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故乡的河南人最想吃什么?

杏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是地道的河南人。对面食情有独钟,在外十余年,一年不吃米饭可以,但是两天不吃面食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想念早餐的胡辣汤配水煎包。那滋味不足为外人道。

中午来一碗烩面或者羊汤,人间美味。

晚上喝妈妈做的面糊糊汤 还有妈做的菜馍。晚上做梦都是甜的。梦里梦到吃了烧饼夹凉粉,筒子鸡,小笼包等等等等

人就是这样,在家时候天天吃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离开了,就只剩下想念


全职二胎妈妈育儿


冬天到了,最想念河南老家的烩面。

烩面,突出的是一个“烩”,荤、素、汤、面兼有,吃得是一个热闹,是河南的特色美食。

小时候,爸爸带我吃烩面去的是家附近的伊斯兰饭庄,那时候2.5元一小碗,3元一大碗。

我常常站在后厨的门口定睛看着师傅扯面:两张抹过油的面片,不过成人手掌大小,转瞬间在师傅手里扯出了筋道的宽面条若干,滚进了汤锅。师傅接着熟练地把豆腐皮、海带丝、黄花菜过水焯熟,放进纯白的敞口大碗里,面条煮熟捞出后加入整日咕嘟咕嘟的羊肉汤,覆上几片红色的熟羊肉,撒上葱花、香菜,齐活!

我马上回到座位,因为店小二用特制的碗口夹子端了面朝我们这桌走来了!

那时候烩面不常吃,除非家里不做饭了。于是,我就常常盼着家里不做饭。

临近年关,爸妈忙起来,就会递给我一个红色的塑料饭桶和十元钱。不用多说,我就熟门熟路地奔向伊斯兰了,给店家交了钱,乖乖地把饭桶递给扯面师傅,退到出饭口等着。一边等,一边祈祷师傅今天心情好能多给点肉片。师傅一看我个头小,担心我拿不动,汤总是不打满,好留给我一些晃洒的余地。我很感激师傅的好意,回家路上,小心翼翼地拎着饭桶,任风雪钻过我的脖子和袖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种认真劲绝不亚于准备一次期末考试。

在我16岁之前,伊斯兰的烩面是心中最爱。直到镇西头开了一家滋补烩面。爸爸带着我一尝:乖乖,简直打开了新味觉。

滋补烩面没有羊肉烩面那么燥,温和得多,不论是汤色还是配菜。我尤为难忘的是配菜,除了伊斯兰的豆腐皮、海带丝和黄花菜外,还加了木耳、枸杞、鹌鹑蛋。面端上桌的时候,随带一小碟糖蒜。

就餐环境也高出伊斯兰不少,人不多,可以安静地细品这些食材的交响,吃烩面居然又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18岁以后,外出求学工作,烩面更多的成为了一种记忆符号。

爸爸来学校看我,我带他吃食堂的烩面,3.5一碗,我不知道爸爸爱不爱吃,只是看他吃得满头大汗,走之前又塞给我几百元。

谈了恋爱,请男朋友吃烩面,8元一碗的。我吃得不亦乐乎,他只是略动了几筷。

到了广州,导师说学校附近有家郑记烩面,我花了一个星期四处走访,终于找到,带着我的两位好朋友吃烩面,满心欢喜地等着她们的赞叹,然而她们发完朋友圈以后,也只尝了几根面条。

看来,不是所有人都爱吃烩面。那又有何妨?烩面是我的独家记忆。

小时候吃烩面,为解馋;长大了吃烩面,是享受;如今在外地吃不到正宗的烩面,才真正知道乡愁的滋味。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虽不见月,烩面牵愁肠。



杏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编是一河南人,虽然没有远离故乡,但是姐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打拼,做为男孩子的我实在汗颜。

姐姐每次打回来电话,一般都是想家了,想吃母亲做的蒸面条(卤面)她说在那边基本上吃不到,想吃只有自己做。但是她做的没有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很简单:

1、面条放蒸锅隔水蒸,锅冒哈气,放置一边备用。

2、炒锅加油,烧热,炒豆角,肉丝。 加适量量酱油、水及食盐,把前面蒸好的面条放入炒菜锅,和菜一起用筷子及锅铲配合拌匀。

3、蒸锅在笼篦上铺上笼布(无笼布用大片白菜叶子铺匀也可)隔水蒸20~30分种即可端锅。


三个步骤:蒸,炒,蒸。可能是水土原因,或者技术有待提高,所以姐姐觉得她自己做的欠缺一些味道…

可能女孩子都爱吃吧,烩面姐姐也常在电话里唠叨

南阳的方城烩面:汤,面,时蔬,羊肉块,辅以羊油辣椒,香菜蒜苗或芹菜叶。汤是羊骨架加香料熬制,奶白为正宗。面用高筋粉加盐水揉制,拍成片状抹上香油醒面。小编不太喜欢吃,但是姐姐爱吃。


有一种胡辣汤叫逍遥镇胡辣汤,在南阳吃早餐,胡辣汤配油条是首选,由多种中草药配制的汤料,骨头汤做底料的胡辣汤,汤汁粘稠,香辣可口,有牛肉的和羊肉的两种口味。
记得有一次姐姐回来,二天早上小编还在睡梦中就被拽醒,喊去带路:快起来找一家儿好喝哩胡辣汤,快点儿!!!


嗅色可餐


涮牛肚


涮豆腐皮

凉拌面筋

烧饼

水煎包


酸汤水饺


卤面

手工馒头

红薯面条

烩面

烙馍
只有这些小吃和河南家常饭才是身处异乡的河南最想吃的,也是最解馋的


再造碧水蓝天


常年在外,远离故土,做为一个河南人,一个靠厨艺打拼的河南人,什么名小吃呀,什么高档菜呀,什么涮火锅呀,对我来说一点不感兴趣。每天我最想吃的是甜面叶(可不是放糖那种甜,是不放盐那种淡,我们那叫甜)。把面和的稍硬,饧上半小时,擀薄,叠好,切两厘米宽面条,下入沸水锅煮熟,连汤带面舀入碗里,配上一碟香辣芥丝,吃着那叫一个爽。



只想净净地读一本好书


最想吃的,当然是烩面、胡辣汤,还有黄河大鲤鱼,这些都是记忆中的味道。

但在外地,想吃到地道的烩面、胡辣汤、黄河大鲤鱼,几乎不太可能,技术、工艺都很难找到原汁原味的。



三九隆冬,带一碗味道正宗的郑州味儿老烩面回家!
做法和方便面一样容易,味道像老店一样正宗。

带回家5分钟搞定全家人一餐,再放一勺辣椒,一把香菜,一家人的味蕾立马被你燃起来~


一块儿开餐厅


根据你们所喜欢的家乡食物,其实你们虽然是河南人但你们是现代河南人。最原始最古老最正宗的河南食物现代年青人都忘记了(被现代新食物取代了)。改革开放前的家乡记意应该是;糊棘汤,油茶,玉米粥,小米粥,油条,糖糕,lu面,包子,水饺,大绘菜。记意中的正宗油茶特好喝。可是现在几乎是没有了。很想念,这才是家乡的味道。


心路独舞42


记得十多年前出去在外省(西部)呆了两个月,真真的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老家早上习惯吃油条包子菜角,喝豆浆米粥胡辣汤,在别地儿早上净是拉面,转几条街也寻不到小笼包子,闲时到市场上转转买些熟食或小菜,都不是老家味道,那时超级想念家乡的食物,夹串烧饼,烩面,凉皮,烧鸡。外地的蔬菜比如韭菜茄子西红柿做出来也没老家味道香,这些应该和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西部空气没污染,很纯净,天也很蓝,回到河南的土地上汽油味很重,但很熟悉,也很好闻,有家的味道,我爱我家乡,老家河南!


笑春风39697176


最想吃的街头随处可见的烧饼夹莱,或是夹上几片红油卤汤里的软香的豆腐皮,油亮的猪皮肉,或是夹上平底锅里煎的焦黄香糯的凉粉,或是奢侈一回夹上二两片的薄薄的透着香味的鲜红牛肉!现在身在异乡,这是我萦绕心头永不退色的回忆!


云竹237853207


无论走到哪里,河南的“玉米糁糊涂”都是喝不腻的,虽然各地都有玉米渣子,但这种情不同。

无论走到哪里,河南的“糊辣汤”永远都是不可替代的,虽然很多地方都有各种版本的糊辣汤,但味不同。

无论走到哪里,河南的“水煎包”仍然是我难以忘怀的,虽然全国有不同的“煎包”,但口感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