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为什么要装备“抬枪”这种笨重的火器?

kart2011


在军事上面有一个至理名言,射程即是真理。

当时。英法联军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后,让大家认识到火枪这一个特殊的兵器也开始让当时的民间还有官方开始重视这个东西,自然而然,清政府对于火枪的技术封锁已经不存在了!当时的太平军也有不少人装备着土枪啊,土炮啊这一类原始的火器,清政府之前所铸造的那些火气已经不成技术上的优势,甚至有的时候,别人打的到你,你却打不到别人,这是一种很蛋疼的问题。

因此,提高他们手中火枪的射程优势和精度优势,成为清政府必须要做的一个抉择。

但是,提高火枪的射程只能通过两方面来提高,一,增加枪管的长度,这样的话增加子弹射出去的时候,一个加速的一个时间,一方面增加火药的推重比,当然,火药这个东西对于西方来讲是一个保密的一个行业,他不会跟你透露这些东西的,只能够增加枪管的长度。

这样的话,枪管子加长了我的子弹在枪管子内部加速的时间增多了,我的子弹射的也就更远了。

可是这样也增加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此长的一根枪管儿,如何保证它不会弯曲呢?任何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都会产生弯曲,枪管儿也不例外,所以增加枪管的刚性成为了一个必须要做的一个抉择。枪管如何增加刚性?一方面增加枪管的厚度,另一方面就是寻找到新的材料,寻找到新的材料。对于。我来讲肯定是做不了的事情,他国家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所以只能够增加枪管的厚度,这一点在后来的汉阳造里面也有所体现。汉阳造在这之前创造的枪支叫做老套筒。为什么就是因为枪管儿的那个缸达不到要求,只能够做厚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以就像套了一层套子一样!清政府当时面临的环境比当时洋务运动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洋务派所要面临的问题还要严峻,所以只能够加厚这个枪管儿的厚度。

这样的话,造就了清政府或者是世界军事历史上面一个奇特的一个枪支,也就是这个抬枪。这一把枪就不是一个人能够拿得起来的了。

这样的枪支射程比较远,精度比较高,对于当时清政府来讲简直就是完美,为什么他们面临的对手,比如说太平军啊,或者是那个农民起义军,他们手里的家伙更加原始更加简陋,这样的抬枪射程远,精度高,可以尽可能减少自身伤亡的情况下杀伤敌人!当然,这个东西就被作为神器一样供奉了起来。

可是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时候,这种笨重的武器射程比不上火炮威力比不上火炮机动性也就比火炮稍微高了那么一点点,然后火炮把炮口对准他的时候,他连逃都没法逃。

并且西方列强针对自己步兵手里的武器不断的改进,使得当兵持有的步枪射程可以超过清政府造的老式的抬枪。

没有办法,现代战争比的就是国家的工业化实例,虽然说不能够正确的决定战争的走向,但是却能够对战争的形势产生重大的影响!


漩涡鸣人yy


说起抬枪这点事,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武器。

您要知道,在世界近代武器史上,中国唯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没别的,就抬枪这一项。

当然,很多人笑话说,抬枪这都啥玩意啊,这么长!步枪不像步枪,小炮不像小炮,打起来还要两个人一起操作,尤其前面那个扛枪的,简直了!



对,抬枪说白了是一种大号的步枪,叫它小炮也没问题,这种武器虽然看起来比较难看,但实用性是比较强的,比如,他的射程可达一里,火力也胜过一般的步枪,准头也并不差。

抬枪主要的缺点,还是太过笨重。但放在十九世纪,这种武器还是有一定杀伤力的,比如在剿灭长毛中,在甲午战争乃至抵抗八国联军中,大量旗兵使用的正是这种武器。

为何会大量装备这种武器,因为这种武器是本国自己造的,成本比较低啊。

事实上,抬枪在中国制造也有些年头了,类似的武器,在明朝就出现了,当时叫火铳或者大火铳,之后的抬枪说白了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改造而来的。



之后,在明清战争中、在清朝开疆中,早期的抬枪都大量使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当时射程只有100米的鸟枪比,抬枪的优势显然是很明显的。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后,随着洋务新政的开始,清军也装备了一些进口的西方枪炮,在此基础上,中国也开始仿照一些西方的步枪,其中也对传统的抬枪进行了一些改造。

因此,近代史上的抬枪比开埠通商前的抬枪性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然而,中国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造出好步枪,说白了,主要是基础工业的落后,无论是钢铁业、煤矿、冶炼等等诸多方面,晚清时期乃至民国时期都是一片空白。

在这种的工业条件下,中国的近代武器制造、近代中国的兵工业,基本没有跟上欧美国家的可能。这个就不必过多解释了吧!

你没有自己的钢铁业,如何会有发达的兵工业,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抬枪这种东西却是可以是,因为它之所以大,说白了就是粗糙嘛,对铁原料和枪管加工等方面的要求低,由此才有了这样一个中国特色的——抬枪。

在庚子年时,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缴获了不少这玩意呢(可以找到很多这种图片)。直到清末新政后,清廷大练新军,全部采取进口武器,这种成本虽低(如果进口量大的,进口步枪也未必比抬枪贵)但用处远远不行的武器才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武器全靠进口也不行啊!抗战打得这么惨,就知道了!咱们就没有武器生产能力!


坑爹史册


在清军中,有一种自认为很厉害的武器——抬枪。曾经,英国的下议院议员考察过金陵机器制造局之后表示,明明都是一流的机器,却用来生产没有价值的武器,实在令人痛心。看到中国的官员十分兴奋地展示抬枪,那种表情很得意很满足。英国的议员表示很不理解!明明就是毛瑟枪的仿冒品,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

为什么清军对于抬枪有着"迷之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在十八和十九世纪早期,抬枪的确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在西方,欧美的军队开始使用散兵战术,抬枪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因为它只适合对付密集阵型的敌军,穿透力很强。西方国家的战略改变了,导致抬枪没有了价值。但是,大清朝却不一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抬枪起到了巨大作用。

当时,太平天国的人几乎都不佩戴盔甲,也没有先进的武器,只会大规模进攻。这令抬枪有了很大的作用,弹道更长,子弹的威力更大。可以在近距离打穿几名太平军,杀伤力特别强大。先不说到底能杀多少人,单是抬枪带来的恐怖伤口就令起义军感到恐慌。

自从清军用抬枪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军之后,就对抬枪有了一种过度的自信。将抬枪看做"神器",并且加大了制造力度。在中法战争中,清军认为洋人的炮很快,但是一炮只能打出一个子弹。抬枪却不同,能够容纳几十颗子弹,肯定比几十台大炮好用。就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过度自信,导致大清败得很惨。

其实,抬枪不是清军独有的武器,在万历年间,日本人就用过。他们称抬枪为"大铁炮",是火绳版本。到了清朝末年,抬枪有了一些改善,成为燧发版。甚至到了洋务运动时期,已经研发出了后装膛线版。在清军眼里,抬枪可以装很多子弹,射程比较远,简单容易操作,成为了"神兵利器"。谁知道,他们眼里的神器,却遭到了西方人的鄙视。

的确,长达百年,只生产一种武器,太落后。如果清朝用先进的机器去生产更加先进的武器,不要那么过度自信,也不至于输的那么惨。就像今天的中国,各种武器都很先进,无人敢侵犯!


大侠暴走历史


抬枪,是中国一种独有的武器,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大量装备,而且是清军能拿得出手的武器之一。这玩意属于一种中近战武器。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霰弹枪,只不过将霰弹枪放大而已,不过因为是前装药武器射速比较慢,基本上只能打一次,敌人就冲到你面前了。

这玩意相比西方的枪支和火炮是属于十分落后的。因为它既不属于士兵的单兵武器,也不属于炮兵的重型武器,当枪使设施没有人家快当,炮使射程又不远,所以定位比较尴尬。但是相比那骑在马上挥舞着马刀的骑兵,已经算是非常“先进和厉害”的武器了。



这玩意一直用到抗战,特别是在缺衣少粮又没有弹药补给的敌后战场。相比现代枪械,它的制造更为简便,而且但要更容易补充。但仅用于游击队。那时候叫这玩意叫土枪和土炮。你别小看这玩意的威力。当面对日本人的万岁冲锋时,一炮下去几百颗铅弹扑面而来。就算打不死你,也可以使你完全丧失战斗力。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抬枪出现的历史并不长,是清道光9年(1829年),湖北将军观喜奏请朝廷批准荆州南营新改造40门抬炮取代损坏的20门火炮。这是它第一次出现的文献记载,因此推测抬枪的出现年份也就是1825s左右。

根据嗜英在道光二十一年三月的记载,抬枪长7.5尺,木鞘长5尺,一次装药3.5两,发射5钱重的铁丸或者铅丸,射程300步,一分钟一发。俗称二人抬。



道光二十二年,嗜英上书建议取消30斤抬枪的规格,统一使用较为轻便的23-24斤。从道光开始,一直到同治年间,抬枪成为了和鸟枪并驾齐驱的重火枪,在湘军和淮军中都有大量装备。


抬枪虽然笨重,但是他威力很强,首先射程比鸟枪远了200步,而一分钟一发的速度使它不输于鸟枪而强于大炮。在战场上,抬枪的作用类似于奥斯曼轻炮和日本的大筒,可以打人,也可攻坚。类似于枪炮的结合。因为枪管长,故而抬枪的精准度是要优于鸟枪的。再者23斤的抬枪,有支架,而且是双人使用,也并不笨重,反倒是在战场上还打出了中国特色。

不要质疑古人的智商,存在即合理。


火器工坊


依我看,“抬枪”是清政府由冷兵器转化热兵器过程中出现的,应该是清政府在研究发展火器的过程中因“误入歧途”而产生的“畸形产物”,是为了追求射程和威力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至于为何装备,很简单,因为没有别的选择。由于抬枪实际效果并不好,所以最后遭到了废弃。

抬枪的诞生

18世纪末,清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热兵器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自行研发,而“抬枪”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由于工业和技术上全面落后于西方,他们的研发显然“误入歧途”,在一味追求射程和威力的情况下,于是研究出了这种“畸形”的抬枪。

由于是研发阶段的产物,所以清政府各制造局制造出的“抬枪”品种不一,差距较大。

  • 江南制造局造边针后膛抬枪,口径15.9毫米,枪全长2445毫米,全重13.2公斤,铅子重231克

  • 山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25毫米,枪长2200毫米
  • 湖南机器局造抬枪,全长2032毫米,铅子全重52.2克
  • 陕西机器局造抬枪,口径41.3毫米,枪长1588毫米,净重14.14公斤

效果不好,产量较少

抬枪是清代一种重型鸟枪,长1丈左右,重30多斤。其结构与一般的兵丁鸟枪完全相同,但装药量、射程及杀伤威力远远大于兵丁鸟枪。发射时须两人操纵,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

19世纪60年代以前生产的抬枪为前装滑膛、散装黑药、火绳点火,60年代后,也开始仿照英、法、德、美等国制造各种类型有击发机构的前装和后装抬枪。至1905年,制造的单位有江南、金陵、四川、天津、河南、山西、湖南、福建、陕西、云南、兰州、广东、吉林等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制造的品种有各种规格的前装滑膛和线膛抬枪及林明敦边针、黎意、毛瑟、7响和五子等后膛抬枪。

不过抬枪虽然在射程和威力上均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并未解决精度、射速等问题,所以实际作战效果并不好。

正因如此,抬枪的产量实际上并不多,除金陵、四川、北洋、湖南4个机器局的总产量分别皆在1000支以上外,其余各局产量仅数支到数百支。

无奈的选择,被动的淘汰

无论是在清朝后期清剿叛乱、镇压太平天国当中,还是在两次鸦片战争当中,抬枪都被广泛使用,但这显然是清政府的无奈选择,因为相较于西方各种各样的火器装备,清政府能做出的选择并不多。这与当时清朝的全方位落后,以及火器发展滞后是分不开的。

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或许是见识到了国外的坚船利炮,这才使

清政府意识到抬枪的研发方向显然是错误的,所以抬枪的研发和制造均就此叫停,抬枪至此也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香茗史馆


现在看着十分蒸汽朋克,很黑科技的清军火器——抬枪,其实早在大明一朝就开始装备。

清代抬枪

明代最早记录这种长身管重型火绳枪的人是火器天才、武英殿中书舍人赵士桢(也是“妖书案”的真正被告)。赵世祯将当时大明军队中开始配备的一种重型长管火绳枪改进为鹰扬炮,并在《神器谱》中做了很详尽的说明。



《神器谱》中的“放九头鸟图”以及“鹰扬车”。

而事实上这种武器就像同时期被明军大量装备的鲁密铳(来自于奥斯曼帝国)一样,最初是一种舶来品。一开始使用这种火器的是万历朝进犯天朝藩属国朝鲜的日本军队。


九头鸟

当时日军手中有一种“对马岛大鸟铳(日本人呼之为大狭间炮)”,也就是一种重型长管火绳枪,以火力精准而受到了明朝将领的注意。日军普遍使用的“绝大鸟铳”虽然在威力上不能与的明军野战火炮相提并论,但在山脉丘陵或是沼泽海滩这种地形复杂,野战火炮无法大显神威的环境中,这种重型长身管火绳枪却无疑是一种杀人利器。

对此赵世祯在《神器谱》中提到:“(改进后的绝大鸟铳)若置轻车之上,有车数辆,陆续冲击,猛烈之势足埒“大将军”,而离合纵横,进退俯仰,较“大将军”殊为轻便。”并将其命名为“鹰扬炮”。由于改进之后的鹰扬炮火力足,比如射程几乎超过了“对马岛大鸟铳”的一倍,而且性价比高,于是逐渐成了明清两朝非常主流的火器并一直使用到了晚清。


日本民间历史爱好者在复原大阪夏之阵时西军(丰臣家)所使用的“大狭间炮”

但历史的行程总是难以预测,这种重型长管火绳枪在中国经历了“对马岛大鸟铳——鹰扬炮——九头鸟炮——抬枪”的升级过程并大行其道的同时,在其诞生地日本却逐渐的衰落。

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大铁炮在日本本土的性价比实在是不低。然而威力射程远远不如据说只有其十分之一价格“大发贡炮(早期隼炮)”,所以日本的武将们逐渐的以大炮取代了这种“大狭间炮”。在德川家康灭亡丰臣家族的大阪夏之阵时东军(德川家康一方)所配备的火炮规模已然相当可观,相比之下大狭间炮却默默无闻,以至于最后在日本被彻底的遗忘。而在中国这种火器却顽强的存在到了上个世纪中业。


陳大舍


“抬枪”顾名思义需要一个人作为枪架,另一个人瞄准发射,这种武器是大清国独有的武器,曾广泛装备部队,并在清军中充当主要的火力来源。抬枪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品种繁多,重量和子弹也不相同。

抬枪的缺点非常明显,这种长1丈左右,重30多斤的武器,装弹速度慢,后坐力大,据说经常有射手打出一枪后被后坐力震倒,而且准度比较差,但是却在清军中大量装备。

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这种枪威力大,据说能打穿数人,而且由于枪管比较粗较大不容易炸膛。在实战中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另外在面对国内农民军时由于经常在山地作战,火炮等重型武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抬枪这种相对便携的武器成为了清军的主要装备。

但是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进步,抬枪也变得相对笨重,各种缺点也逐渐体现,所以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点点历史


简单的说,一度有用!抬枪相当于清军的无后坐力炮!

先简单介绍下抬枪。抬枪又叫作抬炮、抬杆,它其实就是一把大号的单发步枪,长约3米左右。当年在清军的各个军队中都被广泛使用,而且洋务运动期间曾有生产的记录,其中金陵制造局更是擅长制作这种武器。

如此笨重的抬枪,当时世界各国都没有成批的装备,只被清军大规模的装备,主要原因是因为抬枪相当于后世的无后坐力炮,它在当时比清军装备的鸟枪威力要大的很多。据史料记载,在1858年,在中国广东,有清兵使用抬枪对英国一个十四人的巡逻队进行攻击,结果英军巡逻队一死八伤,而这八人中还有两人需要进行截肢手术,抬枪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抬枪因为采用的是霰弹,虽然射程不远、弹丸威力有限,但是会形成面杀伤,只要大致对准方向发射,散漫而出的钢珠霰弹会大量击中目标。由此这种不需要精准射击,新兵也能快速掌握的武器,被认为优于进口的西式步枪,甚至于当时还特别下令金陵机器局赶造新式的后膛抬枪供应前敌使用。此外,抬枪在对抗晚清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抬枪的缺点也是明显的:过于笨重,后坐力太大,无法精确瞄准点杀伤。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武器的改造升级,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抬枪退出了历史舞台。

喜欢《团长》网友可能记得死啦死啦一行人在渡过怒江进入禅达前,禅达人打抬枪表示欢迎的场景。这时候的抬枪已经退化为礼仪用具了。


朴刀sword


虽然在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就装备了与英军差不了多少的燧发枪,但仅仅少量装备御林军等,大部分清军,不管是各地的驻防八旗还是绿营,实际上装备的都是老式火绳枪,不仅性能落后,射程、威力和射速都大大落后,而且由于清军内部的种种问题,其质量都很差,经常炸膛,一直到民国初期,中国军队士兵开枪的时候都不习惯瞄准,而是偏头,就为了防止炸膛弄瞎眼睛,这也是看到很多大战动辄数十万人,消耗弹药上千万发,却紧紧死了一百多人的主要因素。

相比火绳枪,清军装备的抬枪,很大程度上是火枪的简单放大版,重量更大,威力也更强,所以需要两人操作,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以现在的眼光看,抬枪更像是清军鸟枪手的支援武器,尤其是在发射铁砂的时候,一打一大片,清军广泛装备。

虽然抬枪最终进化出了后装线膛版本,但最终还是在现代步枪出现后,与老式火枪一同被取代。关于抬枪,其很可能是从明代就开始装备的,也可能是轻型的佛郎机,如果看日本武士电影的话,会发现里面的日本战国时代,除了大量装备普通火绳枪之外,也装备部分口径更大的火绳枪,发射铅弹,不过其长度更短,便于单人使用,威力不小,但射程也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