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探索化解 民企融資難“治本”之道

(上接A01版)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對有發展前途,但借不到錢的企業需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但若支持去產能的對象,不僅會給銀行帶來長期風險,也不符合國家供給側結構改革方向。銀行要有效地區分這兩部分企業,監管部門要尊重銀行自主權,讓銀行根據自身特點和所處區域客戶特徵,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相關制度配套狀況決定其投放進度。

政策加碼

增強銀行服務民企內生動力

業內人士認為,緩解民企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需在銀行體系形成可持續商業模式,增加銀行服務中小微企業內生動力,這離不開政策扶持。

從金融機構完善內部激勵機制角度,某地方監管人士建議,可指導金融機構實施內部資金轉移優惠定價,商業銀行對優質小微企業客戶利率可實施較大幅度下調。加大考核激勵,要求商業銀行將小微貸款增長與分支行領導績效工資掛鉤,加大對小微客戶經理激勵力度。提高不良容忍度,金融機構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一般控制在不超過各項貸款不良率2個百分點的水平。

龍雙說,這半年以來,各行都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比如,貸款額度優先支持小微企業,出現貸款不良盡職免責,小微企業貸款不良快核快銷,做小微企業業務員工獎勵或加倍計算等。

民企風險偏好較高,也有市場人士擔心加大對民企信貸投放會造成不良攀升。“要想把普惠金融做大、做強、做持續,風險管理水平要跟上。”中國建設銀行安徽省分行行長戴躍明表示,過去一個客戶經理管二三十個客戶已是極限,現在一個客戶經理可管理二三百戶,因為風險管理已是靠模型、預警在管,通過模型和預警,客戶經理不需時時盯著每個客戶,只需關注系統預警所提示的客戶,根據紅、黃、藍三種預警信號採取不同風險防範措施。

在龍雙看來,銀行對民企和國企都有嚴格風控標準。對於民企而言,風控方式可能會有所轉變。比如,更多開闢一些其他途徑,加快反應速度,開發一些產品解決民企倒貸壓力。從創新和服務上做更多支持,但絕對不會放鬆風險控制。

戴躍明說:“現在有大數據支持,我們能將海量小微企業客戶納入服務範疇。小微企業數量多,但是單戶數量小,風險分散,整體可控。目前,我們的大數據普惠金融貸款不良率僅為0.4%,這就是金融科技帶來的變化。”

在企業層面,某股份行內部人士說,從控風險角度看,對某一企業是否會出現多頭融資和過度擴張,各銀行內部實際上能算出企業實際的貸款需求,所以無需擔心過度融資和放貸問題。

有銀行反映,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客觀存在,部分行業風險仍在出清。福建一位城商行人士坦言,此前該行貸款主要投向該地區製造業。近兩年,不良有邊清邊冒之勢。不良貸款都是靠銀行自身利潤在化解,銀行當前可運用的處置手段有限,風險資產清收與處置進度緩慢,希望政策層面在不良風險緩釋方面繼續給予銀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