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期待房價下跌?或許只有沒買房的你?

劉全戰略研究


長久的看,哪個國家房價都是波浪式上漲,除了打仗真的沒有跌的,只有中國那些一直在等的人想著斷崖式跌價自己好買,負責任的說一句真的斷崖式了有錢人就不會賣,開發商就不會做,剩下點沒啥錢的人買了撐不住的要拋也是有錢人買走了,因為貸款門檻高了人家要求全款多了,你想想你還能買的起麼?就算現在五百萬的房子打五折,兩百五十萬現金,又有多少人能一下子拿出來?所以,迴歸自然才對,該買就買,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別想著天上丟餡餅了,就算天上掉餡餅也有遠有近不是,誰有把握就能拿個最大的,而不是別人吃剩下不要的?


熊寶家的晨小姐


國家怕他跌,地方政府更怕他跌,銀行怕他跌,開發商怕他跌。有錢人怕他跌,買了房的怕他跌。

除了以上這些人都希望他降價。

馬雲說房價如蔥,自己在香港買了半山豪宅130萬一平。他說房價如蔥的意思是別存錢了都拿出來消費吧,最大的問題就是房子問題。以後房子不值錢活在當下,該消費就消費,都不消費雙11賣給誰?都去貸款買房了,天貓,支付寶,餘額寶怎麼辦?

房價如蔥是個美麗的謊言。

小米進軍房地產

老乾媽進軍房地產

華為進軍房地產

搞不懂房價都要如蔥了他們進來幹嘛?

都拿了地是為了種蔥嗎?


吖菜花螃蟹溢


誰在期待房價下跌,或許只有沒買房的你?

第一,剛需者在期待房價下跌,就如沒買房的我。前年低到今上年,房價都呈上漲趨勢,今下年,就如當前,房價都有點下跌。感覺上海,北京,廣州在跌,是因為它原價太高,超過了人們的想象力,跌正常。可重慶這地方相比北上廣原價低多了,雖在跌,但空間不大,相比之下是穩了一點。重慶新房價一般一萬多每平方,對剛需還是有壓力,因為重慶工資普遍很低。

第二,政府看房價上漲,也在採取措施調控,他們不希望房價上漲過快給百姓帶來太大的負擔。一是採取收稅,二是廉租房建設,這樣對炒房者有很大影響,相對的房多了房子沒那麼好賣,賣房競爭激烈就導致下格有所下降。對我類剛需有一定幫助。

總之,房價不管是漲或跌,幾家歡喜幾家愁,剛需者喜,房地產公司愁,最後希望大家都有好房子住。

本人拍攝




綠葉237685690


我想跟大家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明房子問題。比如中國現在貨幣發行總量有100塊,那這100塊分佈在不同的人手裡,少數人蓋了房,賣給了多數人,錢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多數人的錢都變成了鋼筋水泥!而對一個國家來說錢數沒變,只是從左手到了右手的區別。什麼變了?就是房子多了。從經濟學角度看,國家而言把錢變成了房子,只是產值就是所謂GDP高了,而沒有真正創造財富。對於個人來說拿錢換房子,只是表面看條件好了,可是你沒有真正的富起來。那,錢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以後,大多數人做了房奴,沒錢消費了,這樣以來其他行業的銷量下降,或者說大多數錢進入房地產以後其他行業裡的貨幣流動量大大減少,影響其他行業的發展,包括高科技。更多的年輕人房奴來說更不用說搞什麼科研,科技,掙錢還貸就變成了人生目標,你說這樣的國家還有前途嗎?所以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政策風向已經轉變,壓制房價,復甦實體經濟。但是另一個層面上講國家又怕房價暴跌,為什麼呢?因為房價暴跌會可能很多房地產企業資金鍊斷裂,導致銀行倒閉整個國家陷入經濟危機!所以國家壓制房價上漲的同時儘量不讓過快的下跌。但趨勢已經定,未來房價不會這麼貴了。國家要達到這個目標有幾種:1、房價不漲不跌工資漲2、房價下跌的同時工資漲3、房價下跌工資不漲4、房價下跌工資不漲。顯然最明顯的走勢就是房價下跌的同時工資漲,這也是最快的調整模式,國家已經動手也開始顯現效果。那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因為供求關係決定的,中國官方統計中國老百姓人均房屋面積已經達到了40平米,也就是說一家三口基本都住上120的房子!這是最保守的數字,大家想一想,中國還有一半的人都在農村,還有新建的房子都不在統計數字內,中國人口嚴重老齡化等等,還有2020年收房產稅是板上釘釘的,不管安什麼標準收,多套房子的人,或者面積大的人肯定跑不了,所以這兩年肯定出現大量2手房開始拋售,新房打折銷售,當然會導致價格下跌!所以這兩年房價會出現拐點,或者現在有嗅覺敏銳的人已經感到拐點出現。所以我預測未來20年內房子都在貶值通道內,不管房企多麼鼓吹,那些3,4線城市多數老百姓(3、4線大多數老百姓有多套房子,房子已經變成他們的股票)多麼希望再漲,那也沒有用了,歷史已經翻頁,萬科都已經開始轉型了!


窗185536952


沒有買房子的肯定是希望放假下跌的,但是不管怎麼想,市場是最真實的反饋,現階段的放假已經開始在下跌當中了,我一直在上海從事二手房買賣和一手房的代理工作,二手房有價無市,成交量和成交價雙跌,越跌越每人買,一手房開發商的備案價上不去,迫於資金壓力需要降價促銷,越降價越不好賣,還有前期的業主維權事件不斷;現在還是迴歸住房不炒的思路上來,有自己的住所,開心工作開心生活才是正常的社會現象,過去10多年的確整個社會討論房產太過熱烈了,慢慢迴歸正常的軌道上來。

專注魔都房產交易10年,每天分享一手樓盤最新動態,解決您房產上的困擾。


新房全民經紀人


現在社會上對房價的聲音很不一樣,有繼續看高的一面和相反希望房價跌的群體。 總的來看,期待房價下跌的群體可以分以下幾類:

1. 沒有買房的人。這個群體分為幾種情況,一是出身並不富裕的家庭,以現在的房價對他們來說天方夜譚,即使不吃不喝也得好多年才能攢夠首付,何況即使貸款之後,每個月的按揭也會壓垮他們;另一種群體因為認為房子價格會回落,結果錯過買房的好時機。事實證明,房價的確是一路漲上來的,中間一點給人喘氣的機會都沒有,眼看著錯過購房最好時期,他們現在只能期盼房價能夠回到之前他們錯過的時間點;還有一種是之前流動人口,現在轉非流動人口,那麼這些人在作為流動人口的時候並未選擇購房而是租房,現在安頓下來之後發現房價巨高,只能以祈禱的方式盼望房價回調讓他們有一個入場機會。

2. 投資者。堅定的房地產看多投資者會抓住每一次市場調整機會。他們儘管表面上會一直叫囂房價太高,期望房價下跌,但是往往他們會在市場出現調整的時候輕鬆購入房產最為投資。等到市場上揚獲利套現。

3. 有社會責任心的人。這個觀點我一直都堅信,就是一些人真的為社會的興衰而擔憂。每一次的房價上漲意味著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儘管很多時候大家的工資也跟著上漲,但是總是會因為社會資源的匹配不均,讓很多群體收入遲上漲,少上漲,或者上漲比例與房價上漲比例不匹配。每一字房價上漲也會反向帶動物價跟漲,形成一個噁心循環。所以很多有社會心的專家學者甚至是普通百姓就會呼籲政府調控抑制房價上漲過快,減少社會負擔。

謝謝





溫哥華地產經紀


期待房價下跌的是大多數人,都是剛需階層!而希望房價上漲的除了炒房團就是投資客了!! 摘——

高房價是建立在居民高舉債的基礎上的。而居民的舉債空間是有限的。房價不斷翻倍,舉債不斷高增長。這樣的舉債增長一定會,使居民的還貸能力倒下。產生巨大的金融風險。所以,國家一定要把高房價打下去。不會讓居民的舉債無限度增長。

可見高房價的滅亡,不是因為哪個人願意不願意, 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它自身就包含了走向滅亡的因素。其實從哲學高度講,可以這麼說吧,一棵樹,從他長芽的那一天,註定了它要滅亡。一個人從出生那天,註定了他有死亡的一天。根本原因都在於他的內在因素。


陌上花又開66


房價的下跌其實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日本東京式下跌,也就是大家希望的那樣直接降價百分之幾十。這種下跌老百姓中沒有買房的,需要買房的,都希望這種下跌。但是已經買房的,銀行、地方政府、各種建材商都不希望出現這種情況。二種就是俄羅斯式下跌。也就是用通貨膨脹讓房價變相下跌。但是這種下跌國家不會允許,至少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做好這方面的準備。而且這種下跌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了房價上漲的危害,所以我們大家也不要希望這種情況發生。綜上所述,我認為房價不會出現上面兩種形式的下跌。這次我們國家有可能真的會走一條中國特色的道路,首先是用限購、限價、輿論等手段,期望房價自然下跌,當然房地產商有成本控制住的,銀行有那麼多的房貸、已購房者的期望值,好的地段越來越稀缺、沙石,鋼材等資源的緊俏(因為環保的原因)等因素,所以房價不會暴跌甚至不會怎麼明顯下跌。如果這些手段達不到預期效果,那麼我預計房價會緩慢上漲,同時也會讓大家收入也慢慢上漲,讓大家的購房壓力不要太大。我想國家能做到這樣就不錯了


mbh小馬哥


我買了房,可我還是盼著房價下跌厲害點,因為我孩子長成年還要買房,真的希望我們的後代生活壓力不要太大,希望他們以後工作好找,房子好買,醫保完善,養老有保障。

房價太高,其他的一切都是奢望,幾代人的積蓄拿出來買房,人人都處於一種焦慮中,房子就像大米和食鹽,是人生存的基本保障。

當生存的基本成了一種奢侈品後,又有多少人會為了爭房產而枉顧親情,枉顧孝道?大家從新聞中應該見得不少吧?這樣難道社會的價值觀不會變得畸形嗎?道德觀不會扭曲嗎?

當佔比很大的社會基層人民都在為了有個窩,而不敢吃不敢喝不敢生病,不敢享受,難道不會影響社會的正常經濟發展嗎?

當賺大錢才能買房,普通人只能苦熬,成為一種常態,難道還有人願意去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學習,安安心心搞科研,勤勤懇懇搞教育嗎?那我們的社會還怎麼前進?

而其他國家發生過的房地產泡沫破滅,造成經濟危機,經濟倒退,民生困頓,相信大家也聽說過吧?

不要抱著僥倖心理,認為房價不該跌。認為國家不會出手調控。

相信即使是手裡有幾套房的有識之士,知道高房價對於社會的意義,也會希望房價跌吧!

所以不是黑心的炒房客,大概都希望房價跌吧。








茫茫大海一粒米




首先期待房價下跌的肯定是剛需,那些買首套房又沒有太多錢的人,房價下跌就意味著能夠買的起房,又不會太影響自己的生活。這些人應該是佔絕大多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