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和壬辰之战为何明军表现差距这么大?

朴刀sword


首先一条重要原因,在万历朝鲜战争,即壬辰之战的最后阶段

,明朝陆军的战斗力,已经暴露出了衰退趋势。

历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真正的作战时间两年左右。面对兵力绝对优势的日本“战国英雄”们,明军基本是一路摁着打,战斗力显然高一大截。但比起万历朝鲜战争第一阶段时,明军“三天攻克平壤”和“五千人在碧蹄馆杀退数万日军”的凶悍场面,万历朝鲜战争尾声阶段的明朝陆军,表现却是差太远。

比如蔚山战役上,最早担任攻坚的浙军(戚家军骨血)勇猛依旧,开打就把日军层层堡垒砸的粉碎,成功将日本第一军团压制在岛山营里。可明军右佥都御史杨镐私心自用,为了叫自家弟兄李如梅抢功劳,竟擅自下令浙军撤回,换李如梅带辽东军上来捡便宜。却不料辽东军战力退化严重,拼命攻了数日,却是丝毫啃不动岛山营,抢攻打成了现眼,还差点被增援日军包了饺子。幸亏浙军在箭滩和西江口拼死阻击,才确保数万明军平安撤退。

虽然这场惨烈攻坚战里,明军以阵亡一千四百将士的代价,给日本第一军团造成了五千多人的伤亡。但由于杨镐的瞎指挥与明军参差不齐的战斗力,明军还是痛失了夺取蔚山城的大好机会。把本可毕其功于一役的战局,又悲惨拖后了数月。而且这位坑全军的杨镐大人,之后的二十年里却又官运亨通,一跃成为萨尔浒战役时的明军统帅。萨尔浒战役能打成什么样?只看他,就知道会不怎么样!

这样衰退的战斗素质,有时就连战友们也抓狂。顺天城血战上,明朝战将刘綎在水师陈璘部的配合下,顺利进抵顺天城(韩国顺天市),明军水师开战后就发起迅猛攻势,在日本人的记录里,很多搁浅的明朝战船陷入日军围困里,但这些逃生无路的明朝水兵们,却无一人投降,依然拿起武器与日军血拼,给日军造成数倍于己的伤亡。甚至,还有一艘战至最后一人的明朝船上,那个满身血污的明朝水兵战士,竟毅然点燃了战船,投身火海里……

但如此可歌可泣的战斗,却丝毫打动不了刘綎,他的陆军抵达顺天后,每天就是磨洋工看风景,干看着水师一次次孤军奋战,却硬是一仗都不肯打。以至于愤怒的水师提督陈璘,一怒闯入刘綎大营里破口大骂,当着刘綎部将的面,带着水兵们把刘綎部的战旗撕的稀巴烂,却硬是激不起刘綎的战斗意志,没几天就撒腿开溜。这位打都不肯打的刘綎将军,却还是多年后萨尔浒大战里,明军战斗精神最强,给后金八期带来伤亡最大的一位。

到了萨尔浒之战时,当时明军的衰退程度,更是可以想。

而更重要的事实是,从万历三大征结束到萨尔浒之战开打,这近二十年时间,是明军战斗力更加速度衰退的时期。衰退的原因,可以归结到两个字:懒政。

其实,万历朝鲜战争时期,明军大多数时候那“战胜之速”的凶悍战力,主要来自于张居正十年改革的强军成果。但张居正溘然长逝后,深恨张居正的万历皇帝,也一度对军队大加整顿,昔日天下无敌的戚家军,都给拆的七零八落,一代名将戚继光也被当做张居正党羽,落得凄然去世。之后的万历皇帝,又进入了“怠政”的工作模式,轻松创下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录,一天都耽搁不得的军队大事,自然也越耽搁越多。

至于那些满嘴江山社稷的文臣呢?拜万历怠政所赐,外加“考成法”等改革措施被废。张居正改革时代要接受严格监督的文官们,这下也撒了欢,朝堂上的逆淘汰一天天折腾,大批真正做事的官员遭排挤,反而是满嘴夸夸其谈的清流们占据高位。

万历皇帝“怠政”的年月里,这帮文官的主要工作,也就是拉帮结派,对于军政大事更是茫然。比如万历朝鲜战争里,明朝内阁六部高官们,就常做出昏聩判断决策。浴血奋战的明朝将士们,更受尽了各种无端指责。比如血染沙场的邓子龙将军,他为国捐躯的时候,朝堂上的言官们,诸如徐观澜等明朝“直臣”们,依然在洋洋洒洒罗织他的罪名。如果不是邓子龙的家仆愤然上京告状,这位壮烈殉国的老英雄,很可能将沉冤难雪。

有这帮人把持军务,外加万历后期,国家财政体系越发混乱,明朝收入锐减。明军又怎能不衰败。张居正改革时代,几乎每年要举行的北方边镇演习,变得多年不见影。萨尔浒战役开打前,明军火器竟都陈旧不堪,有五千多火枪兵从来没开过火枪。御史周师旦大战前就痛斥说,明军连火器战术,都是“袭其形似”,

战备水平如此低劣,又摊上坑爹成习惯的主帅杨镐,萨尔浒大战,明军又如何能赢?

一场明军败的体无完肤的萨尔浒战役,真正警醒后人的,不是“明亡清兴”的历史大势,却是永远振聋发聩的警句:忘战必危。

参考资料:《明史》、《日本战史》、《再造藩邦志》


历史风云录


萨尔浒之战,非输在兵,而在帅上,这是一场真正由一个主帅的蠢决定一个帝国命运转折的战争。

其实壬辰之战(既两次万历朝鲜战役)和萨尔浒之战间的对比,我们没有必要去说当时日本和后金谁更强一点,反正以明朝的实力,基本上都是绝对性碾压。

壬辰之战就不用说了,日本异国作战,遇到的又是当时明朝最为精锐的辽东部队,再加上镇守蓟镇的戚家军,还有名将宋应昌、李如松(第一次),邢玠、麻贵(第二次)等人。最主要的是主帅(兵部尚书)石星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没有刚愎自用,能够知人善任,而且第二次时丰成秀吉突然病逝了。

基本算是送给明军一场战争,这里并不是说壬辰之战不惨烈,只是我们从各项数据对比分析,明朝都没有输的道理。

当然,萨尔浒之战也是如此。我们仅仅从账面上去分析,它比壬辰之战还不可能输,明朝用了自己几乎东北防线上最强大的家底,去打一个连自己一半数量都不到的游牧民族部队,怎么可能输嘛!但现实是残酷的,明朝还是输了,并且是一败涂地。

不同于日本对明军的不熟悉,努尔哈赤早前准备抗明的时候就已经在明军内部安插了眼线,总之从努尔哈赤的戎马生涯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是非常善于和喜欢利用间谍战的,好处就是他可以提前知道明军的一举一动。

只是按理说,如果明军合攻,在绝对实力面前,即使提前知道明军的路线也无济于事。但是在如此巨大的优势下,且是长途深入敌营,当时的明军主帅杨镐竟然把部队一分为四,分而推进,然后在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汇合。他完全就没有考虑到这样的行军意图一旦被敌军发现,将会各个击破。可笑的是,努尔哈赤对此一清二楚,结局大家也都知道了。

萨尔浒之战之所以会打输,可以说主帅杨镐背90%以上的锅,基本就是战略上的失败和轻视对手所致,反而努尔哈赤临危不惧,沉着应战,不失为一个牛逼的军事家。


三观粉碎机


壬辰之役与萨尔浒,壬辰之役与萨尔浒之战是明末两场极其重要的战争。在壬辰之役取胜的明军却葬送在了白山黑水之间。是明军的实力退化了吗,本文就两场战争中明军火器的使用为例,试着作出分析。 在壬辰之役中最壮阔最辉煌的当属平壤战役,这场战役是明朝所派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战役。

这场战役被记载于多方史料中,其中《宣祖实录》详细记载了攻平壤的情形:……俄而发大砲一号,各阵继而齐发,响如万雷,山岳震摇,乱放火箭,烟焰瀰数十里,咫尺不分,但闻吶喊声,杂于砲响,如万蜂鬨闹。少选,西风忽起,卷砲烟直冲城里,火烈风急。先着密德土窟,赤焰亘天,延爇殆尽,城上贼帜,须曳风靡。提督鼓诸军薄城,贼伏于陴中,乱用铅丸,汤水大石……提督与左协都指挥张世爵等,攻七星门,贼据门楼,未易拔,提督命发大砲攻之。砲二枝着门楼,撞碎倒地烧尽,提督整军而入。诸军乘胜争前,骑步云集,四面砍死。贼势缩,逬入诸幕,天兵次第烧杀几尽,臭闻十余里。

可见在万历朝鲜之战中,明军是战上风的,尤其是火器,其实在萨尔浒战中的明军火器也行。明军实力没问题的,但是没明君,也就是输在帅,指挥不行。萨尔浒是因为战略指挥失误,想当于被后金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


李三万的三万里


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对手的战斗等级不一样,第二是大明军人素质的下滑。

首先是对手的情况不一样,日军和后金军,战斗力明显不在一个水平。有人说日本武士不是战斗力很强的吗,这个倒是不假,但是单张肯定不能都指望武士啊,日本战国结束后最大的变化就是主要战斗力由武士转向了足轻,也就是说,日本人靠的也是不同当兵的。那日军的战斗力和后金差多少呢?根据朝鲜方面的记载,日军曾一路打到鸭绿江边上,进入了建州女真的地盘,还袭击了当地的一个女真村落,最后被尚未统一战斗力的女真勇士打的屁滚尿流,退回到了鸭绿江东岸。也就是说拼刀,日本人对女真人来说是白给的。



除了女真的战斗力很强以外,后金士兵的护甲也要优于日本足轻。后金的甲胄是模仿的明朝的棉布铁甲,个别有钱的大户还会在外面再套一层锁子甲。这些制作精良的盔甲可以使的金军不受明军一般刀枪弓箭和低级火器的伤害,从而在白刃战中占据很大的优势。而日军的装甲就很可怜了,足轻只有两个或一个护裆,也就是胸甲片,其他的地方都是竹甲,这也是日本坚持使用武士刀的原因,破甲难度小。

另一方面就是大明军人素质的整体下滑。别说20年了,就是两三年不打仗,在疏于训练,你这个军队的水平就得废。从1600年到1618年,大明18年在辽东没有发生超大规模的战争,使得军队整体素质退步了。另一方面,之前辽东军之所以战斗力爆表,是因为有李家的家丁亲兵做支撑,事实上晚明时期的军队,因为财政压力和蒙古人的不断消耗,战斗力超强的军队除了戚继光在蓟北训练的车营外几乎就没什么特别厉害的政府军了。

李成梁的辽东铁骑固然厉害,确实李家的家丁武装,属于私兵,那一个个都是在辽东有土地做地主的,有了强大的经济支援,他们才装备得起最好的装备,这就特别像欧洲的封建骑士,在大明本是应该禁止的,只不过万历信任李成梁,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李成梁退下来之后,李如松战死,李家只剩下的基本上就都是废柴了,李家家丁武装也就解散了,失去了核心战斗力,你让明军怎么打出往日的风采。



再加上万历三大征的消耗和朝中党争导致的政治混乱,使得大明的国库已经空虚了,边军将士的装备多有疏漏。再加上蒙古俺答汗的封贡,明军北方的边患大大减弱,大明最仰重的就是战车,而因为以上几种原因,战车数量减少,明军失去了有效的防御手段,也就失去了野战能力。

因此当明军和金军在萨尔浒相遇时,结局就已经定下了。


火器工坊


首先,最坑的就是所谓“同一波人”——准确点说,坑在同一个人上,这人就是壬辰之战的明军经理、萨尔浒之战的辽东经略杨镐。杨镐此人可以说是不知兵的,在蔚山之战里面进退失当,先是攻城不克,后又遇敌惊逃,靠着拉关系走后门才没被重罚。在这之后又能被起复经略辽东,只能说是朝中一干大臣都瞎了眼。

第二,领导问题。援朝期间虽然有宋应昌和李如松的将帅不和,但是前有宋应昌后有总督邢玠,都还算是知兵之人,而且朝中除了嘴炮骂一骂之外也没有过多的掣肘。萨尔浒期间北京的方从哲等人为了贪功冒进,多次催战,导致明军使用“四路进军”的方案,各军自行其是,被各个击破。

第三,明朝军将战斗力的下降。万历十九年李成梁去职之后,辽东总兵十年八易,没人能整顿军备,导致辽镇战斗力日益下降,边事趋紧。二度镇辽的李成梁又年老体衰,只求平安无事,毫无建树。这么多年过去,辽东军将早就不复当年之勇(李氏最能打的李如松已经战死,而李如梅等人基本上就是庸才)。


直江信纲


后金本就是原东北编外明军精锐的集结,反叛大明。


1CN


万历年间中央有钱粮,萨尔浒的时候……


第一个11


你这问题问的,同一帮人?那可是意味着明军这边都四十大几的了,人过四十岁体力精力都明显下降,还在战场上玩刀枪?


醉眼看花笑笑刘巍


古典中国最大的梦魇一直都是骑兵,没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