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这是为什么?

娱之愚味


邬思道这是在替雍正发号施令,同时也是在自保呀。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或许雍正杀邬思道的心意需要观众的揣测,那么在小说中就是“司马昭之心。”邬思道在雍正登基以后下了两道命令,一个是五路兵马保护雍亲王府,另一个就是拒绝了十七阿哥的求见。

五路兵马两猜测

先说五路兵马的事情,雍正回到潜邸第一件事就是去见邬思道,第二件事就是和邬思道吐槽五路兵马太多了,十三阿哥真的太过小心了。邬思道立马说“四爷,是我……”然后立马改口说“臣让这么做的。”估计邬思道心里也是捏了一把汗,幸好改口快。雍正此时是心里不快的,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你的功劳,我会安排的”从这里我们可以有两个猜测或许雍正本来相杀邬思道,觉得邬思道安排了这么多兵人多眼杂的不好动手,反而落下了个杀功臣的骂名。另一个就是从雍正的语气中,他没有把邬思道完全当自己人,邬思道辅佐自己登基,不过也是为自己求得一份功名利禄,好洗刷自己原来“蹲大牢的黑历史”。


一开始邬思道也没有刹住车,但是听到雍正的话以后,邬思道立马表达了自己要半隐的想法。或许邬思道前边那个口误也是在故意试探雍正登基以后是否变心。但是他确实变了 ,雍亲王的时候,一口一个邬先生,平起平坐,饭酒同食。这次回潜邸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不咸不淡的一句“你我会安排的。”

怎么安排?安排死?还是安排活?

这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了。对于邬思道这个人精来说,应付这个局面,也要小心谨慎了,或许一个口误,自己今天晚上就交代在这里了。当雍正问到

“你想怎么隐,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邬思道就出其不意的说了一个半隐。接着他陈述了微臣有三不可用,又感人肺腑的说道,我们会互相想念,我也需要养老,那我就找个你能找得到我,又可以让我养老的地方。这里邬思道透露出自己是有需求的,我得养老。然后又打出了一张感情牌我们相识15年,风风雨雨都过来了,年纪大了互相想念,这是肯定的。最后邬思道放了一个定心丸,我走不远,我就去李卫那里。李卫你还不知道,那可是对你最忠诚的人,当初监视年羹尧的时候,他就做得十分出色。

这时候我们看电视剧中的雍正眼含泪光,他明显是被邬思道所打动了。

拒绝十七得自保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第二道命令就是拒绝十七阿哥。理由就是公事的话,政治上的找张廷玉,军事上的早十三爷如果说是私事,那就说天子没有私事。电视剧中十七阿哥作为四爷党一直没有在明面上出现,直到登基当天突然出现了这个细节,雍正当时欲言又止,只说了“他是朕的兄弟”。我们不妨做个猜想十七阿哥在幕后帮助雍正做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或许此次来就是解决邬思道的。邬思道好不容易感动了雍正,万一十七阿哥一来,聊两句就变卦了,努力岂不白费了。所以邬思道最后替雍正说这句话,估计心也提到了嗓子眼。还好最后雍正同意不见了,这或许更加印证了这个猜测吧。




红雨说历史


“王爷,决大事就在今晚!”康熙即将大限的当晚,邬思道催促四爷决断。但此时的四爷和自己所说的一样:“心乱如麻,没了主意”。与此同时,布军衙门来接四爷去畅春园的人已经到了门外,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刻,邬思道替四爷拿了主意。

邬思道替四爷拿了主意,一切照计划进行。两个时辰后,当康熙爷贴身侍卫张五哥拿着“金牌令箭”出现在邬思道面前时,邬思道就已经明白:夺嫡真的成功了。图为雍正


随后,已经是皇帝的四爷再次见到邬思道时,邬思道虽然改了口,但是他还是没有改变先前替四爷拿主意的毛病:

当张五哥奏报说“十七爷胤礼求见”时

,没等雍正开口,邬思道就直接给张五哥安排事了。照旧,安排完,他问雍正:这样安排行吗?

原本一切妥当,但邬思道没想明白的是,此时四爷已经不是四爷,他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了,所以,此刻,他已经不需要任何人给他安排指示了。换言之,邬思道此举在几个时辰前还是妥当,在今天就成了“不知死活”了。

雍正一句:他是朕的兄弟!邬思道才明白,他犯忌讳了。而就凭着这个忌讳,雍正就可以直接让自己脑袋搬家。此时的邬思道才真正明白自己的处境:可以和四爷同富贵,却绝不可能与雍正共荣华,因为自己知道的秘密太多了。

在四爷还是四爷的时候,知道四爷的秘密,那叫做亲信;而当四爷成了雍正,知道雍正的秘密,那得叫把柄。皇帝会允许拿着自己把柄的人活着吗?天天看着把柄在眼前晃,长久能不生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邬思道是聪明人,他立马明白了自己的处境,而这一天也是迟早要来的,为了这一天,实际上邬思道早已做好了安排。不然,在犯忌讳替雍正拿主意后,他就不会看起来“还算从容”。

邬思道立马提出自己要“半隐”,随后邬思道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向雍正阐述了自己的“半隐”。邬思道知道,此时雍正对他还没有起杀心,毕竟二人的感情深厚。

果然,雍正被他打动了。但邬思道明白,能成功逃出一条小命,仅仅是开始。

随后,聪明的邬思道将自己的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去李卫那里,这样自己能够足够安全,而且皇帝又能监视自己。第二步:离开李卫,恰好田文镜在河南需要帮助,李卫也不想身边天天有个这样的人,就尽快把邬思道送了出去。第三步:只拿钱不干事,田文镜本来就是个清官,自己没有太多的钱财,长此以来,彻底激怒了田文镜,就把他赶走了,当然这正是邬思道想要的,拿了钱就走,从此销声匿迹。

也就从这三步之后,邬思道彻底实现了“归隐”。说来,邬思道能在雍正夺嫡后躲过一劫,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懂得,世间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共患难的,往往不能同享福!



记者李满


邬思道在雍正进宫以前曾跟雍正有一番对话。那就是在当天晚上,康熙下令将所有皇子押进畅春园时,雍正怀疑康熙可能会传位八爷,担心自己进宫会被杀。这时候邬思道给他出了一计,让雍正把还没来得及上交的钦差官防印信交给自己,一旦算准时辰没有得到雍正的消息就拿这枚印信去宗人府赦放十三爷,由十三爷拿着钦差印去接管丰台大营。这是两人事先商量好的,只是拿钦差关防印信在这个时候就有点假扮钦差的味道了。邬思道愿意赔上一次假扮钦差的罪名来扶雍正,雍正怎么可能不去相信他!

其次,邬思道还是挺注意分寸的,当时雍正要张五哥把金牌令箭交给邬先生让他依计行事。可是邬思道并没有伸手去接令箭而是让张五哥马上拿着令箭去宗人府赦出十三爷,然后把令箭交给十三爷让十三爷接管丰台大营。整个过程邬思道就没有一个越权的举动,自然谈不上替雍正发号施令。

雍正派遣张五哥拿金牌令箭来给邬思道并令他依计行事的意思就是,计谋还是按事先商量的去做,只是用真令箭去做就行了,不需要用到假钦差的身份去做。


优己


《雍正王朝》里胤禛从中午被张五哥带走到畅春园,再从深夜返回潜邸。胤禛已经变成了雍正。


这个过程变化太刺激,中午不过还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亲王,晚上已经成为一个庞大帝国主之君,亿兆生民的主宰。这变化实在太快实在太刺激!虽然为了这一天,整个雍王府上上下下为此准备多年,殚精竭虑。

然而一朝成真,雍正显然还没有适应,没有完成角色转换。至少”朕”这个字还没用顺溜!

而雍正此时返回潜邸处理“私事”。按照原著小说,是回来清理那些替自己做秘密事情的人。人之常情么,毕竟邬思道是运用“阴谋”的高手,雍正是不可能放心的。

可是此刻贵为天子的胤禛还能有什么”私事”?天子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天子无“私事”。想着处理“私事”,那不应该是天子所为。


邬思道之所以敢继续”替雍正做主”,去安排各类善后事宜,他做事的根据就在那句“天子无私事”上面。

炒米试从邬思道内心独白,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整个过程。

作为一国之君,雍正必须稍作休息,便立刻动身去皇宫,那里才是你的归属。而所谓雍王府,龙之潜邸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与你雍正无关了。


邬思道一而再提醒雍正不可善听善见,要立刻进行角色转变,剩下的善后事宜,你应该相信我邬思道这个“白手套”,毕竟我才是行“阴谋诡道”之人。既然皇上你走的是“光明正道”,那么我一个玩弄阴谋的人就不适合呆在你身边了。虽然我行的是“阴谋诡道”,但是你看,我都是一心一意为你的,对以前的四爷现在的皇上都是忠心耿耿的。所以如果你重感情,看在我忠心耿耿的份上,你是不会忍心杀我的。


而且我主动提出“半隐”,给自己安排好去处。这就避免了你麻烦,难以委决。

做谋士做到这份上,我这职业道德那杠杠的!

所以您劳驾您雍正空回一趟潜邸,所有善后事宜,我都替你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了,就不用您担心了。您现在既然已经当了皇上,那就要坐手稳固权力,实施改革,澄清吏治,匡扶社稷。那才是你应该操心的事情。

而我功成之后,懂得身退,绝对不会成为您的后顾之忧!这些您就放心吧,赶紧回你的宫去吧!


炒米视角


为什么邬先生敢代刚登基的雍正发号施令?


第一个号令:关于府邸安全的号令,邬先生调配了三路人马,互不认识,统一归十三爷统领。

第二个号令:关于十七阿哥见雍正的事,邬先生替雍正回绝了,告诉老十七天子没有私事,国事上朝再说。

先分析第一个号令:

1.、邬先生是雍正的谋士,毕竟畅春园的事也是惊心动魄,万事得小心。雍正忙了一夜,未必考虑周全。这也是出自一个谋士的职业道德,也可以说是自然反应,四爷能最后继位,邬先生是最重要因素,从四爷变成雍正皇帝,邬先生全程参与策划,这也是邬先生最后一次为雍正做主,因为越是最后越得小心,毕竟八爷党也不是吃干饭的。否则功亏一篑。邬先生因为率五百举人抬财神大闹贡院,被先帝关进宁古塔。所以不能走仕途,能帮助四爷登基,也是成全了邬先生自己。

2.、雍正不守灵急匆匆回府邸,邬先生心里知道雍正要干嘛,回府处理掉一些替他办事的人,把屁股擦干净。毕竟八爷党,还有老十四都心有不甘。雍正刚登大宝,心里不激动是不可能,人在精神亢奋的时候容易疏忽大意。也明白往往的成功都倒在了最后一刻。所以邬先生要确保万无一失。

再分析第二个号令:

1.、邬先生深谙帝王心术,通晓帝王之道。回绝老十七就是给雍正强调皇帝本质上就是个孤家寡人,不能与平常人一样胡乱交朋友、套兄弟情。皇帝必须把全身心投入江山社稷的建设,不容许有私人感情的存在。想当皇帝,却不想做孤臣,这是不行的。皇帝没有“私事”,普天之下都是皇帝的子民,包括万物众生都是皇帝的,这些是“私事”吗?

2.、告诫十七阿哥要学会明哲保身,天子没有私事。其实也是在告诫他,要与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紧事上书房找张廷玉,军事找十三爷,不能事事找皇上。虽然是亲兄弟,也有遵守君臣之道。从四爷继位的那一刻,四爷已经不是你四哥了,他是大清的雍正皇帝。


豫猫看北京


当初邬先生从大牢里出来追随雍正一是报恩,二是因为他看到雍正是真心为朝廷做事,只是做人比较笨拙,但有一点是雍正当时贵为皇子,一直对自己言听计从,尊重有佳,这换做什么人都是一种另类享受,唯一有一次就是邬先生劝雍正不要跟八爷去查太子花钱顶命一案,结果雍正还是去了,邬先生打包袱就要走人,被秋月揽下,说明邬先生同样也是性情中人,到得知雍正为了得风寒抱恙成熟寒热之苦在今天看来说白点就是蒸桑拿,邬先生心里赞赏孺子可教,到十三第一次被关放出来以后说的那番话里有一句就是叫雍正争夺帝位,邬先生对于协助雍正当皇帝又增加了信心,在众多皇子里雍正之所以能当皇帝身边有几个人是很关键的,一是邬先生,一是十三,还有一个最容易忽视的就是他的儿子弘历,弘历开始是邬先生调教,射猎一事后康熙开始一手调教弘历,就是看到了大清三朝盛世,太子不争气,八爷党太功于私利,只好选择剩下一个又心狠又笨拙的雍正,好在还有个好皇孙。回到十七阿哥求见的事上,邬先生之所以那么处理,一是心里始终想的是告诉雍正你是皇子我能从你手里伸手要过钦差关防大印助你你当了皇帝我也能即时帮你打开做皇帝的礼面,

雍正也是一个爱才之人,皇帝位子屁股还没捂热乎,以后难免还要邬先生帮忙,邬先生自己又提出了半隐,这才饶了邬。


C.zs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有一段情节,就是雍正的师爷邬思道在雍正刚刚登基的当晚,当着雍正的面,代雍正发号施令处理了老十七请见的事。

这个情节看起来很蹊跷,一方面,雍正刚刚登基,按道理邬思道应该很清楚 ,此时的雍正已经不是白天的雍亲王胤禛,他和雍正的关系已经由“师爷、朋友”变成了“君臣”,甚至是杀人灭口的对象,邬思道不该开口干涉雍正的事物才对。

另外,邬思道自己“生命危险”的警报并未彻底消除,此时邬思道的多嘴之举,似乎有引火烧身的嫌疑。

以邬思道的精明睿智,应该是很清楚这些,但是,他还是很坚决的替雍正发号施令,似乎并不惧怕会存在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邬思道还是很理智的。

邬思道是雍正的师爷,也是雍正夺嫡之争最后胜出的决定性人物。

我们看看雍正登基当晚都发生了什么?

雍正登基当晚,宫内的局面得到控制之后,回到潜邸:他需要处理一些不能耽误的事情,重点是处理不能不立刻处理的人。也就是在雍王府知道太多秘密的人。

这其中包括他的师爷邬思道。

对于如何处理邬思道,雍正还是又犹豫,包括究竟是“杀不杀”的犹豫。和任何人相比,邬思道知道的秘密是最多的,

但是,雍正对杀了邬思道的后果是没有把握的。同时,尽管雍正此人寡情薄恩,但是心里还是很感激邬思道的倾情相助,不太忍心真的杀了邬思道灭口。

雍正的心思,邬思道很明白,所以他一见到雍正,便告诉他自己对雍王府保安护卫的安排,并表示“五路人马各尽其职,统一由十三阿哥胤祥据中调配”,这个意思就是说,直到目前为止,我邬思道没有为自己做一点点的算,还是一如既往的为你四爷的安危操劳。

邬思道的这一番话,在雍正看来似乎有“表功”的嫌疑,于是雍正也是有一点冷淡:既然是邬先生的安排那一定是万无一失的。然后告诉邬思道:关于如何安排邬思道的位置容他再想想。

邬思道等的就是这句话,他马上提出了自己“三不可用”的理论,算是给了雍正不用他的充足理由,同时提出了“半隐”的要求,并且明确提出到李卫那里去做幕宾,保证雍正可以随时找到他,其实是在给雍正不杀他找理由找出路。

为了增加雍正“不忍杀之”的砝码,邬思道大打“亲情牌”,动之以情:皇上您会想我的,我也会想皇上您的!

至此,雍正基本上算是打消了要杀了邬思道的想法。

可是邬思道还是不太放心,他还是要试探一下雍正的想法,触碰一下雍正的底线。同时他也想用接下来的行为告诉雍正,他邬思道无论何时都是忠于“四爷”的,无论这个四爷是不是当上了皇上。

于是,当张五哥通报“十七阿哥有事求见”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本来雍正已经答应见这个十七阿哥了,邬思道却把张五哥叫住当着雍正的面发号施令:去告诉十七阿哥:如果是公事去找张廷玉,如果是官防事物直接找十三阿哥胤祥,如果是私事你就告诉他:天子无私事。

邬思道对张五哥说的这一番话其实是有那么几层意思的:

首先,相当于给雍正“打个样”。目的是让雍正尽快熟悉和习惯皇帝这个“孤家寡人”的角色,算是最后一次作为师爷尽到自己的责任。

第二,让雍正明白,自即日起,新的局面开始了,他这个皇帝不会再有什么“私事”,一切都会重新开始,从零开始,那些过往的“私秘”,永远也不会有了。相当于给雍正递了一句话“我会守口如瓶”。

第三他这个师爷是一个纯粹的师爷,就是远离朝政,也是可以帮雍正办点出主意想办法的事。今后也许用得着他这个师爷。

邬思道这么做是在是风险极大,但这也是表现出邬思道胆识过人的一面。

冒着杀头(僭越之罪是要杀头的)的风险,来演这么一出戏,邬思道的确算是拿命赌了一把,只有这个戏演好了,才能真正落实自己的命究竟能不能保证。

如果代天子行令都可以不追究杀杀头之罪的话,那么还有什么是不能饶恕的?


步武堂


最近由于失眠,无意中看到了很多网友对雍正王朝中很多情节与人物的分析,可谓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理解。我个人认为没有对与错,只有理解的深度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就在这个月月初,雍正王朝再一次被央视重播,可以看出这部戏在老百姓心目中是相当认可的。毕竟政治斗争就是这样残酷,没有对与错,只有你死我活,只有胜利与失败。这部戏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宫廷政治斗争的好奇心,而且特别的贴近现实。

言归正传,整部戏如果有你细细回想你会发现每个镜头,每场戏都不是多余的都有他背后的深意与所指,今天要说的这场戏也是我最喜欢看的,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四爷从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以胜利者的身份完成了从胤禛到雍正的转换!从小受皇家教育的他深知一个皇帝现在最应该去做什么事,电视剧中我们看见了他回到了府邸。第一句话就是问高勿庸,乌先生在哪,他要确定他跑了没有是否还在府上,也说明了他这次回来的目的,也是从这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见过这个总管高勿庸,因为他被雍正杀了,他是除了乌先生之外知道最多秘密的人,也帮着办了那么多事,当初看到他去给坎送毒酒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天。那么自然而然乌先生就更不能留了,他从被四爷从监狱中救出来,为了报答四爷的知遇之恩去辅佐他,每一步都是按照他的思路,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在其中!雍正深知这个道理,他要去擦干净他的屁股,但是乌先生更知道这个道理,他深知帝王心术,所以在坐等雍正的同时命令十三爷调来五路人马,接着这场看似波澜不惊,实际波涛汹涌的对话开始了!雍正先是看似很轻松的说出突然当皇上,住在宫里心里不踏实,也想让乌先生放松警惕,无非你别太紧张我不是来杀你的。同时有个细节他有很多小动作,用手搓腿,然后又搓手,这些细节证明其实他知道他瞒不过乌先生,这也是政治家都具备的特质,明知道说出去人家知道他在撒谎,但就能心平气和的说出来。而乌先生呢,他直接了当的解释了为什么十三阿哥调来五路兵马,是他让的,因为五路人家平时谁都不认识谁,十三爷居中指挥,一路两路兵马想造反是不可能的,表面是为你好。实际要表达的是让雍正知道,这么多双眼睛盯着,如果杀了他,难免传出去。十三阿哥看见我这个和他一样为你卖命的被杀肯定也会兔死狐悲,收敛锋芒,对雍正将来开展工作不利。第二,你不知道哪路里面可能就有乌先生的人,毕竟雍是乌先生安排完了雍正才回来,他在四王爷府上这么多年交下了谁雍正不知道也是正常的。第三,我不想死,咱们看看怎么来解决我的去处!最后说了句这个时候越小心越好啊,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

紧接着雍正站起身来,转过身去。此刻他应该他不想让乌先生看见他表情的变化也感受到了被人看穿是多么可怕!还有就是怕自己拿不定主意,安排十七弟来是多么正确(十七阿哥比他晚来是事先安排好的)这个咱们后面再说。第一条应该是他最不能忍受的,封建王朝君主都认为上智下愚才好管理,你什么事都背他看的透透的!你却不知道他想什么多吓人。

以后我们看到,雍正把球传给了乌先生。画外音无非是你不想死总得给我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吧,于是说你的名分容朕再定。这时候乌先生按照之前想好的直接就说出了他的三不可用。乌先生不亏为剧中Bug般的存在,他猜到雍正心里想他辅助雍正有功,官封小了难免有怨气,再被其他阿哥趁机拉拢对他这个刚登机皇位都没坐稳的皇帝来说威胁太大。封大了自恃公高难以驾驭,对统领别的大臣没有利,为了让雍正放心!紧接着乌先生在雍正的大隐,中隐,小隐的回答中给自己求得了生路!这几个选项无论哪个雍正都不会允许,唯独他的半隐雍正没有想到,既留下了他的命,还能让雍正对他放心,后来他去李卫处也正是因为在李卫能使雍正打消这些顾虑!也就有了既能让皇上找到我,又能让我吃饭。。。这段话!之后说的在一起这么多年彼此想念也能找到就是在打感情牌,因为他根本不想他们再见面,去李卫那只是他今后打算的第一步!

这些话一说完,再看剧中二人的眼神,这部戏之所以这么经典,离不开对这些细节的把控!

乌先生本以为安全着路的这个时候,这时候张五哥进来说皇上你十七弟来了,老十七允礼剧中没有太多出场,但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他和十三阿哥允祥早就站在了四阿哥胤禛的阵营中,并在雍正争夺帝位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雍正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兄弟之一。他的到来我认为是雍正早就安排好的,十七阿哥也深知乌先生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如果导向别的利益集团对他们有利无害,当上皇上的四哥也不是离不开他了!这次来就是怕雍正最后下不了决心替他动手。依据是雍正看了下表看看和他约定的时间差多少,和他那已经有了答案感觉他来不来都可以了的语气,再一个就是后面乌先生替他下命令之后雍正的神情!

不管我的想法是否被认同,但是乌先生真意识到这点了,以至于说话都走嘴了,连忙站起来说:四爷,不是皇上!今非昔比,此时此刻不宜擅听擅见!并给出了十分合理的处理办法,让雍正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是真害怕就是为雍正处理他这个麻烦来了,他要把这个未知的危险直接处理掉,不给雍正机会!后来我们随着剧情也看到了乌先生一步步的脱离雍正的监控,逼田文镜赶自己走,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十三阿哥和他四嫂送给照顾他的丫头,实际是监视他,他收下的时候心知肚明,但离开田文镜的时候也一定被他策反成功了,不然也不会直接走)

基于这些我认为他两次替雍正做主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命,事实证明他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智慧做到了,没有像其他拥立他的人(年羹姚,隆科多,高勿庸,坎儿)一样,获得了善终!

以上是我的理解,失眠原因脑袋总是迷迷糊糊,可能会有很多错别字,望见谅








士璎


《雍正王朝》中,胤禛能够最终登上帝位,每一步都离不开邬先生的辅佐,邬先生对帝王心术研究实在是精深,次次都能把康熙的心思分析透彻,这就让胤禛能够最准确的应对和布局。

康熙驾崩之前,专门召见四阿哥胤禛,告诉了他对每个皇子的看法,其实这也可以看出康熙皇帝真是良苦用心,为了避免众多儿子之间的互相残杀,他必须用这些谋略,以保江山社稷,以保皇位传承。

四阿哥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登上了皇位。

夜晚,雍正皇帝回到府邸,接受众人的参拜,他第一个问的就是邬先生呢!可以看出邬先生对他的重要性,而此时雍正皇帝内心开始有了很多的念头,这个念头里面有感激,有惧怕,有犹豫!

感激邬先生是因为邬先生对自己的一路辅佐,才让他登上帝位;

惧怕邬先生是因为邬先生心机太深,对皇帝心思了如指掌,对自己以后执政也是威胁;

犹豫是对邬先生的留或去难以抉择,内心想留在身边但是又不能留,怎么处置邬先生也是一个问题。



雍正也是城府极深之人,但是邬先生谋略更高一筹。当他看到雍正回来之时,他就明白他已经是皇帝了,既然他实现了自己目标,达到了人生巅峰,身份已经变了,那么他就不再是雍王府的那个“四爷”,而是一国之君。

所以,邬先生立即改口称“皇上”,因为不改口就会犯下大忌。

而后,张五哥进来禀告说十七阿哥求见,雍正看一下表,就说让他进来吧!但是,邬先生却把他制止了,他没等雍正反应过来就立即交代张五哥:

一,要是公事就找张廷玉处理,要是急事就找十三阿哥胤祥处理。

二,要是有私事,就告诉他:天子无私事!

然后,邬先生又觉得这样说没有顾及到身边的雍正皇帝,毕竟说的太急了,这就算是代发施令了,这样也是犯了大忌,于是赶忙补一句:皇上,你看这样安排行吗?

雍正皇帝不置可否,内心却是在想其他的,此时的雍正已经对邬先生动了杀机,因为他感觉邬先生样样比自己想的全面,而自己是皇帝,却被别人样样想在前面,这对自己的执政来说,绝对是个威胁。作为一个皇帝,雍正是绝对不愿意看到别人当着面指出自己的过错,那是对自己颜面的羞辱,更是对自己执政的威胁。

接着,雍正就问邬先生的打算,此时雍正就是试探了,一旦回答不好,邬先生自然是吃不了兜着走。而邬先生毕竟也是老江湖,提出“半隐”,也算是别出心裁,却也让雍正无话可说,只有让他走。



“伴君如伴虎”,没有谁比邬先生更懂这个道理。

四爷身份的变化就意味着考虑事情的角度不一样。

以前,四阿哥依赖邬先生,因为邬先生能够辅佐他成为继承皇位;现在他已经继承了皇位,天下都是他的了,有了文武百官,离开了邬先生也照样可以治理天下。

所以,胤禛以前不敢对邬先生无礼,可是现在,邬先生就不是他所必需的,可以留也可以杀。

邬先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从他吩咐张五哥“天子无私事”开始,他就明白,自己必须要抽身了,不抽身就是死路一条。

他也明白,别人需要你时,别人肯定会留着你,但别人不需要你时,自己就应该离去,免得惹人嫌。毕竟自己知道新皇帝的私事太多,那么自己始终都会让新皇帝如鲠在喉,总会让新皇帝在自己面前做了亏心事一般,那么终有一天,新皇帝就一定会让他彻底消失。

邬先生岂能不知道危险,所以他就给自己留了后路,赶紧打包走人。

邬先生对自己认识很深刻,他知道自己该如何进退,他能够把握这个时机,故而他才能保得一命。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历代不变的道理,古往今来,总会有很多人不知进退,最终导致无路可退。邬先生是幸运的,当然幸运的人毕竟是少数。以后照样还会有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认识不够清楚,故而继续走前人的老路,继续被杀。

邬先生在临走之际,告知十三爷,千万要拒绝“铁帽子王”,因为他知道与君王相处,“共患难易,共富贵难”。唯有及早脱身,才是唯一的选择。




忠肝义胆岳老三


康熙在驾崩前,曾对雍正说:“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过于急躁,待人有欠宽和”。

一个皇帝,如果经常急躁,那么他就会失去理智,被人当猴耍。如果待人有欠宽和,他就会听不进别的提的意见,变成孤家寡人。



雍正的这种性格缺陷,他自己并不清楚,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康熙倒是很清楚,但是老皇上眼瞅着就要咽气了。那么谁能在关键时刻提醒雍正呢?只有一个人——邬思道。

所谓的邬思道对雍正“发号施令”,也无非就是两件事。第一件是告诉雍正,自己的安排了五路人马,各不认识,可保你的安全;第二件是告诉雍正“天子没有私事”的道理,希望他能在后面的路,走的更平稳一点,不要受人摆布。



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邬思道最大的功业,就是辅佐四爷登基。现在眼看要功成身退了,他还不能走。因为雍正的性格缺陷太明显,他还需要继续在后面添砖加瓦,尽最后一点绵薄之力。

问题是,一个人的缺陷,哪能在短时间就扭转过来呢?邬思道离开后,雍正果不出其然的翻车了……

雍正登基后办了三件大事,无一例外全部办砸了。先是新铸造的雍正通宝,被孙嘉诚捅出了历朝造币的潜规则;接着册封诺敏为天下第一巡抚,被田文镜爆出是一起乌龙事件;第三是恩科考试,考试还没开始,题目就泄露了。八爷党在看他的笑话;百官也在拿他和圣祖爷做对比;张廷玉、胤祥这些忠臣,摄于雍正的淫威,也不敢出面纠正。

康熙老爷子果然没有说错:雍正性子急,猴急猴急的,八字还没一撇就敢昭告天下;待人有欠宽和,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动不动就跟托孤老臣摔杯子,给脸色。


雍正看着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一怒之下将自己的茶杯摔了个粉碎(一件现在能拍出几千万的官窑没了)。张廷玉默默的说了一句,唐太宗能有贞观之治,是因为他能听得进魏征的谏言。言外之意,您要是再这么专横,以后怕是没人再陪您玩了。

雍正的表情,貌似很委屈……


皇帝当成雍正这样,三个字——很失败。也难怪胤祥会不假思索的当着他的面说:“如果这个时候邬先生还在的话,就好了”。



雍正回给了胤祥一个大大的瞪眼,净特么的胡说八道!朕不要面子啊?邬先生在这里就能避免这些事,岂不是更证明寡人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了?

皇上当不好,可以慢慢学,但是邬先生是不能留的。毕竟邬思道这个BUG,总能看穿人的内心。雍正在他面前,就像赤身裸体一样,没有任何秘密可言。

作为BUG的邬思道,他难道不知道雍正对自己的猜忌?并不是,他太清楚了,否则他也不会在雍正继位的当夜急于跑路。但是,辅佐雍正登基,毕竟是自己的杰作。十五年的心血,怎么能看着他摔更头呢?

原著小说中,对邬思道离开雍王府后的心理感受,有过一段描写:

屋子里只剩下了他一下人,他默默坐着,想入定,但今晚改了积习,再也静不下来。从康熙四十六年夏入京,到现在整十五年半。孤身一人进来,轰轰烈烈做了一番事业,如今又剩下孤身一人,真像一场光怪陆离的梦!一幕幕往事涌上来又压下去,压下去又泛起,再也不得平静。

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十五年?邬思道在自己最意气风发的年华,得罪了官僚集团,被通缉了整整十年。又在步入中年之时,选择了进京辅佐四贝勒争储。离开雍王府时,自己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头子了。

回过头来看自己的前五十年,邬思道也是很惆怅。一个本是国士无双的奇才,却因为怀才不遇,于国于民都没有任何作为。好不容易在雍王府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了,现在又要被人撵走了。

他对雍正说的三不可用,只是一种为了脱身,自污的说辞罢了。



他不希望自己辅佐的人摔更头,哪怕这个人在继位当晚要杀了他。他必须要再送四爷最后一程,然后在深藏功与名,这是他建功立业的梦想,也是一个谋士的职业道德。作为回报,他希望雍正能给他一条生路。瘸子已经尽心尽力了,希望你能够实现诺言,让我能够体面的离开。




邬思道的前半辈子,真可谓是看透了世间的百态。前二十五年醉心于功名,一心一意读圣贤书;中间的十年因大闹科考,被官府通缉,不仅腿被打折了,未婚妻也嫁给了别人;后十五年寄宿于雍王府,眼看要熬到头了,结果又看清了四爷鹰视狼顾的本性……

他对雍正最后的“发号施令”,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功业,更圆满一点,不希望留下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