁表示:學術上的爭論本無可厚非,但是不能以不嚴肅的態度來誹謗千百年來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自古以來人無完人,我們要用辨證的態度來看待歷史。

  李曰仁說,《出師表》之所以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看重的是它的文學價值。諸葛亮的形象拔高,是民間嚮往美好的結果,是一種屬於文化範疇的無害現象,並不會與歷史混淆。“這種觀點是把初中課本的取捨刻意地與政治掛鉤,低估了民智,純屬炒作。”

 李曰仁說,在辯論會的當天晚上,他們當場就發出了“維護諸葛亮形象的聲明”。

胡覺照回應:我絕對不是在作秀

  近來,無論網上還是媒體,都說胡覺照是在自我炒作。然而,胡覺照的解釋是:這個問題只能是越描越黑,事實自然就會不言自明。

 “如果我在炒作,就不會拿《出師表》說事,而是更鋒利的《隆中對》。”胡覺照說,《隆中對》透露了諸葛亮妄圖分裂華夏的意圖,是功與罪的問題;而《出師表》只造成了新一輪的軍閥混戰,停留在對與錯的問題上。

  胡覺照說,普通民眾、網友對我的誤會和謾罵,我能理解,並加以包容,畢竟在幾千年的專制社會中,一直以帝王將相、英雄偉人的是非為是非,民眾的習慣思維已經定格。

 “我絕對不是在作秀,而是切實地希望人們認識真正的諸葛亮。”胡覺照說,雖然現在遭到很多人的抨擊,但他相信,人們遲早會接受他的觀點的。

  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欄目編導常佩日失:組織“《出師表》該不該從中學課本中剔除”這場辯論,完全是學術之爭,“我們不是想給觀眾灌輸什麼思想,而是想通過有影響力的新聞事實,讓觀眾發出自己的觀點。”

  我希望觀眾通過這期節目,能全面地看待中國歷史上的人物。國外很多國家都在尋找自己失去的文明,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擁有的東西


博65773938


看了你的提問聯想到前一段時間臺灣省的一個高中生受獨派分子鼓惑,要求修改教科書,在這裡我只想說,一個不懂自己歷史的民族,就是一個愚蠢的民族。

話說,出師表當年壓根沒全背,只記出名的句子。但是那些語文題也是夠了,不管作者怎麼想的,語境,寓意,內涵還有中心思想,真是繞暈了,當時背套話,答題時改改就寫,大部分都答對了。

《出師表》以其“鬼神泣壯烈”而聞名於史,不論是從ZZ、軍事還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評價,都堪稱不朽的千古名篇。它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諸葛亮一統天下的宏 願和鞠躬盡瘁的治國之心,讀之自有一種浩然正氣迴盪於心。就算它有“愚忠”之嫌,也不能因此被刪除。中學生都很清楚那是封建社會,作為語文課範文的教學不能因噎廢食,而應該進行與時俱進的解讀。即便對於處在當時具體歷史情境下的古人的這份“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志向和情感的忠貞性和真摯性,理智也不容輕易懷疑,最好不要簡單草率地視為“愚忠”。更何況,追求國家統一、民族完整,從來就是中華歷史的主旋律,是歷代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家國理想。

憑著這種歷史心理、民族情感背景,哪怕《出師表》確實“表現出的是一種愚忠”,那也絕非僅僅針對個人之忠。事實上,正是因為《出師表》真實生動地體現了一種家 國之忠,所以才能強烈地感染和激勵著後人,尤其每當國家危亡之際,警醒得無數愛國意志和情感壯懷激烈。“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白居易),“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陸游),“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文天祥),皆為強證。

現在有人懷疑《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所寫,只有《前出師表》才是他本人寫的。不過,其內容還符合諸葛亮的為人,特別是那句“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傳為諸葛亮的《後出師表》,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說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引咎責躬,厲兵講武,當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之時,他上此表請求再次伐魏。因為他第一次北伐時有一篇《出師表》,因此這一次的被稱為《後出師表》。

出自《出師表》的成語:危急存亡、妄自菲薄、引喻失義、陟罰臧否、作奸犯科、裨補闕漏、有所廣益、親賢遠佞、計日而待、苟全性命、不毛之地、庶竭駑鈍、斟酌損益、有所興革、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感激涕零、不知所云。

全文只624字,成為後世的成語有18個,基本可以算讀一句一個成語來源,如果這還算“只因為諸葛亮的個人魅力”的話,我只能覺得題主您的要求太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