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为什么要装备“抬枪”这种笨重的火器?

kart2011


抬枪属于大号火枪,据我所知,最少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清朝装备的奇炮,


属于一种后装枪,燧发发火。第二种来源就是回炮,说是回炮,其实是赞巴拉火枪的一种,属于大型火绳枪。

好了,这两个来源都是属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开疆拓土战争的军事技术积累,原因也很简单:那会儿步兵往往排成方阵作战,队形非常密集,这种大型火枪可以在中近距离发射霰弹来大量杀伤敌军,破坏敌军方阵。因为此时随着火器的发展,盔甲也基本被淘汰,清军及其大部分对手基本都是无甲的状态,因此不用考虑什么破甲的问题,只要一次齐射能杀伤大量的敌军即可。

实际上,类似的玩意洋人也有。





洋人的几种大号火绳枪

,放在中国不就是抬枪嘛。
而且一直用到了定装弹时代,不过欧洲这种大号火枪在定装弹时代也就是昙花一现罢了,而为什么中国又要给放大成抬枪。

原因无他,思维定势。清军在之前的战争中因为使用抬枪尝过好处,后来和洋人交锋时候又因为抬枪取得过战术优势,从而对抬枪产生了蜜汁自信。所以在定装弹时代依然坚持生产并使用抬枪,即便是早已过时。

我还是那句话,历史不是儿戏,需要从根源上分析其原因,否则的话只能是放屁。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抬枪这玩意只出现于清朝军队的装备序列中。抬枪非常的大,简直就是那个时候普通步枪的放大版。

抬枪的枪管很长、很重,所以抬枪在操作时需要有一个人在枪口处做为人体支架。

武器非常简单,但是在鸦片战争中清军装备的抬枪还是对英军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为清军夺回了一些颜面。


但是总得来说抬枪的发展方向与时代武器发展潮流是相背的。虽然抬枪后期逐渐被淘汰,但在一个特殊的时间占着清军武器“一哥”的位置,还占了很多年。那么,清军为什么要装备抬枪这种武器呢?

一:清政府技术落后,抬枪已经是比较先进且可以大规模装备的武器。

在19世纪时期清政府不思进取一心闭关,导致近代科技不断落后与帝国主义国家。

当清政府面对西方火器的进攻时,因为自身没有先进的技术可以制造与之匹敌的火器装备,抬枪已经是清政府可以拿的出手的武器。为了避免出现拿冷兵器对抗火器的尴尬局面,即使抬枪鸡肋也得用。

二:抬枪相对于进口武器来说成本较低。

在那个时代清政府虽然可以向西方帝国主义国家订购他们的先进武器,但是因为成本太过高昂,不但难以支付购买还难以维护以及使用。

在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使用抬枪这种国产的装备就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

三:抬枪因为口径大、精度不错、使用过程简单这些特点使清政府不忍心淘汰。

抬枪口径可以达到15毫米,这么大口径再加上散射的铅弹,在抬枪的直射下几乎没有生命可以存活。

抬枪做工粗糙,维护程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这些简单的特点就非常符合清军底层士兵普遍没文化的特点,降低维护过程,提高使用率。

抬枪这种放大的鸟枪放在同时代的轻步枪中不免显地有点拙劣,这在一个方面反应出清政府的不作为以及科技水平的低下。

但是同样也值得后人同情。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军队的实力,在自身科技、工业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已使用抬枪这种武器。


小司马迁论史


抬枪出现的历史并不长,是清道光9年(1829年),湖北将军观喜奏请朝廷批准荆州南营新改造40门抬炮取代损坏的20门火炮。这是它第一次出现的文献记载,因此推测抬枪的出现年份也就是1825s左右。



根据嗜英在道光二十一年三月的记载,抬枪长7.5尺,木鞘长5尺,一次装药3.5两,发射5钱重的铁丸或者铅丸,射程300步,一分钟一发。俗称二人抬。


道光二十二年,嗜英上书建议取消30斤抬枪的规格,统一使用较为轻便的23-24斤。从道光开始,一直到同治年间,抬枪成为了和鸟枪并驾齐驱的重火枪,在湘军和淮军中都有大量装备。

抬枪虽然笨重,但是他威力很强,首先射程比鸟枪远了200步,而一分钟一发的速度使它不输于鸟枪而强于大炮。在战场上,抬枪的作用类似于奥斯曼轻炮和日本的大筒,可以打人,也可攻坚。类似于枪炮的结合。因为枪管长,故而抬枪的精准度是要优于鸟枪的。再者23斤的抬枪,有支架,而且是双人使用,也并不笨重,反倒是在战场上还打出了中国特色。



不要质疑古人的智商,存在即合理。


火器工坊


说起来抬枪,这种武器可能听过的人都很少,抬枪这种武器,是一种极其落后的武器,而清军还在近代的时候大规模装备抬枪,正好说明了清军装备上的落后。

先说一下什么是抬枪。

中国最开始使用的火器,虽然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真正能用还得等到明清年间的火铳,鸟铳这一类的火器,明朝的时候,甚至还发明出来了大炮,虽说火器是发明出来了,但到底实用不实用呢?答案当然很明显,自然是不实用的。

先说火铳,这种武器看起来好像是火器,但在实际使用上,说实话,真的没有弓箭来得实在,虽然使用火器已经是一种进步了,但说实话,当时的大明军队,面对能当步兵能当骑兵的后金军队,使用还不成熟的火器确实是极其错误的。大炮呢?大炮虽然看起来还不错,但实际上,大炮的局限性太大了,大明军队一向以擅长坚守为长,在面对后金军队时,大明军队正是依靠着大炮,才能坚守城池,甚至连努尔哈赤都是死在火炮之下。但是,在当时机动性不足的情况下,火炮却是只能矗立在某个地方,并不能及时移动,主要还是因为火炮太笨重了。

这种情况下,大明军队就发明出了一种折中的办法,一种既方便携带,又能够有不错射程的武器,那便是抬枪。

抬枪在操作的时候,往往需要两到五个人负责操作抬枪,抬枪的大小也从1.8寸到5寸都有,说实话,抬枪,就是一种放大版的单兵步枪。

其实抬枪在最开始出来的时候,却是也是发挥过不错效果的,抬枪是一种中国独有的武器,抬枪的后坐力大,尺寸长,重量大,威力也不错,射程也不错,在当时,绝对也算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武器,只是这种先进,也仅限当时。

相较于列强使用的武器,抬枪绝对是一种极其落后的武器,但就是这种武器,却是在清末军队中成为了八旗兵的标配。甚至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抬枪依旧是军队的标配。

当然了,之所以使用抬枪,也是为了节约成本,从国外买来的武器虽然好,但那却需要大批进口,抬枪就能在国内自己生产,因为中国在许多基础工业方面都很薄弱,所以想要制造列强使用的那种武器,无异于痴人说梦,不可能说原材料从国外进口,技术也从国外引进,那样的成本确实是太高了,慈禧还要用军费搞寿宴呢,怎么可能大规模制造先进武器?抬枪就成为了军队的首选武器。

抬枪使用起来,其实效果也是不错的,抬枪需要多人共同操作,这就意味着抬枪的威力必然也是可靠的,但抬枪却是太落后了,换弹速度慢,这就导致了即使是射程相当,抬枪在多人共同操作的情况下甚至会被列强的单兵火力压制,落后的武器导致了军队的溃败,

晚清政府虽然输的不仅仅是军队,但在军队这一方面,晚清政府却也是惨败。


魏青衣


现在看着十分蒸汽朋克,很黑科技的清军火器——抬枪,其实早在大明一朝就开始装备。

清代抬枪

明代最早记录这种长身管重型火绳枪的人是火器天才、武英殿中书舍人赵士桢(也是“妖书案”的真正被告)。赵世祯将当时大明军队中开始配备的一种重型长管火绳枪改进为鹰扬炮,并在《神器谱》中做了很详尽的说明。



《神器谱》中的“放九头鸟图”以及“鹰扬车”。

而事实上这种武器就像同时期被明军大量装备的鲁密铳(来自于奥斯曼帝国)一样,最初是一种舶来品。一开始使用这种火器的是万历朝进犯天朝藩属国朝鲜的日本军队。


九头鸟

当时日军手中有一种“对马岛大鸟铳(日本人呼之为大狭间炮)”,也就是一种重型长管火绳枪,以火力精准而受到了明朝将领的注意。日军普遍使用的“绝大鸟铳”虽然在威力上不能与的明军野战火炮相提并论,但在山脉丘陵或是沼泽海滩这种地形复杂,野战火炮无法大显神威的环境中,这种重型长身管火绳枪却无疑是一种杀人利器。

对此赵世祯在《神器谱》中提到:“(改进后的绝大鸟铳)若置轻车之上,有车数辆,陆续冲击,猛烈之势足埒“大将军”,而离合纵横,进退俯仰,较“大将军”殊为轻便。”并将其命名为“鹰扬炮”。由于改进之后的鹰扬炮火力足,比如射程几乎超过了“对马岛大鸟铳”的一倍,而且性价比高,于是逐渐成了明清两朝非常主流的火器并一直使用到了晚清。


日本民间历史爱好者在复原大阪夏之阵时西军(丰臣家)所使用的“大狭间炮”


但历史的行程总是难以预测,这种重型长管火绳枪在中国经历了“对马岛大鸟铳——鹰扬炮——九头鸟炮——抬枪”的升级过程并大行其道的同时,在其诞生地日本却逐渐的衰落。

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大铁炮在日本本土的性价比实在是不低。然而威力射程远远不如据说只有其十分之一价格“大发贡炮(早期隼炮)”,所以日本的武将们逐渐的以大炮取代了这种“大狭间炮”。在德川家康灭亡丰臣家族的大阪夏之阵时东军(德川家康一方)所配备的火炮规模已然相当可观,相比之下大狭间炮却默默无闻,以至于最后在日本被彻底的遗忘。而在中国这种火器却顽强的存在到了上个世纪中业。


陳大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抬枪其实最好的证明了满清军队的落后。

抬枪其实不是满清发明的,源自于大明军队的一种火铳,叫做超大火铳。

超大火铳重达20余斤的,可用1枚大子弹或者9枚小子弹。

它的特点是子弹射程较远,威力较大。

当时大明的军队处于冷热兵器的更替时代,特点是火枪的性能较差,还不如弓箭。

而火炮则都非常笨重且稀少。即便是最轻型的佛郎机炮,也要至少五六十斤以上。靠人是无法有效使用的,必须车载。

那么,实战就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一,火炮威力大射程远,但跟不上步兵的前进速度。

最终变为了,火炮只能用于守城或者防御性野战。一旦到了进攻作战,火炮不能快速移动,步兵等于没有火炮了。

第二,传统轻型火铳和鸟铳,威逼能够对抗弓箭。

明代萨尔浒战役就是好例子,满清的弓箭是可以压倒大明的火铳、鸟铳的。

弓箭虽然难以训练、射程较近,但在那个时代无论射速、威力、可靠性、实用性都是强于火枪的。

尤其是射速方面,优秀的火枪手使用火绳枪,2分钟1发就很了不起了。而弓箭手一分钟射出七八支箭是小意思。

这种情况下,抬枪就有一定的意义。

抬枪说白了就是一种大号火枪,类似于今天的反器材枪。

它的特点是射程较远,威力较大。

当年火枪一般射程是一二百米,满清时期的抬枪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米,最大射程甚至有1000米。

而无论明代还是清代初期和中期,作战仍然是冷热兵器混杂,采用灵活机动的阵型。

这种情况下,抬枪只需要2个人扛着走,就跟得上步兵作战,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同时,抬枪的出现,就让装备抬枪一方出现了一种撒手锏。

因为弓箭和火枪射程远不如抬枪,火炮又无法和抬枪一样机动。那么,实战期间,拥有抬枪的一方,就会在弓箭和火枪射程之外受伤敌人,自己则毫发无伤。

这就类似于中越战争期间,越南人用大口径高射机枪平射,压制我军普通机枪一样。

因为对方有射程的优势,我军往往被动挨打,吃了大亏。

抬枪说白了,也就是这点作用。

满清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孽、新疆阿古伯的战役中,都大量使用抬枪。

因为对手包括太平军在内,仍然以冷兵器和土造火枪为主,所以抬枪还是能够发挥一些作用的。

然而,至少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抬枪就毫无作用。

抬枪有很多缺点。

一则是精度差。它并不是今天狙击枪的射击,只是放大的步枪,所以精度很差。

子弹出膛以后经常乱飞,不走直线。

英军在1860年的报告中说,抬枪的子弹四处乱掉,除非运气极差撞上,没有步枪延伸的弹道来得有用。

二则是使用操作困难,重量太大。

抬枪长度从1.8米到5米(!),重量从30斤到80斤不等。

抬枪至少需要2个人操作,多则5个人,实则等于今天的班用机枪。

三则抬枪的有效射程有限。

虽然最大射程可能超过1000米,但抬枪的精度还是有限,有效射程一般控制在300米。

再远,子弹就很难打中。

在对付太平军、捻军的射程100多米的弓箭、火铳时,抬枪还是颇有威力的。抬枪的射程远,可以你打不着我,我能打你。

甚至,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军的伯克式(Bakrer)燧发枪,射程也不过200米,不如抬枪。

对付先进西洋武器的军队,抬枪就毫无作用。

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英军比较先进的布伦威克式(Brunswick)击发枪已经有300米的有效射程,不亚于抬枪。

双方精度差不多,射速差不多,但射速差别很大(抬枪一分钟只能一发,击发枪射速每分钟3~4发)。如果双方对射,2到5个人抬着的抬枪,很容易被单兵一杆火枪压制,那还有个屁用。

而且,抬枪的后坐力过大,使用和训练都非常困难。据说射击者常常为被后座力打翻在地上,因此装药时常常偷工减料,以减轻痛苦,当然射程和威力也会大受影响。

说白了,早在1840年,抬枪就过时了。

然而,清军竟然还用到1900年的庚子事变。

对于抬枪,洋鬼子看得很准:1898年英人贝斯福(Admiral Charles Beresford)说得较中肯,在提及金陵制造局时他说: "机器多是现代的,头等的,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物品,他们….大部份的机器用来制(审核)造抬枪。


其实,抬枪真正很牛逼的是做霰弹枪用。

1858年时,在广州的街上,有人用抬枪对准了1队14人的英国巡逻兵发射抬枪。当场打死一个,打伤八个,其中两人须接受截肢手术。

萨沙记得以前农村有一种专门打鸭子打大雁的火铳,也是有2米多长,酷似抬枪。

这玩意一枪下去,霰弹有时候能打七八只野鸭。


萨沙


在清军中,有一种自认为很厉害的武器——抬枪。曾经,英国的下议院议员考察过金陵机器制造局之后表示,明明都是一流的机器,却用来生产没有价值的武器,实在令人痛心。看到中国的官员十分兴奋地展示抬枪,那种表情很得意很满足。英国的议员表示很不理解!明明就是毛瑟枪的仿冒品,有什么可值得炫耀的?

为什么清军对于抬枪有着"迷之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在十八和十九世纪早期,抬枪的确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在西方,欧美的军队开始使用散兵战术,抬枪的价值已经大大降低。因为它只适合对付密集阵型的敌军,穿透力很强。西方国家的战略改变了,导致抬枪没有了价值。但是,大清朝却不一样,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抬枪起到了巨大作用。

当时,太平天国的人几乎都不佩戴盔甲,也没有先进的武器,只会大规模进攻。这令抬枪有了很大的作用,弹道更长,子弹的威力更大。可以在近距离打穿几名太平军,杀伤力特别强大。先不说到底能杀多少人,单是抬枪带来的恐怖伤口就令起义军感到恐慌。

自从清军用抬枪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军之后,就对抬枪有了一种过度的自信。将抬枪看做"神器",并且加大了制造力度。在中法战争中,清军认为洋人的炮很快,但是一炮只能打出一个子弹。抬枪却不同,能够容纳几十颗子弹,肯定比几十台大炮好用。就因为他们有了这样的过度自信,导致大清败得很惨。

其实,抬枪不是清军独有的武器,在万历年间,日本人就用过。他们称抬枪为"大铁炮",是火绳版本。到了清朝末年,抬枪有了一些改善,成为燧发版。甚至到了洋务运动时期,已经研发出了后装膛线版。在清军眼里,抬枪可以装很多子弹,射程比较远,简单容易操作,成为了"神兵利器"。谁知道,他们眼里的神器,却遭到了西方人的鄙视。

的确,长达百年,只生产一种武器,太落后。如果清朝用先进的机器去生产更加先进的武器,不要那么过度自信,也不至于输的那么惨。就像今天的中国,各种武器都很先进,无人敢侵犯!


刘大妈说三农


我是花木童说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抬枪是由明朝支援朝鲜抗击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引入中国,在清朝得到发扬光大,成为清军的主力武器之一。

抬枪顾名思义是由两个人配合操作的一种武器,一个人充当枪架,一个人瞄准射击。抬枪长一丈,重约30多斤。主要特点是装药量大,射程远,威力也远超单人操作的鸟枪。这种武器由于威力大,又比火炮轻便,适合山林作战。后来清军在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清政府大力建造,并成为清军的主力武器。

随着洋务运动的新起,清政府从欧洲购买了大量的先进制造机器,积极研发抬枪技术,先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多处枪械所,为北洋水师输送了大量抬枪。其实随着世界技术的进步,射击精度差、操作复杂的抬枪已被欧洲列强所淘汰。英国参议院1899年考察金陵制造局时就表示:用世界一流的机器,造这无用的抬枪真是浪费。

由于清政府的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由于武器落后被日军重创,从那之后,抬枪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区讨论。如果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花木童说史


谁说中国近古时期没什么军事发明了?抬枪就是有名的军事发明。

抬枪又叫作双人枪,二人枪,二人杆子,还有人把它叫做架子炮,听这名字就有中国特色。


不过在海外这种武器有个很洋气的名字,叫金戈,金戈铁马是中国古代武器的代称,金戈的英文发音(Gingal)又有中国的意思,那意思是“中国制造的枪械。”不管怎么说,抬枪是咱中国人自己的发明,没有人敢说咱是山寨的。

抬枪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祖先钻研、创新精神的体现,是勤劳、发奋结下的硕果。表面上看,抬枪诞生于清朝,但它是中国人借鉴了明代鸟铳的长处,利用了它的原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多年的精心研究,才创造出一代杀伤力很大的一种重型武器。

抬枪长达300厘米左右,重达15千克,就像一个小型火炮,在外形上就给敌方以强大的心理震慑,达到不战先摄人魂魄的心理战效果。

乍一看它的结构和原理跟鸟枪没有什么区别,但你可千万别因此小瞧了它。因为它的装药量是鸟枪的十倍,因为枪膛长的缘故,射程也比鸟枪远了一倍左右。引线粗大,杀伤威力也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抬枪顾名思义要抬着发射,一个人扮演枪把子的角色,一个人负责完成瞄准和扣动扳机的工作。别看两个人操作有点麻烦,但很好地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同时用人来当枪支快速便捷,不像机枪那样还要到处找地方。当你找到合适地方的时候,战机就会转瞬即逝,由主动变成被动。

不熟悉抬枪的人会为它的精确度担心,精确度似乎也是它短板,可是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抬枪的最大优点就是不需要精确度,任何人都会操作,闭上眼睛都可以射击,而且达到很好的效果。当你了解它的子弹结构的时候,就会说我并没有言过其实。


传统的抬枪采用的是霰弹,说通俗点就是开花弹,枪管里面装了无数个“铁疙瘩”,一旦被击发就会下起弹雨。都说枪挑一条线,棍打一大片,那是老黄历了。如果说西洋步枪的杀伤力是“点”,东方大国的抬枪杀伤力就是“面”,几杆抬枪轮番射击,那就是面面俱到,全方位、无死角的杀伤。你说厉害不?

所以说这种武器不但新兵蛋子可以掌握,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用的得心应手。说白了,抬枪就是一个傻瓜兵器。不过要注意一点,方向不能错了,不能调转枪口,那就麻烦了。


抬枪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就是枪管粗,不会发生炸膛。抬枪最厉害的优势就是一枪射击后,枪管会冒出一大片黑烟,久久不会散去,对方的视线就会受到干扰,想反击都找不见目标在哪。

总而言之,抬枪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失为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所以被金陵兵工厂大量制造,在清军中大量装备。

抬枪最大的优势,是它的射程远。抬枪的射程普遍在三百米以上,虽然准确度极差,但是由于杀伤面积大,一排抬枪一起开火,可以对敌人的队伍形成大规模的杀伤。最重要的是——它的射程比弓箭远的多,在他的射程里,你打的到敌人,敌人打不到你。这巨大的优势让清军在内战中尝到了甜头。

抬枪在中国内战中效果非常好,举个例子说,当年洪秀全造反,太平天国起义军席卷大半个中国,一度定都天京,把满清皇帝吓得要死。前去镇压的湘军开始也屡战屡败,主帅曾国藩两次被逼到绝路,要寻短见。后来湘军配备了抬枪后战场局势迅速扭转。太平军开始节节败退,最终以失败告终。


抬枪不仅在国内战争中广泛应用,在反侵略战争中也大显神威。据天津地方史料记载,1858年夏天,中国军队用抬枪伏击了一个英法联军的巡逻队,结果这支12个人的巡逻队,全部中招,两死八伤,还有两人被惊吓坠入河中。

由此可见,抬枪在当时还是很厉害的一种武器。但任何一种武器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抬枪射程不远,操作相对复杂。可惜的是先辈们满足于现状,没有及时对它进行升级改造,以致于这种当时挺厉害的武器后来被西方超越,进而远远甩在身后,被时代淘汰。


小约翰


虽然在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清军就装备了与英军差不了多少的燧发枪,但仅仅少量装备御林军等,大部分清军,不管是各地的驻防八旗还是绿营,实际上装备的都是老式火绳枪,不仅性能落后,射程、威力和射速都大大落后,而且由于清军内部的种种问题,其质量都很差,经常炸膛,一直到民国初期,中国军队士兵开枪的时候都不习惯瞄准,而是偏头,就为了防止炸膛弄瞎眼睛,这也是看到很多大战动辄数十万人,消耗弹药上千万发,却紧紧死了一百多人的主要因素。

相比火绳枪,清军装备的抬枪,很大程度上是火枪的简单放大版,重量更大,威力也更强,所以需要两人操作,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以现在的眼光看,抬枪更像是清军鸟枪手的支援武器,尤其是在发射铁砂的时候,一打一大片,清军广泛装备。

虽然抬枪最终进化出了后装线膛版本,但最终还是在现代步枪出现后,与老式火枪一同被取代。关于抬枪,其很可能是从明代就开始装备的,也可能是轻型的佛郎机,如果看日本武士电影的话,会发现里面的日本战国时代,除了大量装备普通火绳枪之外,也装备部分口径更大的火绳枪,发射铅弹,不过其长度更短,便于单人使用,威力不小,但射程也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