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各縣市區地名的由來,其他省份的人也應該瞭解

吉林省各縣市區地名的由來(吉林人應該瞭解,其他省份的人也應該瞭解呵呵)

長春市:一說是,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 二說是:據《長春縣誌》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方由此起。而建置之處,土人更名之日, 新立城雲。”由此得出長春之名,是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長春堡之名由何而來呢,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則,長春堡是沿用了遼金時代的長春州的舊名,因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此外,《吉林地誌》(民國二版)和《增訂吉林地理紀要》(民國二十年版)均認為長春一名源於長春廳,而長春廳是因襲了遼金時的長春州而得名

南關區:取舊城南門外南關大街之名為區名

寬城區:以原車站名為區名

二道區:國務院1995年7月6日批准將二道河子區更名為二道區,以轄區內二道河得名

朝陽區:因境內朝陽路得名

綠園區:國務院1995年7月6日批准撤銷長春市郊區,設立綠園區。

雙陽區:名稱來源於雙陽河。雙陽河為滿語,其意為“黃色”,即黃河的意思

農安縣:地名是金代隆安府,元代龍安站的音轉。據《滿洲地名考》和有關資料記載,農安是土名龍灣的音轉。龍灣之名是由於伊通河環繞山崗,其形象龍一樣彎曲,而故名。

九臺市:是清朝對吉林省境內實行封禁政策的歷史遺蹟。清朝統治者把東北視為他們的發祥地,因此清關後,為了鞏固後方根據地,不使漢人佔據、開發,以保護清朝統治者獨佔東北特產的權益,於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在吉林省境內修築柳條邊(俗稱邊牆〕,防止漢人和蒙古人進入,並在境內設有四個邊門,沿邊牆四個邊門,共置二十八個邊臺,今九臺縣就是這二十八個邊臺之一,是北數第九臺。九臺分上九臺、下九臺。縣城設在下九臺,後改為九臺。

德惠市:源於1910年,為了加強對長春府東北部的治理,清政府劃出長春府所轄的懷惠鄉的全部,沐德鄉的部分,以及“東夾荒地”,合併為德惠縣,共有土地18.4萬垧。命名時取沐德、懷惠兩鄉名之尾字,故稱德惠縣。又取恩惠,給人好處之意。

榆樹市:據《滿洲地名考》記載:市街用土壁圍繞,在土壁之上生長著繁茂的榆樹,由遠望去如同個森林,故此地得名為榆樹;另一種說法,地名源於城南的一棵參天古榆樹。據說這棵榆樹需十餘人合抱。而樹的周圍 百米無其它樹木生長,因此,目標明顯,引人注目。在很早以前,從寧古塔(今寧安市)等地移居的漢人,在此樹周圍 墾荒建屯,稱之為大孤榆樹屯。後來墾荒的人口愈增多,漸成集鎮,於是大孤榆樹屯的名稱逐漸傳開,後來又稱孤榆樹。縣名榆樹便由此演變而來。

吉林市:吉林市原名“吉林烏拉”,為滿語地名,意為沿江的城池。因明清兩代為固戍邊,抵禦外侵,在此設廠造船,又稱“船廠”

船營區:由船廠得名

昌邑區:以境內昌邑屯得名

豐滿區:1957年置郊區,1992年撤郊區,置豐滿區

龍潭區:依地處龍潭山麓得名龍潭

舒蘭市: 舒蘭,“果汁也”。《吉林通志》這樣記載。《吉林地誌》解釋:舒蘭,“為省北臺站之一。滿語舒蘭,果實也。境內四合川,霍倫河本屬前清貢山,為採貢小山裡紅之地”。舒蘭是滿語“舒勒赫”的音轉,滿文羅馬字轉寫“梨”的意思。 滿語地名是人類社會活動和滿族生產活動的產物。東北是滿族及其祖先的發祥地,舒蘭是滿族先民活動的領地之一。

蛟河市: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建置設額穆縣,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民國3年(1914年)隸屬吉林省延吉道。1932年,額穆縣政府改稱額穆縣公署,1939年10月改稱蛟河縣,198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

磐石市:市名的由來與磨盤山關。磨盤山坐落在市城偏東北方2.5公里處,海拔501.4米,相對高度170米,周圍約7.5公里。東山坡曾有巨石,形似磨盤,當地墾荒者稱此山為磨盤山。

永吉縣(口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此地初形成屯落時,屯北側有兩座陡峭的山,東西相峙如門,天造地設一般,扼要隘之口,而屯居其前,故名口前。二說“口前”系滿語,發音應為“口切”,意為“蝌蚪”。因當時此地低窪,湖泡沼澤很多,很適宜蛙類繁殖生長,蝌蚪隨處可見,故以此為地名。

樺甸市:因縣北的樺皮甸子而得名

四平市:兩漢至西晉時期屬古夫餘國境域。南北朝時期東境臨近高句麗地,西境為契丹地。唐朝大部分屬渤海國夫餘府,設夫州,治夫餘縣,。遼代屬東京道,改夫州為通州,夫餘縣改稱通遠縣,仍為州治所在地。中東鐵路南滿支線旅順口至公主嶺區間通車,四平始稱“五站”,這是四平的第二個名字。“五站”之名的由來得從沙俄修建中東鐵路南滿支線說起。當時火車站按序號排列和稱謂,從寬城子(今長春)為起點,向南算起,每隔30公里設一個火車站,范家屯為第二站,公主嶺為第三站,郭家店為第四站,因此,排到四平為第五站。火車站名叫開之後地名也隨火車站名,人們也稱四平為“五站”。 五站叫了一段時間以後,又改成“四平街站。

鐵西區:以長沈鐵路和市內天橋為界限,位於四平市西側,故此稱為鐵西(通稱道里)

鐵東區:以長沈鐵路和市內天橋為界限,位於四平市東側,故此稱為鐵東

雙遼市:1902年設遼源州,1913年改為遼源縣。1940年與東部的雙山縣合併,始稱雙遼縣

公主嶺市:公主嶺是公主陵、公主靈的音轉。車站西北約五千米的地方有一座公主陵墓,又一說,公主嶺為遼河和松花江的分水嶺,又有一座公主陵,因此起名為公主嶺

梨樹縣:清光緒四年(1897)設奉化縣,民國三年(1914)改為梨樹縣。縣城原址是在距城北四千米的“偏臉城”,因城內有株大梨樹而得名

伊通滿族自治縣:古稱一禿、伊敦、伊屯,均系滿語音譯,源於伊通河名,意為宏大、洶湧之河

遼源市:“遼源”作為地名,誕生於1902年,即清光緒二十八年。當時,清政府在今鄭家屯附近設立了遼源州。

龍山區:因境內龍首山得名

西安區:因西安煤礦得名

東豐縣: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建縣,稱東平縣,1946年1月,改為東豐縣,以駐地得名

東遼縣:以東遼河而得名

通化市:“通化”的 “通”字,含有貫通之意,“化”字則為教化,也就是要用 所謂的“仁德、仁政”之類去教化百姓,含有通歸王化的意 思。

東昌區:以境內東昌街名

二道江區:因自通化溯渾江而上,在此有第二個渡口,故稱二道江

梅河口市:梅河,滿語稱梅黑河 (蛇的意思),發源於東豐縣分水嶺之東麓,分西南、西北兩源,至東豐縣界的小四平街匯歸一處,東順南折至梅河臺入境,由西南隅流人大柳河,梅河水入大柳河之口,得名梅河口。

集安市:清光緒二十八年 (1902)置輯安縣,“輯安”是用來表示收攏民心,使地面安寧之意,1965年輯安縣改名為集安縣(駐集安鎮)

通化縣:據《滿州地名考》:“以通溝之通(通溝原屬通化縣,後分置輯安縣即今集安市)與已歸王化的化,取名通化。”

輝南縣:以在輝發河南岸,故名

柳河縣:名稱來源於柳河鎮東郊一條河叫柳樹河子,建縣時簡稱柳河,以河得名

白山市:原名渾江市、臨江縣、土名帽兒山,1994年1月渾江市更名白山市

八道江區:因自通化溯渾江而上,在此有第八個渡口,故稱八道江

江源區:原為白山市三岔子區,1995年12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白山市三岔子區改為江源縣。2006年6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改為白山市江源區

臨江市:原名為貓耳山。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在此設縣,因靠近鴨綠江改貓耳山為臨江

撫松縣:清宣統元年(1910)取名雙甸縣,同年更名撫松縣。“撫”是鎮撫平定之意,“松”是因位於松花江上游

靖宇縣:靖宇縣原名蒙江縣,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舉族遷入中原,此地自此荒廢。康熙16年(1677年)被列為封禁之地。光緒23年(1897年)伊通直隸州派員於蒙江境內設置荒務局,招民開墾,百年封禁之地遂宣告廢除。光緒34年(1908年)設置蒙江州。民國2年(1913年) 撤州立縣。(1932年)日軍佔領蒙江,成立地方自治維持委員會統管蒙江政事。1935年2月,偽滿州國改省制時,蒙江縣劃入奉天省。1937年蒙江縣劃歸為滿通化省管轄。1945年中國共產黨接收蒙江縣偽政權,建立蒙江縣民主政府。1946年2月, 為紀念在此犧牲的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楊靖宇將軍,易名為靖宇縣。1954年隸屬吉林省通化地區。1985年隸屬渾江市(現改名為白山市)。

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以縣域北部的長白山而得名的

松原市 松原市意即松花江、嫩江平原上的新興城市。

寧江區:區名得來說法有三:第一,早在遼代曾在此地設立過寧江州。第二,願松花江兩岸長治久安,欣欣向榮。第三,多年來松花江水平穩寧和,為兩岸人民創造了豐順祥和的生存環境,廣大人民群眾希望松原市永遠安定平和,沿松花江兩岸建設成繁榮開放

扶余縣:縣名來源於古扶餘國。秦、漢直至東晉扶餘國之故地,1914年稱扶余縣

長嶺縣:1908年置長嶺縣,以駐地得名

乾安縣:1928年定名為乾安縣。因其位於吉林西北,是八卦中的幹位,取名,寓意吉林西北平安

前郭爾多斯蒙古族自治縣:“郭爾羅斯”源於蒙古古部落名“豁羅喇斯”的譯音,意為“江河”。前郭爾羅斯位於松花江南岸,故前郭爾羅斯語意為“江南”

白城市:白城市坐落在吉林省西北部科爾沁草原上,簡稱白,俗名白城子。原名查干浩特,為蒙語音譯,意為“白色的城”。

洮北區:因地處洮兒河北岸,故得此名

洮南市:因治所位於洮兒河南岸而得名

大安市:1958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大賚縣與安廣縣合併為大安縣

鎮賚縣:1947年8月,鎮東,賚北兩縣合併後取兩縣首字為名

通榆縣:1958年10月,開通、瞻榆兩縣合併,取其縣名各一字稱通榆縣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延吉市:據《東三省古蹟遺聞續編》延吉縣“煙集崗”條載:“延吉未開闢時,舊稱煙集崗。考其地,周圍群崗起伏,每當晨夕,崗上煙集,因而得名。設治之初,殆就煙集之舊名而改其字也。” 又說為滿語yanggir。

龍井市:19世紀末,朝鮮移民張仁碩、樸仁彥在今龍井市龍井街與六道河路交叉路口西北方向30米處發現了一眼古井,井水清涼甘甜,移民們便在井邊立了“桔槔”,即“龍吊桶”。後來六道溝人把本村取名為“龍井村”

圖門市:原名灰幕洞,於1933年5月改名為圖們。此名取天圖們江,"圖們"為滿語,意為萬、

敦化市:《滿洲地名考》稱:敦化,典出《中庸》“大德敦化”一語

和龍市:和龍峪為漢滿兩語組成。和龍本為滿語,兩山夾一溝的意思;峪為漢語,本為山谷之意

琿春市:系滿語譯音,有“漢汊”、“河漢”之意,後引申為“邊地”、“邊陲”之意。

汪清縣:“汪清”源於滿語(女真語)本音“旺欽”,意思為堡壘,設縣之後,由於前清時音義附會,將“欽”改作“清”,又因當時奉天興京(遼寧新賓)之東有一旺清邊門,音義同此,再更“旺”為“汪”。故得今名

安圖縣:宣統元年(1909)置縣,以安定邊陲,保護圖們江界,故定縣名“安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