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郭沫若挖掘的万历陵后来怎么样了?

孤客生


被郭沫若挖掘的万历陵后来怎么样了?

这个问题中有三点要素:郭沫若、万历、陵。

郭沫若一生三大爱好:写作,挖坟,换老婆。文学方面著作颇丰,早期时代特色比较重,虽无在特定领域有旷古烁今的成就,却也在大面上受到好评。但因晚期很多诗作恶心腻歪人,心术不正捧臭脚老换去一些既得利益,并不受大众追捧,甚至让人反感。

所以在如此“盛名”之下,观众逐渐把视角转移到郭沫若挖坟(考古)和换老婆身上。

换老婆就不必说了,就说说考古吧。

都说郭沫若喜欢挖坟掘墓,其实在个人看来更多的是“恨”,这种“恨”并不是恨这些坟,而是恨自己人生太短,恨不见古人。

尤其是对一个文物收藏和研究都非常有“嗜好”的文人,对于坟中宝贝的憧憬,甚至让自己丢掉道德束缚,俗称挖坟。

如果郭沫若能活到技术可以保存随葬品的时候,那估计郭沫若对挖坟的欲望就没这么强烈了。估计这一点不单单郭沫若,很多人在私心上都可以理解。


常说郭沫若挖坟有三大目标,一是秦始皇陵,一是乾陵,一是长陵。

其实我也有两大目标,就是秦始皇陵和乾陵。大体上跟郭沫若差不多,想看秦始皇陵里的架构,想看乾陵里是否有王羲之真迹。

这是我之私心,所以平生爱好之一就是去逛各大博物馆。所谓想看秦始皇陵和寝陵,也得建立在能活到国家有条件发掘的基础之上。如果到死那一天都没这个机会,那真的也会可能如郭沫若一样,想尽办法进去看一看。

倒不是垂涎其中宝物,想据为己有,只是看一看就好。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这个意思。

也不要说挖坟XXXX,如果真到那天,可能并不介意埋自己的小土包子被人刨开,甚至如果真有人给个盗洞让我进去看一看,我愿意进去之后就封死在里边,一举两得,不破坏文物,还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大抵如此。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是理解郭沫若的刨坟情节的,可能到这有些人就要骂我了,没关系,我死了之后就一把骨头渣子,谁想刨谁刨,拿去泡药酒都行。


但是跟郭沫若相比,我没有他那个地位和话语权,所以也只能拿个小板凳戳在那眼巴巴的等待国家动手。

甚至郭沫若自己的话语权,都是不够的。


其实当时郭沫若想挖长陵,但是长陵太大了,上头不批,于是就找个小的练练手,于是就找到了万历陵,之所以找到万历陵,还是因为万历陵上边塌陷了一个土坑,比较好下手,并不是直奔万历陵去的。

即便是万历陵,也不是郭沫若一人说挖就挖的,他起不了主导作用。而是很多专家一起写的材料递交上去,才让国家重视。

国家一看这么多专家大师都想动手,那或许可以试一试。毕竟当时考古科技不发达,但是也不知道真正弄起来要面对什么,所以就先找一个练练手,考验自己的考古技术,积累考古经验。于是就批准了。

在个人看在,虽然郭沫若很渣,但这次挖坟确实不是郭沫若的错,他只不过是众多参与这次项目中有私心有好奇心文人中的一个。只不过他的名声实在不太好,所以这个锅就得他背起来。

而且,这次损失在考古界来说应该总归会有那么一次,毕竟等到科技发达的时候,准备也未必充分,这次失败反而是个惨痛的经验教训,周总理也做到了迅速批示,避免了更多皇陵被毁坏,给未来考古领域留下大片蓝海。


万历皇帝的骨架,被重塑后毁掉了。其他文物也因氧化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万一其中有历代名人的古董字画,估计郭沫若也会后悔挖掘的。毕竟想看一看,不是想毁掉。



梁宇航


被郭沫若挖掘后的万历陵寝定陵,经过整整一年的发掘,终于看到了梦寐已久的地下玄宫大门的入口处-金刚墙,下图就是当年拍摄的金刚墙老照片,在人们毫无经验的撬开了金刚墙的第一块墙砖的那一刻,宣告中国考古史最惨烈的考古悲剧即将发生了。

当墙砖一块一块的去除。地宫的大门慢慢的显露在人们眼前之时,人们推开了这座已经封闭了几百年的皇家帝陵的玄宫之门。

但进到了存放万历帝棺椁和随葬品的寝宫时候,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已经失传的明代皇家织锦在没有任何技术能力保存的考古队员的眼前迅速的碳化变黑,最后成为了渣滓。还有一些明代的木俑,也因为没有经验能力处理保存而全军覆没。全都被糟蹋了,剩下来的只有那些金器和瓷器。

跟让人扼腕叹息的还在后面,当这些所剩不多的珍宝和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都需要进一步保护和清理的时候,一场众所周知的风暴席卷了神州大地,这些正在清理考古工作的专家们被下放劳动,使得这些文物竟然一时间无专业人员的管理保护,就扔在了民房之中,在高潮的事件是在六六年八月份,最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万历帝和皇后的遗骸,以及画像等物件,竟然被疯狂的年轻人拖到了定陵大红门前面的广场上,被一把火烧掉并挫骨扬灰,就连珍贵的楠木棺木也被扔进了附近的山沟里。。。


老猪的碎碎念


1955年,北京副市长吴晗与郭沫若起草了一份【关于挖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这份报告遭到一些考古学家的反对,双方争执不下,先送到了周总理那里,最后又让毛主席裁定,毛主席点了头,支持方胜利。

1956年,吴晗、郭沫若等人,成立考古委员会,6月定陵挖掘工作开始。因为找不到墓道口,考古队请了许多民工,明楼被挖了三条约27米深,近百米的探沟。历时一年多,才打开定陵大门。

有一个年代特色鲜明的记录片《1958年定陵挖掘纪录片》,讲述的即是这段历史。地宫全部用青白石砌成的拱券,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棺椁放置在后殿,朱红色的棺材,尸体已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珍贵织锦。

(1958年定陵挖掘纪录片,考古学家从棺椁中取出文物)

考古学家从地宫中取出珍贵文物3000多件,本以为永乐年间编撰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正本会在定陵里面,但却没有发现。令人痛心的是,因匆忙打开大门,众多丝绸字画迅速氧化,毁损不可挽回。后来是在报告了周总理之后,才下令“全国内不主动发掘皇陵。”


(1958年定陵挖掘纪录片,定陵的陪葬佣)

1959年9月30日,定陵的文物出土到达最后阶段,定陵博物馆成立,正式对外开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被批斗,后来被关起来,肉体与精神备受折磨,下场凄惨。

而吴晗主持挖掘的定陵再次惨遭厄运,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

保存在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骨被扒出来,扔到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面,人们纷纷用石头砸向尸骨。尸骨破碎之后,红卫兵又将之付之一炬,挫骨扬灰。

万历皇帝与皇后用的三口朱红色棺材被扔至宝城之外的山沟中,因为棺椁的木材是珍贵的楠木,村民们便捡走再用,但诡异的是,凡是捡到棺材的村民都遭遇了不幸。这被认为是万历皇帝的诅咒。

(定陵挖掘后万历黄帝遗骨)

无论是对定陵、万历皇帝来说,还是对郭沫若、吴晗来说,定陵挖掘都是史上的一大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令人震惊。


蔡骏


答:

发掘明陵,吳晗决心己下。搬兵请将,上书总理。郑振铎、夏鼐提出异议,双方争执。

1969.10.10日夜,一股粛杀气氛缠绕着北京某监狱。吳晗快死了,身边无一人⋯

明陵发掘是他大学时代的宿願,也是他建国以来鼎力促成的一件事。但自从万历帝后一人多高的三口金丝楠木棺材连同三具骨架被腾飞的烈焰倾刻化为灰烬的消息传到他耳中时,他才清楚的认识到,在十年前那場争论中,郑振铎夏鼐两位铮友的远见⋯

吳晗腸子都悔青了,但是,流逝的时光不会再来,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属于他的只有悲愤和无尽悔恨⋯⋯


令人意外的是1955年10月4日给政务院的发掘报告却是"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报告领先签名的是: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邓拓,范文澜,张苏。

长陵就是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陵寑。幸运的是朱棣生前与他老爸模样相似,作风、性格相差无几,其陵庞大、隐秘、坚固,寻找几个月均无法下手,只好转向地面建筑已破坏,年代较晩的定陵。

1955年12月初在吳晗鼎力主持下,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成员为:郭沫若,沈雁冰,吴晗等九人委员会。


历尽千辛万苦,1957年定陵终于完成发掘。

1958年定陵内部开放。定陵发掘引起世界轰动,这是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对皇帝陵的发掘,世界目光都聚焦应该具有的发掘报告,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报告不见公布。

文革到来,三口一人高的金丝楠木和三具尸骨毁于大火。

1958年,越南政府胡志明主席第一个参观定陵。但是未在留言纸上留下任何字迹。


1965年9月,周总理陪同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参观定陵,来宾对十三陵的规模宏大所震撼,赞不绝口,总理接过话说,我们每一座陵墓都是这样,这时吴晗接过话说:"长陵比这规模还要大,要是发掘,一定更为壮观,研究价值也大于定陵。"总理没有说话,向停放不
远的汽车走去,吳晗着急的问:"总理,你看这发掘定陵的事?

周总理沉思片刻说道:"我对死人不感兴趣"。也正因为这句话,明成祖朱棣才在他的陵寝安睡至今。中国文化瑰宝又免遭一次劫难。幸甚朱棣皇上,幸甚整个华夏民族。

从此,政府不允许发掘任何皇陵!


良人执戟2


现在去北京看十三陵就知道了,定陵除了一个空荡荡的地宫,里面没有一件文物是真货,全部都是仿制品。参观过的人都觉得自己看了个假景点。

万历皇帝的遗体呢?在某个特殊时期里被批斗呗。批斗完之后,万历皇帝和孝靖、孝端两位皇后的遗体还当众用火焚烧。

后殿上摆着的三口巨大的棺椁,也不是原来的金丝楠木,而是用白灰和水泥的复制品。因为当时所有的陪葬品都被拿去焚烧了,棺木也被劈开扔掉了。

什么都没保存下来,后期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复原。

从定陵开始挖掘到文革结束,过了整整二十多年,考古发掘报告才正式开始撰写。定陵考古发掘报告的正式出版时间是在1990年。

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发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考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辛辛苦苦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编写成考古发掘报告。因为后人会将这些发掘报告当作历史资料进行学术研究。

所以说,考古发掘报告不能带有主观意识地乱写。它不是将文物描述一遍这么简单,它还需要通过这些文物来联系时代发展,反映当下社会历史,揭示社会生产规律。在报告内容中,必须包含了当时观察资料时所发现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解决建议。

编写考古发掘报告一般需要用上几年不等的时间,可是像定陵这样,发掘出来后过了二十多年才完成考古发掘报告的,实属罕见。

再说回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很多文物被保护保存不当,它们从地宫被搬离出来后,大多数被堆放在一些普通的库房里。

库房的存放条件很差,比不上在地宫里相对稳定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随时发生变化,加上库房角落还漏风,风化十分严重,一大批国宝褪色的褪色,变形的变形。

最后能存活至今展示给众人看的,寥寥无几。

总之,发掘定陵,绝对是大错。


奇异机器


前车之鉴之,定陵,考古一大悲哀!

被郭沫若挖掘的万历陵后来怎么样了呢?2017年,本人有幸参观过定陵,多年以后,让我们站在客观的角度,了解下万历陵目前的状况。

事件回顾:

万历陵即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1955年,经吴晗、郭沫若、沈雁冰、邓拓等人申请,虽经国家批准,被发掘的一座帝陵。由于当时发掘技术水平不足,又缺乏考古经验,且后期保护工作未考虑周全,导致陵墓开启后,短时间内珍贵精美的古字画、丝绸等文物,包括最为珍贵的龙袍,在突遇氧分子后迅速碳化,全部毁于一旦,整个古墓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66年,WG时,万历皇帝尸骨又被砸碎、烧毁。

目前情况:

目前定陵已经为5A级景区,供世界各地游人参观,有价值的文物已经得到保管。

事件延伸:

也正是由于定陵的前车之鉴,国务院于199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由于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也表明着我国对帝王陵墓的重视和尊重!


linux每日谈


小黑觉得定陵的发掘虽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是考古界吸取了这个教训,总的来说也不是百无一是的。

1958年,在郭沫若推动考古工作者对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展开考古发掘工作。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明代皇家织锦在遇到氧气后,迅速的碳化变黑,最后成为了渣滓。还有一些明代的木器,也因为没有现场保护技术而全军覆没。


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也因其后国家的动乱的原因,被砸碎焚毁。三口金丝楠木棺材被丢弃,对于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定陵的发掘一直是考古界反思的问题,据说国家此后是禁止对皇陵的主动性发掘。而且,很多时候的发掘都是被动性的发掘(比如海昏侯墓),因为现在的科技水平是无法保护好一些易氧化的文物,比如定陵的诸多文物和马王堆的藕汤了(这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藕汤了)。



小黑侃大山


郭沫若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争议是非常大的,此人做人风格被大多人所厌恶,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此人在文学上面的造诣是非常高的,这是公认的,即使很多人讨厌他,但他的文学水平是大家都认可的。

郭沫若还有个爱好便是考古,他同时也是一位考古学家,他当时非常想挖开武则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当然这么重要的陵墓,自然不被许可,于是乎他打算先挖定陵来练练手,定陵说实话挺倒霉的,自从建造好之后,史料记载有三次起了大火,其中一次方圆四十里都能看到烟火。

后来的定陵可以说只有地宫是完好的了,可惜的是又碰到了郭沫若,他和一帮考古学家一起请求要挖掘定陵,最后耐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国家同意挖掘。实际上这次挖掘是郭沫若的私心,他想挖定陵练练手,只要成功他便会请求挖掘武则天墓。

万历皇帝是真的倒霉,这次挖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悲剧,根据记载,墓中很多的丝织品宛如新的一般,可惜都只是昙花一现,当接触到空气没一会,全部化为了飞灰。一年的考古工作结束之后,考古队撤出,这个时候正好赶上一段特殊时期,万历的墓被糟蹋的简直不成样子,很多东西都被村民一扫而光,或者是直接给砸了。

就连万历的棺椁都被当地农民给劈开扔入了深山,该墓是一片狼藉,如今大家看到的都是后来人收拾好的。值得一提的是,万历的棺椁还间接的害死了四个孩子,有家人捡了棺材打造成了柜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钻进去玩,全部在里面窒息而亡。村里人都说那是皇帝的东西,普通人是无福享受的,敢捡回来用搭上性命很正常。除此之外还发生了不少怪事,定陵地宫刚刚打开,定陵的坐兽直接被雷劈掉,同时两个守陵人也直接被劈死。

挖掘后的定陵是被糟蹋的不成样子,同时挖掘定陵的人,除了郭沫若以外,没有一个是善终的,尤其是联名要求挖掘定陵的人,全部死于非命。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喜欢运动,有人喜欢唱歌。郭沫若先生的爱好比较特殊,喜欢考古!


考古,就免不了要掘墓!作为一个考古有着近乎狂热爱好之人,普通的帝王陵墓已经满足不了郭沫若先生的胃口,只有传奇的帝王陵才是郭沫若的目标,比如说,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葬了李治和武则天两个皇帝的乾陵;《永乐大典》主人明成祖朱棣的长陵!

这不,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郭沫若就将目光投向朱棣的长陵。不过,长陵规模宏大,郭沫若也不贸然动手,于是郭沫若决定拿万历的定陵练练手。

万历的定陵,在建制上和长陵非常类似,只是规模小一号,因此郭沫若才决定拿定陵练手!

1955年,由郭沫若、吴晗等人牵头,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争论时候,定陵的发掘工作终于开始了!

定陵的发掘工作非常的顺利,考古队员们没有耗费多大的功夫就来到了定陵的主墓室当中。在那里,考古专家看到了万历皇帝和他两个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并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

然而,灾难开始降临!

定陵的发掘是非常顺利,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相应的文物保护手段,在出土的3000多件文物当中,很多丝织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开始氧化,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下图是万历的龙袍,在出土后变成了如今这般样子!

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

在那一段特殊的时期里,以夏鼐为首的考古学家们被迫离开了岗位,正在挖掘的定陵也被搁置起来,很多珍贵的文物直接暴露在空气之中而被损坏!


更倒霉的是万历皇帝本人!

作为明朝的帝王,万历已经几百年了,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了,但是还是被疯狂的人们给从棺椁中丢了出来,扔进了熊熊烈火中。而那金丝楠木制作而成的棺椁,也被人推下了山崖,被当地农民捡回去当柴火!

一直到几十年后,政府斥资3000万元,修建了一个地下文物库,把定陵出土的文物重新运回地下,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了2015年才宣告完成!而这些文物,也早已经不是刚刚出土那般模样了!


毫无疑问,定陵的发掘,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浩劫!

而在此之后,政府决定不再主动对帝王陵进行发掘,以保护为主!


胡史乱翔


定陵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正式发掘的皇陵,此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各种争议也层次不穷。而且受一些自媒体的影响,凡提及定陵,郭沫若先生便会首当其冲。那么,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呢?

在1955年时,明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邀请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张苏等人一起联名上书,请求发掘长陵,并获得批准。

所以,当初的首倡者不是郭沫若,要发掘的也不是定陵,而是长陵。不过,由于长陵规模大,而且当时已经是对外开放的公园,施工多有不便。所以,计划又有所改变,打算再找其他明代帝陵进行发掘。

在勘察时,工作队发现了定陵墓道痕迹,于是便决定发掘定陵。1956年5月,对明定陵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到1958年7月完成,中间进行的比较顺利。值得注意的是,从调查到发掘,始终都是在夏鼐先生指导下进行的,郭沫若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整个定陵的地下建筑有前、中、后三大主殿和左右配殿,共设有五室,有七道石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出土器物近三千件。

定陵发掘完成后,根据最初的设想,将其开发为一座博物馆,对外开放售票,所收款项用于日常维持并作为继续发掘长陵的资金来源。而且,当定陵发掘完成后,继续发掘长陵的审批也得以通过。所谓郭沫若发掘定陵而造成巨大损失,被国家禁止继续发掘其他陵墓之说,纯属无稽之谈。之所以未能继续开展,则是因为当时很多工作难以继续进行。

定陵发掘功过皆有,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中被人诟病的,主要是文物保存问题。受技术影响,确实有些文物未能获得有效的保护,这一点即便在今天,也还难以攻破。另外,真正损失巨大的,也是在后来因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

至于定陵怎么样了,我想大家都应该很清楚,那就是目前依旧对外开放,使得今人得以参观、了解万历皇陵的基本情况,近距离的接近历史。当然,如今最为饱受批判的,则是郭沫若了,而且定陵的问题也养活了不少靠黑考古、黑郭沫若为生的自媒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