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1、初封地位之高比八旗大選秀的秀女絲毫不差。 令妃出身辛者庫,按照她的出身就是皇帝看上頂多只能封常在,但是乾隆把她放在皇后富察氏位下學規矩,初封就是貴人。(皇后位下學規矩女子封貴人,妃嬪位下學規矩女子封常在)她封貴人僅為過渡期,不久即晉位為令嬪。所以乾隆把她放在皇后位下學規矩,其實是在抬高她的身份。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2、首次封嬪的冊封正使,動用六部的最高長官尚書。 乾隆十年是第三次舉行後宮冊封禮。乾隆二年金貴人封嘉嬪,乾隆六年海貴人封愉嬪。乾隆動用都是從一品尚書,這兩位都是潛邸出身。而六年同時冊封的怡嬪、舒嬪俱用正二品的侍郎。令嬪非潛邸出身,首次冊封與愉妃一樣,都是從一品尚書。一般來說封妃才會由六部的最高長官出任冊封正使。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3、令妃是第一位非潛邸出身入心寫的后妃 心寫治平是乾隆與十二位后妃的畫像,非寵妃不得入畫。潛邸的愉妃、婉嬪俱沒有入心寫,繼後存疑,也許被乾隆抹去了。在令妃之前就是潛邸出身的嘉妃。而且令妃是第一個封嬪就入心寫的后妃。舒妃在乾隆六年封嬪,令妃在乾隆十年封嬪。但是心寫令妃在舒妃之前,而且穿著是嬪的裝束,備註上是妃。所以她封嬪之後,乾隆就讓郎世寧把她畫入心寫,之後封妃了,但是畫像已經畫好了,備註就寫令妃了。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4、令妃是乾隆朝由嬪晉妃最迅速的。 乾隆二年是第一次冊封禮(純妃在乾隆繼位封嬪,冊封時就是純妃。嘉嬪在乾隆繼位賜貴人,冊封時封嬪。這兩個都是過渡期)在後來冊封妃嬪。由嬪晉妃最迅速的就是令妃。就是潛邸的嘉嬪封妃也沒有令妃迅速。乾隆六年冊封的舒嬪,直到乾隆十三年才與令嬪同時封妃。而且這時令妃並沒有孩子,三年就由嬪晉妃了。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5、令妃是乾隆朝第一個非潛邸出身冊封為貴妃的。 在乾隆十年之前,清代都是皇后下面只有一位貴妃。乾隆十年才首次出現兩位貴妃並列的情況。純貴妃,嫻貴妃。本來嫻妃是乾隆潛邸側福晉,純妃只是使女。乾隆二年冊封嫻妃在純妃前。乾隆十年貴妃高佳氏病重晉皇貴妃。貴妃位空出來了,乾隆立馬把純妃晉封為貴妃,而嫻妃也晉封為貴妃。但是排在純貴妃之後。乾隆十三年令妃排在皇后純貴妃嘉貴妃愉妃之後,舒妃之前。乾隆二十年嘉貴妃病逝追封淑嘉皇貴妃。乾隆把令妃舒妃位次調整到愉妃之前。令妃成為僅次於純貴妃的妃位之首。排在後宮第三。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就順理成章把她冊封為貴妃。而且是首次動用領班大學士擔任冊封正使。在之前領班大學士只擔任冊立皇后正使。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6、令妃是乾隆朝唯一一位非潛邸出身而冊封為皇貴妃的。 乾隆的所有皇貴妃當中,慧賢皇貴妃、純惠皇貴妃是臨死加恩冊封的。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是乾隆追封的。慶恭皇貴妃是後來養子嘉慶追封的。健康晉封的皇貴妃只有繼後的攝六宮事皇貴妃(準皇后,因為富察皇后喪期過渡一下)還有就是令妃。繼後剪髮回宮被乾隆折磨死之後。乾隆想立皇貴妃魏氏為皇后,皇太后想在八旗當中選出身好的當皇后。乾隆與皇太后僵持三年,之後皇太后快八旬大壽了,乾隆就向太后妥協,不再堅持立皇貴妃為皇后。也不在八旗當中選秀為皇后。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7、令妃佩戴只有皇后才能佩戴的東珠朝珠 乾隆雖然向皇太后妥協,不在堅持立皇貴妃魏氏為皇后。但是卻給令妃一連串加恩。給她佩戴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的東珠朝珠。這在崇慶皇太后八旬聖壽圖有體現,在令懿皇貴妃遺物也出現了東珠朝珠。 8、令妃的長女破格按照皇后所出封為固倫公主。 經常有人說和靜公主是因為額駙拉旺多爾濟的身份被封為固倫公主的。其實蒙古外藩親王再尊貴對於公主來說也是臣僕。在道光二十一年壽安固倫公主下嫁時,道光免除額駙及額駙父母向公主的跪拜之禮。在道光朝之前,額駙及額駙父母見公主要跪,遇到公主賞賜也要跪。額駙拉旺多爾濟在乾隆二十九年元旦奉命跟隨父親來京朝拜。正月初四就被冊封為世子,並賞賜給當鋪一座,居住在京城,稱為世子額駙。沒有尚主的這個原因,他不會超過哥哥們襲爵的。端敏公主嫁給班第也只是封了和碩公主,她晉封固倫公主也是後來因為額駙軍功。後來道光封皇貴妃博爾濟吉特氏所出的壽恩固倫公主也是按照和靜公主的例子,皇貴妃長女封固倫公主。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9、乾隆三十八年密立令妃所出的皇十五子為太子。令妃成了嗣皇帝生母。 雖然皇太后以出身論阻止乾隆立皇貴妃魏氏為皇后。但是乾隆一路加恩,最後更是把嗣皇帝生母的光環加給她。她成為皇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乾隆三十八年冬至祭天,乾隆定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隨後讓他恭謁雍正的泰陵。與當年乾隆恭謁康熙景陵一樣。隨後每年祭孝賢皇后陵,除了永琰之外,要不就遣官。基本大家都心知肚明永琰為太子。有人說乾隆無奈選擇了永琰。更器重皇五子永琪,可惜他死的早。實際上密立太子的年紀都很小。乾隆被密立太子時只有十三歲。端慧皇太子永璉被密立太子時只有七歲。永琪直到二十六歲去世都沒有被立為太子。而且他在乾隆二十五年九州清晏失火,還把乾隆背出火海的大功。所以永琰被立為太子並不是乾隆無奈的選擇。而是因為他母親皇貴妃魏氏的地位。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10、乾隆南巡,令妃次次隨駕。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暫時沒有看到隨駕的資料。乾隆第二、三、四次南巡令妃都跟隨去了。除了皇后要隨駕之外,妃嬪隨駕只有五個名額。去一次不能代表受寵,一次沒去的肯定不受寵,次次去的肯定受寵。第二次南巡令妃懷孕三個月隨駕,迴鑾之後過了兩個多月生了十四阿哥。第三次南巡在途中懷孕,迴鑾之後生了十六阿哥。第四次南巡皇后剪髮,迴鑾之後晉封皇貴妃,統攝六宮。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11、令妃病重在養心殿養病。令妃在乾隆三十九年隨駕熱河,迴鑾之後得病。因為養心殿清淨,乾隆讓她在養心殿養病,並派穎妃婉嬪照顧她。 12、令妃母家抬旗按照皇后慣例給與世管佐領。令妃出身內務府包衣,因為出身低才被皇太后阻止乾隆立她為後。在令妃病重時,乾隆把魏氏全族抬入滿洲鑲黃旗第一參領第十八佐領(第十七佐領是乾隆生母崇慶皇太后的母家)乾隆登極後給貴妃高氏抬旗,也只是抬入滿洲鑲黃旗的公中佐領。世管佐領是皇后母家待遇。

歷史上的“魏瓔珞”從乾隆對令妃的點滴看出在乾隆心中令妃的地位

13、令妃去世後,乾隆親定諡號、親臨奠酒、御製輓詩、加增儀仗、祔葬裕陵。 乾隆只給自己三位后妃親定諡號,乾隆十年的慧賢皇貴妃,乾隆十三年的孝賢皇后,乾隆四十年的令懿皇貴妃,還有乾隆六十年親自追贈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都是親定諡號。沒有經過禮部呈擬,由自己親定。並且多次至令懿皇貴妃金棺前奠酒。還親題輓詩。並且加增儀仗十八件,僅比皇后全副儀駕少一件。並且祔葬裕陵地宮。

14、乾隆親自追贈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宣示皇十五子為皇太子同時追贈皇太子生母為孝儀皇后。明代的皇太子生母也沒有被冊封和追贈皇后的先例。乾隆自己要在退位之前完成心中沒有立她為後的遺憾。“本篤慶衍禔之德。母允垂儀。循召正言順之規。子當承統。”令妃與十五阿哥是交相輝映。又彌補乾隆立嫡子的願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