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linjiayan9103


这个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要结合前后看,才能知道乾隆想干什么。

(1)1776年,乾隆下令编纂奇书《贰臣传》。

这本书有多奇呢,先看看啥叫贰臣。

清朝入关前,有很多明朝将领投降清朝,为清朝立下了大功,应该表扬啊,自顺治而康熙,都是大力表扬,到了乾隆这里,他编了一本《贰臣传》。

贰臣,就是二等臣子,因为这些人本是明臣,投降成了清臣。

人家投降你,为你立功劳,现在你骂人家叫贰臣?

乾隆就是这样的奇男子。

这一年,他还下令编纂《胜朝殉节诸臣录》,专门表扬死不降清,为明朝捐躯的爱明人士。

这一年,他还下令编纂《逆臣传》,对清军入关功劳超级大的吴三桂,尚可喜等统统进入了逆臣传,这几位连贰臣都算不上。

(2)1778年,乾隆大平反。

这一年,乾隆为多尔衮,多铎,胤禩等诸多位亲王王爷平反,凡是对清朝有大功,因错降罪的大清王公贵族,乾隆在这一年都给与恢复封号,抹去其罪的平反。

(3)1778年,乾隆宣布自己只做60年皇帝。

乾隆的目的是什么呢?

①消除汉人里反清复明的影响。

大力表扬明朝忠臣,可以缓解汉人复明的心态。

②增强满族凝聚力。

满人入关,人数极少,自顺治一来,内部杀伐严重,例如顺治朝有多尔衮,康熙朝有鳌拜,雍正朝九王夺嫡,都是满族内耗,由于这些人都是清朝不同时期极有政治影响力的人物,所以给他们平反,可以消弭对这些人同情的满族人的心,增强满足自身的凝聚力。

乾隆在给多尔衮等平反的同时,也狡猾的宣布把诸多和他们有关的圣旨,上谕全部销毁,即只保留好的,凡是对大清能造成黑点的材料全部销毁,这样一来,即使给他们平反,后世也看不到大清的黑材料了。

这一招实在是很高明的。

所以,多尔衮能平反,不是因为他个人过去做了什么,而是乾隆帝要做的一系列增强满足凝聚力的诸多事件之一,他曾经如何并不重要,因为坏的可以销毁,好的可以保留。


师明礼闲聊太平天国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虽然有自吹成分,但也能够大体反映了其一生的文治武功。

乾隆非常注意吸取治国教训,总结政治得失,为此,他每天读一册记录清朝政事的《实录》,对本朝国史,无不周览,周而复始。


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读《实录》的过程中,乾隆开始着手解决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包括为多尔衮平反一事。这年正月,他发布了一道1500字左右的上谕,恢复睿亲王封爵,并肯定了多尔衮的功绩,说他“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边疆。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乾隆认为多尔衮是被诬陷的。乾隆皇帝也曾说:“殁后为苏克萨哈所构,首告诬以谋逆。其时世祖尚在冲龄,未尝亲政,经诸王定罪除封。朕念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敛服僭用龙衮,证为觊觎,有是理乎?”以多尔衮当时的权势而言,如果他真的想做皇帝,没有人能挡得住他,但是他没有迈出这一步。

乾隆皇帝对多尔衮的拥戴之功是十分肯定的。“使王彼时,如宋太宗之处心积虑,则岂肯复以死固辞,而不为邪说摇惑耶。”多尔衮并没有效仿宋太宗自立为帝,而是拥戴顺治帝,才有了后来的乾隆皇帝,可以说,没有多尔衮的拥戴,就没有乾隆的今天。


多尔衮恢复睿亲王封爵,由养子的五世孙承袭,追谥为“忠”,配享太庙,重新补录“玉牒”,恢复宗室身份。


古先生说








落日苍茫风才定


谢谢悟空小蜜妖精(邀请)。

欢迎大家分享【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真实的观点和经验吧!

其实,乾隆晚年并没有给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只是把多尔衮重新评价了一下。

大家从看过的影视作品中,还有一些清朝的历史书籍中,比如,《清史稿》、《请史通俗演义》等等书籍中,可以看出来,乾是一个放荡不羁、淫意过度的皇帝。

他一生中,除了吃喝玩乐,游山玩水,迷恋女人,再也没有干过几件正了八经的人营生。从他怂恿和珅贪赃枉法,就能看出他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不多的皇帝,真的没有什么做为!

所以,我敢肯定的说,他真的给多尔衮平反招雪的事,也能够做出来。因为,他年轻时都不怎么聪明,老了以后就更糊涂了!

本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望朋友们批评指正。谢谢。


地丁老师60838848020


睿亲王多尔衮,是清军入关,定鼎中原、定都北京的主要实施者。他和自己的亲弟弟阿济格、多铎,掌管了八旗中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力排众议拥立福临为帝。为什么顺治帝痛恨多尔衮呐。

一、控制顺治帝,做了皇父摄政王,威胁未成年顺治。

二、杀侄子豪格,豪格是多尔衮的哥哥代善的儿子,战功卓著,豪格也是和顺治帝抢皇位的,多尔衮拥立福临后,将豪格幽禁而死,并抢了自己的侄媳妇回府邸。

其实最重要的是打击了很多八旗的政敌。

多尔衮同母亲兄弟三人,多铎死于1649年,多尔衮死于1650年,阿济格死于1651年。三兄弟死后,多尔衮政敌纷纷弹劾,最终将多尔衮,掘墓、鞭尸、斩首。部署势力纷纷瓦解,牵连很多。多尔衮没有儿子,过继多铎的儿子为后代。

乾隆晚年给好多亲王级别的人平反,事情已经过了100多年,政局早就稳定。为了缓和满族内部矛盾,博取“十全老人”的名声,同时也圆了“雍正皇帝”的嘱托。

1778年通过修改史书的方法,以最省力的办法解决了平反问题。


老旺民俗传说


顺治当时很年轻,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思想的教育,觉得,父亲皇太极去世以后,妈妈跟多尔衮叔嫂之间的恋情属于不伦恋情,对他来说,是奇耻大辱,因此,在多尔衮死在顺治七年十二月死在喀喇城,第二年正月,顺治八年正月,顺治亲政,二月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籍其家产,籍没,抄家,罢其封爵,原来封什么都罢免,撤其庙享,诛其党羽,多尔衮党羽杀的杀,放的放,贬的贬,多尔衮的坟也被挖了,把多尔衮的尸体抛尸荒野,用棍子打多尔衮的身体,用鞭子来鞭尸,更有甚者,把他头割下来,身首异地,实际上,对于生活在东北的的女真族人来说,哥哥去世,叔嫂相恋,是符合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这根本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实际上,如果没有多尔衮,大清国根本就不可能那么快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因此,乾隆皇帝在晚年,于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恢复亲王称号和宗室身份后,算是对多尔衮历史贡献的一种肯定。


沈阳杨艺


乾隆四十三年,已经进入老年的清高宗乾隆将目光多次放到尘封百余年的旧案当中,由此掀开了清朝最大规模的平反,并将其父雍正也未敢翻案的多尔衮案进行推倒重评。他提出翻案理由时说:“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又进一步解释说:“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说谋反肯定不存在,但专擅不排除。

摄政王多尔衮画像

第二认为多尔衮的功劳太大了,“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一个“最”字凸显了多尔衮在乾隆心里的地位。第三个原因是乾隆同情多尔衮的遭遇。在上谕中说:“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用非同情的口气说:“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最后乾隆又耍起了文字聪明,为多尔衮案件定调。意思就是多尔衮案件与顺治无关,是一群小人构陷所致:“当时我世祖(顺治),尚在冲龄,未尝亲政”,并信誓旦旦地说:“假如当时多尔衮真的敢于挑战世祖权威,对其进行惩罚,朕也不敢给他翻案”。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担心多尔衮意图取代顺治的档案比比皆是,为此乾隆在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将有关多尔衮的档案记载全部与进行销毁,在乾隆眼里的多尔衮如此“优秀”为何当初被顺治迅速清算呢?透过历史的光线,我们通过阅读其他方面的史料会得到一些真实或是贴近人之常情的信息来。

顺治画像

让顺治对多尔衮最为憎恨的是二大方面:

一,多尔衮千方百计阻止顺治福临学习,以此让他变成无知青年,掩藏不可告人野心。

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在与木陈忞僧人聊天是,福临还在不无遗憾地感叹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北游集》

督察院长官满达海等人上书,建议多尔衮对福临进行读书教育:“今皇上聪明天纵,年尚幼冲,若不及时勤学,则古今兴废之道,无由而知,宜慎选博学明经之端人正士,置诸左右,朝夕讲论,以资启沃”多尔衮虽未明确拒绝,却推脱说:“上(福临)方冲幼,尚需迟一二年。”顺治元年(1644),小皇帝同多尔衮入京的不久,户科给事中郝杰又上疏为福临开设经筵讲学,“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让福临接受正规教育。多尔衮再次以顺治的名义降旨:“请开经筵……有裨新政,俟次第举行。”就是借故拖延,不让福临读书。名义上成为清朝的皇帝,却连基本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了。第二年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有奏请顺治读书,认为自古帝王“必以修德勤学为首务”,而且“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福临的入学问题成了新朝廷的焦急之事,多尔衮对他们的奏章不予理睬,以此可知,多尔衮对福临教育拖着不办掩藏着最终取而代之的目的。

二、对福临其兄豪格处死并夺走其女人的痛恨。

在多尔衮权势熏天之时,对其有制约和竞争的人就要数福临的哥哥豪格了,崇德八年(1643)的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去世,引发了一场重大危机。掌握实权而又觊觎皇位的多尔衮迅速召见内大臣索尼等人讨论皇位继承人。索尼首先发表令多尔衮非常愤恨的言论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豪格画像

明确提出除了皇太极的儿子可以继承外,其他人都没有资格。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等朝廷重臣,相继来到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豪格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一时之间从舆论和实力上来看,豪格继承其父皇太极大位颇具优势。然而多尔衮在整体实力上更占上风,众多力量在崇政殿集合,广泛讨论谁能继承大位。最终双发达成妥协,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这场大位争夺赛才宣告一个段落。

豪格在清兵入关前夕被人告发他对多尔衮有不满言论,如咒骂多尔衮“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因此豪格幽禁,支持豪格的八旗将领等人被处死,籍没家产。此时的多尔衮地位尚未稳固,不久他被迫释放了豪格,并罚银五千两,夺其七牛录所属人口并革去了他的王爵。朝鲜人当时对此传闻说豪格能够被释放,都是因为顺治小皇帝“啼泣不食”请求多尔衮宽宥,此后不久,多尔衮带着清兵入关,豪格在当时也随军入关作战。

多铎画像

因此顺治元年(1644)十月,福临在北京继位大封诸王时,豪格得以恢复被革爵位,在册文中说:“尔和硕肃亲王,前以引罪削封,后随叔父摄政王入山海关,颇流贼二十万,遂定中原,厥功懋焉。朕诞登大位,特加昭雪,授以册宝,复封为和硕肃亲王。”这是由于多尔衮入关之初,情势非常危急,当时需要豪格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豪格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因此得以起用。然而在局势稳定后,豪格帅兵回京时受到冷遇,与多铎平定江南热烈受到欢迎庆功不同,既没有慰劳大军,也没有郊迎等风光场面,只以小皇帝在太和殿“宴劳之”。豪格回京不久,就发生了希尔艮冒功事件,最后变成了豪格罪状。在多尔衮的操作下,召集了诸王、贝勒、贝子、大臣们的一次机会,最后以豪格“枯恶不俊”,判决他“应拟死”。

代善画像

归根结底,还是多尔衮早前与之争夺大位埋下了仇恨,当多尔衮权力稳定后,对其进行的一次清算。豪格在囚禁中不久便死去,时年三十七岁。有关豪格的死,清代权威官方《清实录》中并未详细说明。《八旗通志?豪格传》中简单说:“为睿王多尔衮构陷,薨。”也就是说豪格在多尔衮的陷害下仅仅幽禁一个月便于狱中死亡。豪格死后不到两年,多尔衮“纳和硕亲王豪格福晋博尔济锦氏”,名义上,多尔衮是豪格的叔父,他竟公然把侄媳妇纳入王府据为己有。皇太极在世时下令革除满洲陋习,不准杂婚乱婚,多尔衮夺侄儿寡妻,可见他任意妄为的蛮横粗暴。天道循环,多尔衮的恶劣作为似乎得到了报应。公元1650的年12月,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因狩猎坠马受伤,不久河北滦平县附近死去。

顺治下诏给其最高身后哀荣的几个月后,多尔衮的身后命运急转直下。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取消一切封典,挖墓掘尸。13岁的顺治帝表现强势,清算手段十分冷酷。意大利传教士记载了这一场景:“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多尔衮华丽的陵墓,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更多源于个人情感上对他的憎恶。在成长的环境下,这个不大的孩子,目睹了种种多尔衮在他面前是如何耀武扬威的张扬。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时,就利用自己的权力追封他的生母为太皇太后,俨然是皇帝追封自己母亲一般,多年后,顺治对诸王大臣回忆这段往事曾愤恨地说:“那时的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乾隆组织编纂的《贰臣传》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亲自参与大清历来备受争议的重大案件档案的审阅工作。不仅对当年明朝将领投靠清朝进行重新定义评估编纂了《贰臣传》后,又着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翻案”。这些案件涉及整个清朝位置最高的数位亲王。其中尤其以平凡多尔衮为最为重大一案。乾隆有必要对“三年无改父之道”这一信条做出必要的舆论解释:“我皇考(雍正)晚年屡次和我谈论过去的这些案件,每次提到都非常遗憾,就是有意将这些事情留给我做。”

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乾隆统治中后期,政治全面稳定,经济进一步繁荣,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要对所有存在争议的事情进行全面重估计,对进一步稳定内部宗室团结,调节历史矛盾,全面收获美名的一个主要举措,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乾隆在这一年翻案最多,力度最大且成本极低的主要原因。


酒话老人


经过100多年,多尔衮的势力早就化成水,对皇权没有任何威胁。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一心凸显自己的德政,給多尔衮平反本就是诬陷的谋反罪名,給多尔衮嗣子多尔博的后代一个铁帽子王,分几个牛录,不算啥损失。反正当初被顺治吞并的正白旗已经是上三旗,又不会还給多尔衮的后代。


四川達州


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晚年乾隆画像 乾隆四十三年,已经进入老年的清高宗乾隆将目光多次放到尘封百余年的旧案当中,由此掀开了清朝最大规模的平反,并将其父雍正也未敢翻案的多尔衮案进行推倒重评。他提出翻案理由时说:“夫睿王果有异志,则方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又进一步解释说:“摄政幼年, 威福不无专擅,诸王大臣未免畏而忌之”,就是说谋反肯定不存在,但专擅不排除。 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摄政王多尔衮画像 第二认为多尔衮的功劳太大了,“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一个“最”字凸显了多尔衮在乾隆心里的地位。第三个原因是乾隆同情多尔衮的遭遇。在上谕中说:“睦亲彰善,王政宜先;继绝昭屈,圣经所重。”用非同情的口气说:“乃令王之身后,久抱不白之冤于泉壤,心甚悯焉。”最后乾隆又耍起了文字聪明,为多尔衮案件定调。意思就是多尔衮案件与顺治无关,是一群小人构陷所致:“当时我世祖(顺治),尚在冲龄,未尝亲政”,并信誓旦旦地说:“假如当时多尔衮真的敢于挑战世祖权威,对其进行惩罚,朕也不敢给他翻案”。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担心多尔衮意图取代顺治的档案比比皆是,为此乾隆在上谕中说:“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于是将有关多尔衮的档案记载全部与进行销毁,在乾隆眼里的多尔衮如此“优秀”为何当初被顺治迅速清算呢?透过历史的光线,我们通过阅读其他方面的史料会得到一些真实或是贴近人之常情的信息来。 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顺治画像 让顺治对多尔衮最为憎恨的是二大方面: 一,多尔衮千方百计阻止顺治福临学习,以此让他变成无知青年,掩藏不可告人野心。 顺治十六年的时候,在与木陈忞僧人聊天是,福临还在不无遗憾地感叹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晏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北游集》 督察院长官满达海等人上书,建议多尔衮对福临进行读书教育:“今皇上聪明天纵,年尚幼冲,若不及时勤学,则古今兴废之道,无由而知,宜慎选博学明经之端人正士,置诸左右,朝夕讲论,以资启沃”多尔衮虽未明确拒绝,却推脱说:“上(福临)方冲幼,尚需迟一二年。”顺治元年(1644),小皇帝同多尔衮入京的不久,户科给事中郝杰又上疏为福临开设经筵讲学,“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让福临接受正规教育。多尔衮再次以顺治的名义降旨:“请开经筵……有裨新政,俟次第举行。”就是借故拖延,不让福临读书。名义上成为清朝的皇帝,却连基本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了。第二年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有奏请顺治读书,认为自古帝王“必以修德勤学为首务”,而且“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福临的入学问题成了新朝廷的焦急之事,多尔衮对他们的奏章不予理睬,以此可知,多尔衮对福临教育拖着不办掩藏着最终取而代之的目的。 二、对福临其兄豪格处死并夺走其女人的痛恨。 在多尔衮权势熏天之时,对其有制约和竞争的人就要数福临的哥哥豪格了,崇德八年(1643)的八月,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去世,引发了一场重大危机。掌握实权而又觊觎皇位的多尔衮迅速召见内大臣索尼等人讨论皇位继承人。索尼首先发表令多尔衮非常愤恨的言论说:“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豪格画像 明确提出除了皇太极的儿子可以继承外,其他人都没有资格。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承大位。图尔格、索尼、等朝廷重臣,相继来到肃王府上,表示拥戴豪格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论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将领的拥护,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当时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一时之间从舆论和实力上来看,豪格继承其父皇太极大位颇具优势。然而多尔衮在整体实力上更占上风,众多力量在崇政殿集合,广泛讨论谁能继承大位。最终双发达成妥协,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这场大位争夺赛才宣告一个段落。 豪格在清兵入关前夕被人告发他对多尔衮有不满言论,如咒骂多尔衮“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因此豪格幽禁,支持豪格的八旗将领等人被处死,籍没家产。此时的多尔衮地位尚未稳固,不久他被迫释放了豪格,并罚银五千两,夺其七牛录所属人口并革去了他的王爵。朝鲜人当时对此传闻说豪格能够被释放,都是因为顺治小皇帝“啼泣不食”请求多尔衮宽宥,此后不久,多尔衮带着清兵入关,豪格在当时也随军入关作战。 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多铎画像 因此顺治元年(1644)十月,福临在北京继位大封诸王时,豪格得以恢复被革爵位,在册文中说:“尔和硕肃亲王,前以引罪削封,后随叔父摄政王入山海关,颇流贼二十万,遂定中原,厥功懋焉。朕诞登大位,特加昭雪,授以册宝,复封为和硕肃亲王。”这是由于多尔衮入关之初,情势非常危急,当时需要豪格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豪格作战勇猛,经验丰富,因此得以起用。然而在局势稳定后,豪格帅兵回京时受到冷遇,与多铎平定江南热烈受到欢迎庆功不同,既没有慰劳大军,也没有郊迎等风光场面,只以小皇帝在太和殿“宴劳之”。豪格回京不久,就发生了希尔艮冒功事件,最后变成了豪格罪状。在多尔衮的操作下,召集了诸王、贝勒、贝子、大臣们的一次机会,最后以豪格“枯恶不俊”,判决他“应拟死”。 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代善画像 归根结底,还是多尔衮早前与之争夺大位埋下了仇恨,当多尔衮权力稳定后,对其进行的一次清算。豪格在囚禁中不久便死去,时年三十七岁。有关豪格的死,清代权威官方《清实录》中并未详细说明。《八旗通志?豪格传》中简单说:“为睿王多尔衮构陷,薨。”也就是说豪格在多尔衮的陷害下仅仅幽禁一个月便于狱中死亡。豪格死后不到两年,多尔衮“纳和硕亲王豪格福晋博尔济锦氏”,名义上,多尔衮是豪格的叔父,他竟公然把侄媳妇纳入王府据为己有。皇太极在世时下令革除满洲陋习,不准杂婚乱婚,多尔衮夺侄儿寡妻,可见他任意妄为的蛮横粗暴。天道循环,多尔衮的恶劣作为似乎得到了报应。公元1650的年12月,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因狩猎坠马受伤,不久河北滦平县附近死去。 顺治下诏给其最高身后哀荣的几个月后,多尔衮的身后命运急转直下。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取消一切封典,挖墓掘尸。13岁的顺治帝表现强势,清算手段十分冷酷。意大利传教士记载了这一场景:“顺治帝福临命令毁掉多尔衮华丽的陵墓,把他的尸体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顺治帝对多尔衮的清算更多源于个人情感上对他的的憎恶。在成长的环境下,这个不大的孩子,目睹了种种多尔衮在他面前是如何耀武扬威的张扬。多尔衮在顺治七年时,就利用自己的权力追封他的生母为太皇太后,俨然是皇帝追封自己母亲一般,多年后,顺治对诸王大臣回忆这段往事曾愤恨地说:“那时的墨尔根王摄政,朕只是拱手做点祭祀的事,凡是国家的大事,朕都不能参与,也没有人向朕报告。” 乾隆在晚年时为何亲自为顺治最痛恨的多尔衮“洗白”? 乾隆组织编纂的《贰臣传》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亲自参与大清历来备受争议的重大案件档案的审阅工作。不仅对当年明朝将领投靠清朝进行重新定义评估编纂了《贰臣传》后,又着手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翻案”。这些案件涉及整个清朝位置最高的数位亲王。其中尤其以平凡多尔衮为最为重大一案。乾隆有必要对“三年无改父之道”这一信条做出必要的舆论解释:“我皇考(雍正)晚年屡次和我谈论过去的这些案件,每次提到都非常遗憾,就是有意将这些事情留给我做。” 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乾隆统治中后期,政治全面稳定,经济进一步繁荣,一心追求“十全盛世”的乾隆要对所有存在争议的事情进行全面重估计,对进一步稳定内部宗室团结,调节历史矛盾,全面收获美名的一个主要举措,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乾隆在这一年翻案最多,力度最大且成本极低的主要原因。


八卦研究室


乾隆四十三年,弘历阅看实录,以为多尔衮“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明示平反昭雪,还其原爵,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从清廷爱新觉罗氏家族看,多尔衮是大清帝国的实际创建者,乾隆帝为他重新作出评价,是件非常正常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