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有哪些名人?有什麼傳奇事蹟嗎?

野狼70967077


源賀(403年-479年),原名禿髮破羌,鮮卑名賀豆跋,西平樂都人,北魏名將,南涼景王禿髮傉檀之子。

南涼滅後隨家人投降西秦,其父禿髮傉檀被殺後,禿髮破羌的哥哥禿髮虎臺和姐姐禿髮王后企圖報仇,結果事洩遇害,禿髮破羌逃往北魏,被明元帝拓跋嗣賞識,賜姓源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後封西平侯,歷任龍驤將軍、平西將軍等職。後因破北涼之功晉爵西平公,升任徵西將軍。改名源賀。幾年後遷徵南將軍,改封隴西王。任冀州刺史,在任政績卓著,被皇帝多次嘉獎。

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源賀病逝,享年73歲。追諡宣王,陪葬金陵,並賜轀輬車、命服、溫明秘器等皇帝所用的陪葬品。

宗喀巴(1357年~1419年)青海湟中縣人,生於佛教家庭,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的創立者、佛教理論家。在中國西藏、青海、內蒙、甘肅、北京等地區的-寺院裡,都有宗喀巴塑像,因藏語稱湟中為“宗喀”,故被尊稱為宗喀巴。

張問仁(1522-1620),西寧人。出生於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擔任工部員外郎、山東兗僉事。嘉靖四十四年(1565)任北京市昌平兵備道僉事,升任參議。因為他兩任工部,古時候對工部司官相沿稱水部,所發尊稱張問仁為“張水部”。他著有《河右集》八卷,《閔子集》若干卷,詩文俱佳。

楊應琚(1695——1767年),清朝大臣。青海西寧人,原籍遼海漢軍正白旗人。38歲時,楊應琚走馬蒞任西寧道,重點加強地區安全防護管理,成績斐然。然後興辦教育,在西寧東關創設回民社學,開了青海興辦民族教誨的先河。為了辦妥校園,楊應琚還親身擬定“學約”,“學示”,以束縛、敦促當地官、教師、家長和學生。

楊應琚為政勤勉。在西寧府任內十幾年裡,他的腳印踏遍了各縣、衛、廳、所。他還大力提倡種樹蒔花,美化家鄉。還親身“引流種樹”,認為榜樣。楊應琚還十分重視社會公益事業的建造,其間興修小峽橋,惠民橋是最為傑出的成果。

楊應琚不僅是精明能幹,政績傑出的官員,並且仍是一位才學過人、勤於著作的專家。他寫了不少詩詞、碑記、考傳和雜記。特別是他於乾隆13年(1748)修成的《西寧府新志》,彌補了“邊地質野,文獻無徵”的缺憾,為《大清一統志》的纂修,供給了豐厚詳盡的材料。對咱們今日研討青海當地史和聯合各族人民一起建造新青海,供給了稀少難得的前史材料。

喜饒嘉措大師(1884-1968)出生於循化,乳名多傑,是中國佛教界一位卓越的領導人,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他為反抗帝國主義侵略,反對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的分裂活動,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為繼承和弘揚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保護和發展藏族文化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莫如志(1908年-1995年),青海省湟中縣,他是享有盛譽的青海書壇三老之一,以泰山金剛體在書界獨樹一幟;他兼擅於右任標準草書體和魏碑楷行書體,且皆自出新意,堪稱一絕;他是1989年“老有所為精英獎”得主,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黎丹(1865-1938)湖南湘潭人,活躍在青海政壇上近20年。期間,致力於青海的經營開發,屢出良策,在青海建省,促進民族和解與團結,維護西藏主權,禁絕鴉片,保護人民免遭兵焚之災等方面均作出過卓越貢獻。特別是憂於西北文化底蘊之薄弱,一生致力於西北文化教育事業,在興辦青海民族教育、溝通漢藏文化方面業績更是獨樹一幟。其門下多出名噪一時的政治家、教育家及傑出翻譯家,如朱繡、楊質夫等,其中不少人1949年後成為著名的教授、學者。

楊希堯(1885-1971),循化積石鎮人。1914年從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畢業,1916年,返回蘭州。先後擔任甘肅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教師,開授“法學通論”、“商法概論”、“工業政策”、“民法物權”等課程。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地下革命組織,被軍閥通緝,連夜逃亡,避居於青海黃南和海南牧區。後寫成了《青海風土記》,1920年代曾在報刊登載並出版發行。直到1921年後返回西寧繼續從事社會活動。先後擔任西寧縣縣長、青海省政府處長、縣長、教育廳長等職。

鄧宗(1882-1955),循化廳稟生。1907年入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1911年畢業返回蘭州後,致力於教育事業,先後任過甘肅優級師範學校教習,省立師範學校校長,省巡按使署教育科長,省教育會會長等職。從20年代起,鄧宗在蘭州和全省推行國語教育,並創辦了第一所國語學校,提倡國語教育,受到國語大師黎錦熙等專家的高度評價。

焦桐琴(1886-1920),樂都縣人。1909年,他被保薦到保定陸軍學堂學習。1912年畢業返回蘭州,密謀二次革命,失敗入獄,後被保釋。後進行護法鬥爭。但由於未充分動員士兵參加,焦桐琴被追捕而逃亡四川。在四川新軍擔任營副,後來在與軍閥的戰鬥中壯烈犧牲。

曾國佐(1890-1945),互助人。17歲入甘肅武備學堂,後薦入保定陸軍學校。畢業後先後在馬鴻賓、馮玉祥部任營長、旅參謀長等職。1930年任宋哲元部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國佐先後擔任旅長、副師長等職,並在河北鐵門關、喜峰口、盧溝橋、大名等地率領戰士,堅持一線抗日,奮勇殺敵,幾次負傷。1943年後,到馬鴻賓部任少將參謀長等職。1945年病逝。

孟慧(1888-1925),循化人。與蘭州名士水梓、張維、牛載坤等人創辦同盟會甘肅省支部,他們積極宣傳同盟會,宣傳三民主義、發展會員成為甘肅政壇名士。孟慧同年還創辦了同盟會革命報《大河報》,任副總編輯。在《大河報》上發表了許多宣傳辛亥革命、鼓吹三民主義的文章。後革命派失利,大河報被反動派封鎖。孟慧意識到革命需要宣傳,但更需要以經濟實力來支持。於是他返鄉經營"福如海"商行,走以實業救國之道。之後他又在蘭州開辦經營煤廠、鐵廠、光明火柴廠等經濟實體。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他利用獲利的資金,投資興辦教育,同時在家鄉修橋補路,作了很多的公益事業,受到公眾讚譽。但他不幸早逝,年僅37歲。

羅鳳林(1885-1957)循化人。入湖北武備學堂學習軍事,當武昌起義的槍聲打響時,他參加了攻打清軍的行動,後參加西安的武裝起義。因西安已被義軍掌控,於是,他和其他幾位同學返回蘭州,從事隴上革命活動。他於1913年底返回西寧,他在西寧西大街開設冰鑑照相館。1916年,周希武等奉命勘測玉樹邊界,他隨隊南下玉樹,拍攝了大量的珍貴圖片。之後羅鳳林在國民黨青海省黨部工作,先後又在新編第9師任參謀,第一百師任電臺臺長,循化縣政府承審員、教育局局長,民國24年任都蘭縣縣長。

張昌榮(1879-1963)西寧人。光緒30年,被選甘肅武備學堂學習。後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專習步兵科,並在天津小站馮國璋營中實習。1910年返回蘭州,先在督府謀事,一年後到督府參謀處,督練甘肅新軍。南北和議成功後,張昌榮便活動於馬安良和甘肅臨時議會間。期間與任巡防營中路馬隊管帶李乃棻相識,遂成好友,並任馬麒軍隊的教官,成為馬家軍重要參謀。

鄧春蘭(1898_1982),出生於循化起臺堡村。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第一個喊出了婦女的心聲,帶頭衝破了大學女禁,為爭取婦女同男子有平等教育的權利,而建立了首功。在甘肅民主婦女運動史上樹立了一塊豐碑。她是一位自幼接受新思想、新教育、新文化的女界志士。其生平事蹟,足資為後輩楷模。





城頭山看天下


青海沒出過有名的名人,如果非要找的話,軍閥馬步芳算一個西北地區的名人吧,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一個全國知名人士了。


我的藍天35868832


古有羌人首領無弋爰劍,藏族首領格薩爾王,戰神霍去病,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華夏忘情


有沒有跟我有半毛錢關係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