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豆腐村”集聚產業興村富民

成功對接省農科院項目,以科技手段推動豆腐產業發展;與鄉賢會簽訂“鄉村振興”合作協議書,依託近百鄉賢在外開超市這一有利資源,將三港豆腐銷往各地……在日前舉行的第四屆武義三港鄉村豆腐文化節上,三港鄉曳坑村收穫滿滿。

“一上午500多公斤油豆腐都賣完了!”提到銷量,村裡的豆腐大戶李強滿臉興奮。節日當天他的豆腐莊裡裡外外人頭攢動,莊內設了大鍋爐,兩名幫手進進出出,一將做好的油豆腐抬出來,立馬遭到哄搶。聽村裡人說,如今正是豆腐銷售的旺季,全村每天依靠豆腐銷售帶來的收入達到了5萬元。

三港鄉有傳承數百年的豆腐製作歷史,“三港豆腐”因口感純正而遠近聞名,無奈受人手、原材料、銷路等各方面限制,一直沒辦法做大產業。2016年,曳坑村委會主任陳彩林在鄉黨委政府支持下,牽頭重組村裡的錦溪豆製品專業合作社,將原本零散的資源進行整合。短短兩年時間,三港豆腐成了當地村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過去村裡做豆腐的都是散戶,沒有管理沒有秩序,看到買的人多大家就一窩蜂抬價格,結果壞了自己的口碑。”陳彩林深感“各掃門前雪”帶來的弊端,於是合作社重組後,首先做的就是統一質量標準、價格及包裝。他們還從50多位成員裡挑選出9位理事,當中不僅有豆腐大戶,也有設計和營銷人才。通過整合資源、向外對接市場,合作社推進產銷一體化運營,解決了銷售方面的後顧之憂。

打開了市場,產量如何跟上去?陳彩林說:“有了穩定的銷路,村民們製作豆腐的熱情被激發了起來,兩年裡全村製作豆腐的農戶從原來的20多增加到了60多戶。”為確保原材料大豆的品質,曳坑村還積極與省農科院和縣農業局對接,建起300畝大豆種植基地,其中50畝為高蛋白大豆培育示範田。本屆豆腐文化節上,村裡與省農科院簽訂合作協議,“加工型大豆新品種引選與配置栽培技術研究”項目落戶曳坑村,新品種大豆的引入將進一步提升三港豆腐的產量質量。

村中發展豆腐產業方興未艾,縣裡又送上了豐厚的政策“紅利”。2017年,該縣人力社保局與曳坑村簽訂了為期三年的“新型農民培育”計劃,在村裡開設豆腐製品培訓課程。“課程不僅傳授手藝,還教了各類豆腐製品的加工方法,幫我們打開了路子。”參加培訓的村民李先林說。這一年報名參加培訓的村民有50人,2018年人數翻了一倍。在濃厚的培訓氛圍下,曳坑村湧現出了一批有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農民。

從零散走向整合,從老方法到新工藝,三港豆腐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17年,曳坑村豆腐製品銷售的淨利潤達到了30多萬元。村裡還計劃在加工方面下功夫,開發出更多的豆腐產品,以拓展銷售渠道。

更令人振奮的是,三港鄉黨委政府整合當地的豆腐文化、曳嶺古道、宣平溪優勢資源,通過舉辦豆腐文化節等舉措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如今漫步在曳坑村,遍佈全村的豆腐西施、古街等3D效果牆繪,吸引了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前來。鄰近的章灣村利用區位優勢興辦民宿,村中已有51間住房102個床位。三港豆腐的產業之路,正越走越寬。

作者:XXX;來源:大豆食品;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