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始皇嬴政最信任的少壯派戰將李信,身在何處

秦末戰亂,陳勝聚集百萬之眾,兵壓關中,六國亦是紛紛乘勢復起。其因雖是秦二世荒淫無道,苛政重徭,但,遍觀起事之各路英豪,又有哪一個是為黎民百姓,為天下蒼生?天下興,則民苦,天下亂,則民更苦。亂世,比之一統的大秦,更讓華夏大地,是滿目瘡痍,民不聊生。

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始皇嬴政最信任的少壯派戰將李信,身在何處

大秦帝國在這場疾風驟雨中,沒有顯示出一點帝國該有的應戰機能。那橫掃六國的百戰之師,似乎一夜之間就消失了。戰將如雲的大秦精銳,竟找不到一個像樣的統軍之才了。最後,還是讓一個皇家的工匠頭子,帶著二十萬的罪犯和奴產子,力挽狂瀾,堪堪穩住了風雨飄搖的大秦帝國。

先不說九原的三十萬邊防軍,也不說世代將門的王離,更不說遠在嶺南的十多萬精銳之師,就用都城咸陽的數萬禁衛羽林軍,也不至於讓周文數十萬拖家帶口的混合起義軍,殺過函谷關。究其因,是大秦軍隊缺少軍膽、軍魂,缺少一個真真正正的上將軍。

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始皇嬴政最信任的少壯派戰將李信,身在何處

王翦、王賁父子,蒙武、蒙恬父子此時都已離世,王離顯然是擔不起如此萬均雷霆。而此時,最令人疑惑的是,大秦本該還有一人,其功勳、威望足以振奮三軍,重現大秦百戰之師的絕巔戰力,這人就是,李信。但,直到大秦滅亡,李信從未現身,是已早亡?還是另有原因,卻是不得而知。只得為大秦嘆息,為始皇嘆息。

李信,始皇最喜歡的少壯派戰將。嬴政親政之路,李信就是其掃清障礙的急先鋒,一統六國之戰,亦是立下赫赫戰功。雖在滅楚一戰時,代替王翦,總領大軍,卻敗於楚將項燕之手,但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並未影響嬴政對李信的重用,之後滅燕平齊之戰中,李信與王賁配合,威震關東。

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始皇嬴政最信任的少壯派戰將李信,身在何處

據史記載推斷,李信應該是大秦統一之戰中,年級最輕的重要將領,為何帝國建立之初,卻是沒有了任何音訊呢?戰死?這種級別的將領,怎麼會沒有一絲記載。病死?同理,該有記載。雖說秦朝傳至二世,時間太短,未來得及編史,但為何咸陽宮一宦官都留名於史,漢朝獨忘了李信?除非,李信在大秦建立之初,就已經遠離政治權力中心,沒機會參與後來的種種。

那是什麼原因,讓一戰功赫赫的將軍,遠離了帝國中樞。是自己心生倦意,隱退?應該沒有可能,那是年老之人,看淡一切,才會如此。李信正值壯年,攜開國功勳,怎會心生退意。既然非是自願,那就是人為。李信出身世家大族,祖上是魏國重臣,祖父李崇,為秦隴西太守。其父李瑤更是封為狄道侯,官至南郡太守。李信于軍中威望,加之出身,應是大好前程,卻史無後續、神秘消失,不由令人浮想聯翩。

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始皇嬴政最信任的少壯派戰將李信,身在何處

大膽推測,當時大秦軍中,最具威望的,是王翦將軍。但,王翦確確實實是功成身退、告老還鄉,順帶還把兒子王賁也帶回老家了。至此,唯有蒙恬,可震懾三軍,振奮軍心,實乃軍魂級將領。那麼,問題是,蒙恬年歲亦是不小,軍中後繼之首,當時看來,唯有李信可繼續擔此大任。那麼,王翦和蒙恬所代表的王、蒙兩大族,會不會心甘情願的將深耕多年的軍中魁首,讓與李信呢?

太平盛世,享樂將軍,任誰,也不可拱手讓人。更何況,王、蒙兩家在大秦的實力遠比李信家族要大得多。此後,隨著蒙恬的提攜,王離的橫空出世,有著敗績汙點的李信,自然被排擠。或是無奈、或是自保,心灰意冷的李信應是自請調離,回到隴西,自家的三分二畝地,才有了後世的飛將軍,李廣。

大秦帝國風雨飄搖,始皇嬴政最信任的少壯派戰將李信,身在何處

橫掃燕齊猛將軍,折戟蠻楚恨不平。盛世帝國卸甲兵,浩蕩史書半生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