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滸之戰和壬辰之戰為何明軍表現差距這麼大?

朴刀sword


首先一條重要原因,在萬曆朝鮮戰爭,即壬辰之戰的最後階段

,明朝陸軍的戰鬥力,已經暴露出了衰退趨勢。

歷時七年的萬曆朝鮮戰爭,明軍真正的作戰時間兩年左右。面對兵力絕對優勢的日本“戰國英雄”們,明軍基本是一路摁著打,戰鬥力顯然高一大截。但比起萬曆朝鮮戰爭第一階段時,明軍“三天攻克平壤”和“五千人在碧蹄館殺退數萬日軍”的兇悍場面,萬曆朝鮮戰爭尾聲階段的明朝陸軍,表現卻是差太遠。

比如蔚山戰役上,最早擔任攻堅的浙軍(戚家軍骨血)勇猛依舊,開打就把日軍層層堡壘砸的粉碎,成功將日本第一軍團壓制在島山營裡。可明軍右僉都御史楊鎬私心自用,為了叫自家弟兄李如梅搶功勞,竟擅自下令浙軍撤回,換李如梅帶遼東軍上來撿便宜。卻不料遼東軍戰力退化嚴重,拼命攻了數日,卻是絲毫啃不動島山營,搶攻打成了現眼,還差點被增援日軍包了餃子。幸虧浙軍在箭灘和西江口拼死阻擊,才確保數萬明軍平安撤退。

雖然這場慘烈攻堅戰裡,明軍以陣亡一千四百將士的代價,給日本第一軍團造成了五千多人的傷亡。但由於楊鎬的瞎指揮與明軍參差不齊的戰鬥力,明軍還是痛失了奪取蔚山城的大好機會。把本可畢其功於一役的戰局,又悲慘拖後了數月。而且這位坑全軍的楊鎬大人,之後的二十年裡卻又官運亨通,一躍成為薩爾滸戰役時的明軍統帥。薩爾滸戰役能打成什麼樣?只看他,就知道會不怎麼樣!

這樣衰退的戰鬥素質,有時就連戰友們也抓狂。順天城血戰上,明朝戰將劉綎在水師陳璘部的配合下,順利進抵順天城(韓國順天市),明軍水師開戰後就發起迅猛攻勢,在日本人的記錄裡,很多擱淺的明朝戰船陷入日軍圍困裡,但這些逃生無路的明朝水兵們,卻無一人投降,依然拿起武器與日軍血拼,給日軍造成數倍於己的傷亡。甚至,還有一艘戰至最後一人的明朝船上,那個滿身血汙的明朝水兵戰士,竟毅然點燃了戰船,投身火海里……

但如此可歌可泣的戰鬥,卻絲毫打動不了劉綎,他的陸軍抵達順天后,每天就是磨洋工看風景,幹看著水師一次次孤軍奮戰,卻硬是一仗都不肯打。以至於憤怒的水師提督陳璘,一怒闖入劉綎大營裡破口大罵,當著劉綎部將的面,帶著水兵們把劉綎部的戰旗撕的稀巴爛,卻硬是激不起劉綎的戰鬥意志,沒幾天就撒腿開溜。這位打都不肯打的劉綎將軍,卻還是多年後薩爾滸大戰裡,明軍戰鬥精神最強,給後金八期帶來傷亡最大的一位。

到了薩爾滸之戰時,當時明軍的衰退程度,更是可以想。

而更重要的事實是,從萬曆三大徵結束到薩爾滸之戰開打,這近二十年時間,是明軍戰鬥力更加速度衰退的時期。衰退的原因,可以歸結到兩個字:懶政。

其實,萬曆朝鮮戰爭時期,明軍大多數時候那“戰勝之速”的兇悍戰力,主要來自於張居正十年改革的強軍成果。但張居正溘然長逝後,深恨張居正的萬曆皇帝,也一度對軍隊大加整頓,昔日天下無敵的戚家軍,都給拆的七零八落,一代名將戚繼光也被當做張居正黨羽,落得悽然去世。之後的萬曆皇帝,又進入了“怠政”的工作模式,輕鬆創下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記錄,一天都耽擱不得的軍隊大事,自然也越耽擱越多。

至於那些滿嘴江山社稷的文臣呢?拜萬曆怠政所賜,外加“考成法”等改革措施被廢。張居正改革時代要接受嚴格監督的文官們,這下也撒了歡,朝堂上的逆淘汰一天天折騰,大批真正做事的官員遭排擠,反而是滿嘴誇誇其談的清流們佔據高位。

萬曆皇帝“怠政”的年月裡,這幫文官的主要工作,也就是拉幫結派,對於軍政大事更是茫然。比如萬曆朝鮮戰爭裡,明朝內閣六部高官們,就常做出昏聵判斷決策。浴血奮戰的明朝將士們,更受盡了各種無端指責。比如血染沙場的鄧子龍將軍,他為國捐軀的時候,朝堂上的言官們,諸如徐觀瀾等明朝“直臣”們,依然在洋洋灑灑羅織他的罪名。如果不是鄧子龍的家僕憤然上京告狀,這位壯烈殉國的老英雄,很可能將沉冤難雪。

有這幫人把持軍務,外加萬曆後期,國家財政體系越發混亂,明朝收入銳減。明軍又怎能不衰敗。張居正改革時代,幾乎每年要舉行的北方邊鎮演習,變得多年不見影。薩爾滸戰役開打前,明軍火器竟都陳舊不堪,有五千多火槍兵從來沒開過火槍。御史周師旦大戰前就痛斥說,明軍連火器戰術,都是“襲其形似”,

戰備水平如此低劣,又攤上坑爹成習慣的主帥楊鎬,薩爾滸大戰,明軍又如何能贏?

一場明軍敗的體無完膚的薩爾滸戰役,真正警醒後人的,不是“明亡清興”的歷史大勢,卻是永遠振聾發聵的警句:忘戰必危。

參考資料:《明史》、《日本戰史》、《再造藩邦志》


歷史風雲錄


薩爾滸之戰,非輸在兵,而在帥上,這是一場真正由一個主帥的蠢決定一個帝國命運轉折的戰爭。

其實壬辰之戰(既兩次萬曆朝鮮戰役)和薩爾滸之戰間的對比,我們沒有必要去說當時日本和後金誰更強一點,反正以明朝的實力,基本上都是絕對性碾壓。

壬辰之戰就不用說了,日本異國作戰,遇到的又是當時明朝最為精銳的遼東部隊,再加上鎮守薊鎮的戚家軍,還有名將宋應昌、李如松(第一次),邢玠、麻貴(第二次)等人。最主要的是主帥(兵部尚書)石星雖然不怎麼樣,但是沒有剛愎自用,能夠知人善任,而且第二次時豐成秀吉突然病逝了。

基本算是送給明軍一場戰爭,這裡並不是說壬辰之戰不慘烈,只是我們從各項數據對比分析,明朝都沒有輸的道理。

當然,薩爾滸之戰也是如此。我們僅僅從賬面上去分析,它比壬辰之戰還不可能輸,明朝用了自己幾乎東北防線上最強大的家底,去打一個連自己一半數量都不到的遊牧民族部隊,怎麼可能輸嘛!但現實是殘酷的,明朝還是輸了,並且是一敗塗地。

不同於日本對明軍的不熟悉,努爾哈赤早前準備抗明的時候就已經在明軍內部安插了眼線,總之從努爾哈赤的戎馬生涯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人是非常善於和喜歡利用間諜戰的,好處就是他可以提前知道明軍的一舉一動。

只是按理說,如果明軍合攻,在絕對實力面前,即使提前知道明軍的路線也無濟於事。但是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下,且是長途深入敵營,當時的明軍主帥楊鎬竟然把部隊一分為四,分而推進,然後在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匯合。他完全就沒有考慮到這樣的行軍意圖一旦被敵軍發現,將會各個擊破。可笑的是,努爾哈赤對此一清二楚,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

薩爾滸之戰之所以會打輸,可以說主帥楊鎬背90%以上的鍋,基本就是戰略上的失敗和輕視對手所致,反而努爾哈赤臨危不懼,沉著應戰,不失為一個牛逼的軍事家。


三觀粉碎機


壬辰之役與薩爾滸,壬辰之役與薩爾滸之戰是明末兩場極其重要的戰爭。在壬辰之役取勝的明軍卻葬送在了白山黑水之間。是明軍的實力退化了嗎,本文就兩場戰爭中明軍火器的使用為例,試著作出分析。 在壬辰之役中最壯闊最輝煌的當屬平壤戰役,這場戰役是明朝所派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火器的戰役。

這場戰役被記載於多方史料中,其中《宣祖實錄》詳細記載了攻平壤的情形:……俄而發大砲一號,各陣繼而齊發,響如萬雷,山嶽震搖,亂放火箭,煙焰瀰數十里,咫尺不分,但聞吶喊聲,雜於砲響,如萬蜂鬨鬧。少選,西風忽起,卷砲煙直衝城裡,火烈風急。先著密德土窟,赤焰亙天,延爇殆盡,城上賊幟,須曳風靡。提督鼓諸軍薄城,賊伏於陴中,亂用鉛丸,湯水大石……提督與左協都指揮張世爵等,攻七星門,賊據門樓,未易拔,提督命發大砲攻之。砲二枝著門樓,撞碎倒地燒盡,提督整軍而入。諸軍乘勝爭前,騎步雲集,四面砍死。賊勢縮,逬入諸幕,天兵次第燒殺幾盡,臭聞十餘里。

可見在萬曆朝鮮之戰中,明軍是戰上風的,尤其是火器,其實在薩爾滸戰中的明軍火器也行。明軍實力沒問題的,但是沒明君,也就是輸在帥,指揮不行。薩爾滸是因為戰略指揮失誤,想當於被後金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對手的戰鬥等級不一樣,第二是大明軍人素質的下滑。

首先是對手的情況不一樣,日軍和後金軍,戰鬥力明顯不在一個水平。有人說日本武士不是戰鬥力很強的嗎,這個倒是不假,但是單張肯定不能都指望武士啊,日本戰國結束後最大的變化就是主要戰鬥力由武士轉向了足輕,也就是說,日本人靠的也是不同當兵的。那日軍的戰鬥力和後金差多少呢?根據朝鮮方面的記載,日軍曾一路打到鴨綠江邊上,進入了建州女真的地盤,還襲擊了當地的一個女真村落,最後被尚未統一戰鬥力的女真勇士打的屁滾尿流,退回到了鴨綠江東岸。也就是說拼刀,日本人對女真人來說是白給的。



除了女真的戰鬥力很強以外,後金士兵的護甲也要優於日本足輕。後金的甲冑是模仿的明朝的棉布鐵甲,個別有錢的大戶還會在外面再套一層鎖子甲。這些製作精良的盔甲可以使的金軍不受明軍一般刀槍弓箭和低級火器的傷害,從而在白刃戰中佔據很大的優勢。而日軍的裝甲就很可憐了,足輕只有兩個或一個護襠,也就是胸甲片,其他的地方都是竹甲,這也是日本堅持使用武士刀的原因,破甲難度小。

另一方面就是大明軍人素質的整體下滑。別說20年了,就是兩三年不打仗,在疏於訓練,你這個軍隊的水平就得廢。從1600年到1618年,大明18年在遼東沒有發生超大規模的戰爭,使得軍隊整體素質退步了。另一方面,之前遼東軍之所以戰鬥力爆表,是因為有李家的家丁親兵做支撐,事實上晚明時期的軍隊,因為財政壓力和蒙古人的不斷消耗,戰鬥力超強的軍隊除了戚繼光在薊北訓練的車營外幾乎就沒什麼特別厲害的政府軍了。

李成梁的遼東鐵騎固然厲害,確實李家的家丁武裝,屬於私兵,那一個個都是在遼東有土地做地主的,有了強大的經濟支援,他們才裝備得起最好的裝備,這就特別像歐洲的封建騎士,在大明本是應該禁止的,只不過萬曆信任李成梁,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李成梁退下來之後,李如松戰死,李家只剩下的基本上就都是廢柴了,李家家丁武裝也就解散了,失去了核心戰鬥力,你讓明軍怎麼打出往日的風采。



再加上萬歷三大徵的消耗和朝中黨爭導致的政治混亂,使得大明的國庫已經空虛了,邊軍將士的裝備多有疏漏。再加上蒙古俺答汗的封貢,明軍北方的邊患大大減弱,大明最仰重的就是戰車,而因為以上幾種原因,戰車數量減少,明軍失去了有效的防禦手段,也就失去了野戰能力。

因此當明軍和金軍在薩爾滸相遇時,結局就已經定下了。


火器工坊


首先,最坑的就是所謂“同一波人”——準確點說,坑在同一個人上,這人就是壬辰之戰的明軍經理、薩爾滸之戰的遼東經略楊鎬。楊鎬此人可以說是不知兵的,在蔚山之戰裡面進退失當,先是攻城不克,後又遇敵驚逃,靠著拉關係走後門才沒被重罰。在這之後又能被起復經略遼東,只能說是朝中一干大臣都瞎了眼。

第二,領導問題。援朝期間雖然有宋應昌和李如松的將帥不和,但是前有宋應昌後有總督邢玠,都還算是知兵之人,而且朝中除了嘴炮罵一罵之外也沒有過多的掣肘。薩爾滸期間北京的方從哲等人為了貪功冒進,多次催戰,導致明軍使用“四路進軍”的方案,各軍自行其是,被各個擊破。

第三,明朝軍將戰鬥力的下降。萬曆十九年李成梁去職之後,遼東總兵十年八易,沒人能整頓軍備,導致遼鎮戰鬥力日益下降,邊事趨緊。二度鎮遼的李成梁又年老體衰,只求平安無事,毫無建樹。這麼多年過去,遼東軍將早就不復當年之勇(李氏最能打的李如松已經戰死,而李如梅等人基本上就是庸才)。


直江信綱


後金本就是原東北編外明軍精銳的集結,反叛大明。


1CN


萬曆年間中央有錢糧,薩爾滸的時候……


第一個11


你這問題問的,同一幫人?那可是意味著明軍這邊都四十大幾的了,人過四十歲體力精力都明顯下降,還在戰場上玩刀槍?


醉眼看花笑笑劉巍


古典中國最大的夢魘一直都是騎兵,沒有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