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村的拉帮套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何依据?

A啦多梦6


"在东北农村,过去有一种罕见的畸形婚姻形式,就是两个男人共享一妻,俗称“拉帮套”。

“拉帮套”是什么意思呢?有什么依据呢?

有书君首先跟大家解释一下“拉帮套”是什么意思,再谈谈为什么有这么一种畸形的婚姻形式。

一、拉帮套正解

古时候,马车起初作为最重要交通工具,后来逐渐改为运输工具。

虽然马的用途多,但是一匹马的力气不大。如果用马拉车,或者耕田,最好要用“一副挂”。

所谓的“一副挂”呢就是指一辆马车,要有一匹马驾辕,还要加一匹外套马拉副辕。

副辕马要套在主辕马的正前方,叫做“一副挂”。平时这样的马车,拉货就能跑起来了。

如果要拉重货,或者道路崎岖不平、泥泞不堪,这“一副挂”拉不动,或者走不了,就要在车辕另外一侧挂上一副马套,再增加一匹马来拉车。

这样,这辆马车就变成了“一主一挂一帮”的套法。

在这辆马车里,后加入的马是帮着拉车的,平时用不着它,只有在“一副挂”拉不动车的情况下,才使用它来“拉帮套”。

一旦困难解除了,就会卸下这个“拉帮套”的。

二、“拉帮套”是引申含义

一个家庭,就好比一挂马车,男人是主驾辕的,女人是副驾手。夫妻俩劲往一处使,小日子过得也很有奔头。

古人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眼前平静的生活,也会因有种不可抗力,而瞬间打破。

比如:男人得了很严重的病,或者意外伤害致残,失去了劳动能力。

过去的男人是一家之主,全家人都靠他养家糊口,顶梁柱倒了,女人独木难支。

这辆“马车”陷入泥淖里,要想度过难关,必须有外力相助才行。

很早以前,据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方,有一种风俗,就是这样的家庭,可以加入另外一个单身汉,让他代替自己男人出力,把这个家的生活维持下去。

这个男人,就像拉马车里那个“拉帮套”的马,过来帮助别人度过难关。

这个男人不是女人的丈夫,被称为“套股子”。为了让女人给他传宗接代,他尴尬的存在于这对夫妻之间。

这种畸形的婚姻形式,跟“一副挂”的马车,又加了一个帮套很相似,因此人们把这种不正常的夫妻关系叫“拉帮套”。

有书君听爷爷说过,东北“拉帮套”这种习俗,是山东人闯关东时带到东北来的。

爷爷说他们那个年代,这种事情是被生活所逼,都是万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爷爷说他小时候,村子里就有“拉帮套”的人家。

在解放后,有了婚姻法,只允许一夫一妻制。这种畸形的婚姻形式,也就彻底在关东大地上消失了。

三、“拉帮套”是一部女人的血泪史

有句话叫“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拉帮套”这种畸形婚姻真实存在过,而且还存在了很多年。

归根结底,是当时那个社会,女人是没有地位的,是当时封建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当时女人被男权主义视作“私有财产”,她没选择婚姻的权利,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如果男人能有能力养家糊口,就要牺牲女人给家里“当牛做马”,再找一个男人来“拉帮套”。

一个女人在两个男人间生存,真的跟“牲畜”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们现代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用“拉帮套”这个词来形容这种非正常婚姻啦。

因为当时万恶的社会,根本就没把女人当作人看!她跟“套股子”生的后代,也被称作“犊子”、“野种”。

在东北,如果骂一个男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你个犊子!”

所以,我们在唾弃万恶的旧社会时,还是要庆幸自己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新中国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俺在辽宁阜新市义县某乡某村生活了5年,房东就是拉帮套的实例。

拉帮套源于马车,中间的是辕马,后面车上没有重物,一匹辕马即可,货物满载就需要两旁配加一匹或两匹马,就是拉帮套。

体现在家庭关系中的拉帮套,大都是因为男主丧失了劳动力或因身患重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里尚有年纪较小的孩子需要抚养,眼看着家就要分崩离析,无奈之下,征得老婆同意后,物色个身强力壮的单身汉上门进家,为女主分担其力不能及的重活。当然,除了同吃同住同劳动,还享有与男主同样的夫妻权力。

这种现象说不上普遍,但得能靠一己之力维持下去的家庭,哪个愿意走到这一步?现实生活的残酷往往让道德、伦理标准始料不及,但是,如果了解并且稍微有点同情心,就会知道,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拉帮套是唯一可以活下去的、不得已的选择。

房东就是这样。男主在小煤窑被塌方砸断了腰,上有老娘,下有两个6岁和9岁的孩子。女主不过28岁,完全可以扔下这家再走一家,而这也正是她丈夫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所以只能托人找个光棍进家代替自己的责任。

幸运的是,这个拉帮套的人不错,经常背着男主出去晒太阳,家里加外忙个不停,女主也有了久违的笑容。

在绝望的处境下,什么能有生存更为重要?


千娇百媚的虎头铡


所谓拉帮套指的是在在过去家庭中丈夫由于疾病,意外等原因失去劳动能力,无法承担抚养妻子孩子的义务时,妻子在得到丈夫的同意后和另外一个男人组成家庭,和这个男人一起抚养孩子,同时对原来的丈夫也要尽到抚养的责任,也就是说这三个人要同时生活,可以说是一种一妻二夫。

其实这种传统不仅仅存在于东北农村,在其他地方也是存在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于广大农村,很多不了解的人一听到“一妻多夫”就觉得这种传统简直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这种传统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想要了解这种传统,可以去看余男的一部叫《图雅的婚事》的电影,这部电影很好地呈现了这种传统。



电影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图雅一家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有一年由于干旱,草场几乎无法维持放牧生活,丈夫巴特尔打算挖掘一口水井,但是没想到巴特尔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 饰)勤劳善良,性格泼辣。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孩子,但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卧躺床上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附加条件让许多前来求婚的男人打了退堂鼓。

最终经过不断地筛选图雅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结婚,两个男人都愿意跟图雅生活,但是等真正到了结婚那天,两个丈夫却在婚礼上打了起来,一直坚韧不拔的图雅终于哭了……

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拉帮套这种传统,看完你就会明白,这种传统的存在就是在过去当一个家庭遭遇意外丈夫失去劳动能力,完全靠女人没办法承担起一个家庭时不得已的选择,有它温情的一面,当然也有它无奈的一面,所以我们现在再看这种传统,不能停留在“一妻多夫”的猎奇上。


陈兰香老师


东北农村俗称的“拉帮套”是一种看上去很奇葩的婚姻传统,但这种家庭模式其实不只在东北农村有,可以说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只是叫法不同罢了,有的地方叫拉股子,搭伙灶,小编从小在山东农村长大,小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事情,简单说一下这种家庭模式就是某一家的男人失去了劳动能力,导致生活难以正常过下去,但是因为有孩子以及夫妻感情比较好等原因,女人不忍心或者无法离开重组家庭,就找一个能干活的男人来家里一起过日子,帮助挑起这个家,那么前来的这个男人就是拉帮套的男人,通常这样的男人都是因为家里穷,娶不起媳妇,但为了身边有个女人,就不得不去给人家拉帮套,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就成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搭伙过日子,这个女人是他们连系的纽带,女人和拉帮套的男人共同照顾男主人,但是拉帮套的男人没有报酬,但是有和女人有睡觉的权利,所以通常女人是个拉帮套的男人睡在一起,两者可以生孩子,生的孩子可以跟主人家的姓,也可以跟拉帮套的男人的姓氏。


这种家庭模式虽然很奇葩,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参与者即便说不上是为了生存,但至少是为了生活。

东北地区之所以称这种家庭模式为拉帮套,是因为以前农村的马车一般是一匹马驾辕拉车,但是如果车上货物太多,路不好走,比如上坡或者有坑洼等,往往需要在车辕旁边再套上一匹或者两匹马帮助拉车,帮助拉车的马或者骡子以及驴等都称为拉帮套,从这个原始意义上看,拉帮套具有帮忙和临时性的意思。但是在家庭模式上,这种关系一旦开始就很难再改变,首先是男主人如果不是长期的病或者失去劳动力,这个家庭也不会找别的男人来拉帮套,再就是这种关系一旦开始,几个人相互之间产生了感情,就不容易再分开了。虽然也有一些家庭因为男主人因为身体得以恢复而结束这种家庭模式,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拉帮套是人们生活普遍很艰苦的时候,某个家庭又因为男主人失去劳动力不得已实行的一种家庭模式,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生活,所以这样的家庭模式并不受非议,在大多数地区也是受传统伦理允许并认可的。


科普大世界


我经历的拉帮套:

12岁那年的冬腊月,奶奶对我说:“二丫,快过年了,你去梁家街(gai)看看你姑奶吧。你姑奶会抽烟,带几把旱烟,住一宿明天再回来!”于是,第二天一早,我像小马过河一样,带好烟叶,穿好棉布鞋,蹦蹦哒哒上路了。

梁家街离奶奶家有五里路,但要翻过一道山梁。走上山梁很容易,但下山却很陡峭,踩着一路的积雪踏出的羊肠小道,一直深入两山之间的大沟里。由于山高谷深,不见阳光,显得非常幽暗。小路两侧白白的积雪中不时有小动物留下的足迹,我想只要没有狼就什么也不怕。于是加快脚步,拐过山角,就看到梁家街了。

梁家街总共有20几户人家,因为80%以上都姓梁,所以梁家街的村名由此而生。姑奶是我爷爷的亲妹妹。她有三个儿子,前两个儿子是和原配丈夫生的,丈夫去世早,我根本就没见过。两个儿子老大叫梁元,老二叫梁学。后来,姑奶改嫁后嫁给了老杨家,不久二方丈夫又死了,但又生了三儿子叫杨中。我管姑奶的儿子叫舅舅。

姑奶住的是两间低矮小草房,看我来了,高兴极了。让我上炕坐着,暖和暖和脚。我在炕上站起来,头就快要碰到棚顶了。就这么两间草房,姑奶和老舅住一起生活。

农村冬天吃两顿饭,下午3点多就开始做饭了。姑奶点燃了炉灶,在黑铁锅里填上两瓢水,等水烧得响边了,然后用剥开皮的蓖麻籽在铁锅的周围使劲蹭一圈,再把和稀的苞米面贴在锅的周围,最后盖上两扇木头锅盖,把湿手巾压在锅盖缝隙处,等蒸气上来了,约莫火候到了就不再加柴了。

姑奶把炉膛中的火扒出来,撮进火盆里,然后将小铁锅放在红红的炭火上,用碗量了半碗黄豆,开始干炒。等黄豆由黄渐渐变糊并且冒出了香味,再把已经溶解了的盐水倒进去,滋啦一声响,就盖上小锅盖,一直看着把水靠干,软绵绵的咸盐豆就做成了。晚饭好了,吃着苞米面大饼子,就着咸盐豆,喝着白开水,就这样结束了晚餐。姑奶家太贫穷了,一滴豆油都没有。

饭后,姑奶说看看大舅去吧。大舅家就在姑奶家后面隔着一趟房子。到了大舅家院里,看到一个年轻的汉子在收拾柴禾。我以为这人是大舅,姑奶说不是,只打了一个招呼进屋了。

屋子里很黑,大舅躺在南炕上,身上盖着被子。看我来了,勉强侧过头来和我说话,问我十几岁了,上几年级了,愿意不愿意学习等等。说话期间咳了好几次,然后把痰吐到地上。舅母进屋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感觉舅母穿的衣服很破旧,而且走路腿脚也不太利落,初步印象有点傻。我坐在南炕炕沿上,一边和大舅说 话,一边看北炕还铺着一套行李,炕稍放着一些凌乱的破烂东西。看看天已经黑了,告别大舅走出屋子,那个汉子还在院子里干活。

回到姑奶家,问起舅舅的家事,我才知道了真情。原来,舅舅得了肺结核,有二年不能下地劳动了,一到冬天只能躺在炕上。外面那个干活的汉子叫李有富,因为家穷说不起媳妇,是个光棍汉子。他有一把好力气,因此就招来到舅舅家打工。李有富在舅舅家里一切活计都做,吃住一起。但不挣一分钱,唯一的报酬是晚上和舅母住在北炕的一个被窝里,对舅母的身体有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在农村叫做“拉帮套”。

农村的马车一般是两匹马,公马驾辕,母马或骡子拉套,如果货物太重,再套下一匹马帮着拉。因此,把第三匹马称之为“拉帮套”。

农村的新婚夫妇如果没有独立的房子,和家人居住一起,在火炕边上是要拉上帷幔与两炕之间隔开的,这个帷幔实际就是一块遮羞布。舅舅家的南北炕间隔很近,南北炕沿的上方,并没有挂帷幔的幔杆。即使挂上了幔帐,也是不隔音的。设想,那个光棍与舅母夜间发出吭吭哧哧的声音,舅舅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呢?

晚上住在姑奶家,想起大舅家的一幕,心情很不爽。看到大舅一病不起的情景,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振作起来。在迷迷糊糊中,我觉得大舅身体好了,和舅母一起送我过了来时的那道山梁,舅母的腿脚好利落,走路一阵风一样,粗长辫子搭在后背,像村里的姑娘小芳。

第二天临走,舅母一颠一拐拎来了5斤糯米让我带走,并说是对我奶奶的一点心意。看着舅母年轻而忧伤的面容,我的心里好难过。真不忍心拎走这5斤糥米,好象沉重的一块石头压在心头,让我喘不过气来。


yh视野


在说这个故事之情,容我解释一下“拉帮套”这个词的由来,所谓“拉帮套”的本意,是指马车拴马套的一种形式。一般的马车由一匹驾辕马和一匹拉串套的马组成,串套马的位置处在辕马的正前方,叫做一主一挂的套法。引申意是指由于丈夫身体不太好,不能独立抚养自己的家庭成员,再与自己的老公商量后,在本地又寻找了一位身体健壮的男子,

帮助其一起抚养家庭成员两人可以过着像夫妻一样的生活,可以同吃同住,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由于生活所迫吧,毕竟一个女子的劳动能力是有限的。

我小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一对夫妻,下面我凭我的记忆来说一下这个事情,这一家的状况不是太好,我们就占时称呼女主人为秦女士吧,她自己本身身体不是太好,但是长得有几分姿色,按现在的话来说那也是性感的,前凸后翘的,她自己不能做一些体力活,而他的丈夫身体也别提了,本来身体就不好,个子矮,身体瘦弱,也不能干重劳动,家里还有一儿一女,日子过得也很困难,她们的家里就有一个拉帮套的,这个男的是一个光棍,自己一个人过活,自己吃饱全家不饿那种的。

小时候感觉好奇,心里想这个陌生男的怎么天天都在她家,俩人的动作还很亲密,时不时地动手动脚的,这个男的身体确实很健壮,平时秦女士家里的活都是他帮着干,把他们家打理的井井有条,秦女士的老公也比较窝囊,老实巴交的,听村里的人议论有时这个拉帮套的晚上去秦女士家,秦女士老公要是在家的话,秦女士就会把他的老公撵到另一个屋子里去和孩子们去住,两物之间虽然隔着一间厨房,但是秦女士和这个拉帮套的晚上做事的时候声音大的她老公都能听到,她老公连个屁都不敢放,

每当老帮套的男人到秦女士家里,秦女士都会好酒好菜的招待,脸上的笑容格外的灿烂,自从有了这个男人的存在,这个家的吃穿都有了保障,就连秦女士的身体也变得好转起来,村里人都说秦女士是上这个男人滋润的,容光焕发的,可就委屈了她的老公了,但也没办法,自己给不了自己的妻儿稳定的生活保障,也只能暂时委曲求全了。

后来听父母说,这个拉板套的男的最后走了,具体去哪了也不知道,因为这个家庭的子女都长大了,有能力赡养自己的父母了,估计这两个孩子在幼小的心灵肯定留下了阴影,长大了心里估计容不下这样的事情了,也无法面对这个男的,这个男的可能也无法面对这对儿女吧,最后选择了离开,至于去了哪里村里人都不知道,倒是秦女士和她的老公仍然在一起生活,现在这一家还在我们村里居住着,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

这个风俗的出现也是一个时代的烙印,穷苦人们面对困苦生活所做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吧。现在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国家政府扶贫政策的广大落实,这种情况在东北已经消失了

,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也无法面对周围人的眼光,孩子长大了,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不是吗?


胜利女排


那是四,五十年代黑龙江有些地方的时代产物,由于某种原因家庭困难,招一个没娶上媳妇的光棍汉,没有名份,晚上睡在北炕,有时和女主人同床,生下小孩和男主人分,如果人家过好了,他带着孩子走人,如果人家男主人死了,他可以转正,这就是拉帮套的陃习,现在基本没有了。



长山紫云1


东北农村的拉帮套传统到底是什么?有何依据?

“拉帮套”这仨字,本来是指上世纪生产队用的马车,车杆内套着两匹马用来拉车。这两匹马是一前一后,前面的马是拉长套的,后面的马是加辕的,一般情况下就两匹马足够了,只有极个别的情况下会再加一匹马。有时候路途遥远,加上拉的东西太多,仅靠两匹马会吃不消,这时候会在套外再加上一匹马,这匹马帮着一起拉车,套外的马就叫拉帮套的。


后来农村的巧人把“拉帮套”这三个字,用在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上。拉帮套的现象不仅东北有,恐怕各地都有这种情况。那生活中的“拉帮套”是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拉帮套的现象?任何事情出现了自有出现的道理。

过去农村人的生活很不易,农村女人更不容易,如果丈夫有病或者半路丈夫去世了,那整个家的负担,就只能落在一个女人的肩上。大家都知道过去的农村很穷很苦,一个女人又要养家又要带孩子,生活真的是暗无天日。这时候,如果有个男人愿意走进这个家,心甘情愿帮助这个女人担起家庭重担,帮她养活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农村人就说这个男人是“拉帮套”的。由此,拉帮套三个字,地球人都明白啥意思。



或许,这种情况只是东北多一些,但并非只存在于东北农村,全国各地应该说都会有“拉帮套”的人,直至现在,“拉帮套”者也大有人在。


小十六123


其实拉邦套这个词不是出自东北,他是出自南方地区,在解放后黄河区域闹灾荒,没粮食男人出去打工,女人留在家里种田,没出去的男人帮着那些没劳动能力女人。南方地区种地一般都是用人耕地,不用牲畜,女人耕地时邻家的男人帮着拉拉犁杖。帮干完地里的活,再帮没在家的男人尽点义务。你好我也好。这就是拉帮套。东北地多都用牲畜,那时候东北不唉饿,男人一般也不跑外没有这个说法,这个说法都是跑外的南方人带过来的。在外面时间长了想女人,他们就用他们习惯拉邦套试探东北的女人。这里的人不明白所以就打听是啥意思。你传我,我传他,就传开了。而南方地区都知道咋回事,心照不宣谁也不说,所以这个词还没有北方流传的广。


溪畔横舟


东北农村地区的“拉帮套”传统是20世纪上半叶短暂存在过的一种特殊婚俗。所谓的“拉帮套”原是牛马拉车时的一种形象比喻,牛马拉车时如果车上的货物太重,一匹马或牛拉不动,这时会套上另一匹马或牛一起拉车,称之为“拉帮套”。

在这种婚俗中,如果一个家庭的男主人丧失劳动能力,而仅靠妻子无法支撑时,会招来另一名未婚的男子来一起抚养子女、支撑家庭。新招来的男子称为“跑腿子”,他跟女主人可以共同生活,但没有夫妻名分。

过去东北地广人稀,很多异乡人为了生存去“闯关东”,但到了东北后无亲无故,生活没有着落,这时就有很多穷困的单身男子跟当地家庭结成“拉帮套”的关系,共同维持生活。当主家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解除这种婚约关系,即为“砍套股”。

“拉帮套”有悖于传统的伦理及婚俗形式,所以常被人贬低、歧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拉帮套”这种已经婚俗已经消失了。

大乡,民俗文化爱好者,用不一样的角度解读农村,欢迎大家评论、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