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說“魯”道“魯”,首先要弄清“魯”字是什麼意思。《說文》:“魯,鈍詞也。”把魯釋為遲鈍不敏,筆者認為似有不妥,“魯”當從魚並圈示其尾,故“魯”的本義當指魚尾。魚尾是魚的敏感部位,稍有刺激,魚尾就會大幅擺動,釋魯曰鈍,欠妥也。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造字有“六書”之說,其一曰“指示”。然世人皆知以點指示,卻不知還有圈畫指示。以點指示字如本、末,圈畫指示如晉、魯等。“晉”字從雙至而圈示箭矢所落之處,“至”之甲骨文字形就是箭矢落插於地之象。古人分封土地時,以箭的射程來確定距離,“一射之地”就是弓箭的一個射程。以射程確定距離,弓矢的最後落地處就是所封土地的邊疆。“晉”字雙矢落於地而圈畫其界,就是描述分封土地時的情景,故“晉”字會意為分封進爵的意思。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魯的本義是魚尾,又魚尾常擺動不止,令人難以把握控制,故魯會意引申為率性不羈、不受控制,難以約束的意思,也引申為粗野、莽撞的意思。凡從魯之漢字,均有魯之本義或其引申之義。如櫓,仿生魚尾,擺動以獲得前進的動力並把控方向。如擼,左捋一下袖子,右捋一下袖子,快速交替用手,如魚尾擺動。如嚕,左一句右一句說個不停,形容說話囉唆。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知道了“魯”的意思,我們再看魯國的由來。據說魯(或為地名或為方國)在夏商時就存在,其地就在今河南魯山縣一帶。《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曾為夏孔甲飼養龍魚的劉累,為了躲避孔甲而遷居於魯。《逸周書·殷祝解》說夏桀也曾徙於魯。商代甲骨文也有卜問"魯受年"之類的卜辭。武王克殷後,封周公旦於今河南魯山一帶而稱魯國,俗稱西魯。武王克殷後二年病死,子誦年幼繼位,是為周成王。成王繼位後由周公輔政,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篡位,對周公極為不滿。紂王子武庚乘機拉攏管、蔡,又聯合東方的徐、奄、薄姑等部發動叛亂,局勢一度十分嚴重。於是周公開始東征,經過苦戰,在平叛的基礎上,也徹底完成了滅商事業。周公東征勝利之後,周王朝重新實行了大分封,以鞏固統治。周公自己受封於“少皥之虛”(今山東曲阜一帶)建立魯國,原武王所封魯國之名也隨之而去,俗別稱東魯。周武王的分封具有臨時性質,而周公東征之後的分封才是正式的大分封。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淮水下游和山東沿海一帶為古代東夷各部散居的夷方。這些地區的居民,在經濟生活和文化發展等方面都與中原地區相近,但也表現有某些地方性的特點,在政治上常常出現與中原王朝比較強烈的離心傾向。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南蠻北狄西戎皆為外患,而東夷則有內憂的味道,東夷就象是東海中的大魚,尾巴擺得叭叭地,很難掌控。東夷族在商代後期,據說曾經“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後漢書》卷八五《東夷傳》),與商王朝經常發生衝突。到帝乙時,多次出征夷方,成為用兵的重點。到周王朝時,周公東征的主要對象也是東夷。掌控了東夷,中原王朝就等於除去了枕邊之憂。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魯國為什麼要東遷呢?很簡單,就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周王朝的統治。東方的奄,是周公東征的主要對象之一。它與徐人聯合淮夷和其他邦國,結成一個聲勢浩大的抗周勢力。它們的叛亂活動被平定之後,便由周公自己受封,命長子伯禽前往,正式建立了魯國,附近若干小國,都是魯國附庸。受封時,魯國具備有周王室的各種文物制度,所謂“大啟爾宇,為周室輔”,魯國成為代表王室鎮撫徐、奄、淮夷以及僻遠“海邦”的東方大國。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在海、岱之間的薄姑故地,由姜子牙受封,在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建立齊國。對於違抗王室的侯伯之國,齊國有徵伐的特權。它是夾輔周王室、控制渤海沿岸和萊夷地區的重要力量。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今山東省稱為齊魯大地,就是因為西周大分封時,在今山東省地區曾建立了齊國和魯國兩個大國。齊國得征伐特權,以武力整齊諸國,故稱名為“齊”,齊者,整肅也;魯國具周王室的各種文物制度,以禮樂教化蠻夷,使率性不羈者有所約束,故稱名為“魯”,魯者,率性不羈者也。齊國與魯國,一武一文,成為替周天子行使禮樂征伐特權,鎮撫東夷的有力依託。

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西周大分封時把周公的封國稱為“魯”?

魯國之所以稱魯,就是因為東夷族就象東海中的大魚,尾巴搖擺,極難控制,魯國置於魚尾之上,故稱“魯”。西周設置魯國,就是希望魯國能代表王室,擔負起鎮撫徐、奄、淮夷以及僻遠“海邦”的重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