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提到的名將為什麼不是趙雲魏延?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向寵?

圈外扒姐


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麼複雜,我們也不用過度解讀諸葛亮的意思,其實我們只要仔細分析諸葛亮的立場,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相比於趙雲魏延,向寵的確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以至於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麼個人,我們在回答問題之前,先囉嗦幾句給大家介紹一下向寵這個人:

向寵有個叔叔叫向朗,向朗這個人在荊州很有名望,師從司馬徽,他和徐庶、龐統的私交很好,自然也是諸葛亮的好友。在建安十三年向朗就跟著劉備打天下了,算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當年馬謖街亭失守,北伐失利。向朗犯了包庇馬謖逃亡,知情不報的大罪,諸葛亮也沒捨得殺了向朗,只是貶職懲罰。所以有向朗這個關係在,向寵和諸葛亮的接觸自然沒有太大阻力。

再說這向寵的確也有兩把刷子,章武元年蜀吳爆發著名的夷陵之戰,經過雙方長期的對峙,最終吳國儒將陸遜巧用火攻,大破蜀漢軍。蜀漢各個營地損失慘重,唯有向寵所帶領的部隊完好無損,得到了劉備的肯定。

劉備死後,諸葛亮權傾朝野,向寵雖然並無功績,但是關係硬加上有先帝劉備的稱讚,得到了諸葛亮的賞識。先封都亭侯,後升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的宿衛軍,宿衛軍在當時不會去前線打仗,就是專門保護帝王的軍種,等同我們常說的禁衛軍、御林軍。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為什麼諸葛亮把這樣一個保安頭頭寫進了《出師表》裡卻沒有提及魏延和趙雲這樣的大將呢?

首先,對於諸葛亮排擠趙雲、魏延的說法,我個人表示反對,趙雲和諸葛亮作為開國元老,兩人的關係還是很融洽的,彼此評價都是溢美之詞。

諸葛亮和魏延的確有點矛盾,但是兩個人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分歧。只是魏延對諸葛亮領兵作戰的方式方法有很大的不滿,這才是兩者鬧彆扭的源點。回過頭來說,提拔向寵也不等於排擠趙魏,難不成不用有能力的人了?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再看諸葛亮的立場,諸葛亮《出師表》所表的對象是劉禪,《出師表》就是寫給他看的。而當時諸葛亮的任務是舉國北伐,像趙雲、鄧芝、馬謖、吳懿這種有名有號的全都跟著諸葛亮到前線去了,魏延就更別說了,人家當的就是漢中的守門員。

所以腹地剩下近乎都是負責後勤,行政管理的文臣,向寵身為皇帝貼身保安大隊長几乎是唯一一個有領兵作戰經驗的武將。諸葛亮想要劉禪汲取經驗、虛心學習的對象除了向寵也沒有別的選擇。因為別人都去前線了,十萬八千里的,就是劉禪想取經問道也沒有那個條件。

所以,諸葛亮提到向寵:

“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原因就是劉禪身邊,沒有其他的大將,只有向寵還像個樣子,除了他,沒有諮詢其他人的選擇。

其次,向寵雖然有點本事,但是並無功勳,倍受提拔做到中部督的位置上已經破格了。諸葛亮想要再次提拔這個親信,培養成自己的左膀右臂,自己再出面就不太合適。畢竟這蜀漢不是姓諸葛的,《出師表》上提一嘴,也是拉了向寵一把。但凡向寵會來事,能夠和劉禪相處融洽,憑藉自己的才能收到劉禪的賞識,再升幾級也不是不可能。最好能當個皇帝的老師,這樣再加上費禕、董允,更有利於以諸葛亮為核心的集團主持內部矛盾錯綜複雜的蜀漢。

當然,諸葛亮也是為了穩定後方,有自己人把持,也就是朝廷有人,諸葛亮外出打仗也才放心嘛。

向寵倒也做得不錯,但可惜的是後來向寵死於平定漢嘉地區的叛亂的過程中,不過那個時候諸葛亮也已經死了。所以向寵作為諸葛亮集團的一分子,為蜀漢的穩定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最後捐軀為國,的確是一個可敬可用的將領。

三國鼎立的時代,培養國家的新鮮血液的任務,在我看來蜀漢比魏吳都要嚴峻得多。所以無論是現實條件還是政治目還是國情需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名向寵都是合情合理的。

至於趙雲和魏延,跟向寵都不是一個輩分的,也不在蜀漢的權力中心,提他倆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畢竟《出師表》是給劉禪看的,目的是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宮裡面賢臣不多,小人橫行,向寵顯然是靠得住的賢臣,提他也就順理成章了。

向寵最終與蠻夷作戰身亡,清代學者端木埰曾寫了這麼一句評價向寵早逝的話:

“諸賢早逝,宿將只一趙雲,內治只一蔣琬,向寵、董允以下力皆有不逮將相之任。”

想來,也是惋惜了……


楊角風發作


《出師表》是高中語文課本里的名篇,晦澀難懂,要命的是還要全文背誦,想當年,為了背誦這篇佳作也是抓耳撓腮,頓足捶胸啊!

再次讀《出師表》,竟然讀出了異樣的感覺。發現《出師表》的口吻,不像是下級對上級,倒像是上級訓斥下級似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出師表》的大意就是,先帝打江山多麼多麼不容易,你要多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我要帶兵打仗去了,你在家好好待著,不要亂來。

像不像一個家長在訓斥兒子。一般家長怎麼訓斥兒子的呢?大體是這樣的:

你爹在外打拼相當不容易,你要多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不要整天和差生鬼混。我這就要出去幹活了,你在家好好做作業,不準打遊戲。



劉禪見到諸葛亮就像老鼠見到貓似的,誰喜歡嘮叨來嘮叨去的,婆婆媽媽的沒完沒了唐僧啊?

通篇《出師表》,居然有十三處“先帝”,“陛下”二字僅有六處,全都是先帝怎麼怎麼好,先帝怎麼怎麼棒,先帝怎麼怎麼不易。

劉禪耳朵都聽的長繭子了,嘴上不敢說,心中暗罵:“先帝這麼完美,你怎麼不隨他而去啊!”

劉禪不喜歡諸葛亮,以至於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大臣前往奔喪,也沒提給諸葛亮立廟的事,後來,蜀國百姓一起請願,劉禪這才同意立廟。



《出師表》裡面大臣提到了四個,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和向寵。

向寵名不見經傳,也沒有過人表現,諸葛亮為何對他如此推崇備至呢?

向寵就幹過一件事,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他跟著劉備去打東吳,結果蜀軍被陸遜一把火燒的全軍覆沒,劉備大敗而回,但向寵帶的兵卻完好無損。後來,劉備誇讚向寵小夥子不錯。

僅憑劉備一句話,就判定向寵人不錯,似乎有點牽強!諸葛亮貌似不夠嚴謹啊!



但仔細分析向寵的身世,一切就豁然開朗了!

向寵他叔是向朗,向朗他爹是司馬徽,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好朋友。

孔明啊,孔明,說好的公私分明的呢?


一半秋色


公元227年,諸葛亮在北上伐魏前夕,給後主劉禪上書,表達自己矢志伐魏,希望後主能夠“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在這份《出師表》中,“相父”諸葛亮給劉禪舉薦了不少忠臣,如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關於武將,諸葛亮沒有提到趙雲、魏延、王平、廖化等人,卻特意舉薦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將向寵。這是為什麼呢?

個人認為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不提趙雲、魏延等名將,卻舉薦了名不見經傳的向寵,有三個原因,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向寵仕途剛剛起步,而趙雲和魏延早已得到重用,功成名就。

向寵是蜀漢著名學者向朗侄兒,他謙遜有禮,品行很好,對軍事也通曉暢達。可是,他比較低調,名聲不顯,好對人沒有聽說過向寵。向寵剛開始只是劉備的牙門將,他的仕途也是剛剛起步不久。公元227年,諸葛亮發現向寵是一個人才,並重用他,提拔為中領軍。

中領軍是非常重要的職位,掌管宮廷禁軍,負責保衛皇帝安危,還負責選拔武將,考核武將升遷。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相當於把皇帝的性命,交給了他,不是親信之人,是不會擔任的。

而趙雲和魏延早已是聲名鵲起的大將了,不但在蜀漢身居高位,即使到了曹魏、東吳,提起趙雲和魏延,也是如雷貫耳。如趙雲長坂坡救出甘夫人和小主人阿斗、漢水之戰勇闖曹營救出黃忠等等這一件件、一樁樁大事件,早已令敵人聞風喪膽了。魏延也不差,他於公元211年,跟隨劉備入川作戰,久經沙場,打了不知道有多少硬仗、惡戰。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時,魏延憑藉自己的戰功,被封為漢中太守。

其二,向寵官拜中部督(中領軍),負責宮廷守衛。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後主劉禪即位,他封向寵為都亭侯,不久又拜其為中部督,負責宮廷禁軍。古代一個國家的軍隊,主要分為兩部分,即邊防軍和京城禁軍。邊防軍負責守衛邊關,在出徵時,跟隨主帥,征戰沙場。而京城禁軍,一般不會外出,去戰場廝殺,他們屬於一群訓練有素,卻很少上戰場的“精銳軍隊”。

同理,將領有分這兩類,如魏延、王平就是上陣殺敵的大將,而向寵就是負責保護京城,負責京城治安,保護皇宮的禁軍將領。趙雲當年也是負責保護劉備家眷的,只是在後來,才逐漸轉向前線殺敵的。《三國志· 向朗傳》中記載如下:

建興元年封都亭侯,後為中部督,典宿衛兵。

其三,向寵確實有本事,曾受到先主劉備的稱讚。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伐魏前夕,給劉禪的《出師表》中,特意舉薦向寵,認為他“性行淑均,曉暢軍事”,可以重用他。諸葛亮給向寵的“性行淑均,曉暢軍事”這八個字評價,非常客觀公正,說明向寵是一個能夠品行和業務都非常好的可造之才。這不是諸葛亮一個人主觀判斷,認為向寵是一個有本事的大將,慧眼識人的劉備,就稱讚過向寵是一個有才能的人。

當年劉備傾國之力伐吳,為關羽報仇,被東吳陸遜火攻,不幸遭到夷陵慘敗。劉備的軍隊大部分遭受重創,幾乎潰不成軍,各營都損失慘重,只有向寵的軍隊完好無損。從這一點,向寵令劉備刮目相看,不吝詞語,讚賞了他。《三國志·向朗傳》中相關記載如下:
先主時為牙門將。秭歸之敗,寵營特完。

連劉禪之父劉備也大加讚賞向寵,“相父”諸葛亮也大力推薦,劉禪沒道理不重用他。

總結:諸葛亮能夠在蜀漢前線,放心大膽地殺敵,克服中原,為復興漢室江山奮鬥,多虧了向寵穩定後方。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諸葛亮也無法全心全意在前方和司馬懿周旋。因此,諸葛亮才在出師表中,重點提到了向寵,建議劉禪重用他,不要懷疑他。

延熙三年(公元240年),蜀漢蠻夷發生叛亂,向寵作為大將,義不容辭率軍前往平定,不幸的是在混戰中身亡。他的部下得知向寵戰死後,拼命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送回成都安葬。向寵這麼一個優秀的人才,因公殉職,不得不說這是蜀漢的一大損失,一大悲哀。


魁哥說三國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這就是諸葛亮《前出師表》中對向寵的評價,認為通曉軍事,連先帝劉備都認為其很有才能,讓後主劉禪軍營中事情,可以全部諮詢向寵。


一、向寵何許人也

向寵是向朗兄長之子。劉備時歷任牙門將,在陸遜火燒連營,蜀軍大敗之際,唯獨向寵所率隊伍完好無損,被劉備稱讚能幹。

劉禪即位後,向寵被封為都亭侯。因為向寵在軍隊中深得人心,被大家共同推舉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

所以,諸葛亮在北伐時,向後主劉禪推薦向寵,一是向寵有軍事才能;二是向寵深得軍心;三是向寵的職位就是負責宮廷安全。

還有一個事例就證明向寵深得部下軍心,在漢嘉地區蠻夷發生叛亂,向寵率軍前往平定,在混戰中身亡。當向寵的屬下得知向寵被害後,返兵奮力衝殺,把向寵的遺體奪回,然後送回成都安葬。

二、趙雲、魏延都去哪了

這篇《前出師表》寫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之際,此次出征諸葛亮擬奪取魏的長安,然後一舉圖定中原,恢復漢室江山。

而此時趙雲、魏延隨諸葛亮轉駐漢中,魏延還被升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按理趙雲一直被劉備委託負責家眷及後方安全事務,因此,才有趙雲兩次在長坂坡從魏軍中、攔江從孫夫人手中救下劉禪的功績。但自劉備入蜀以來,趙雲由後方轉為前方跟隨出征,多次參與征戰,也在沒有參與劉備宮廷安全工作。


此時趙雲身為鎮東將軍、永昌亭侯,在此次北伐過程中,趙雲、鄧芝為疑軍兵出斜谷道,佔據箕谷,吸引魏大將軍曹真率領主力大軍阻擋;而諸葛亮率蜀軍主力兵出祁山,最後由於馬謖失街亭,致使祁山戰場主力北伐失敗。此戰之後第二年,趙雲就病故。

而魏延一直跟隨諸葛亮出征,一直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封南鄭侯。建興十二年(234年),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與長史楊儀素有嫌隙,此次由楊儀主持軍務,魏延拒不從命,最後被馬岱斬殺。


蘇紀龍讀史


首先得明白諸葛亮為什麼要做《出師表》,《出師表》的目的是什麼?

《出師表》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前向皇帝劉禪上的一份表文,相當於呈現給皇帝的正規文書,主要目的是向劉禪說明北伐的重要性,並勉勵劉禪在治理國家上採取積極向上的態度,尤其是“重賢臣、遠小人”的用人態度。



名字出現在《出師表》中的人並不一定是名將,但一定是賢臣!

這些人是諸葛亮留在成都用以輔佐劉禪治理國家的人才,《出師表》中一共出現了四個人名,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這些人並不是名不見經傳,而是在各自領域有著自已的才能。

其中的費禕和董允是蜀漢四相中的兩個人,名望著著;郭攸之是為人和氣,氣量和見識都比較大度,才能和學識都在當時較為知名;而向寵則是軍事方面的人才,性情善良品德端正,並且其才能得到劉備的稱讚。



比較分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四個人,你可以得出三個共同點:

1、四人都是荊州人。費禕是荊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陽市羅山縣)人,董允是荊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郭攸之是荊州南陽郡人(今河南南陽),向寵是荊州襄陽郡宜城縣(今湖北宜城)人。

為什麼四個人都是荊州人?



這就是諸葛亮用人的第一個原則,優先選拔荊州人,因為劉備建立的政權是在荊州起家的,然後在益州安家的,在益州看來,劉備的政權就是外地政權,外地政權要想在益州紮根,必須任用外地人來管理當地人,如果讓當地人掌握,當地的豪強在政權中掌權,又在當地有著人脈和各種社會資源,就特別容易引起動亂。

任用荊州人掌權,是劉備和諸葛亮共同制定的國策,不容更改。

2、四人都是道德高尚的人。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四人,你看史書上對四人的描述,其道德都不會差。



為什麼跟道德有關?因為這是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二。東漢選拔人才就有一項是選孝廉,什麼是孝廉?就是孝順和廉潔,這是對於人才道德水平的判定,東漢以孝治國,在當時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這個人的仕途,而諸葛亮又是道德模範,因此選拔人才非常重視道德。

3、四人都是有才能的人。東漢選拔人才,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的,諸葛亮也是這樣,這是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三。



正因為道德是排在才能前面,所以就會有些人才能力差點,但是道德很好,道德雖然排在才能前面,但並不表示只看道德或者只看才能,而是兩者都要看,所以就叫“德才兼備”。

當時曹操曾提出“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口號,可以說是相當另類了,雖然在今天看來,很不可思議,但在當時,道德確實是排在才能前面的,所以就有很多你劉表、劉璋、劉虞這樣道德很好,但能力不強的人出來做官。



那麼向寵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向寵是向朗的侄子。

向朗是司馬徽的弟子,司馬徽是荊州名士,還曾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而向朗當時又是劉表任下的臨沮縣長,後來隨劉備入蜀,任步軍校尉,諸葛亮時代任丞相長史。



向寵出來作官肯定有向朗的原因,但向寵被諸葛亮重用卻是因為自已的表現,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全軍潰敗,向蜀漢方向潰逃,基本上是潰不成軍,唯有牙門將軍向寵帶領的部隊成建制回到蜀漢,沒有受到損失。

向寵是怎麼做到的?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逃走避戰才保留整支完整軍隊,劉備又不傻,況且還有那麼多蜀軍都看著,正是因為這次向寵的遭遇,因此向寵回到蜀漢後,得到劉備的誇獎。



劉備去世後,劉禪即位,諸葛亮掌權,向寵被封為中部督,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也就是禁軍將領,負責保衛成都皇宮的安全,這個職位除非是得到特別信任,才能擔任此職,因此向寵肯定是得到了諸葛亮的信任。

作為留守成都的禁軍將領,向寵一直負責成都宮廷保衛工作,直到諸葛亮去世後仍是如此,最後在平定漢嘉郡蠻夷叛亂時戰死。



因此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供的這四個人,而掌管軍事的就只有向寵一人,是要留在後方成都輔佐劉禪處理政事的,並不需要上前線,諸葛亮需要的是絕對忠心的人輔佐劉禪,不然如果有品行不正的人留在成都,萬一發生叛亂怎麼辦?

而至於趙雲和魏延等名將,是要隨諸葛亮一起上前線北伐,不可能留在成都,也就不會出現在《出師表》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寫《出師表》是為了告誡劉禪應該去怎麼做,所有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他才能夠安心去北伐。趙雲魏延也是諸葛亮北伐中需要的兩位將領。

原文片段: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論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也。”

譯文:

“將軍向寵,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軍事,從前任用時,先帝稱讚他很有才能,因此眾人商議推舉他做中部督。我認為禁軍營中的事,都拿來跟他商討,就一定能使軍隊團結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劉備也曾考察過向寵,劉備認為向寵非常的不錯。劉備的眼光比諸葛亮好多了,蜀國很多人都是劉備精心挑選出來的,才會有這麼強大的局面,劉備一向眼光獨到,看人很準。因此,諸葛亮北伐才會放心讓向寵輔佐劉禪。


心恬澹


如果知道這篇文章,是出師之前,為安定後方,而給劉禪上的勸勉書,就明白為什麼不提趙雲與魏延以及其他將軍,因為趙、魏等軍人,屬於前方,屬諸葛亮自己管轄調遣,不用提及。

故而,名為《出師表》,其實相當於《誡子書》,相當於千年後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告誡劉禪做好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別給北伐拖後腿。

<strong>

文中不厭其煩地用了十幾個“先帝”,意思是,我說的話是你老爸的的意思,我是看在你老爸的份上,才如此兢兢業業,否則我就在“南陽”過著閒雲野鶴一般逍遙自在的神仙日子。你一定要把你老爸的“遺德”發揚光大,否則就是不肖子孫。你得聽從我們的意見,否則就“以塞忠諫之路”,這樣做,也是為了你老爸的遺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出師之前,安定後方,是這篇文章的重點。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宮中”是指劉禪的職責範圍,“府中”是丞相府,自然是諸葛亮自己的職責範圍。意思是,你的人你管,我的人我管。正因諸葛亮,擔心後方不穩,才具體叮囑宮內之事,大力推舉郭攸之、費禕、董允及將軍向寵這些在後方的人,這些人都曾受到先帝的表揚與簡拔。

諸葛亮當然有他擔心後方(宮中)的苦衷,在此先回顧一下給劉禪上《出師表》的時代背景。

208年,因藉助劉琦的一萬兵馬,劉備才有資本與孫權聯合,才有了荊州這個落腳點。隨後經過5年多的風風雨雨,於214年得了益州,繼而又經過4年多的苦戰,218年攻佔漢中。可好日子只是剛剛看見了一絲曙光,轉眼之間又滑落到亡國的邊緣。一年後,即219年關羽全軍覆沒,荊州丟了。關羽全軍覆沒三年後,頭腦不冷靜的劉備,於222年伐吳,在夷陵之戰又是全軍覆沒。

諸葛亮殫精竭慮,實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措施,使蜀漢呈現興旺景象,故而他能“深入不毛”南征孟獲,也自信稱“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可此時的蜀漢也只是大病初癒,用今天的話說,只能吃補藥,不能吃洩藥。何況曹丕不是孟獲,中原不是不毛之地。

宮中府中,不能俱為一體的危害事例,在當時也有。

例如,198年,曹操南征張繡。曹操獲勝後,因宮內出事北撤,被賈詡抓主“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遭張繡追擊而慘敗。

諸葛亮的擔心,也的的確確發生在自己身上。231年,諸葛亮圍祁山,與司馬懿鬥智鬥勇之時,劉禪聽信謠言,給諸葛亮下旨退兵。

《出師表》分前、後兩篇,(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偽作,《三國志》也未收錄。但大多人仍認為是出自諸葛亮之手。)

前、後兩篇對比,《後表》明顯沒有《前表》的自信。如果說《前表》主要勸誡劉禪需繼承“先帝遺德”,那麼《後表》則主要分析時局不利,人才匱乏。

《後出師表》提及了許多武將,但是在訴苦,例如提及趙雲:“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

《後出師表》還提及了“關羽毀敗”。也難怪,260年,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碧水青山0


對於不太熟悉三國這段歷史的人,向寵估計也就是個路人甲的角色。但就是這樣一個人,諸葛亮卻在《出師表》中對他進行了高度評價,諸葛亮在表中是這樣說的:“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意義就是說,向寵性格好,知曉軍事,先帝劉備曾認為他很有才能,眾大臣也對他的評價非常高,所以宮中宿衛之事,可以全部交給他來負責,他必然能夠做得讓大家都滿意。

這裡,不少人就很是疑惑,按理說不管是趙雲還是魏延,才幹能力都比向寵強上好幾倍,諸葛亮為什麼不提他們呢?

其實呢,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在他準備第一次北伐時上奏給劉禪的,目的是推薦一些人來協助劉禪處理宮中各項事情,以保證都城的穩定和太平,這樣也好讓諸葛亮不用擔心後方出亂子。



當時的魏延、趙雲、馬謖、王平、楊儀等人,都即將跟隨諸葛亮一同北伐,諸葛亮自然沒辦法把他們推薦給劉禪,因為推薦也沒用,劉禪如果在後方遇到問題,也找不到魏延和趙雲的人影。

反觀向寵,還有費禕、董允這些人,都是留守在成都大本營,所以諸葛亮在臨走之前,就把他們推薦給了劉禪,讓劉禪把宮中的事情交給他們來處理。而這些人基本都是丞相府的人,諸葛亮對他們比較知根知底,相當而言會比較放心。

對於費禕、董允兩人,因為知名度比較高,在蜀漢後期又是位高權重,所以很少有人對他倆產生懷疑,但是向寵呢,諸葛亮為什麼覺得他是保衛宮廷安全的不二人選呢?這其中的原因,就如諸葛亮自己說的,向寵首先是劉備看上的人,當年夷陵慘敗時,劉備的大軍都狼狽往回逃,各營都損失慘重,唯獨向寵所領完好無損,劉備稱其能幹。



這層意義上來,諸葛亮給向寵推薦的保衛皇宮的人選,並不是諸葛亮的嫡系,而是劉備看上的人,這樣對劉禪來說,相對而言比較容易接受,不會引起他內心的反感。其次,向寵做事穩重,軍紀嚴明,但性格卻有很好,和大家的關係都處的比較好。

我們都知道,京城裡都住著高官、皇親國戚。當城防司令的,如果做事很慌亂,紀律又不好,遇到危險,怎麼保衛京城的安全呢?同時,因為京城高官比較多,而且宿衛皇宮的將士很多都是權貴子弟,如果負責人做人做事太嚴肅,很容易遭到大家的反感和排斥,而向寵做事穩重的同時,性格又非常好,大家都比較佩服他。

所以,等到諸葛亮北伐時,向寵就被升遷為中領軍,負責管理宮廷宿衛軍。而在寵負責保衛京城後,京城就基本上沒出過大事,更沒發生過什麼亂子,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向寵確實是宿衛皇宮的不二人選。

後來,等到諸葛亮去世後,朝廷調遣向寵南下平定蠻夷之亂,結果他在混戰中被蠻夷所殺,這其實也再一次證明,向寵畢竟適合京城保衛,而不適合帶兵野戰。諸葛亮當年把他留在成都,而沒有帶去北伐,就是知人善任的表現。


我是趙帥鍋


這個問題有點難度。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只向後主劉禪推薦了一個將領,那就是將軍向寵。

這個向寵,籍籍無名,在將星燦爛的三國時代,實在太不出眾。那麼為什麼諸葛亮在北伐之前的重要時刻,要向劉禪推薦一個這樣平庸的將領呢?又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名將呢?

首先,我們來回答為什麼不推薦其他將領的問題

很簡單,因為蜀漢的名將都跟隨諸葛亮北伐去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五虎上將已去其四。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都追隨先主去了。只剩下趙雲一個。他奉命與鄧芝做疑兵聲東擊西去了。

剩下的將領,原荊州方面的,有魏延、馬謖、向朗,原蜀中的將領有吳壹、張休、李盛、黃襲,漢中投降的王平等等,凡是能打的,諸葛亮都帶走了。只好矬子裡面拔將軍,把向寵推薦給劉禪了。

其次,向寵自身素質過硬。

向寵是荊州人,他的哥哥向朗,是諸葛亮的好朋友。這樣的人,絕對可靠。會全心全意維護劉禪的蜀漢政權。

而且向寵確實很能幹,“暢曉軍事”,曾經受到過劉備的表揚,劉備很認可他的才幹。

向寵還有一個最大的有點,就是性格平和,善於團結人。這是諸葛亮最看重的。“性行淑均”“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諸葛亮出征在外,最怕的就是後院起火。向寵性格平和,統管後方人馬,能夠使隊伍和睦。這是最大的貢獻了。


上將噯福斯


我的答案是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諸葛看人的眼光一向都比較差,這跟他總是事無鉅細的抓在自己手裡有很大關係,不能用人替自己負擔工作,那就會埋在無盡的工作裡,哪裡有什麼時間去觀人識人?

有人說諸葛看人不如劉備,那是自然,劉備半生顛沛流離,見過的人從當朝皇帝大臣,結交的都是各路諸侯,對抗的是曹操這種梟雄,還能夠三顧茅廬請出來諸葛亮為他服務,這種閱歷和經驗,就算是一個庸才,最終也會有超出一般水平以上很高很高的見識。

第二,諸葛要帶著魏延出征,趙雲年事已高,向寵此人雖然一般,但卻是益州世家裡投向自己的那部分人裡,拔的出來的高個兒,不用這個人用誰?

第三,這種推薦法說明蜀中無大將,更進一步說明,益州的板凳深度很淺,更更進一步說明,益州的潛力只會越來越差,諸葛的北伐失敗也是必然。。。

😅😅😅😅

糾錯,向寵不是益州人,是荊州人,我想成了李嚴,但李嚴也不是益州本地人,只是到益州比較早,得到了劉璋的重用。

其實益州本地人在劉焉時代就備受打壓,只能在底層,劉備入蜀,其實更多是在與比他們更早進入益州的東洲士等外來士族進行鬥爭。

“飄逸的歷史”提供了信息:向寵的叔叔向郎和諸葛亮是同門師兄弟,都師從司馬徽。他們都是諸葛亮隆中躬耕時編織的人際關係網啊。

qhwei提供了信息:其實很簡單,老鄉幫老鄉,出師表裡提到的所有人全部都是諸葛亮的荊州老鄉,難聽點可以說是諸葛亮派系或者諸葛亮的黨羽。劉備死後留下的制衡機制,沒幾年就被諸葛亮給摧毀了,導致後來的蜀漢,諸葛亮一家獨大,劉禪形同傀儡。直到諸葛亮死後,劉禪對他的冷漠態度也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